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36张PPT。 第1节 电荷与电流
(第一课时)龙西学校 刘盈盈干燥的冬季,你会发现有些衣物之间会发生吸附现象;
薄膜保鲜袋也很容易吸附在一起。 用塑料笔(或尺)与头发或衣服摩擦,然后去靠近小纸屑,你看到了什么现象?塑料笔(或尺)吸引轻小的纸屑。为什么? 生活中有哪些静电现象? 如图所示,用干净的毛皮与橡胶棒摩擦后, 让橡胶棒靠近小纸屑,观察发生的现象。说明了什么?
橡胶棒会吸引轻小的纸屑。橡胶棒与毛皮摩擦后带电了。我有疑问?摩擦为什么会起电呢?物质分子原子更小微粒质子电子带正电荷带负电荷 通常情况下原子中带正电的质子的数量与带负电的电子的数量相等,正负电荷相互抵消,所以整个物体没有呈现带电性(不带电)。
我来解释! 物体之间的摩擦会使一个物体上的电子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上,得到电子的那个物体就带负电了,另一个失去电子的物体就带等量的正电。这种现象称为摩擦起电。
这些物体所带的电荷叫做静电。我来解释!摩擦起电不是创造了电,
而是电子发生了转移!思考:摩擦起电是创造了电吗? 通过实验可以发现:玻璃棒与丝绸摩擦,玻璃棒会带正电,丝绸带等量的负电;橡胶棒与毛皮摩擦,毛皮会带正电,橡胶棒则带等量的负电。请你用电子得失的观点解释上述现象。玻璃棒与丝绸摩擦:电子由玻璃棒转移到丝绸,玻璃棒失去电子带正电,丝绸得到电子带负电;
橡胶棒与毛皮摩擦:电子由毛皮转移到橡胶棒,毛皮失去电子带正电,橡胶棒得到电子带负电。玻璃棒摩擦起电是电子发生了转移丝绸画正负电荷数的变化++++++-------------+++++++我来分析!带正电带等量的负电摩
擦橡胶棒毛皮画正负荷数的变化我来分析!摩擦起电是电子发生了转移摩
擦带负电带等量的正电-----------++++++++++++++---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力是怎样的?我来探究1.两位同学合作,一位用丝绸摩擦玻璃棒(使玻璃棒带正电),另一位用毛皮摩擦橡胶棒(使橡胶棒带负电),再分别用带电的玻璃棒和橡胶棒同时接触悬挂的 2个泡沫塑料小球后,2个小球______。2个泡沫塑料小球
(2个不带电的物体)分别用玻璃棒和橡胶棒接触过的2个小球(2个带不同电荷的物体)相互吸引2.两位同学都用丝绸摩擦玻璃棒,再同时用玻璃棒接触2个小球后,2个小球________________。
3.两位同学都用毛皮摩擦橡胶棒,再同时用橡胶棒接触2个小球后,2个小球________________。相互排斥用2根玻璃棒接触过的2个小球(2个带正电的物体)相互排斥用2根橡胶棒接触过的2个小球(2个带负电的物体)同种电荷相互排斥,
异种电荷相互吸引。结论:电荷间的相互作用:相互排斥相互排斥相互吸引同种电荷相互排斥,
异种电荷相互吸引。结论:电荷间的相互作用:相互排斥相互排斥相互吸引+不带电一个带正电,另一个不带电的两个轻质小球会先吸引后分开用带电体接触不带电的物体,使不带电的物体带电,两物体带等量的同种电荷。同种电荷相互排斥,所以最终两个小球分开。我来回答!1.有甲、乙、丙三个彼此绝缘的带电小球。当甲、乙两球靠近时表现为相互吸引,当甲、丙两球靠近时表现为相互排斥。若乙球带正电荷,试分析甲、丙两球的带电情况。甲乙丙+--2、根据下图中各小球的相互作用情况,判断
甲、乙、丙三图中的两个小球的带电情况。两球带
同种电荷2、一球带电,另一球不带电。1、两球带异种电荷;两球均
不带电荷4.1电荷和电流(第一课时)摩擦起电现象本质电子转移得电子失电子负电荷正电荷同种电荷相互排斥
异种电荷相互吸引带带作用规律:小结2、现有三个轻质带电小球A、B、C被细线悬挂在空中,它们静止时的情况如图所示。若小球B带负电,则小球A带___电,小球C带___电。(选填“正”或“负”)。 1、用一根与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靠近一轻质小球,发现两者互相排斥,由此可鉴定( ) A、小球一定带正电 B、小球一定带负电 C、小球可能带负电,也可能带正电 D、小球不带电 B负正3、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吸引轻小纸屑后,纸屑又很快飞开,这是因为( ) A、纸屑不带电,所以不能被橡胶棒吸引而飞开 B、纸屑质量太小,不能带电 C、纸屑带正电荷,同种电荷互相排斥,所以飞开 D、纸屑带负电荷,同种电荷互相排斥,所以飞开D4. 用带电体靠近吊在细线上的泡沫小球时,由于带电体能够________________,所以泡沫小球会被带电体吸引过来,但接触后立即就离开了,这是因为泡沫小球带上 电荷,互相_____的缘故。吸引轻小物体同种排斥5、用塑料梳子在干燥的头发上梳几下,梳子上会带电,经检验梳子带的是负电荷。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梳子得到了一些电子
B、梳子失去了一些电子
C、梳子得到了一些质子
D、摩擦创造了电荷A 6、用绝缘细线悬挂A B C三个带电小球,在所示位置处于平衡状态,若已知A球带负电,则B球、C球的带电情况是( )
A、B球带负电、C球带正电
B、B 球、C球都带正电
C、B 球、C球都带负电
D、无法判断
cACB7、甲、乙、丙、丁四个泡沫塑料小球,已知丁带正电,它们之间相互作用的情况是:丁吸引乙,乙排斥丙,丙吸引甲。那么甲物体( )
A、一定带正电
B、一定带负电
C、可能带负电
D、可能带正电D我有新问题:
能否让电荷流动起来呢?
怎样让电荷持续不断地流动起来?
电流定向运动电荷水流水定向流动电源 能持续提供
电能的装置叫电源。 干电池、蓄电池和发电机等。1、定义:2、类型:干电池蓄电池(电瓶)电池板发电机干电池的结构与工作原理:上端与炭棒相连的金属帽上会持续产生正电荷,称正极。下端的金属底盖上会持续产生负电荷,称负极。金属导线中电荷的组成没有通电时自由电子的运动情况通电时自由电子的运动情况电荷的定向移动,就形成电流。金属导体中的电流是由带负电的电子的定向移动形成的,电子从电源的负极流出,流向电源的正极。电子运动的方向与我们规定的电流方向恰好_____。相反方向:正电荷移动的方向规定为
电流方向。已知流过灯L的电流方向是a→b(如图),则流过灯的电子方向是_______。b→aL练习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使玻璃棒带正电并悬挂起来,分别用带正电的另一根玻璃棒和带负电的橡胶棒去靠近,各自会发生什么现象?都带正电的玻璃棒互相排斥,
带正电的玻璃棒和带负电的橡胶棒互相吸引。实验现象:我来探究:4.1 电荷与电流(一)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实验认识摩擦起电现象,并通过讨论了解生产和生活中常见的摩擦起电现象。
通过讨论认识摩擦起电的实质是电子的转移。
通过探究了解电荷的种类,知道电荷间的排斥与吸引作用。
2、过程与方法
在认识自然界中只有两种电荷的过程中,感受人们所用的推理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能注意观察静电实验现象,对电荷种类的探究产生兴趣,能主动利用简易器材动手做静电小实验。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知道摩擦起电过程中电子的转移,电荷的总量是守恒的。
2、教学难点:理解摩擦起电过程中电子的转移。
确定依据:八年级学生虽然学过大部分物质由分子构成,分子又由原子构成,但是原子的结构是八年级下册的内容,学生对原子的结构不了解,就很难理解原子的电子的转移和得失是造成摩擦起电的原因。
三、教学过程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引入
干燥的冬季,你会发现有些衣物之间会发生吸附现象;薄膜保鲜袋也很容易吸附在一起。
为什么呢?
这些常见的现象其实都是静电在搞鬼。一些带电的物体会吸附轻小的物体。相信下面这个小实验同学们都做过!
有静电
从生活中的现象入手,体验科学离不开生活的精神
新授课
用塑料笔(或尺)与头发或衣服摩擦,然后去靠近小纸屑,你看到了什么现象?
生活中也有许多静电现象,同学们能说一说有哪些吗?
老师也给同学们展示一个实验。
如图所示,用干净的毛皮与橡胶棒摩擦后, 让橡胶棒靠近小纸屑,观察发生的现象。说明了什么?
通常情况下,橡胶棒是不带电的。可是和毛皮摩擦后,橡胶棒带电了。说明了什么?
这时,老师就有疑问了:摩擦为什么能起电呢?是摩擦创造了电吗?
带着这些疑问,我们一步一步来解决!
先从物质的构成去了解。
原子呢?
经科学家研究发现,原子中还有更小的带电的微粒。一种叫质子,带正电荷,一种叫电子,带负电荷。通常情况下原子中带正电的质子的数量与带负电的电子的数量相等,正负电荷相互抵消,所以整个物体没有呈现带电性(不带电)。但是,在一定条件下,活泼好动的电子会“跑动”。
知道了这些,你能解释摩擦为什么能起电了吗?
摩擦起电是创造了电吗?
通过实验研究可以发现:玻璃棒与丝绸摩擦,玻璃棒会带正电,丝绸带等量的负电;橡胶棒与毛皮摩擦,毛皮会带正电,橡胶棒则带等量的负电。请你用电子得失的观点解释上述现象。
同学们真是太厉害了,已经掌握了摩擦起电的本质了。下面我们要用图形来表示电子的转移。希望同样难不到大家!
如图所示
看来同学们已经彻底掌握摩擦起电的实质了!既然我们知道了有的物体带正电,有的物体带负电,那么正负电荷间有没有作用力呢?有作用力的话会是怎么样的呢?
学生演示实验,完成课本P122-123活动。
通过实验,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如果有两个轻质小球一个带正电,另一个不带电,两个轻质小球会先吸引后分开,
为什么呢?
所以想要物体带电,除了摩擦起电外,接触也能起电!
下面来检验下我们的学习成果:
1.有甲、乙、丙三个彼此绝缘的带电小球。当甲、乙两球靠近时表现为相互吸引,当甲、丙两球靠近时表现为相互排斥。若乙球带正电荷,试分析甲、丙两球的带电情况。
2、根据下图中各小球的相互作用情况,判断甲、乙、丙三图中的两个小球的带电情况。
(如图)
小纸屑被吸起来了
毛衣、手触电等
小纸屑也被吸起来了
说明橡胶棒带电了
摩擦能产生电!
物质由分子构成,分子由原子构成,
物体之间的摩擦会使一个物体上的电子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上,得到电子的那个物体就带负电了,另一个失去电子的物体就带等量的正电。这种现象称为摩擦起电。
这些物体所带的电荷叫做静电。
不是创造了电,而是电子发生了转移
玻璃棒与丝绸摩擦:电子由玻璃棒转移到丝绸,玻璃棒失去电子带正电,丝绸得到电子带负电;
橡胶棒与毛皮摩擦:电子由毛皮转移到橡胶棒,毛皮失去电子带正电,橡胶棒得到电子带负电。
玻璃棒的电子给丝绸。
玻璃棒失去电子,带正电,丝绸得到电子带负电。
毛皮的电子给橡胶棒。
橡胶棒得到电子,带负电,毛皮失去电子,带正电。
1.两位同学合作,一位用丝绸摩擦玻璃棒(使玻璃棒带正电),另一位用毛皮摩擦橡胶棒(使橡胶棒带负电),再分别用带电的玻璃棒和橡胶棒同时接触悬挂的 2个泡沫塑料小球后,2个小球______。
2.两位同学都用丝绸摩擦玻璃棒,再同时用玻璃棒接触2个小球后,2个小球_______。
3.两位同学都用毛皮摩擦橡胶棒,再同时用橡胶棒接触2个小球后,2个小球__________。
同种电荷相互排斥,
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用带电体接触不带电的物体,使不带电的物体带电,两物体带等量的同种电荷。同种电荷相互排斥,所以最终两个小球分开。
甲、丙都带负电
甲图两球带同种电荷
乙图1、两球带异种电荷;2、一球带电,另一球不带电。
丙图两球均不带电荷
简单的小实验所有人都做过,利用简易器材做实验,更贴近学生,更能引起共鸣。
从现象到本质的过渡,知道摩擦起电的实质是电子的转移
用所学的理论去解释现象,理论与实际相联系,更加加深摩擦起电本质的理解
模型的建立,让学生进步一理解摩擦起电的本质,也为以后建立模型打下基础
实验是否成功是本节课的关键。但是现在实验很难成功。空气不够干燥,玻璃棒效果不如橡胶棒明显,泡沫小球的吸引和排斥现象不明显,实验结论就很难得出。
如果实验不成功的话,只能用视频代替。
拓展:接触起电
将得出的结论应用于实际,加深对结论的理解和记忆。
小结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摩擦起电。同学们总结一下我学到了什么,我还有哪些困惑的地方。
课堂练习
摩擦起电现象
本质是电子的转移
电荷间相互作用力是同种电荷相排斥,异种电荷相吸引
学生总结本节课内容。也可以提出自己还觉得困惑的地方给全班讨论。
板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