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统编版(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二单元8.3党费(共23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语文统编版(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二单元8.3党费(共23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18.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6-18 18:26:5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3张PPT)
*党 费
1.理解并简要复述课文故事情节,掌握课文的情节线索和叙述顺序。
2.概括人物性格特点并分析人物性格特点和思想品质是通过哪些具体情节表现
出来的。
3.具体分析课文是运用哪些描写方法来塑造人物形象的。
4.学习课文中英雄人物的崇高精神,培养热爱祖国、珍惜和平生活的意识。
一、辨词义:请将正确的词语填在横线上。
1.切断·阻断
(1)上次山洪暴发, 阻断 了交通,多亏你们及时赶来抢修,才在最短时间内恢复
了交通。
(2)要不是高三以来你主动 切断 与外界的不必要的联系,恐怕就没有这么好
的高考成绩了吧 你的这种自控力还是值得点赞的。
辨析 切断:割开;截断。阻断:由于阻止而中断(某事的)进程或进展;妨碍(身体上
活动范围)的正常运行。两个词都有“断开”的意思,但“切断”往往涉及双方
关系,既可主动也可被动;而“阻断”多半是被动的,且往往是单方面的。
2.惬意·满意
(1)虽然只是初夏,但跑了这么远的山路,他已经汗涔涔的了,忽然一阵风吹过来,他
顿感 惬意 极了。
(2)对这次考试成绩,他还是很 满意 的,毕竟从先前的倒数几名进入了前十
名。
辨析 惬意:满意;称心;舒服。满意:满足自己的愿望;符合自己的心意。“惬
意”强调心理感受,“满意”侧重在结果与预期的吻合度。
3.传达·传递
(1)鉴于这次疫情形势严峻,他连夜召集领导班子开会, 传达 市委会议精神。
(2)全国农民运动会“圣火” 传递 活动自此拉开帷幕。
辨析 二者都是动词,都可指“转送”。“传达”指传达意旨,它的对象一般是
“消息、指示、精神、命令”等,一般是上对下。“传递”就是转交,它的对象
既可以是消息等抽象事物,也可以是文件等具体事物,对象通常不分上下。
4.打量·端详
(1)我 打量 了他好半天,终于认出他竟然是我的小学同班同学。
(2)买花老人久久地 端详 着那盆兰花。
辨析 二者都是动词,都表示看。“打量”有“从上到下,或从左至右,即目光不
停留在一个地方”的意思,属于口语,多用于人。“端详”有“紧紧盯住,细细地
看”的意思,多用作书面语 ,可用于人或事物。
5.安详·安定
(1)那场风波过后,人们又恢复了往日的 安定 生活。
(2)自习课上,忽然“砰”的一声炸响,不少同学吓得站了起来,还有几人惊声尖叫,
只有他一脸 安详 ,依然做着作业。
辨析 安详:从容不迫;稳重。安定:(生活、形势等)平静正常,稳定。“安详”常
用于形容人的神态、表现,“安定”常用于人的生活状况。
6.老练·干练
(1)我为她做事 干练 果决、百折不回的品质所折服。
(2)他到外面锻炼了几年,在为人处世方面 老练 多了。
辨析 二者都是形容词,都可以形容有经验、有办法。“老练”侧重在成熟、老
到;“干练”侧重在能干、麻利。“老练”常用于人的神情、举止、言语、手段
等;“干练”常用于人的姿态、气概、作风等。“老练”多用于口语;“干练”
多用于书面语。
二、词语积累:请判断加点词语使用的正误。
1.晚自习课上,教室里鸦雀无声,只有“哗哗”的翻书声和“沙沙”的写字声。
(  )
2.这小子蹑手蹑脚,来到了我身边,我一回头,吓了我一跳,他却哈哈大笑,大概是因
为他的“阴谋”得逞了吧。 (  )
3.一阵大风吹过,桌上的纸张被吹得七零八落,东一张西一张地散在地上。 (  )
答案  鸦雀无声:形容非常安静。有翻书、写字的声音,绝不能称为“非常
安静”,所以成语使用错误。
答案 √ 蹑手蹑脚:形容走路时脚步放得很轻。
答案 √ 七零八落:形容零散纷乱的样子。



4.这次作业比较难,但大家还是急中生智按时完成了,这很好,为大家点赞。 (  )
5.这个学霸,看到自己又考了全校第一,立马眉开眼笑:“中午请你喝奶茶!”(  )
6.这家公司的老总说话做事直截了当,值得结交。 (  )
7.经受这个打击,他一连几天都有气无力的,大家只得好言相劝,他貌似有了点精
神。 (  )
答案  急中生智:在紧急中想出好的应付办法。“作业比较难”不能算紧急
情况。
答案 √ 眉开眼笑:形容高兴愉快的样子。
答案 √ 直截了当:(言语、行动等)简单爽快。
答案 √ 有气无力:形容没有力气,无精打采的样子。




8.他慢慢走进来,气喘吁吁地对我说:“天要下雨了。” (  )
9.里三层,外三层,小区居民把片警围了个风雨不透,都想听听这到底是怎么回
事。 (  )
10.大家都到齐了,你还在这慢条斯理地整理行李,你让大家等多久啊 (  )

答案  气喘吁吁:形容呼吸急促的样子。“慢慢走进来”,按常理是不会
“气喘吁吁”的。
答案 √ 风雨不透:风刮不进,雨水透不过。形容封闭得十分紧密。也形容保
密极严。
答案 √ 慢条斯理:形容动作缓慢,不慌不忙。



一、重点剖析
“我”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答案 ①“我”是故事的讲述者,是主人翁事迹的见证者。全文就是通过“我”
讲述自己与主人翁黄新的两次接头的故事来完成对黄新这个人物形象的塑造
的。②用第一人称来讲述故事,拉近了读者与作者的距离,容易使读者产生亲近
感。③用第一人称来讲述故事,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性、可信度,更容易让读者接
受。
故事主人翁黄新具有怎样的形象特点
答案 课文首先通过政委的介绍,交代了黄新作为农村骨干、“扩红”时的媳
妇、长征后的军属的生活史、成长史。接着,通过“我”与她的两次接头,具体
刻画她的优秀品质。
“我”到她家附近时先闻其声,“扩红”时期的小调传达出的是她投身革命与革
命到底的决心;接上关系后她对择菜群众的疏散,对墙角破洞的交代,表现了她优
秀的组织才能和高度的警惕性;给“我”窝窝、咸菜开饭,表现了女同志特有的
细腻;毫不犹豫地领受任务,表明她坚持地下斗争的坚定态度;临别时拿两块银洋
交党费,表现她对党的拳拳忠心。这些描写使一个对党忠诚的共产党人形象跃然
纸上。
第二次接头时,她哄女儿的话,彰显她同志情胜于母女情的革命理智;用咸菜作党
费,发生异常时的应变措施和对“我”的叮嘱,都折射出她的智慧和机敏;在
“我”可能暴露被抓的关键时刻,她当机立断,施出“调虎离山计”,用宝贵的生
命掩护“我”,保住了“中心县委”。“孩子,好好地听妈妈的话”的双关语,浓
缩了她全部行为的思想内核和心音。一个在残酷的阶级斗争年代义无反顾、献
身革命的共产党人的光辉形象呼之欲出。
课文善于通过细节描写塑造人物形象。试找出课文中的细节描写,并选一两
处简要分析。
答案 课文中的细节描写主要有“我”第一次去接头刚到她家屋前就听到《送
郎当红军》的歌声、进屋后三人择菜的情景、疏散群众的行为、黄新家里的环
境、黄新的肖像与语言、黄新拿窝窝与咸菜的动作、黄新掏党证的动作,第二次
接头时对黄新家里咸菜的描写、妞儿的动作与神态、黄新的动作与语言,“我”
回到山上报告情况后政委填写党费时的神态与动作等。
这些细节描写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个性鲜明。如:“她揭起衣裳,把衣裳里子撕
开,掏出了一个纸包。纸包里面是一张党证,已经磨损得很旧了,可那上面印的镰
刀锤头和县委的印章都还鲜红鲜红的。打开党证,里面夹着两块银洋。她把银洋
拿在手里掂了掂,递给我说:‘程同志……你带给政委,积少成多,对党还有点儿用
处。’”这段细节描写,着力刻画人物的动作、语言,既点题,又说明黄新处事谨
慎、对党忠诚,在白色恐怖下,她的心依然与党证上印着的镰刀锤头一样鲜红。
再如:“妞儿……细长的脖子挑着瘦脑袋……最后忍不住竟伸手抓了一根腌豆
角,就往嘴里填。她妈一扭头看见了,瞅了瞅孩子,又瞅了瞅箩筐里的菜,忙伸手把
那根菜拿过来。孩子哇的一声哭了。”这一细节中的两个“瞅了瞅”包含着对
女儿的愧疚、对党的忠诚等丰富复杂的感情,集中展示了对党极端忠诚的共产党
人形象。
还有黄新被捕时,也是用一系列细节来描绘她在敌人逼近窝棚时的应急准备的:
利索地把菜筐子用草盖了盖儿,从容地交代八角坳党组织情况,安详地为女儿梳
理头发……这位女共产党员的临危不惧以及与亲人、同志永别时的复杂感情就
这样跃然纸上。
如果把课文中“妞儿”删去行不行 为什么
答案 不行。“妞儿”作为课文中的次要人物,对主要人物起着映衬作用。课文
中关于“妞儿”的描写一共有五处:
①“我”第一次去接头,打量黄新家时见“地铺上一堆烂棉套子底下躺着一个小
孩子,小鼻子一扇一扇的睡得正香。这大概就是她的小妞儿”。小孩睡在“地铺
上”,盖的是“烂棉套子”,足见其生活艰难,但就是在这种情况下,黄新将自己的
丈夫送去当红军;丈夫跟随毛主席长征前留下的银洋她硬是没动分毫而留作党
费,其对党的赤诚之心可见一斑。
②“我”第二次去接头时,“妞儿”刚拿了一根腌豆角“往嘴里填”就被母亲黄
新“拿过来”,这衬托出一个共产党人置儿女亲情于不顾,对同志、对党的赤胆
忠心。
③危急关头,黄新交代“我”事情时提到了“妞儿”,交代完后,“她连忙转过身
来,搂着孩子坐下,慢条斯理地理着孩子的头发”,这些细节,与黄新拿过“妞儿”
正准备吃的咸菜完全不同,把一个母亲对女儿的疼爱关怀表现到了极致。“妞
儿”衬托出了黄新这一人物形象的人性美以及从容镇定、无私无畏的崇高精神
品质。
④危险过后,“我”“一头是菜,一头是孩子,挑着上山了”,这是在情节结构上呼
应黄新先前对“我”的交代。
⑤见到政委,“他把孩子揽到怀里”“久久地抚摸着孩子的头”“然后掏出手
巾,蘸着草叶上的露水,轻轻地,轻轻地把孩子脸上的泪痕擦去”。这里以政委对
“妞儿”的疼爱,侧面表现党对黄新勇于牺牲的精神的高度肯定,以“妞儿”暗
示革命后继有人,黄新对党忠诚的精神将代代相传。
所以,“妞儿”这个人物形象是不能删去的。
课文的语言表达有什么特点 请简要分析。
答案 课文语言虽然朴实,但也是作者精心选择的。一是比喻使语言生动可感。
如“瞅准了机会,一下子给敌人个‘连锅端’”,“连锅端”这个比喻生动形象,
具体可感。二是反复,如魏政委“轻轻地,轻轻地把孩子脸上的泪痕擦去”,这里
的反复,把魏政委在失去一个优秀的同志后内心的痛苦、对优秀同志勇于自我牺
牲的感动、对优秀同志后代的万分疼爱等种种复杂的情感交织在一起的状态刻
画得淋漓尽致。三是反语,如“敌人看看整不了我们,竟使出了一个叫作‘移民
并村’的绝招儿”,“绝招儿”是反语,写出了革命者对黔驴技穷的敌人的讽刺
与轻蔑。四是借代,如“魏杰同志把我叫去了,要我当‘交通’”,这里的“交
通”是借代,即“交通员”,也就是沟通信息的人。五是反问,反问引发读者思
考。如:“一筐咸菜是可以用数字来计算的,一个共产党员爱党的心怎么能够计
算呢 一个党员献身的精神怎么能够计算呢 ”六是叠词。课文中的叠词还是比
较多的,主要有以下几种:AA式,如望望、空空、轻轻、久久等;ABB式,如一条
条、一堆堆、一点点、急乎乎等;ABAB式,如很低很低、忽悠忽悠、鼓励鼓励、
鲜红鲜红等;AABB式,如挤挤巴巴、星星点点、端端正正等。
课文标题“党费”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
答案 “党费”在文中,先是指两块“银洋”,后指一块“银洋”与一筐“咸
菜”;也暗指革命战争年代,共产党员为党勤奋工作、对党赤诚忠心、为党勇于
献身的崇高精神。
二、写法赏析
1.运用第一人称
课文采用第一人称讲述,便于主观情感的抒发。以回忆体、倒叙的方式展开故
事,凸显对革命历史的追忆和回味。课文紧紧围绕交党费这一典型事件,截取生
活和人物性格发展的一个横断面,以“我”和黄新的两次会面为主要内容展开故
事情节。
2.结构前呼后应
文中重要情节——两次与黄新见面,注重前后照应。首次会面对窝棚、磨损的党
证、择菜人员等的描写,为后一次会面时突发事件的发生、发展埋下伏笔。黄新
哼小调和哄孩子的话前后呼应,啃咸萝卜和一筐咸菜等细节互相映衬。全篇结构
严谨,没有冗笔,情节发展曲折变化,人物和事件有着严密的内在联系。
3.运用多种手法塑造人物
小说通过细节描写等多种方法成功塑造了共产党员黄新的形象。课文运用了典
型的细节、神态、动作、语言描写来刻画人物的性格,使其鲜明而富有魅力。黄
新不舍得将腌好的咸菜拿给孩子吃,而坚持把它作为党费上交给山里的部队;在
白匪搜查屋子时她镇定自若,无所畏惧,生死关头她把活命的机会让给了
“我”。这些情节、细节都表现了黄新无私奉献、不畏牺牲的高尚品格,她是一
个无产阶级革命勇士。
4.语言朴实无华,生动可感
课文没有华丽的辞藻,通篇用大众化的语言叙述故事。如:“小窝棚里挤挤巴巴
坐着三个人,有两个女的,一个老头儿,围着一大篮青菜,头也不抬地在择菜叶子”
“这是一间用竹篱子糊了泥搭成的窝棚,靠北墙,一堆稻草搭了个地铺,地铺上一
堆烂棉套子底下躺着一个小孩子,小鼻子一扇一扇的睡得正香……”作者用这些
语言描写乡村窝棚内朴素的场景,让人读之倍感亲切、生动。
三、思辨探究
关于主人翁从妞儿手中拿回咸菜,同学们看法不一,请把你的看法写在后面。
观点一 结合现实逻辑来看,主人翁从妞儿手中拿回那一根咸菜不是很真实。其
实,主人翁只是一名村妇,按照当时的情况来说,她没有一点儿动摇的可能性很小;
如果饿得“细长的脖子挑着瘦脑袋”的妞儿吃一根咸菜,她都要拿回来,那她就
没有了作为母亲应有的情怀。
观点二 从艺术作品的创作手法看,这是一种艺术加工,因为作品来源于生活又
高于生活。而且课文中还写到她“瞅了瞅孩子,又瞅了瞅箩筐里的菜”,才“伸
手把那根菜拿过来”。这两个“瞅了瞅”就是人物内心矛盾斗争的外在表现,充
分体现了人物内心复杂的情感,“伸手把那根菜拿过来”应该是人物内心权衡、
斗争的结果。这样的人物形象是真实可信的,这才能体现出共产党人对党忠诚、
勇于自我牺牲的崇高精神。
关于课文的线索,有人说是“我”,有人说是“咸菜”,你说呢
观点一 “我”是线索。因为课文是采用第一人称“我”来展开行文的。全文
主要写了“我”与黄新的两次接头,通过“我”的见闻来描述主人翁黄新以及其
他八角坳党员带领群众斗争的情况。“我”贯穿全文,是整个故事的见证者与讲
述者。所以“我”是课文线索。
观点二 “咸菜”是线索。课文标题“党费”实质上就是“咸菜”。“我”第
一次接头,首先看到的就是主人翁在择菜,为腌咸菜作准备,然后给“我”吃咸菜;
第二次接头,首先进入眼帘的依然是咸菜,“我”责怪主人翁也是因为咸菜,敌人
搜查导致黄新身份暴露的仍然是咸菜;最后“我”挑上山的还是咸菜。咸菜是全
文的焦点,贯穿始终,起着点题、推动情节发展、揭示作品主题等作用。所以,
“咸菜”是课文线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