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 登勃朗峰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19 登勃朗峰 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0.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6-18 23:13:4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登勃朗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通过跳读的方式,掌握作者的游踪;
通过小组合作品析朗读的方式,品味马克·吐温小说的笔法和典雅、幽默的语言风格;
通过探究分析疑难,感受作者在游历中独特的人生体验和自由洒脱的人格志趣。
教学重点
通过小组合作品析朗读的方式,品味马克·吐温小说的笔法和典雅、幽默的语言风格。
教学难点
通过探究分析疑难,感受作者在游历中独特的人生体验和自由洒脱的人格志趣。
教学手段
平板、文本
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
同学们,相信你们都会有登山的经历,若是让你来记某一次登山,你会写哪些内容呢?(请一位学生谈谈)勃朗峰,是阿尔卑斯山的最高峰,相信每一位登山的人都会有与众不同的体验,美国著名的作家马克·吐温便是如此,他在攀登勃朗峰的过程中会有哪些所见所闻所感呢?今天我们一起来走进他的文字《登勃朗峰》。
理游之行踪
这是一篇游记。在上节课的学习中,我们已经掌握了一些游记的方法,请同学们回顾下。(或者直接点明游记要关注游者的所知所感所闻)请同学们跳读课文,根据上节课所教的方法,迅速画出相关的地点,并以马克·吐温的口吻讲述所知所见。
(此处请一位同学上黑板讲解并板书,同时邀请一位同学点评)
品游之所见
通过刚刚同学的讲解,我们发现,本篇游记主要上山美景,下山记人事,有同学在预习的时候提出这样的问题:作者为何花费许多笔墨写车夫之王?同学们可不可以从书中的批注找到答案?
预设:旅途中不只有美景,奇人奇事亦可乐也。
什么意思?【旅途中遇见了奇特的人和事,感到非常快乐】
Ppt呈现:小组合作,研读文章“奇景”“奇人” 的某一片段,做评价式批注。
要求:1.选取一个或多个赏析角度进行点评:句式、用词、修辞、
语言风格、小说笔法……
2.小组分工明确:一人记录,一人发言,一人或多人朗读,一人补充;
3.其他小组聆听并在书上记笔记,有不同阅读感受举手发言。【平板推送需要批注的内容,小组讨论合作】
此处教师给予方法支架
【Ppt呈现阅读提示内容:写上山,用散文笔法,描绘山中奇景,嶙峋的怪石,变幻的光影,引出无限的感慨;写下山,以小说笔法,叙述奇人奇事,惊险的旅途,怪异的车夫,富有传奇色彩。细读课文,或许还能感受到一份别样的幽默。】
补充小说笔法:典型人物的刻画、生动的细节描写、一波三折的情节、典型环境的渲染……
预设:1.奇景
景色奇幻多彩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
有些顶端尖峭,并微微倾向一旁,宛如美女的纤指;有一怪峰,形如塔糖。
【引导:柔美,甜美,令人心动】
轻歌曼舞,那朵朵白云精美柔细,宛如游丝蛛网一般。
【引导:细柔,写出白云的柔美】
四字短语,典雅诗意
顷刻间便飘忽不定,相互交融,暗淡隐去,可又骤然返光灼灼,瞬息万变,真是无穷变幻,纷至沓来;洁白轻薄的云朵,微光闪烁,仿佛身披霓裳羽衣的纯洁天使。
【朗朗上口,语言优美】
2.奇人
①人的特点:乐观、自信、积极、热情
A语言描写:“但是,”他把握十足地说,"不必为此烦恼--静下心来--不要浮躁--他们虽已扬尘远去,可不久就会消失在我们身后的。你就放下心坐好吧,一切包在我身上--我是车夫之王啊。你看着吧!"
B "哈,看到了吗 如我所说吧--我可是名副其实的车夫之王呐。"每当我们险遭不测时,他总是面不改色,和颜悦色地说:"只当是种乐趣吧,先生们,这种情况不常见,但很不寻常--能坐上车王的车的人,可是少之又少啊--看到了吧,真如我说的,我就是车王。"
C 他爬山的次数比谁都多--四十七次--而他兄弟只有三十七次。除他外,他兄弟是世上最佳的向导--可他自己,对了,请别忘了--他是"勃朗队长"--这个尊号是非他莫属的。
【语言颠三倒四、反复、荒诞】
请一位同学总结下作者笔下的车夫。
教师小结:是的,车夫和向导工作都是比较辛苦的,尤其是在勃朗峰这样的环境里,更是增添了一份艰苦,但是他们却能够用热情、乐观、自信来书写自己的人生,这正是马克·吐温所欣赏和追求的人生态度。
②语言的幽默【任由学生谈,不加赘述】
适当的夸张:有时一两个轮子着地,但大多为腾空而起。
反常的归因:【选段未涉及】
制造反差:路途的颠簸——人的镇定、人的乐观
突出细节:语言描写【重点关注勃朗队长反复、颠倒、荒诞的语言,可以对比体会】
③情节的波折:先发后至、充满醉意
(四)探游之所感
教师小结:通过刚刚的品析,我们感受到了奇景奇人的魅力,更是体会到了马克·吐温语言的魅力,庄重典雅与诙谐幽默巧妙的融合在一起,可称为奇文!那么,除了赞赏一种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外,作者在这篇游记中还想表达什么呢?课前同学们对此也有很多疑问,我们一起看一下。同学们,发现没有,这些问题,有些似曾相识啊!(发现旁批,引导学生关注旁批对于探究文本的重要作用)请同学分组讨论,选择其中一个问题进行研读,结合文本细节探究。请在平板小调查上选择自己组要探究的问题。
【自主思考2分钟,小组讨论2分钟】
问1: ①这是因为当天天气炎热,乘车骑骡的游客会被烈日照射,而步行的人则可以挑选那些阴凉的地方走,或者是在树阴下稍作休息。
②含蓄地讥讽了当时人们被金钱束缚而迷失了人的自然天性。
【提供背景】
问2:①离山峰越近,由于视野的局限,山峰就越显得高大;
②人生中当你越走向优秀,就会发现优秀是无止境的。“仰之弥高,钻之弥坚。”
问3:①云层的绚丽色彩是受勃朗峰雪山反射光线的影响,这和肥皂泡表面色彩会受外界景色变化影响是一样的原理。
②眼前所见到的绚丽色彩,正像人们透过肥皂泡看到的世界,那样精彩,色彩斑斓,但却转瞬即逝;它们无穷地变幻着,不能长久,不能永恒;肥皂泡再美丽也始终只是一个肥皂泡,更致命的是一捅就破,眼前的一切美景都可能烟消云散,美妙梦想与残酷现实之间只是隔了一层薄膜而已,所以要珍惜眼前的美丽景色,要珍惜当下。
教师过渡:同学们都读到了很多,由景读到了生活,由文本读到了自己。那么马克·吐温是在何种情况下旅行的呢?我们一起看一下。
Ppt呈现背景:
1878年,作者“身不由己”地来到欧洲。“我的生活出现了难题”,在去欧洲前的一个月,他给母亲写信说:“这些来自于生意上所需要负的责任,以及陌生人出于好意寄来的信件,都给我的生活造成不便。”当时,很多人争相要作者的签名,他感到不胜其扰。所以,欧洲之旅是他对现有生活的一种逃离。
教师追问:现在你还有哪些新的理解和体会?
明确:文中不论是车夫、骑车的人还是肥皂泡,其实呈现的都是马克·吐温对生活的热爱,对自由的热爱,人生如此美好又如此易逝,眼前的名与利又有何重要的呢!不如抛之脑后尽情享受生活吧!正因为如此,马克·吐温才能有如此幽默风趣的语言,这是他生活态度的折射啊!
追问2:现在结合两节课的学习,同学们能告诉我,为什么我们要读游记吗?
预设:①欣赏更多的美景
体验更多的人生
触摸游者的情怀
学习作者的写作技巧、语言等
……
(五)课堂小结
是的,旅行就是一次心灵的洗礼和成长。两篇游记,既有共性也有个性,但是都藏着游者独特的灵魂。希望同学们课后阅读更多的游记,触摸更多的灵魂!
课后作业
1.课后读《傻子出国记》,从中选出你最喜欢的一两篇,谈谈你的阅读感受。
2.本文和《一滴水经过丽江》同为游记,但阅读后的感受大不相同,请从文章内容和写作方法的角度比较两篇文章的异同。
(六)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