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地理会考热点练习
【极地科考】
极地是影响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地区,也是开展科学研究的实
验室。我国自1984年首次踏足南极起,至今已经建立起日益完善的极地立体监测体系,科学探索的深度和广度不断拓展。如图是中国极地科考站示意图。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1)南极地区的中心是 ,北极地区的中心是北冰洋。
(2)我国先后在极地地区建设了6个科考站。在建站过程中需克服的困难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至少两条)。
(3)我国已经完成39次南极科考和12次北极科考。极地地区可以进行的科学考察有 ( 双项选择)。
A.监测臭氧层变化,研究大气组成 B.观测海冰动态,分析气候变化
C.钻取冰芯样本,开发淡水资源 D.监测海洋水质,进行远洋捕捞
(4)冰川变化是研究气候变化的重要指标之一。在框图中填写恰当词语,完成对冰川面积变化及其影响的分析。
(5)极地地区是全球气候变化的指向标,请写出两条保护极地环境的建议。
极地科考关系着全球变化和人类的未来,某校学生在中科院和各大院校的专家带领下对北极地区进行了多个项目的科学考察。小宇同学记录了他的所见所闻。如图为北极地区图和朗伊尔城的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7月18号
(1)明天即将出发,今天准备好前往北极地区必带的物品是 (单项选择)。
A.羽绒服 B.防蚊液 C.氧气瓶 D.防暑药
7月20号
(2)到达朗伊尔城后,我们需要适应由于地球的 运动而产生的时差。在这里,我们看到太阳一直到午夜都不落,请运用地理知识解释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
7月22日
(3)我们考察的目的地是我国北极科考站黄河站所在地一一新奥尔松镇。在考察过程中,我们发现小镇人们通过建设玻璃温室,改善 、湿度条件,进行绿色蔬菜的无土栽培。我们还发现多处地区有 (单项选择)提醒人们注意安全的警示牌。在野外,丰富的地衣、苔藓使地表呈现灰色,植物开着美丽的花朵。而驯鹿的毛色也由冬季浅灰色换成了夏季的灰棕色,请简单说明驯鹿是如何适应当地自然环境的。
A. B.
C. D.
极地地区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原始的自然环境,为科学家们进行地质、冰川、海洋、生物、气象、天文等学科的科学研究,提供了领域广阔的天然实验宝。
(4)请任意列举一个可以在北极地区进行的科考项目,并说出理由。
例:野生动物考察 附近有驯鹿,可进行驯鹿的生活习性观察。
3、关于南、北极地区的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南、北极地区自然资源都贫乏
B.2月份是去北极科考的最佳时期
C.南、北极地区目前都没有人类长期居住
D.南极地区酷寒,多狂风,降水稀少
4、区域比较是区域认知的重要方法。图1为北极和南极地区简图,图2为南、北极地区气温比较图。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1)与南极地区相比,从海陆位置来看,北极地区中部为 ,四周陆地环绕;读图2可知,南北极地区气温的共同点是 ,不同点是 ,原因是 。(一条即可)
南极地区和北极地区是开展科学考察的天然实验室,我国对这两个地区进行了多次科学考察。
(2)适合北极科考的时间段是 ,适合南极科考的时间段是 。(单项选择)
A.11月-次年3月 B.7-9月 C.全年
这是因为 。(至少答出两点)
(3)在图1中,纬度最高的科考站是 ,临近印度洋的科考站是 。
(4)①-④表示南极地区和北极地区可能进行的科学考察活动,将数字序号填在对应的横线上。
①追踪北极熊的活动 ②企鹅聚居特别保护区选划调查 ③调查磷虾的种群分布情况 ④监测格陵兰岛冰盖面积变化
南极地区科学考察活动可能有 ;北极地区科学考察活动可能有 。
5、黄河站是我国的第一个北极科考站。随着北极航道的开发使用,俄罗斯计划在北极圈内的新西伯利亚群岛上建造一座城市乌姆卡,如图为北极地区示意图。俄罗斯拟建的冰城“乌姆卡”面临的最大困难是( )
气候寒冷 B.降水稀少 C.极昼现象 D.四面环海
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我国科考站】
目前我国已建有五个极地科学考察站,第六个极地科学考察站(第五个南极科学考察站)选址南极罗斯海,其分布如图1、图2所示。
(1)从南极上空俯视,地球自转的方向为 (填“顺时针”或“逆时针”)。
(2)我国在南极地区建立的科学考察站中,不会出现极昼极夜现象的是 站,距南极点最近的是 站。
【罗斯海在建新站】
2018年2月7日,中国第五个南极科考站罗斯海新站在恩克斯堡岛正式选址英基,按计划,罗斯海新站预计2022年建成。
(3)小明同学在翻阅资料后把罗斯海新站的经纬度位置写成(164°,75°),这样的点在地球表面可能有 个。请帮助他写出罗斯海新站正确的经纬度位置 。
【北极首个科考站】
中国北极黄河站是我国建立的首个北极科考站,成立于2004年7月28日。黄河站常年冰天雪地,气候寒冷,人口稀少。
(4)黄河站气候寒冷的主要原因是其位于 (填“高”、“中”或“低”)纬度地区,属于 带。
7、臭氧层是地球大气层中的一部分。臭氧层空洞的产生是曾经在工业生产中广泛使用氯氟化合物,导致极地上空的臭氧层受损严重。2023年1月9日,联合国公布了一份最新研究,南极洲上空臭氧层的巨大空洞正在缓慢“愈合”。图1为我国南极科考站分布图,图2为臭氧层空洞的危害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题。
为了防范臭氧层空洞的危害,科考队员需要配备( )
A.防晒护肤品 B.极地羽绒服 C.防滑雪地靴 D.防水手套
8、南北极是全球气候变化的“指向标”。极地科学考察也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高科技水平在国际舞台上的展现。如图是南极地区图,结合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1)第39次南极科学考察队2022年10月26日从上海出发,先到南极中山站,再到长城站,中山站经纬度是 。长城站在中山站的 方向。
资料:南极大陆禁止播种植物,新鲜蔬菜曾经是科考队员心中的“奢侈品”,如今利用温室大棚和无土栽培技术,中国的南极长城站、中山站已经成功种植出了黄瓜、生菜等蔬菜,大棚需采用高强度、低能耗的现代化透光结构,能保温、可抵抗大风,同时需严防温室内的外来物种侵害南极土地,成本非常高。
如今可以在科考期间吃到新鲜蔬菜得益于 的发展和经济的发展,没有直接在南极大陆上种植而是采用无土栽培技术,主要是对南极地区的 (生态保护/开发)。
新鲜蔬菜曾是南极科考队员心中的“奢侈品”,主要因为 (选择题)。
A.南极降水多,冰川覆盖面积大 B.距其它大陆远,鲜菜补给困难
C.暖季有暴雨、大风等自然灾害 D.海拔高,大气中氧气含量较低
(3)中国第12次北极科学考察队于2021年7月12日从上海启航,9月下旬返回;第39次南极科学考察队2022年10月26日从上海出发,2023年4月6日完成任务返回。为什么南北极科考时间不同,说明你的理由,并说明选择此时去科考的原因。
(4)近年来,极地海冰范围的变化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如图为1979年—2013年北极9月海冰范围变化图,北极地区有大量的海冰体现了北极地区 高,气温低。从图中看出,近30年间,北极地区海冰范围整体呈 趋势,这一结果与 (环境问题)有关系,因为这一问题,北极航道的开通提供了可能,但是带来的危害远大于这一好处。
(5)导致全球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增大。我国首次提出努力争取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为实现“碳中和”,在生活中我们中学生应该怎么做,请试举一例。
9、2023年4月6日,我国第39次南极科学考察队返回上海,标志此次南极科考任务圆满完成。南极科学考察队于2022年10月下旬出发,行程6万余海里。如图示意我国五个科学考察站位置和南极科学考察队“雪龙”号、“雪龙2”号航行景观。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1)我国五个科学考察站中,纬度最高的是 ;罗斯海新站位于长城站 方向。
(2)科考活动选择在10月下旬至次年4月,这段时间南极地区的气温比较 ,南极圈以南大部分地区在多数时间处于 。(昼夜状况)
(3)南极科考船要进入南极圈考察,可能面临的威胁包括:通过风带时,遭遇 ;被厚度较大的 围困;靠近南极大陆时,遇到冰崩、大雾、冰山等。
(4)我国在昆仑站附近建设天文台,这里是目前全球最好的天文台址之一。请推测理由。(从观测时间、大气环境、光源干扰等方面考虑,答出1条即可)
阅读材料,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中国极地研究中心明确了2023年的重点工作任务之一是完成罗斯海枢纽站主体建筑建设。
材料二:2021年2月底,南极某科考站附近出现了粉红色的“西瓜雪”,研究发现是积雪中的微生物在温度升高时迅速生长,呈现红色。
(1)罗斯海新站濒临 洋。
(2)罗斯海新站建站的最佳时间: 月。
(3)当科考队员到达时,迎接他们的“南极小主人”(代表动物)是: 。
(4)在建站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恶劣自然环境有: (举一例)。
(5)“西瓜雪”最有可能出现在 站(我国科考站)。
(6)“西瓜雪”现象提醒我们全球气候变暖加剧,为缓解这一趋势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 。(举一例)
【答案】
(1)南极洲;(2)酷寒、干燥、烈风;(3)AB;(4)
(5)植树造林,增加二氧化碳吸收量;节约能源或开发利用风能等清洁能源,减少二氧化碳排放。
(1)A;(2)自转;7月太阳直射北半球,当地位于北极圈以北,出现极昼现象;(3)温度;A;北极地区冬季寒冷,冰雪覆盖,地表为白色;夏季气温升高,地衣苔藓的生长使地表呈现棕色,动物毛色随地表颜色变化而变化,以适应环境;(4)冰川面积变化考察;全球气候变暖,北极地区冰川面积减少。
D
(1)北冰洋;终年严寒;南极地区比北极地区更冷;南极大陆几乎全被冰雪覆盖,冰雪对阳光有强反射;
(2)B;A;是南北极地区暖季,气温相对较高;白昼时间较长,便于科考开展;
(3)昆仑站;中山站;
(4)②;①。
A
(1)顺时针;
(2)长城;昆仑;
(3)4;164°E,75°S;
(4)高;北寒。
A
(1)76°E,69°S;西北;(2)科技;生态保护;B;(3)南极地区和北极地区位于南北半球,暖季相反,去科考的时间不同;此时分别是南北极地区的暖季,气温较高且白昼时间长,利于考察;(4)纬度;下降;全球气候变暖;(5)绿色出行。
(1)昆仑站;西南;(2)高;极昼;(3)烈风;冰川;(4)极昼期最长,观测时间长。
(1)太平;(2)2;(3)企鹅;(4)酷寒;(5)长城;(6)使用节能环保产品,选择公交车出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