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南岸区广益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月考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重庆市南岸区广益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月考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2.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6-18 23:38:07

文档简介

广益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月考
历史试题
参考答案
1-24:ACDBC DCCBB BBCCC BCCBD CCAA
25、(1)工业革命后,英国实现城市化;原有公共卫生管理混乱;地方自治传统影响;城市公共卫生环境较差;居民健康水平低。
(2)改善了城乡卫生状况;促进了国民经济发展;有效预防疾病的发生;加深了群众对新中国的政治认同;彰显新中国的国家治理水平
(3)差异:中国由党和政府领导;英国以地方政府为主导,适当接受中央监督。中国动员全民参与;英国采取立法管理。
认识:公共卫生管理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应尊重各国在不同国情下自主选择的管理方式。
26、(1)原因:经济发展迅速;劳动力短缺;国家政府主动吸引;西欧福利制度的建立。
(2)特点:高素质人才移民增加;欧共体内部人员流动性增强。
(3)积极影响:弥补了战后欧洲劳动力短缺,促进了战后欧洲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加强了不同文明的交流与融合;加速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
消极影响:冲击了欧洲原有的劳动力市场,挤压了欧洲公民的就业空间;造成了移民地国家的人才流失;对欧洲国家安全构成挑战;引发了一系列社会问题。
27、观点:跨地区的文化交流能够促进人类文明的发展。
证明:古代的四大发明传到欧洲以后,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文明的进步,火药瓦解了,中世纪的骑士阶层,印刷术和造纸术促进了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思想的发展,而指南针为开辟新航路创造了技术条件。近代以来,西方的资产阶级物质和制度文明在中国传播,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洋务运动学习西方技术开启了中国近代工业化的进程,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促进了中国民主政治的发展。新文化运动后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成为先进中国人改造国家,拯救社会的思想武器,最终指导中国人民取得了民主革命的胜利,促进中国社会的进步。
总之,跨地区的文化交流,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不同地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广益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月考
历史试题
一、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1.《墨子》中有“城者,所以自守也”;《博物志 卷八》中“禹作城,强者攻,弱者守,敌战”;《吴越春秋》中“筑城以卫君,造廓以守民”。这突出表明古代中国早期的城市(  )
A.凸显政治、军事功能 B.主要目的在于防御动乱
C.大多建在战略要地 D.缺少经济管理职能
2.明代中叶以后,江南市镇的分布十分密集,以苏州府吴江县盛泽镇为例,东南至新杭市五里,东至王江泾镇六里,北至平望镇十五里,西南至新城镇三十里,至濮院镇五十里,西至震泽镇三十里,至南浔镇五十里。这些密集的市镇网络(  )
A.体现了长途贩运贸易发展
B.表明资本主义萌芽的兴起
C.促进了地区间的经济合作
D.阻碍农业生产的正常发展
3.草市是民间“自为聚落”、私相贸易的集市。宋代在商品经济发达和交通方便的地方出现各种集市,如“山市、河市、庙市”等,解决了农民“买食用盐茶农具”问题。这说明草市的出现(  )
A.最早可以追溯到宋代
B.突破了城市坊市间的界限
C.受到官方的大力支持
D.是对自然经济的重要补充
4.四合院全宅的平面构图是按家长作为全家核心的原则布置的,一切房屋皆簇拥着正房,而且在开间尺寸、高矮、装饰等各方面皆低于正房。此种设计出现的原因是(  )
A.等级观念和长幼有序制度
B.宗法制和儒家思想的影响
C.布局对称,主次分明有序
D.使用材料和木构抬梁结构
5.1961年5、6月间,中共中央在北京举行工作会议,陈云在发言中强调:“……面前摆着两条路要我们选择:一个是继续挖农民的口粮;一个是城市人口下乡。两条路必须选一条,没有什么别的路可走。我认为只能走压缩城市人口这条路。”“走压缩城市人口这条路”的主要目的是(  )
A.扩大人民公社化运动 B.改善城市居民生活
C.缓解国家的经济困难 D.推动经济体制改革
6.恩格斯在《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中分析近代城市的发展时写道:“大工业企业需要许多工人在一个建筑物里共同劳动,这些工人须住在近处……他们也会形成一个完整的村镇……于是村镇就变成了小城市,而小城市又变成大城市……”此材料可用于说明(  )
A.大工业企业的发展增加了就业率
B.大城市由小村镇直接发展而来
C.村镇的形成有利于促进工业发展
D.工业企业的发展促进了城市发展
7.据《元史 地理志》记载:“元有天下,薄海内外,人迹所及,皆置驿传,使驿往来,如行渊中。”这客观上有利于(  )
A.行省制度的推行 B.民族的平等交流
C.丝绸之路的复兴 D.西欧城市的兴起
8.20世纪30年代,某报刊评论道:“上海近日以乘汽车为豪。每至礼拜日,必有许多少年男女同乘一车,疾驰于南京路、静安寺路、福州路。”这说明当时上海(  )
A.汽车已经走进普通百姓家庭
B.交通全面实现现代化
C.新式交通工具冲击着传统观念
D.奢侈风气最为盛行
9.1953年,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奠基典礼在某厂区隆重举行。一万多名建设者在一匹红绸上签名,表示决心。六名年轻的共产党员将刻有毛泽东主席亲笔题的基石,安放在厂区中心广场。这可说明我国(  )
A.社会主义改造成效显著 B.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热情
C.经济体制改革稳步前进 D.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10.“蒸汽和新的工具机把工场手工业变成了现代大工业,从而把资产阶级社会的整个基础革命化了,工厂手工业时代的迟缓的发展过程变成了生产中的真正的狂飚时代。”下列出现在“狂飚时代”的历史现象应是(  )
A.英国人霍金斯将第一批黑奴贩至美洲
B.英国第一艘商用汽船成功横渡大西洋
C.最早的托拉斯组织美孚石油宣告成立
D.苏联发射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11.1958年2月中央提出“鼓足干劲……苦战三年,加速消灭血吸虫病”,各地结合兴修水利和农业生产高潮,发动了声势浩大的血吸虫病防治运动。至1958年11月,流行近百年的血吸虫病,已在半数以上的流行区基本消灭。据此可知,此时医疗卫生工作(  )
A.适应了国民经济恢复需要
B.注重与群众运动相结合
C.解决了血吸虫病治疗问题
D.超越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12.古希腊伯罗奔尼撒战争前期.雅典爆发严重鼠疫.死亡军民人数在一半以上,雅典将军伯里克利也未能幸免,雅典的政治走向明显转变;公元前323年,亚历山大在巴比伦身染疫病而亡,他一手缔造的帝国随之土崩瓦解。这从侧面反映出疫病的流行(  )
A.促进医学进步 B.影响国家的治理能力
C.改变战争走向 D.推动制度的根本转型
13.如表是魏晋至唐朝有关佛教的论述记载,据此可以认定的历史事实是,佛教(  )
记述 出处
佛教之所以重资生,助王化于治道者也 东晋慧远《沙门不敬王者论》
若欲修行,在家亦得不由在寺 唐代惠能《坛经》
A.日趋世俗化 B.冲击了儒学地位
C.呈现本土化 D.受到理学的批判
14.王夫之反对“存天理,灭人欲”,同时又主张“尊其尊,卑其卑,位其位。”这体现了(  )
A.对宋明理学彻底批判
B.开始质疑传统的统治秩序
C.封建士大夫的阶级本质
D.代表市民阶层的政治诉求
15.“他们不再热衷于讨论民主政治与君主专制的孰是孰非,转而探索民主社会在中国为什么屡屡失败。他们确信没有多数国民的民主觉悟,没有一种能赋予民主制度以真实生命力的广泛心理基础,是不可能真正建设和组织起‘西洋式的社会’的。”由此推断,材料中“他们”(  )
A.主张维新变法 B.坚持“中体西用”
C.提倡民主科学 D.宣传马克思主义
16.在古代的早期文明中,苏美尔人创制了楔形文字,埃及人创造了象形文字,中国的商朝已出现了较为完备的甲骨文。这些文字的共同作用在于(  )
A.服务于统治阶级专制统治
B.有利于文明的发展与传承
C.使文化创造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
D.促进了不同文明的交融
17.苏格拉底从来不向听他讲学的人索取金钱报酬,他接待了许多希望听他讲学的人,其中有本国公众,也有外国人。苏格拉底认为,获取报酬无异于迫使自己当奴隶。这反映了他(  )
A.提倡有教无类 B.推崇“知识即美德”
C.崇尚意志自由 D.反对狭隘民主
18.《源氏物语》引用了数量相当可观的中国诗词,作者在152个重要的情节中融入了131处节选于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诗句。书中仅引用的白居易的诗歌就多达90多处。而白居易最重要的作品《长恨歌》几乎贯穿于整个小说中。由此表明(  )
A.《源氏物语》是一部诗歌总集
B.《源氏物语》作者曾久居长安
C.《源氏物语》是研究中日文化交流的重要参考依据
D.《源氏物语》取材于中国故事
19.在古代印欧人的迁徙过程中,古代印度、西亚和希腊、罗马几个文化区域开始形成,对古代西亚文化形成起到重要作用的是(  )
A.雅利安人 B.赫梯人和波斯人
C.凯尔特人 D.希腊人
20.“在英属巴巴多斯(加勒比海岛屿),1640年时仅有数百名黑人,然而到1685年,黑人已达4.6万人,而白人才2万人。同样,在法属安塔提克(美洲岛屿),到1700年时有4.4万黑人和1.8万白人。”中此可知,欧洲的殖民扩张(  )
A.促进了丙欧资本主义的发展
B.传播了欧洲先进的生产方式
C.引起了殖民国家之间的战争
D.导致了不同种族人口的流动
21.婆罗门曲为天竺佛教舞曲,后从西域、中亚诸国传入唐朝,经凉州(甘肃武威)都督杨敬述改制、加工,传入长安后又经唐玄宗修改、润色,更名“霓裳羽衣舞”,风靡一时。这反映了(  )
A.对外交流助推文化趋同 B.三教合一促进文化繁荣
C.文化交融推动艺术创新 D.丝绸之路造就盛唐气象
22.德国人希霍芬在《中国》一书中首次用“丝绸之路”这一名词。古代丝绸之路也被称为“进步之路”、“友谊之路”、“文化之路”。以上材料说明当时这条东西方要道(  )
A.交通非常发达 B.商品贸易极其繁荣
C.各种文明相互交流 D.名胜古迹众多
23.“南海一号”是一艘南宋时期具有福建泉州特征的木屏古沉船,1987年在广东阳江海域发现,被认定为当时国内船体最大的远洋贸品商船,2007年12月22日成功打捞出水,由此可以确认(  )
A.沉船地位于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上
B.沉船载有荷兰东印度公司定制的瓷器
C.沉船出发地是福建泉州
D.沉船上有大量景德镇出产的青花瓷
24.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美国影视公司拍摄的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花木兰》《功夫熊猫》等影片一时风靡全球,以致“中国人在电影院花钱看老外拍的中国故事”。这一现象反映了(  )
A.中国文化的世界性影响
B.得益于美国资本对外扩张
C.中国经济的影响力提高
D.反映了区域经济量全消除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2分
25.(2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871年,为了改变卫生总署(1848-1854)裁撤后,公共卫生管理政出多门、效率低下的现象,英国议会通过了《地方政府事务部法》,成立地方政府事务部,统筹负责涉及卫生健康的各类事务。在经历了不同的公共卫生管理尝试后,英国政府最终让其公共卫生管理制度呈现出以地方政府为主导核心,同时适当接受中央监督的特色路径。此后,在新成立的地方政府事务部引领监督下,英国公共卫生管理取得了较大成就。19世纪后半期,英国主要传染病致死率、婴儿死亡率均大为下降。自来水供应条件改善,大量排污工程兴建,包含有洗衣设备的公共浴室也开始出现。英国政府累积了丰富的工业化和城市化时期的公共卫生管理经验。
——摘编自王广坤《十九世纪中后期英国公共卫生管理制度的发展及其影响》
材料二: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领导全国人民开展起声势浩大的爱国卫生运动,取得了多方面成效。为了减少蚊蝇繁殖,北京市群众广泛动员,仅用十八天就清除了垃圾六万四千六百五十七土方。通过动员群众户户建厕所,河北城乡群众掀起一场“厕所革命”。沈阳某厂改进工作环境,将“病号”占职工人数的比例,由百分之十七降低到了百分之二,工人生产热情高涨。过去困扰老百姓多年的各种烈性传染性疾病几乎绝迹,曾经严重威胁群众生命的疾病也得到了有效防治。爱国卫生运动符合群众切身利益,因此赢得了广大群众的赞誉。
——摘编自高中伟、曾菊《新中国初期爱国卫生运动中的群众动员》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地方事务部成立的背景。
(2)据材料二,概括新中国初期爱国卫生运动的影响。
(3)据材料一、二,指出中英两国在公共卫生管理上的差异,并谈谈你的认识。
26.(2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二战以来,欧洲所接纳的移民人数不断增加,这些移民逐渐成为欧洲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1945年至20世纪70年代早期,欧洲的经济迅速发展,国际资本大规模流向欧洲,生产的扩大需要更多的劳动力。而二战夺走了欧洲大量的青壮劳力,人口的低出生率又不能及时弥补劳动力缺口。这样,欧洲成为大规模移民运动的目的地之一。对此,欧洲各国政府基本上是欢迎的,并主动到世界劳动力市场上寻找劳工。
材料二:1973年以后,招募劳工(不管是外籍劳工还是殖民地劳工)在很大程度上已经停止,但欧洲共同体内部的移民,事实上还在继续,技术劳工和高层次人才的移民不断增加。到20世纪90年代初期,把欧共体作为一个单一的劳动力市场以及把欧盟内部的流动看作类似于民族经济内部的流动开始成为习惯。
——材料一、二均摘编自薛永生《战后欧洲移民与移民问题》
材料三:在社会就业层面上,大量移民对当地劳动力市场也形成了冲击。尽管移民人口的失业率远高于当地人,但许多欧洲人和某些政党依然认为,大量移民的存在明显挤压了本国公民的就业空间。在国家安全层面上,大量移民的存在对国家安全构成了前所未有的挑战。由于缺乏有效的一体化社会融合政策,来自北非的移民及其后代,在社会教育、就业、语言、生活习惯等方面倍遭歧视,因而容易走上犯罪道路。
——摘编自刘晓平《战后欧洲移民政策与地中海南北移民问题初探》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45年至20世纪70年代早期欧洲移民人数增加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1973年至20世纪90年代初期欧洲移民的特点。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战后欧洲移民对欧洲社会的影响。
27.(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美国史学家本特利对于不同文明间的互动以及互动过程中各个文明的变型,提出了两个观点:
第一 与历史上曾反复出现的跨地区技术传播和病毒传播相比,文化传播遇到的阻力要大得多,因为每一种文化对异质文化都持抵制态度,主动推进文化融合的事例在历史上虽然并非没有,但毕竟罕见。
第二 全球运动的总趋势表现为互为因果的三点:人口增长、技术不断进步与传播不同社会之间的交往日益密切。
--摘编自杰里 本特利《新全球史:文明的传承与交流》
对上述观点提出你自己的见解(赞成、质疑、修改或另有观点均可),并说明理由。(要求:见解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