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陋室铭》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17《陋室铭》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0.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6-18 23:12:56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陋室铭》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统编版语文教科书,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单元目标要求学生从不同角度感受中华美德,能够对内容和表达产生自己的感受和心得。《陋室铭》短短81字,作者借赞美陋室抒写自己志行高洁,安贫乐道,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意趣。在学习《陋室铭》这一类文本时,要通过反复朗读,知人论世等方法理解陋室铭中刘禹锡的高尚品德,能根据自身实际感受,表达对刘禹锡品德的体悟。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掌握了重音、停连等表达情感的朗读方法,初步具备了解读文章的能力。然而铭文作文一种新的文体,学生没有接触过,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反复诵读,体会铭文的特点。同时,学生距离诗人的时代非常久远,对当时的历史和社会现实不够熟悉,需要以“知人论世”的方法,来帮助学生理解,促进学生的体悟。
为更好地把握学情,教师收集学生的预习提问如下:
1.为什么说陋室不陋?
2.为什么要提诸葛亮和扬雄的屋子?
3.为什么诗人不和平民来往?
4.为什么看佛经?
5.作者写《陋室铭》的背景是什么?
6.作者写下《陋室铭》的目的是什么?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读出铭文“博约温润”的风格,体会铭文对偶、押韵,句式整齐的文体特点。(重点)
2.知人论世,以写促读,体会诗人高洁傲岸、安贫乐道的高尚情操,理解济世安民的远大志向。(重点、难点)
3.初步了解托物言志、类比等写作技巧,读写结合,尝试写一篇铭文表达自己的志趣和追求。(难点)
【教学过程】
一、反复诵读,整体感知
1. 初读,学生自由诵读文章,圈画重点字词并思考:这篇文章在语言形式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字音的准确性,同时引出“铭”这一文体。
PPT:铭,本义是指在器物上雕刻文字,后来发展成为一种文体,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
明确:押韵,文中押韵的字:名、灵、馨、青、丁、经、形、亭。
2.再读,学生齐读,边读边想思考在铭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
押韵的作用:使句子具有音乐美;韵字位置有规律,使诗句充满节奏感;使诗句读起来琅琅上口,易记好背。
3.无句读朗读,读好停顿与节奏
学生派代表做个人无句读朗读,做好相应的指导和调整。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4.配乐无句读朗读,读出“铭”温润的特点
PPT:铭博约而温润(陆机)。
博:内容广博;约:文辞简约,概括性极强;温:气度温和,从容不迫;润:语调柔顺
伴随着舒缓的配乐,齐读全文,感知铭的特点。
(设计意图:学习古文需要反复诵读,通过诵读读准字音,把握好重音、停连、节奏,通过处理语调和节奏,感知铭文“博约温润”的特点,帮助学生更好地进入文章中。尤其是对于富有节奏感、韵律美的铭文来说,学生自己读、反复体会韵律感、语言之美,能够增强学生对文本的主观感受。)
二、研读探讨,问题聚焦
1. 结合文中具体内容,谈一谈对陋室印象。
预设:
①幽静/偏僻:“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无丝竹之乱耳”(环境)
明确:关注“上”“入”这两个动词,化静为动
②客人脱俗:“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人)
明确:关注“互文”的手法。
学生问题:3.为什么诗人不和平民来往?
出示补充资料:
《云仙杂记》载,刘禹锡早年在朝廷坐镇接待工作时,门吏每天收到各方来信达数千封之多,而刘不厌其烦,“一一报谢,绿珠盆中,日用面一斗为糊,以供缄封”。在他被贬在外的岁月,往往也能关心民生疾苦、发展地方文化,造福一方百姓。
明确:刘禹锡与鸿儒聊人生,聊文学;与白丁有交往,更多地以自己走进百姓地方式,了解人间事
③生活素净高雅:“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可以调素琴,阅金经”(生活)
明确:“劳”字的使动用法,
学生问题4:为什么要读佛经?
补充唐朝儒释道合流的文化现象:唐王朝的统治者,为了更好地维护他们的统治,对于儒、释、道三教,都加以利用。这种政策在唐初已得到确立,以后也没有改变。唐代文人的思想信仰各有所宗,却大都带有出入儒释道三教的特点。
(设计意图:聚焦学生的预习提问,以学定教,按照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和学生真正有问题的部分去提升增量,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帮助学生接下去理解“陋室不陋”的原因,同时渗透化静为动、互文等写法的运用。)
2.合作探究:
学生问题1、5:为什么陋室不陋?
①自主思考后,小组合作探究:为什么“陋室不陋”?
②小组成员将关键词板演到黑板上,全班探讨。
明确:陋在外观、物质;美在精神、品德(落脚点在不陋)
(设计意图:扮演法,交流陋室不陋的原因,更加清晰地呈现大家的思考,帮助学生理解陋室虽然外观简陋,但美在精神。)
三、知人论世,学习写法
1. 知人论世:学习古文结合当时的社会环境,了解当时的作者的经历。(板书:知人论世)
PPT:刘禹锡,字梦得,唐代诗人。21岁中进士,官至监察御史。34 岁时,因反对宦官专权和藩镇割据势力,被贬官,辗转朗州等偏远地区23 年。这篇《陋室铭》是他被贬为和州通判时,为自己的一间仅能容身的陋室所写。此时,距他遭贬离京已19 年了。
当时刘禹锡被贬至安徽和州当判官,和州县令见他被贬而来,便横加刁难。按照当时的规定,通判应该住衙门里三间三厦的屋子,可县令只在城南门给了刘禹锡三间小屋,面江而居。刘禹锡不但没有埋怨,反而还撰写了一幅对联贴于房门:“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
这个举动可气坏了县令,于是他将刘禹锡的住所由城南调到城北,并把房屋从三间缩小到一间半,想看看他如何再观白帆。新宅临河,杨柳依依,刘禹锡触景生情,又写了一幅对联:“杨柳青青江水平,人在历阳心在京。”
县令见他仍然读书阅经、写诗著文,悠然自得,又把他的住房再度调到城中,而且只给他一间仅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房子。
半年时光,三次搬家,而且越搬越差。刘禹锡想,这县令也实在太不像话了,想作弄我,我偏不买你的账,你要我愁,我偏乐,于是,愤然提笔,写下了这篇《陋室铭》,并请大书法家柳公权书碑勒石,立于门前,以示“纪念”。
学生问题5、6:
作者写《陋室铭》的背景是什么?
作者写下《陋室铭》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托物言志的表达手法,表达作者志行高洁,安贫乐道,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意趣。
2.质疑探究,学习写法:
刘禹锡为什么不在陋室中弹着素琴悠闲自在地过一辈子呢?文章表达的是不是仅仅就是安贫乐道的隐逸情怀呢?
学生问题2:为什么要提诸葛亮和扬雄的屋子?
明确:诸葛亮,三国时蜀国丞相,著名政治家;子云,即扬雄,西汉著名文学家:他们都是历史上名声显赫的人物,一个在政治上建立奇功,一个在文学上很有造诣。作者以“庐”、“亭”比“陋室”,以“诸葛”、“子云” 比自己,表明想在政治上和文学上都干出一番事业的愿望。因而可以看出,他没有隐居,他也并不消极,他是一个有远大抱负的人。
这种写法,就叫类比。
板书:远大抱负 类比
1)全文还有哪里也用到了类比?
开头:山,“有仙则名”;水,“有龙则灵”。仙之于山、龙之于水就如人之于室。作者以类比立论,概括全文主旨,表现了自己的一番豪情。
2)对比:用在开头和结尾,作用有什么不同?
明确:本文先用山水类比立论,十分自然引出主人陋室不陋的原因——惟吾德馨,一个“馨“字,同龄全篇,是全文文眼。之后再写陋室,字里行间流露出陋室虽外观简陋,但因为主人德行而充满道德之美、精神之美。最后以类比立志,暗含陋室主人志向远大,使文章在境界上再翻一层。
(设计意图:类比着手,帮助学生理清全文的写作思路。从整体感知,到局部分析,再到全文脉络分析,帮助学生理解刘禹锡的创作思路。)
四、以写促读,品读德行
阅读:
醉赠刘二十八使君
白居易
为我引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
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
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
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
提问:在这首诗中,诗人白居易表达了他对好友刘禹锡怎样的情感?(惋惜,鸣不平等)
以白居易的口吻翻译全诗:梦得啊,我与你同醉这一场,我不禁想起很多往事。你的诗才冠绝京师,但命运竟然让你不能出人头地。满朝文武都风光无限,而如此龙章凤姿的你,却长守寂寞,独自任岁月蹉跎。我知道啊,你被才华所累,但是这二十三年,你损失得太多太多了!
写一写:如果你是刘禹锡,看到白居易为你写的这首诗,你会怎么回信?
(设计意图:通过阅读白居易赠给刘禹锡的诗歌,学生将自己代入刘禹锡,给白居易进行回信,一方面可以增强学生的联想、想象的能力,提升学生思维品质,同时可以更进一步体会刘禹锡高洁的品质,提升写作能力。)
五、作业布置
1.刘禹锡作品拓展阅读: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历阳书事七十韵》
(设计意图:选择与《陋室铭》所处时期的两首诗歌帮助学生更好地感知作者的心境)
2.仿写铭文:请选择一种自己熟悉的事物,仿照《陋室铭》的格式,写一篇铭文表达自己的某种志趣和追求。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将课堂上学习到的托物言志、类比等写作手法迁移运用,仿写铭文表达自己的志趣和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