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物质的分类及转化 同步练习题
一、选择题
1.按照表中的分类,各组物质完全正确的是
选项 A B C D
分类 单质 盐 胶体 电解质
物质 液氧、钠、钢 食盐、过氧化钠、小苏打 牛奶、淀粉溶液、氢氧化铁胶体 盐酸、纯碱、烧碱
A.A B.B C.C D.D
2.酸、碱、盐是从电离特点上对电解质的分类。下列关于酸、碱、盐的说法错误的是
A.酸、碱、盐都是电解质,电解质只有酸、碱、盐
B.电离时生成的阴离子全部是OH-的化合物才可能是碱
C.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全部是H+的化合物才可能是酸
D.只要电离时能生成金属阳离子和酸根阴离子的化合物就是盐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胶体通过吸附带电,可以带正电也可以带负电
B.利用丁达尔效应可以区分白酒和氢氧化铝胶体
C.氢氧化铁胶体是一种无色澄清透明的液溶胶
D.氯化钠溶液中的硅酸胶粒可以通过过滤除掉
4.下列厨房用品中,易溶于水形成溶液的是
A.花生油 B.面粉 C.纯碱 D.辣椒粉
5.调味品是重要的食品添加剂,将下列调味品加入水中,不能形成溶液的是
A.食盐 B.蔗糖 C.味精 D.芝麻油
6.FeCl3溶液和Fe(OH)3胶体具有的共同性质是
A.分散质粒子都能通过滤纸 B.都呈红褐色
C.分散质粒子具有相同的微粒直径 D.分散质粒子能通过半透膜
7.化学与生产、生活、环境等密切相关。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盐酸、食醋、碘酒都是混合物
B.食品包装袋中常有一个内盛硅胶或生石灰或铁粉的小纸袋,它们的作用相同
C.复方氢氧化铝片可做抗酸药
D.大量排放二氧化碳气体可导致温室效应
8.我国古书《天工开物》中记载了以竹子制造竹纸的方法,其步骤大致有以下几步:①斩竹漂塘(杀青) ②煮楻足火 ③春臼 ④荡料入帘 ⑤覆帘压纸 ⑥透火焙干。其中未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A.③④⑤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②⑤⑥
9.下列试剂瓶中所盛液体为有机物的是
A. B. C. D.
10.当光束通过下列分散系时,都能观察到丁达尔效应的是
A.Fe(OH)3胶体和NaCl溶液 B.蛋清溶液和淀粉溶液
C.泥水和酒精溶液 D.稀H2SO4和蔗糖溶液
11.下列关于纯净物、混合物、电解质、非电解质的正确组合为
纯净物 混合物 电解质 非电解质
A 液态氯气 铁铜合金 氯化铜 蔗糖
B 矿泉水 FeCl3溶液 NaOH 二氧化硫
C 胆矾 碱石灰 铁 碳酸钙
D 盐酸 冰水混合物 硫酸 干冰
A.A B.B C.C D.D
12.实验室用FeCl3饱和溶液制备Fe(OH)3胶体,下列关于胶体的说法错误的是
A.丁达尔效应可以用于区分Fe(OH)3胶体和FeCl3饱和溶液
B.Fe(OH)3胶体和FeCl3溶液的本质区别是胶体的微粒直径介于1~100nm之间
C.可用半透膜分离提纯Fe(OH)3胶体
D.先将FeCl3饱和溶液逐滴滴入蒸馏水中,再用酒精灯加热煮沸至溶液呈红褐色,可制得Fe(OH)3胶体
13.下列物质属于有机物的是
A. B. C. D.
14.下列关于胶体的叙述错误的是
A.用聚光手电筒照射NaCl溶液和胶体时,产生的现象不相同
B.胶粒能透过滤纸,但不能透过半透膜
C.直径在固体小颗粒分散到水中能形成胶体
D.胶体能够使水中悬浮的固体颗粒沉降,达到净水目的
15.下列关于胶体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胶体区别于其他分散系的本质特征是分散质的微粒直径在10-9m~10-7m之间
B.将饱和FeCl3溶液滴入氢氧化钠溶液中,加热可以制取Fe(OH)3胶体
C.可用半透膜除去淀粉溶液中混有的氯化钠
D.可以利用丁达尔效应区分胶体和溶液
二、填空题
16.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蕴含下列常识:
①纯碱(Na2CO3)去油污 ②小苏打(NaHCO3) ③醋酸(CH3COOH)作为调味剂 ④铁锈的主要成分为Fe2O3 ⑤金刚石是自然界中最硬的一种物质 ⑥O3可以杀菌 ⑦明矾[KAl(SO4)2·12H2O]可以净水 ⑧铜锈的主要成分为 Cu2(OH)2CO3
(1)上述涉及的物质中,属于盐的有_______(填写序号,下同),属于酸的有_______,属于氧化物的有_______。
(2)金刚石的同素异形体有_______。
(3)根据交叉分类法,Cu2(OH)2CO3属于哪类物质_______。
A.盐 B.碱 C.铜盐 D.碱式盐 E.碳酸盐 F.混合物
17.由工业明胶制成的胶囊往往含有超标的重金属铬,从而对人体造成伤害。明胶是水溶性蛋白质混合物,溶于水形成胶体。
(1)已知Fe(CrO2)2中铬元素是+3价,则其中铁元素是_______价。是一种酸根离子,则Fe(CrO2)2属于_______(填“酸”“碱”“盐”或“氧化物”)。
(2)明胶的水溶液和K2SO4溶液共同具备的性质是_______(填字母)。
a.都不稳定,密封放置沉淀 b.两者均有丁达尔效应 c.分散质粒子可通过滤纸
(3)现有10mL明胶的水溶液与5mLNa2SO4溶液混合装入半透膜内,将此半透膜袋浸入盛蒸馏水的烧杯中,设计实验证明Na2SO4能够透过了半透膜而明胶不能透过____。
18.有以下几种生活中常见的物质:①纯碱 ②铁红 ③漂白粉 ④小苏打 ⑤铝合金 ⑥烧碱,回答下列问题:
(1)以上物质属于混合物的是___________(填序号,下同);属于碱的是___________;属于盐的是__________;属于电解质的是_________________。
(2)④的溶液与⑥的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②与稀盐酸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写出工业制备③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元素或物质推断题
19.(1)无机化合物可根据其组成和性质进行分类:
ⅰ、下图所示的物质分类方法名称是________。
ⅱ、以Na、K、H、O、C、S中任意两种或三种元素组成合适的物质,分别填在下表②③⑥的后面。
物质类别 酸 碱 盐 氧化物
化学式 ①HCl② __ ③ __④ Ba(OH)2 ⑤ Na2CO3⑥ ___ ⑦ CO2⑧ H2O
ⅲ、 写出⑦通入到过量的④溶液中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
ⅳ、 实验室检验气态⑧的方法是___________。
(2)某无色透明溶液,跟金属铝反应放出H2,判断下列离子:Mg2+、Ba2+、Cu2+、H+、Ag+、SO42-、SO32-、OH-、HCO3-、NO3-,哪种离子能大量存在于此溶液中。
ⅰ、 生成Al3+时,原无色透明溶液能够大量存在的离子有_______。
ⅱ、生成AlO2-时,原无色透明溶液能够大量存在的离子有_____。
四、实验题
20.取一定量粉末(红棕色)加入适量某浓度的盐酸中,得到呈棕黄色的饱和溶液,所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利用此溶液进行以下实验:
(1)取少量该溶液置于试管甲中,滴入NaOH溶液,可以观察到有红褐色沉淀生成,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此反应属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填基本反应类型)。
(2)在小烧杯甲中加入25mL蒸馏水,加热至沸腾后,向沸水中加入2mL该溶液,继续煮沸至溶液呈__________色,即可制得胶体。
(3)另取一小烧杯乙加入25mL蒸馏水,然后再加入2mL该溶液,振荡均匀,将乙烧杯与另一盛有胶体的丙烧杯一起放置在暗处,分别用红色激光笔照射烧杯中的液体,可以看到___________(填“乙”或“丙”)烧杯中产生丁达尔效应。用这个实验可以区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取丙烧杯中的少量胶体置于试管乙中,向试管乙中滴加一定量的稀盐酸,边滴加边振荡,在此过程中可看到试管乙中生成的红褐色沉淀逐渐溶解,最终又得到棕黄色的溶液,发生此变化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此反应属于_____________________(填基本反应类型)。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C
解析:A.由同一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单质,液氧、钠为单质,钢为由铁和其他元素组成的混合物,A错误;
B.由金属阳离子(或铵根离子)和酸根离子形成的化合物为盐,食盐为NaCl、小苏打为NaHCO3,均属于盐,过氧化钠属于氧化物,B错误;
C.牛奶、淀粉溶液、氢氧化铁胶体均属于胶体,C正确;
D.在水溶液或熔融态可以导电的化合物为电解质,盐酸为HCl的水溶液,属于混合物,纯碱(Na2CO3)、烧碱(NaOH)属于电解质,D错误;
故选C。
2.A
解析:A.大部分金属氧化物和水也是电解质,选项A错误;
B.碱在溶液中电离的阴离子只有氢氧根离子,如氢氧化钠在溶液中电离出来的阴离子只有氢氧根离子,选项B正确;
C.电离时产生的阳离子全部是H+的化合物是酸,如硫酸,选项C正确;
D.由金属阳离子或铵根离子与酸根离子构成的化合物是盐,所以电离时能生成金属阳离子和酸根离子的化合物是盐,选项D正确;
答案选A。
3.B
解析:A.胶体不带电,胶粒可能带电,A错误;
B.白酒为溶液,氢氧化铝胶体为胶体,丁达尔效应可以用来区分胶体与溶液,B正确;
C.氢氧化铁胶体是一种红褐色的液溶胶,C错误;
D.胶粒可以透过滤纸,氯化钠溶液中的硅酸胶粒不能通过过滤除掉,D错误;
答案选B。
4.C
解析:A.花生油不溶于水,与水混合形成乳浊液,故A错误;
B.面粉的主要成分为淀粉,在水中溶解度不大,与水混合形成悬浊液,故B错误;
C.纯碱易溶于水,与水混合形成均一稳定的溶液,故C正确;
D.辣椒粉不溶于水,形成悬浊液,故D错误;
故选C。
5.D
【分析】溶液的本质特征是均一性、稳定性,属于混合物。
解析:A.食盐易溶于水,能与水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属于溶液,故A正确;
B.蔗糖易溶于水,能与水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属于溶液,故B正确;
C.味精易溶于水,能与水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属于溶液,故C正确;
D.芝麻油不溶于水,与水混合后形成的混合物不均一、不稳定,属于乳浊液,故D错误;
故选:D。
6.A
解析:A.溶液和胶体中的微粒直径都小于滤纸的孔隙,所以都能透过滤纸,故A符合题意;
B.氯化铁溶液呈浅黄色,氢氧化铁胶体呈红褐色,故B不符合题意;
C.溶液中分散质微粒直径小于1纳米,而胶体的分散质微粒直径在1纳米到100纳米之间,故C不符合题意;
D.胶体的分散质粒子直径在1~100nm之间,不能透过半透膜,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选A。
7.B
解析:A.盐酸主要成分是HCl和H2O,食醋中主要成分是醋酸和水,碘酒主要成分为碘单质和酒精,均属混合物,A正确;
B.硅胶或生石灰为干燥剂,铁粉为抗氧化剂,作用不同,B错误;
C.氢氧化铝可与胃酸反应,可用作抗酸药,C正确;
D.大量的二氧化碳排放到空气中可导致温室效应,D正确;
故选B。
8.A
解析:①斩竹漂塘(杀青):斩伐嫰竹,放入池塘,浸泡数百日,利用天然微生物分解以洗去竹子之青皮,此过程发生了化学变化,①不合题意;
②煮楻足火:将以上所得竹子,放入“徨”桶内与石灰一道蒸煮,此过程发生了物理变化和化学反应,②不合题意;
③舂臼打烂:去除以上处理的竹子放入石臼中将其打烂,该过程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③符合题意;
④荡料入帘:将被打烂之竹料倒入水槽内,并以竹帘在水中荡料,此过程中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④符合题意;
⑤覆帘压纸:然后将帘反复过去,是湿纸落于板上,即成纸张,重复荡料与覆帘,使一张纸的湿纸叠积上千张,然后加上木板重压挤出大部分的水分,此过程中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⑤符合题意;
⑥透火焙干:将试纸逐张扬起,并加以焙干,此过程发生了化学变化,⑥不合题意;
综上分析可知,③④⑤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9.A
解析:A.醋酸为有机物,A符合题意;
B.氯化镁溶液为无机盐溶液,B不符合题意;
C.氨水为碱溶液,C不符合题意;
D.碳酸钠溶液为无机盐溶液,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10.B
解析:当光束通过分散系时,能观察到丁达尔效应的氢氧化铁胶体,而浊液、溶液都不具有此性质;
A.Fe(OH)3胶体具有丁达尔效应,NaCl溶液不具丁达尔效应,选项A不符合;
B.蛋清溶液和淀粉溶液均为胶体,均具有丁达尔效应,选项B符合;
C.泥水和酒精溶液分别为浊液和溶液,均不具有丁达尔效应,选项C不符合;
D.稀H2SO4和蔗糖溶液均属于溶液,均不具有丁达尔效应,选项D不符合;
答案选B。
11.A
解析:A.液态氯气属于纯净物,铁铜合金为混合物,氯化铜为盐,属于电解质,蔗糖属于非电解质,故A正确;
B.矿泉水属于混合物,故B错误;
C.铁是金属单质,既不是电解质又不是非电解质,碳酸钙属于电解质,故C错误;
D.盐酸是氯化氢的水溶液,属于混合物,冰水混合物中只含水分子,属于纯净物,故D错误;
故选A。
12.D
解析:A.胶体具有丁达尔效应,A正确;
B.胶体和溶液的本质区别式微粒直径大小,B正确;
C.提纯胶体的方法利用半透膜进行透析,C正确;
D.应该是向煮沸的蒸馏水中加入饱和FeCl3溶液,煮沸至溶液呈红褐色,停止加热,D错误;
故答案为:D。
13.B
解析:A.虽含碳元素,但其性质与无机物类似,因此把它看作无机物,A选项错误;
B.是含碳元素的化合物,属于有机物,B选项正确;
C.是含碳的化合物,但其性质与无机物类似,因此属于无机物,D选项错误;
D.C60是碳元素形成的单质,不属于有机物,D选项错误;
故选B。
14.C
【分析】胶体粒子的微粒直径在1-100nm之间,分散质微粒直径小于1nm的是溶液。
解析:A.Fe(OH)3胶体有丁达尔效应,NaCl溶液没有,故A正确;
B.胶体粒子不能透过半透膜,但能透过滤纸,故B正确;
C.氯化钠能溶于水,直径在固体小颗粒分散到水中形成溶液,故C错误;
D.Al(OH)3胶体具有较大的表面积,能够使水中悬浮的固体颗粒沉降,达到净水目的,故D正确;
故选C。
15.B
解析:A.胶体区别于其他分散系的本质特征是分散质微粒直径大小,当分散质微粒直径小于1nm(10-9m)时,分散系为溶液,大于100nm(10-7m)时,分散系为悬浊液或乳浊液,当分散质微粒直径在1nm~100nm(10-9m~10-7m)之间,分散系为胶体,故A说法正确;
B.将饱和氯化铁溶液滴入氢氧化钠溶液中,得到红褐色沉淀,氢氧化铁胶体制备是将饱和氯化铁溶液滴入沸水中,加热到出现红褐色液体,即可以得到氢氧化铁胶体,故B说法错误;
C.淀粉溶液为胶体,不能透过半透膜,氯化钠可以透过半透膜,因此可以用半透膜除去淀粉溶液中混有的氯化钠,故C说法正确;
D.胶体具有丁达尔效应,溶液则没有,因此可以用丁达尔效应区分胶体和溶液,故D说法正确;
答案为B。
二、填空题
16.(1) ①②⑦⑧ ③ ④
(2)C60,石墨
(3)CDE
解析:(1)有金属阳离子或铵根和酸根阴离子构成的化合物属于盐,属于盐的有Na2CO3、NaHCO3、KAl(SO4)2·12H2O、Cu2(OH)2CO3;电离出的阳离子全部是H+的化合物属于酸,属于酸的有CH3COOH;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属于氧化物,Fe2O3属于氧化物;故答案为:①②⑦⑧;③;④;
(2)同种元素组成结构不同的单质属于同素异形体,金刚石的同素异形体有C60,石墨;
(3)根据交叉分类法,Cu2(OH)2CO3有Cu2+属于铜盐;有碳酸根属于碳酸盐,有未中和完的氢氧根属于碱式盐,故答案为:CDE;
17.+2 盐 c 取烧杯中的少量液体,向其中滴加BaCl2[或Ba(NO3)2、Ba(OH)2]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
解析:(1)根据化合物中各元素化合价的代数和等于零进行计算,设铁元素化合价为x,则有x+(+3-2×2)×2=0,得x=+2,即该铁元素为+2价;该物质是由金属阳离子和酸根离子构成的,由盐的定义知,属于盐。故答案为:+2;盐;
(2)a.溶液很稳定,a错误:
b.胶体具有丁达尔效应而溶液没有,b错误。
c.胶体的分散质和溶液中的溶质都能透过滤纸,c正确;
故答案为:c;
(3)检验Na2SO4可用Ba2+,故操作为取烧杯中的少量液体,向其中滴加BaCl2[或Ba(NO3)2、Ba(OH)2]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故答案为:取烧杯中的少量液体,向其中滴加BaCl2[或Ba(NO3)2、Ba(OH)2]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
18.(1) ③⑤ ⑥ ①④ ①②④⑥
(2)HCO+OH-=CO+H2O
(3)Fe2O3+ 6H+=2Fe3+ + 3H2O
(4)2Cl2+2Ca(OH)2=CaCl2+Ca(ClO)2+2H2O
解析:(1)由两种或多种物质混合而成的物质为混合物,属于混合物的为③⑤;电离产生阴离子都是氢氧根离子的化合物为碱,属于碱的为⑥;金属阳离子或铵根离子与酸根离子形成的化合物为盐,符合条件的有:①④;在水溶液或熔融态可以导电的化合物为电解质,属于电解质的是①②④⑥;
(2)④小苏打的溶液与⑥烧碱的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HCO+OH-=CO+H2O;
(3)②铁红与稀盐酸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Fe2O3+ 6H+=2Fe3+ + 3H2O;
(4)工业上用氯气和石灰乳反应制取漂白粉,化学方程式为2Cl2+2Ca(OH)2=CaCl2+Ca(ClO)2+2H2O。
三、元素或物质推断题
19. 树状分类法 H2SO4 或H2SO3 或H2CO3或H2S或H2C2O4(合理即可) NaOH或 KOH K2CO3或K2SO3或K2SO4或Na2SO3或Na2SO4(合理即可) Ba2++2OH-+CO2 = BaCO3↓+H2O 将该气体通入无水硫酸铜固体中,若无水硫酸铜变蓝色,则证明该气体为H2O Mg2+、H+、SO42- Ba2+、OH-、NO3-
【分析】(1)i、根据交叉分类法和树状分类法的定义分析判断;
ii、以Na、K、H、O、C、S六种元素中任意两种或三种元素可组成酸、碱、盐、氧化物等,根据常见的物质的化学式书写;
ⅲ、 ⑦CO2通入到过量的④[Ba(OH)2]溶液中反应生成碳酸钡沉淀,据此书写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ⅳ、 实验室常用无水硫酸铜固体检验水蒸气;
(2)溶液无色,则一定不存在有色的Fe3+离子,与铝反应生成氢气,则溶液中存在大量氢离子或氢氧根离子。i、当生成Al3+时,说明溶液呈酸性;ii、当生成AlO2-时,说明溶液呈碱性,据此分析解答。
解析:(1)ⅰ、交叉分类法是根据物质不同的分类标准,对同一事物进行多种分类的一种分类方式,树状分类法是对同一类事物按照某些属性进行在分类的分类法,无机化合物可根据其组成和性质进行分类:无机化合物、盐、碱、酸、氧化物、氢化物属于树状分类法,故答案为树状分类法;
ⅱ、以Na、K、H、O、C、S六种元素中任意两种或三种元素可组成酸有:H2SO4、H2CO3、H2SO3 、H2CO3、H2S或H2C2O4,碱有:NaOH、KOH,盐有:K2CO3、Na2CO3、K2SO3、Na2SO3、K2SO4、Na2SO4,故答案为H2SO4 或H2SO3 或H2CO3或H2S或H2C2O4;NaOH或KOH;K2CO3或K2SO3或K2SO4或Na2SO3或Na2SO4;
ⅲ、 ⑦CO2通入到过量的④[Ba(OH)2]溶液中反应生成碳酸钡沉淀,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Ba2++2OH-+CO2 = BaCO3↓+H2O,故答案为Ba2++2OH-+CO2 = BaCO3↓+H2O;
ⅳ、 实验室常用无水硫酸铜固体检验水蒸气,方法为将该气体通入无水硫酸铜固体中,若无水硫酸铜变蓝色,则证明该气体为H2O,故答案为将该气体通入无水硫酸铜固体中,若无水硫酸铜变蓝色,则证明该气体为H2O;
(2)无色透明溶液,说明原溶液中不存在Cu2+;铝既能与酸作用产生氢气,也能与碱作用产生氢气。
ⅰ、当溶液显酸性时,铝与酸反应生成Al3+,溶液显酸性,则SO32-、HCO3-、OH-不能大量存在,由于硝酸与金属反应一般没有氢气产生,因此也不存在NO3-;根据溶液不显电性,一定存在阴离子,即溶液中肯定有SO42-,而Ag+、Ba2+可与SO42-生成沉淀,说明原溶液中也不存在Ag+、Ba2+,此时溶液中一定含H+、SO42-,可能存在Mg2+离子,故答案为H+、SO42-、Mg2+;
ⅱ、当溶液显碱性时,铝与碱反应生成AlO2-,在碱性溶液中Mg2+、Cu2+、H+、Ag+、HCO3-不能大量存在,根据溶液不显电性,一定存在阳离子,一定含有Ba2+,根据离子共存可知原溶液中的阴离子只能是OH-、NO3-,则原溶液中一定存在的离子为OH-、Ba2+,可能存在NO3-,故答案为OH-、Ba2+、NO3-。
四、实验题
20. 复分解反应 红褐 丙 胶体和溶液 复分解反应
【分析】氧化铁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铁和水;氯化铁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氢氧化铁沉淀;向沸水中加入氯化铁溶液,继续煮沸得到氢氧化铁胶体;丁达尔效应是胶体的特性;胶体遇电解质溶液发生聚沉。
解析:取一定量粉末(红棕色)加入适量某浓度的盐酸中,得到呈棕黄色的饱和溶液,所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1) 与NaOH反应有红褐色氢氧化铁沉淀生成,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此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
(2)氢氧化铁胶体的制备:在小烧杯甲中加入25mL蒸馏水,加热至沸腾后,向沸水中加入2mL该溶液,继续煮沸至溶液呈红褐色,即可制得胶体。
(3)胶体具有丁达尔效应,而溶液不具有,故可以看到丙烧杯中产生丁达尔效应,丁达尔效应可以区溶液和胶体。
(4)向少量胶体中中滴加一定量的稀盐酸,边滴加边振荡,在此过程中氢氧化铁胶体先发生聚沉产生红褐色沉淀氢氧化铁,氢氧化铁再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铁和水,化学方程式为,此反应属复分解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