高中语文统编版(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二单元7 包身工(共26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语文统编版(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二单元7 包身工(共26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30.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6-18 18:25:0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6张PPT)
7 包身工
1.理解课文选材和结构上的特点。
2.学习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以及点面结合的写作方法。
3.体会文章语言形象、鲜明及句式丰富多变的特点。
4.认识包身工制度的罪恶,认识帝国主义及封建势力残酷压榨中国劳动人民的罪
行,激发对包身工的同情。
一、辨词义:请将正确的词语填在横线上。
1.迟钝·迟缓
(1)面对老师的连续追问,他反应 迟钝 ,惹得同学们哄堂大笑。
(2)半节课过去了,你才做了这么几道题,怎么这么 迟缓
辨析 迟钝:(感官、思想、行动等)反应慢,不灵敏。迟缓:缓慢,不迅速。“迟
钝”强调反应慢。“迟缓”强调速度慢。
2.严厉·严肃
(1)班主任表情 严肃 ,锐利的眼神一扫而过,教室里顿时鸦雀无声了。
(2)打击偷猎国家保护动物的行为,不 严厉 不行啊!
辨析 严厉:严肃而厉害。严肃:(神情、气氛等)使人感到敬畏的;(作风、态度等)
严格认真。二者都可形容态度严格,除此之外,“严厉”还可形容手段厉害,“严
肃”还可形容神情、气氛等肃穆。
3.温情·温馨
(1)虽然我是从外地转来的,但在我们班这个 温馨 的大家庭中,我并不孤单。
(2)他看起来很冷漠,但了解他的人都知道他是个很 温情 的人。
辨析 温情:温柔的感情;温和的态度。温馨:温和芳香;温暖。“温情”强调感情
和态度;“温馨”强调环境和氛围。
4.需要·须要
(1)当前的首要任务,就是满足受灾群众的日常生活 需要 。
(2)刚下过雨,下坡 须要 小心。
辨析 需要:动词,应该有或必须有;名词,对事物的欲望或要求。须要:助动词,一
定要。“须要”不能单独作谓语,后边不能直接跟名词或名词性短语;“需要”
可单独作谓语,可带宾语。
5.赢利·营利
(1)该企业成立当年就 赢利 数百万。
(2)企业大都是以 营利 为目的的,但也不能忘记“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的古
训。
辨析 营利:谋求利润。赢利:获得利润。“赢利”强调结果,“营利”强调目
的。
二、词语积累:请判断加点词语使用的正误。
1.班主任强调,宿舍物品要随时整理,不能横七竖八随意摆放,要做到毛巾一条线,
茶缸一条线,被子一条线,鞋子一条线。 (  )
2.这次集体活动事关重大,要是有什么三差两错,一定会追究责任,严肃处理。
(  )
3.老师的问题刚问完,他不假思索就把答案说了出来。 (  )

答案 √ 横七竖八:形容纵横杂乱。
答案 √ 三差两错:泛指差错。常指可能发生的意外事故。
答案 √ 不假思索:用不着想,形容说话做事迅速。



一、重点剖析
课文在哪些段落记叙了包身工哪几个生活场景 其中又有哪些细节描写 说说
这些细节描写的作用。
答案 (1)第1至6段,记叙包身工清晨起身的情景。
细节描写:“七尺阔、十二尺深的工房楼下,横七竖八地躺满了十六七个‘猪
猡’”“打呵欠,叹气,寻衣服,穿错了别人的鞋子,胡乱地踏在别人身上,叫喊,在
离开别人头部不到一尺的马桶上很响地小便”“蓬头、赤脚,一边扣着纽扣,几
个睡眼惺忪的‘懒虫’从楼上冲下来”等。
作用:表现了包身工囚牢般的住宿环境和因遭受非人折磨而麻木的精神面貌。
(2)第12至14段,记叙包身工吃早餐的情景。
细节描写:“晚上倒挂在墙壁上的两张板桌放下来了。几十只碗,一把竹筷,胡乱
地放在桌上”“里面是较少的籼米、锅焦、碎米和较多的乡下人用来喂猪的豆
腐渣”“她们一窝蜂地抢一般地盛了一碗,歪着头用舌舔着淋漓在碗边外的粥
汁,就四散地蹲伏或者站立在路上和门口”“于是老板娘拿起铅桶到锅子里去刮
一下锅焦、残粥,再到自来水龙头边去冲一些清水,用她那双才在梳头的油手搅
拌一下”等。
作用:表现包身工极差的日常饮食条件。
(3)第23至28段,记叙包身工上工劳动的情景。
细节描写:“她们没有例外地穿着短衣,上面是褪色和油脏了的湖绿乃至莲青的
短衫……走路也就有点儿蹒跚的样子”“走近身来,揪住小福子的耳朵,将她扯
到太平龙头前面,叫她向着墙壁立着……不怀好意地叫她顶在头上”等。
作用:突出包身工要在极其恶劣的劳动条件下像机器一样不停地工作,还要时时
受到非人的折磨。
课文在记叙包身工一天遭遇的过程中,穿插了说明和议论,并且运用了生动的
事例,列举了确凿的数字。课文在哪些段落运用了说明与议论 这些段落写了哪
些具体内容 它们在说明事物特征或表达作者情感方面有什么意义
答案 (1)第8至10段,交代包身工的来历与身份。这部分既有充分的说明,也有具
体的描写,如带工的“用他们多年熟练了的可以将一根稻草讲成金条的嘴巴”进
行游说的语言描写,破产农民的心理活动描写。这表明,包身工制度产生的一个
重要原因是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造成中国农民的迅速破产。
(2)第15至22段,交代日商厂家大量雇佣包身工的原因。以说明、议论为主,也有
对“芦柴棒”重病时惨遭毒打的令人发指的场面的描写。这说明,包身工制度的
恶性发展是帝国主义与封建势力相互勾结造成的。
(3)第34段,交代日本财阀三井系三十年资本迅速膨胀的事实与日本纱厂雇佣包
身工的数量。以说明为主,运用了大量确凿的数字。揭示了帝国主义的垄断资本
是以榨取落后国家劳动人民的血汗作为滋养而壮大起来的。
(4)第48至50段,揭示包身工制度是现代资本主义与腐朽的封建制度结合的产物,
具有比它的“父母”更反动、更落后、更残酷的特性。以议论为主,兼具强烈的
抒情,表现了作者对黑暗残暴的包身工制度的愤怒斥责,对帝国主义及其走狗的
严正警告。
“带工”是从哪几个方面游说同乡的 这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答案 五个方面:①福利待遇,住、吃、玩、用,样样都好;②理想教育,人生一世,
多长见识;③描绘前景,三年期满,未来美好;④危机意识,机不可失,失不再来;⑤攀
扯老乡,拉近距离,消除防范心理。
反映的社会现实:①城乡差距巨大,农村贫穷落后,农民长期在饥饿和死亡线上挣
扎;②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农民缺乏抗灾能力;③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造成了农业
凋敝、农民破产;④农民淳朴老实而又愚昧无知;⑤国民政府懦弱无能,社会骗子
横行。
“有几个‘慈祥’的老板到小菜场去收集一些莴苣的菜叶,用盐一浸,这就是
她们难得的佳肴。”试从情感表达及表达效果的角度赏析这句话。
答案 这句话通过反语表达了强烈的感情。“慈祥”是褒词贬用,说明有的老板
提供“粥菜”,看起来好像是为了改善包身工的生活,实质上却是心怀鬼胎,为了
从包身工身上榨取更多的利润。“佳肴”本是褒义词,指精美的菜肴。从小菜场
上收集来的菜叶当然算不上什么佳肴,作者故意称之为“佳肴”,变褒为贬,反衬
出包身工饮食质量之差,暗含讽刺的意味。
作者是如何描写“芦柴棒”被殴打的情况的 作者具体地描述“芦柴棒”的
悲惨遭遇有何目的
答案 (1)作者通过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重点描写了芦柴棒在病重时惨遭毒打的情况,以此证明包身工“没有‘做’或者‘不做’的自由”,表现了她们所受的残酷压迫。“见机”“缩作一团”“做着手势”,写出了“芦柴棒”的可怜。打杂的先是“抓”,接着“摔”“踢”,动作一次比一次狠,最后竟然“夺过一盆……冷水”迎头泼去,多么歹毒!而老板娘的笑和话语,更表现了她蛇蝎一样的心肠。
(2)作者在这里运用了以点带面的写法,“芦柴棒”是点,“包身工”是面。“芦
柴棒”是众多包身工中的一个典型人物,作者虽然只写了一个“芦柴棒”,但读
者看到的却是成百上千个“芦柴棒”。“芦柴棒”遭受毒打、饱受折磨的情景,
是众多包身工悲惨遭遇的缩影;老板要“芦柴棒”“做到死”,这也是每个包身
工最终都逃不过的厄运。作者通过对“芦柴棒”的悲惨遭遇的描述,具体而深入
地反映了包身工被压榨、被摧残的悲惨命运,有力地揭露了帝国主义及其走狗的
凶残、狠毒。
如何看待小福子的挨打
答案 ①挨打的普遍性、随意性。前文交代,工人“只要断了线不接,锭壳轧坏,
皮辊摆错方向,乃至车板上有什么堆积,就会有遭到‘拿莫温’(工头)和‘小荡
管’(巡回管理的上级女工)毒骂和殴打的危险”,而小福子仅仅是因为“整好了
的烂纱没有装起”这件不在上述范围之内的小事,就遭到了一顿毒打。这说明包
身工挨打是经常的事。
②挨打的共谋性。小福子挨打和“芦柴棒”挨打有相似之处,就是老板和工头沆
瀣一气。“芦柴棒”挨打了,“老板娘笑了”;小福子挨打了,“东洋婆会心地笑
了”。老板授意,工头心领神会、为虎作伥。这深刻地揭露了帝国主义与其买办
相互勾结,残忍欺凌工人的罪行。
包身工与墨鸭有什么相似性 作者举墨鸭的例子,有什么用意
答案 (1)①墨鸭的脚是“用绳子吊住了的”,而包身工是“罐装了的劳动力”,
没带锁链的奴隶;②墨鸭“下水捕鱼”,是船户挣钱的工具,而包身工是资本家和
“带工”老板赚钱的“机器”;③船户在捕完鱼的墨鸭的颈上“轻轻地一挤”便
将鱼据为己有,而资本家和“带工”老板毫不费力地便榨取了包身工的劳动所
得;④墨鸭“吐了再捕,捕了再吐”,而包身工“工作,工作,衰弱到不能走路还是工
作”。
(2)运用类比的手法,揭露了资本家和“带工”老板与包身工之间剥削与被剥削
的关系。“从我们孩子的眼里看来,船户对墨鸭并没有怎样虐待”,因为船户还
得养活它们,喂饱它们。“而现在,将这种关系转移到人和人的中间,便连这一点
施与的温情也已经不存在了!”实际上,包身工比墨鸭还要惨,通过举墨鸭的例子,
作者全面而深刻地揭露了包身工制度“吃人”的罪恶。
这篇报告文学在选材上有什么特点
答案 本文在选材上最大的特点是点面结合。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既有对
包身工悲惨遭遇的概括介绍以及对包身工群体形象的简略描写,又有对“芦柴
棒”“小福子”等典型人物所受非人虐待的具体描述和凄惨形象的生动描写;既
清算了全上海日本纱厂榨取中国工人血汗的总账,又清算了“带工”老板两年来
从“芦柴棒”一人身上实际剥削的细账。材料翔实,触目惊心,具有雄辩的说服
力。
一种意思可以用多种句式来表达。选用什么句式,主要根据表达的需要而定,
同时要考虑前后文之间语意的连贯、陈述对象的一致等因素。下列几组句子中,
作者为什么都选用A句呢
第一组:
A.蓬头、赤脚,一边扣着纽扣,几个睡眼惺忪的“懒虫”从楼上冲下来了。
B.几个还没睡醒的“懒虫”从楼上冲下来了,蓬着头、赤着脚,一边扣着纽扣。
第二组:
A.长方形的、红砖墙严密地封锁着的工房区域,被一条水门汀的弄堂马路划成狭
长的两块。
B.一条水门汀的小巷,把长方形的用红砖墙严密地封锁着的工房区域划成狭长的
两块。
第三组:
A.她们躺的地方,到了一定的时间是非让出来做吃粥的地方不可的。
B.她们躺的地方,到了一定的时间要让出来做吃粥的地方。
第四组:
A.粥菜 是不可能有的。
B.粥菜是不可能有的。
答案 因为这几组句子中的A句都是作者根据上下文,精心选用的具有特殊表达
效果的句子。
第一组都是陈述句,但A句表达效果更好,因为“蓬头、赤脚,一边扣着纽扣”被
前置,产生了一种强调效果,说明包身工起床时的狼狈和下楼时惊慌失措、迷迷
糊糊的状态,突出了包身工被奴役的形象,说明她们生活紧张、忙乱、劳累和穷
苦。
第二组中,A句是被动陈述句式,以被动者“工房区域”为陈述对象;B句是主动陈
述句式,以主动者“小巷”为陈述对象。联系上下文可知,这里着重介绍的是监
狱般的“工房区域”,所以A句表达更准确,语意更连贯。
第三组中,A句是双重否定表示肯定的陈述句,并用“是……的”来加强语气;B句
则是没有这种效果的一般陈述句。
第四组中,A句中采用了独词成句的疑问句式,把“粥菜”单独提出来,构成问句,
引起读者的思考,起到了强调作用,突出包身工饮食条件极差的现实。B句是一般
陈述句,语气平淡,没有A句的表达效果。
二、写法赏析
1.双线交织,穿插有致
《包身工》巧妙地采用了双线交织的结构,以包身工一天的生活、劳动为主线,
以包身工制度的产生、发展为副线,收放自如地穿插,灵活而又十分严谨。作者
将最能反映包身工的悲惨生活的“起床”“吃粥”“劳动”等场面描写,巧妙地
插入主线,又穿插了一些非情节因素,用科学的分析、准确的数字来深化主题。
具体生动的描写和精辟的说明、议论交织在一起,相互补充,层层推进,既展示了
包身工悲惨的生活境况,又说明了包身工制度的产生、发展及本质。
2.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
《包身工》主要运用了记叙、描写的表达方式,向人们述说了包身工的悲惨遭遇
及剥削阶级的种种罪行。但在关键处作者又常常将自身的深切感受、爱憎情感
伴随着包身工的血泪一起释放而出。有时又以铁一般的事实和精确的数据,对惨
无人道的包身工制度进行直接的评价和深刻的分析。文章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
式,笔法灵动,情真意切,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3.点面结合的写作手法
点面结合,疏密相间,把对典型人物和事例的描写与对一般材料的叙述相结合,是
本文的一个重要特点。作者从特定的题材出发,并没有局限于写一个事件或一个
人物,而是借鉴了中国传统绘画艺术散点透视的手法,描写了“芦柴棒”“小福
子”和“名字记不起了”的包身工这三个人物,通过对这三个人物的不同遭遇的
描写,展示了包身工的悲惨命运。对包身工的“住”“吃”“劳动”等场面,加
以描述,让人们更全面地了解包身工的悲惨遭遇。点面结合,更具说服力。
4.对比、比喻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鲜明的对比。如从穿着打扮、收入等方面将包身工与“带工”老板进行对比,深
刻地揭露了帝国主义及其买办相互勾结、残酷压榨劳动人民血汗的滔天罪行。
精辟的比喻。如文中用“猪猡”“懒虫”“机器”来比喻包身工,说明了包身工
不被当作人看,在老板、工头等人的眼中地位极其低下。
三、思辨探究
关于这篇报告文学的结构,有人认为是单线结构,有人认为是双线结构。请说
说你的看法。
观点一 单线结构。文章以时间为顺序,写了包身工一天的遭遇。作者以电影慢
镜头的形式,分别再现了包身工清晨起身、早餐、上工三个场景。在顺叙的同
时,又间以补叙与插叙,介绍包身工的来历、身份,说明包身工制度的产生、发展
及趋势,展示造成包身工悲惨命运的复杂背景,收到了震撼人心的表达效果,使读
者对包身工制度的罪恶有了深入全面的认识。
观点二 双线结构。明线主要是记叙、描写,具体内容有包身工清晨起身的情
景、早餐场面以及上工情况等。暗线主要是说明、议论,具体内容有包身工的来
历、身份,包身工制度的产生、发展,包身工制度的罪恶,等等,这些内容穿插在明
线之中。这样,明暗两条线交替出现,使读者在了解现象后还能深入了解这些现
象产生的原因及其反映的实质,理解其历史根源,把握文章主题。
读完了这篇报告文学,有人认为造成包身工悲惨命运的罪魁祸首是“带工”
老板,也有人认为是“东洋婆”及其走狗“拿莫温”“小荡管”,还有人认为是
帝国主义及其买办。你是如何认为的呢
观点一 造成包身工悲惨命运的罪魁祸首是“带工”老板。包身工是被“带
工”老板凭着“可以将一根稻草讲成金条的嘴巴”骗来的,是“顺从地替带工赚
钱的‘机器’”。包身工的身体属于“带工”老板,她们根本就没有“做”或者
“不做”的自由。
观点二 造成包身工悲惨命运的罪魁祸首是“东洋婆”及其走狗“拿莫温”
“小荡管”。他们随时会对包身工实施殴打、罚工钱和“停生意”的惩罚,而且
一旦耽误了做工,工资减少,包身工又会遭到“带工”老板的殴打,除此之外,她们
还会遭受饿饭、吊起、关黑房间等惩罚,苦不堪言。
观点三 造成包身工悲惨命运的罪魁祸首是帝国主义及其买办。他们相互勾结,
压榨劳动人民。包身工制度是产生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受到反动政府“特殊
优惠”的保护,伴随中国农村经济衰败而生长出来的一颗毒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