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7张PPT)
第一单元
2 长征胜利万岁 大战中的插曲
语 文
第1课时 长征胜利万岁
内容索引
晨读篇 闻鸡起舞
课前篇 一起预习
课内篇 一起思考
学习目标
1.梳理课文情节,了解长征的时代背景和聂荣臻将军的人物形象特点。
2.鉴赏《长征胜利万岁》的场面描写和细节描写,感受作者情感。
3.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与作用,探讨长征精神的时代意义,感受伟大的革命人道主义精神。
晨读篇 闻鸡起舞
文化典故
[典故]
志不求易者成,事不避难者进
[出处]
这句话出自《后汉书·虞诩传》:“志不求易,事不避难,臣之职也。不遇盘根错节,何以别利器乎 ”
[解读]
“志不求易者成,事不避难者进”,意思是立志追求不容易实现的目标的人能够取得成功,做事不回避艰难险阻的人才能不断前进。
东汉汉安帝永初年间,朝歌一带的盗贼宁季等聚集了数千人祸乱地方,而且攻杀当地官吏,州郡禁止不住。于是,朝廷命令虞诩担任朝歌长。虞诩的好朋友为他的安危感到担忧,虞诩非常坦然地回答:“志不求易,事不避难,臣之职也。不遇盘根错节,何以别利器乎 ”虞诩到任后,利用各种方式消灭不少贼兵,盗贼害怕并散去。众人都佩服虞诩的高明。
我们翻阅典籍和史书,这样不畏艰险、迎难而上的事例屡见不鲜,无论在承平年代,还是在峥嵘岁月,总会有不怕牺牲、不避危难的仁人志士迎难而上,解时局之围困,成不凡之事业。他们就像一根根的柴火,燃烧自己,照亮别人,让中华文明的一炉真火生生不息,推动着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
诵读鉴赏
[原文]
忆秦娥·娄山关
毛泽东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鉴赏]
意境苍凉沉雄。“苍山如海,残阳如血”,可谓全词的词眼,笔调凝重,气势磅礴,集中表现了毛泽东此时的心境。作为红军统帅,肩负历史的重担,回顾长征以来处处挨打的局面,面对莽莽群山、如血残阳,诗人心情异常沉重。而今,革命局面终于有了转机,然而,征途漫漫,前面还有数不清的艰难险阻等待他和将士们去克服。所以,心中的一丝喜悦又重新被“沉郁”所代替,词意又转为悲壮苍凉。
情景交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景中含情,情中又有景,情景一体。而且其独特之处还在于上片沉郁,下片激昂,上片取冷色调,下片取暖色调,色彩对比强烈,感情对比亦同样强烈,上下片的强烈对比,恰恰反映了作者的乐观主义精神和作为一代伟大指挥者的气魄。
课前篇 一起预习
作者简介
杨成武(1914—2004),福建长汀人,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
杨成武于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红一军团第一师政治委员,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为新中国立下了不朽功勋。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1955年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获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杨成武晚年写了不少回忆录,有《忆长征》《敌后抗战》《反攻进攻曲》《战华北》《新的使命》等。
作品背景
本文选自《杨成武回忆录》(解放军出版社2007年版)。文章节选的内容,记述的是红四团和中央红军经过一年多艰苦卓绝的长征,到达陕北吴起镇,与陕北红军会师;击退二马骑兵;中央召开全军干部会议,毛泽东同志宣布红军长征胜利等事件。
相关常识
回 忆 录
一般采用第一人称,语气常常是闲逸而亲切的,回忆的重点通常是作者所知的人物、事件。
回忆录的写法,可以根据自己的经历详细地写出一个阶段的生活,也可以写一个侧面。
回忆录写作要注意“真实、广泛、突出”六个字。真实,就是真实记载作者的经历和观感。广泛,是指回忆录不仅要回忆个人,而且要以个人为主线,串连与之有关的人和事,广泛触及生活的每个角落,重现社会的历史面目。突出,是指回忆录中的人物要处于突出地位,所列事件要典型,有一定的代表性,提及的其他人物要有个性,不是平平淡淡的叙述。
知识整合
1.读准字音
2.写对字形
词语 易错字 词语 易错字
沸téng 腾 jiān灭 歼
téng条 藤 xiān细 纤
diàn念 惦 寒xuān 暄
diān量 掂 xuān闹 喧
zhàng碍 障 —
zhāng显 彰
3.掌握词语
(1)拍手称快:拍着手喊痛快,多指仇恨得到消除。
例句:公安部门果断出手,对殴打医护人员的违法犯罪分子予以严惩,广大市民无不 。
(2)熙熙攘攘:形容人来人往,非常热闹。
例句:今天是二十四节气之一的立冬。早市上 ,许多市民购买了海鲜、肉馅、蔬菜和饺子皮。
(3)运筹帷幄:在后方决定作战策略,泛指筹划决策。
例句:教练坐在看台上 ,队员们在球场上奋力拼抢,最终她们夺得了这次比赛的胜利。
4.词语辨析
熙熙攘攘·络绎不绝
熙熙攘攘:形容人来人往,非常热闹。 络绎不绝:往来不断,前后相接。
相同点:两者都有“来来往往”的意思。
不同点:“熙熙攘攘”只用来指人,侧重喧闹纷杂;“络绎不绝”可指人,也可以指物,侧重往来不断。
例句 ①现场人流涌动,熙熙攘攘,几乎所有摊位前都排起长队,来宾们争相品尝中国美食。
②马路绿化带中有大片的小菊花,公园外面也摆放了很多菊花,前来参观的人络绎不绝。
课内篇 一起思考
文脉图解
文章主旨
这篇文章以长征为背景,记述了到达吴起镇、吴起镇战斗、毛泽东在中央召开的全军干部会议上总结长征的功绩和意义并宣布长征胜利等事件,表达了对红军长征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取得胜利的无比喜悦和激动之情,彰显了无所畏惧的长征精神和澎湃的革命豪情。
文本研读
研读任务一 理解内容 梳理思路
任务设计
1.文章第四段说“吴起镇披着灿烂的阳光在欢迎我们”,下一段却说“却看不出有什么纪念吴起的古迹”,这是不是说明作者因看不到古代名将吴起的遗迹而感到失落
点拨 不是。①“吴起镇披着灿烂的阳光在欢迎我们”表达的是战士们历尽艰难险阻到达北上抗日的根据地后的兴奋激动之情;②强调没有“纪念吴起的古迹”是为了引出吴起镇的苏维埃政府。作者与战士们在这里有了归家的感觉。
2.作者特别细致地回忆了围歼二马骑兵的战斗场面,请结合文本,从军事和政治两个角度分析这场战役的重大意义。
点拨 围歼二马骑兵的战役具有军事和政治上的重大意义。(1)军事上:①长征途中二马骑兵对我军围追堵截,给我军的修整和边区人民带来威胁;②消灭这个敌人,我军我党可以进入陕北,与刘志丹会合,开展革命新局面;③同时可以借此机会消灭陕北最反动的地主豪绅组织的反动民团,保护当地百姓。(2)政治上:这场战役的胜利,宣告了一年来蒋介石“追剿”计划的彻底破产。
3.请结合文中毛泽东的讲话,概括长征的伟大意义。
点拨 ①长征是宣言书。它向全世界宣告,红军是英雄好汉,帝国主义者和他们的走狗蒋介石等辈则是完全无用的。长征宣告了帝国主义和蒋介石围追堵截的破产。②长征是宣传队。它向十一个省内大约两万万人民宣布,只有红军的道路,才是解放他们的道路。③长征是播种机。它散布了许多种子在十一个省内,发芽、长叶、开花、结果,将来是会有收获的。
4.文章记述事件的顺序是什么 好处是什么 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吴起镇,有很多事件可以回忆,作者是如何精心选材的
点拨 (1)①以时间顺序组织材料。从整体上说,文章主要是按照时间顺序由先到后组织材料的:写红四团到达吴起镇,作者交代了时间为“10月18日这一天”;写毛泽东等人到吴起镇用了“没隔多久”来表示时间的延续;在记述吴起镇战斗时分别以“10月的一天早晨”“8时整”来提示时间的变化;记述中央召开全军干部会议,又以“吴起镇战斗之后”交代了时间。从局部来说,文章也多次点明时间的变化,比如写中央召开会议,分别以“太阳快要出来”“天刚蒙蒙亮”“这时太阳在天空露出了笑脸,阳光灿烂”来交代时间的变化。②以时间顺序组织材料,可使文章脉络清晰,符合回忆录文体的一般要求,也符合读者的认知习惯,有利于读者阅读。
(2)紧紧围绕标题选材,详略得当。①作者紧紧围绕“长征胜利”选材。作者所选的几个主要事件:红四团到达吴起镇、吴起镇战斗、中央召开全军干部会议、毛泽东总结长征并宣布长征胜利,都很好地体现了“长征胜利”这一核心。②详略得当。作者详写主要事件,而对毛泽东、周恩来到达吴起镇,红军消灭千佛山的反动民团,向陕北甘泉前进,中央红军与红二十五、二十七军会师等内容略写,做到详略有致,主体突出。
研读任务二 分析形象 品味情感
任务设计
5.本文中的邓小平是什么形象 作者是如何刻画其形象特点的
点拨 ①文中的邓小平是一个爱护战士、平易近人的首长。②文章主要通过语言描写来刻画人物。从邓小平同志与“我”的交谈中可以看出邓小平同志对战士们的关心和爱护。“小鬼”这一亲昵的称呼,更拉近了邓小平同志与战士们之间的关系,显得他平易近人。“小平同志与我们热烈握手”则是运用动作描写,写出了邓小平同志亲近战士、没有首长架子的特点。
6.这篇文章展示了红军战士们怎样的形象特点
点拨 文章通过描写红军战士们歼灭敌人的追剿骑兵团,刻画了红军战士们骁勇善战、有勇有谋的形象;通过描写红军战士们消灭反动民团,刻画了红军战士们为人民服务、热爱人民的形象;通过描写红军战士们见到区苏维埃政府的牌子时感到亲切,刻画了红军战士们热爱中国共产党的形象;通过对长征过程的描述,刻画了红军战士们不畏艰难险阻、勇往直前、不屈不挠、自强不息的形象。
7.如何理解“长征是历史纪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和在当时的意义
点拨 ①毛泽东对长征的总结和评价,使文章从上文写红军指战员对长征胜利的激动和兴奋,上升到对长征胜利的理性认识层面,是文章内容的深入与推进,使读者能够更全面、准确、深入地理解长征胜利的意义。同时,以长征的史无前例、长征的伟大和长征精神,为节选部分的标题“长征胜利万岁”做了一个必要、有力的注脚。“长征胜利万岁”绝不仅仅是一种激情之下的自发表达,而且是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红军长征这一壮举的高度赞扬,是对长征胜利源于理想信念的热情欢呼。
②毛泽东这句话使红军指战员的革命信念更加坚定,激发了红军指战员对革命胜利的信心。这句话告诉红军指战员,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红军,开创的是一次史无前例的伟大事业,这是一个推翻旧世界、创造新世界的事业,是一个必定走向胜利的事业。在当时红军长征损失巨大、革命力量锐减的情况下,有利于及时打消在一些人心里有可能产生的消极悲观情绪,使红军指战员认识到中国共产党和红军力量的伟大,认识到所从事的事业的伟大,看到革命的光明前途,坚定理想信念,增强革命胜利的信心。
研读任务三 反复涵泳 鉴赏技巧
任务设计
8.举例说明作者运用了哪些不同的手法,来表现红军指战员到达陕北。
点拨 (1)正面描写。
①场面描写。比如,红四团到达吴起镇后指战员“欢叫着冲着跑了下去”的欢乐、热烈的场面,中央召开全军干部会时同志们早早到场“把一个晒麦的场子占得满满的”“熙熙攘攘”的场面,以及会上欢呼“长征万岁!”“二万五千里长征万岁!”的场面等。
②人物动作行为描写。比如对指战员到达吴起镇时“欢叫”“冲”“跑”的动作描写,红四团的指战员与区、乡苏维埃政府的同志“互相祝贺,互诉衷肠”的行为描写,“我和黄开湘同志”“骑着马一口气跑了三十多里地”的描写等。
③人物心理活动描写。如“我们都很高兴”,见到区苏维埃政府的牌子“像见到久别重逢的亲人”,“我们仍穿着单衣,但情绪很高,心里始终觉得是热乎乎的”,“我们越听越激动,越听越高兴,深深感到:胜利来之多么不易”,“只觉得周身的热血直往上涌”等。
(2)侧面描写。
文中环境描写虽然不多,但有力地烘托出指战员长征胜利后的兴奋和激动心情。如开头部分“吴起镇披着灿烂的阳光在欢迎我们”,“灿烂的阳光”烘托出指战员灿烂的心情;文末部分“这时太阳在天空露出了笑脸,阳光灿烂”,太阳的笑脸烘托和映射了指战员的笑脸。
9.本文作者在记录回忆的过程中是如何做到真实而又生动的
点拨 ①运用环境描写。文中有多处环境描写,渲染了氛围,烘托了人物。如文末“这时太阳在天空露出了笑脸,阳光灿烂……但还继续听着毛主席的讲话,只觉得周身的热血直往上涌”,用“太阳在天空露出了笑脸,阳光灿烂”来表明毛泽东的讲话令人清醒、振奋,使干部、战士们看到了未来和希望。
②运用语言描写刻画人物。文中运用精彩的语言描写突出刻画了邓小平、毛泽东两个人物形象。“关心一下宣传队的同志,给剧团的小鬼每人做套衣服怎么样 ”“讲妥了,一言为定!如有多,还可以给机关同志添件衬衣。”话虽不多,但邓小平那和蔼可亲、平易近人、关心战士的形象跃然纸上。“长征是历史纪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话语铿锵有力,理论性强,突出了毛泽东的伟大与崇高。
③善于直抒情感。文中“你们——党的领导人,为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为了党的事业,为了红军的胜利,不知疲倦地操劳着,全都消瘦了,花去了多少心血啊!”这类语句直接抒情,表达了对党的领导人的崇敬之情。
多维探究
回顾长征的这段历史,我们更加怀念为中国革命事业献身的千万先烈,更加理解长征战略转移的重大意义。请你联系现实,谈谈长征这座精神丰碑的意义。
点拨 ①长征精神是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精神。在实施“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征程上,总有千难万险、崎岖坎坷,需要我们坚定信念,勇于担当,直面困难,克难奋进,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性、永不服输的锐气和敢于尝试的勇气冲破艰难险阻,到达胜利彼岸。
②长征精神是勇于变革、寻求突破的精神。向反革命力量薄弱的地区作战略转移,确定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正是这种精神的集中体现。而今,推进“一带一路”倡议、完成供给侧改革、打造中国制造升级版、冲破西方霸权主义围堵阻挠、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事业迫切需要这种自我突破、创新创造的精神。
③长征精神是团结互助、甘于奉献的精神。战士们历经千难万险,在身处绝境时,相互鼓励,相互照顾,相互支撑,相互温暖,不让一名战友掉队;在弹尽粮绝、腹背受敌时,宁愿牺牲自己也要保护战友,也要为革命目标献出最后的力量。无论时代怎样变迁,社会怎样发展,这种团结互助的精神永远值得发扬,革命情谊永远让人羡慕,为大义舍生忘死的精神永远需要歌颂。
④长征精神是坚持真理、修正错误的精神。长征过程是宣传红军革命主张、革命道路的过程,也是红军自我反省、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战胜“左”倾机会主义错误路线、作出符合中国革命实际的正确决策的过程。正是因为中国共产党能够坚持真理,自我修正,才挽救了工农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
⑤长征精神是艰苦奋斗、乐观向上的精神。长征是人类战胜无数艰难险阻的伟大奇迹。无论环境多么恶劣,条件多么艰苦,无论是生死攸关的考验,还是你死我活的斗争,红军战士都能从容面对,毫不气馁。这种以苦为乐、奋发向上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是战士们的“营养”,也是每个家庭和个人面对困苦时最为需要的宝贵财富。
本课结束
更多精彩内容请登录志鸿优化网
http://www.zhyh.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