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谈读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认识“矣、岂”2个生字,会写“谓、诵、岂”3个生字。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注意词句间的停顿。 能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意思,了解课文大意,并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教学重难点 认识“矣、岂”2个生字,会写“谓、诵、岂”3个生字。能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意思,了解课文大意,并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回顾《论语》 (1)《论语》记录了谁的学习态度和方法? (2)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解释划线词语的含义。 (3)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怎么理解这句话? (4)《论语》分别是从哪两方面介绍学习的? 2.新课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论语》,知道了《论语》告诉我们的读书态度。今天我们再次去与古人交流,看一看朱熹又要告诉我们什么吧。 二、掌握重点 1、走进作者“朱熹” 2、初步感知:听范读,边听边标出诗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读音。 3、自主朗读: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古诗,注意划分节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朗读指导:古文中“亦”“岂”前面一般是需要断句的。 4、提出问题:朱熹有什么读书的方法?你觉得这种读书方法怎么样? 5、集中识字: 、我会认:心既到矣(yǐ);眼口岂(qǐ)不到乎 、我会写:出示会写字,组内合作识字,观察书写要点。教师指导重点字的写法。 谓:“田”要扁、第一笔竖与第二笔横折的折都稍向里收,“月”稍窄、首笔是竖。 诵:“甬”横撇要小、末端有一点,“”稍宽、里边是两横。 岂:“山”要扁宽,“己”扁框稍小,竖弯钩的竖要短、弯要长一些。 三、理解词句 借助注释,掌握大意。请同学们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概括文章大意。 1、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翻译:我曾经说过:读书有三到,那就是心到、眼到、口到。 提出问题:想一想,“读书有三到”,点明了读书需要哪三种态度(心到、眼到、口到)?重点是什么态度(心到)? 2、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 翻译:心不在课本上,那么眼睛就不会仔细看,心和眼既然不专一,却只是随意的诵读,那一定不能记住,即使记住了也会很快忘记。“三到”之中“心到”最重要,用心思考了,难道会看不仔细、读不准确、记不住吗? 提出问题:通过读书有三道,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我们在读书学习的时候,不仅要仔细看、认真读,更重要的是要用心去学习,学习态度放到第一位。 拓展延伸 提问:同学们文中的读书方法对你的学习有什么启示? 除此之外,朱熹还总结了《六则读书法》,也非常有价值,让我们一起品读一下。 朱熹《六则读书法》: 1.循序渐进:读书要按一定的次序,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能力安排计划并切实遵守,打好基础,不能急于求成。 熟读精思:既要熟读成诵,又能精于思考。 虚心涵泳:(1)“虚心”指读书时要虚怀若谷,精心思虑,仔细体会书中的意思。(2)“涵泳”指读书时要反复咀嚼,细心玩味。 4.切记体察:读书必须见之于自己的实际行动,要身体力行。 5.着紧用力:必须抓紧实践,抖擞精神。 6.居敬持志(核心):读书时精神专一,注意力集中,要坚定志向。 课堂小结 今天学了这篇课文的“三到”读书方法,相信会对同学们今后的读书学习大有帮助,希望同学们能学以致用,养成好的读书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