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 桃花源记 课件(共25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9课 桃花源记 课件(共25张PPT)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1.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6-18 21:10:1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5张PPT)
在16世纪的欧洲,有一个名叫托马斯·莫尔的英国人写了一部名叫《乌托邦》的书。在书中,他虚构了一个航海家航行到一个奇乡异国“乌托邦”的旅行见闻。那里美好,人人平等,没有压迫,就像世外桃源。于是,“乌托邦”一词成为“人类对美好社会的憧憬”的代名词。而早在1600多年前,一位中国的诗人就已经给我们描绘了一个理想的乌托邦的社会——桃花源,他就是陶渊明。
陶渊明的理想乌托邦
——探访《桃花源记》中的虚实之境
注意这些多音字
1.为
武陵人捕鱼为业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2.舍
便舍船,从口入
屋舍俨然
作为,动词,读wéi
给,介词,读wèi
放弃,丢下,动词,读shě
房屋,名词,读shè
文言词语1——通假字
便要还家
(通“邀”邀请)
文言词语2——古今异义
1.芳草鲜美
(古:新鲜美好;今:指“食物味道好”)
2.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古:交错相通;今:指“邮电和运输业的总称”)
3.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古:妻子和儿女;今:指“丈夫的配偶”)
(古: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今:指“走投无路的境地”)
4.无论魏晋
(古:不必说,更不用说;今:表条件的连词)
5.不足为外人道也
(古:不值得;今:一般指“不充足,不满”)
文言词语3——一词多义
1.志 处处志之 寻向所志
2.寻 寻向所志 寻病终
3.乃 乃大惊 乃不知有汉
4.复 复前行 不复出焉
做记号
记号
寻找
随即,不久
于是
竟然


文言词语4——词类活用
1.欲穷其林
尽,形容词用做动词
随即,不久,动词用作时间副词
3.甚异之
2.未果,寻病终
感到诧异,形容词用作动词
文言词语5——一义多词
悉如外人
——具答之——咸来问讯——皆叹惋
缘溪行
——便扶向路
便要还家
——延至其家
语云
——不足为外人道也
乃大惊
——遂与外人间隔
文言词语6——四个“然”字词
1.屋舍俨然
2.豁然开朗
3.怡然自乐
4.欣然前往
开阔的样子
整齐的样子
喜悦的样子
高兴的样子
文言词语7——7个成语
世外桃源    落英缤纷    
鸡犬相闻    怡然自乐    
黄发垂髫 豁然开朗
   无人问津
句子翻译 1
1.初极狭才通人。
起初,洞口很狭窄,仅容一个人通过。
2.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土地平坦开阔,房屋整整齐齐。
3.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之类。
4.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听见鸡狗叫的声音。
句子翻译 2
5.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桃源人)见了渔人,于是十分惊讶,问他是从哪里来的
6.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他们)问起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了。
7.后遂无问津者。
此后就再也没有探访的人了。
发现桃花源
——离开桃花源
——访问桃花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文中渔人有三处说话,都没有交代,请你合理想象,补充完成。
在括号里填上省略的字
(  )见渔人,乃大惊,问(  )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  )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人
渔人
渔人
村人
渔人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这句话没有交代渔人的答语。请想象渔人是怎样回答的。
村人问:今是何世?渔人答:今是晋。
村人复问:秦之后即晋乎?渔人答:否。秦之后尚有汉魏,魏之后方为晋……
作者不具体叙述这一对话过程,只浓缩在“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总叙中,文字极其简练。
这可见作者的剪裁功夫。这种省略方式最能体现陶渊明的语言风格。
  ——答案应是两方面:
  一是重大历史事件,如陈胜、吴广起义,楚汉相争,刘邦建立汉朝,三国鼎立,赤壁之战,三国归晋……
  二是当时动乱、黑暗的社会现实和人民痛苦的生活。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渔人对桃花源人说了些什么?请根据你的历史知识和对课文的理解推测。
“诣太守,说如此”这句话中的“如此”包括哪些内容?
应包括他发现和访问桃花源的整个过程,村中人生活情况,以及他归途中所做的标记等,还可能包括希望太守派人去探个究竟。
“如此”二字,指代以上所有内容,简练之至!
桃花源最吸引人的地方在哪里?请从原文找出来。
这三个方面是不是桃花源最吸引人去的地方呢?我们中国大山名川,风景美,人情美,生活美的地方也不少,为什么桃花源让人魂牵梦绕,一千多年来,在中国诗人的心中,桃源仙境始终美好,让人向往呢?
作者简介:
陶渊明,东晋人。名潜,字元亮。
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他曾做过小官,由于当时社会动荡不安,他空有才智却难以施展,后弃官回乡过起田园式的隐居生活。
“……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和“……,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
作者写这些句子目的是什么?四人一小组讨论。
暗示桃花源是虚构的,现实社会中并不存在。
当时社会动乱,政治黑暗,民不聊生,作者对此现实不满,就虚构世外桃源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
这理想境界反映了广大人民反对剥削压迫,反对战争的愿望,但它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存在的,是一种不可能实现的空想。
作者为什么虚构一个世外桃源?我们今天应当怎样评价?
主题:   本文借武陵渔人偶然发现桃花源的故事,表现作者对理想的桃花源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动乱、黑暗生活的不满。
小结
全文以武陵渔人进出桃源的行踪为线索,把发现桃源的经过,在桃源的所见所闻所历,离开桃源后再寻桃源的情形,都贯串起来了。故事曲折回环。它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