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语文 年级 七年级 学期 春季
课题 老王
教学目标
1. 通过细读文本,从往事中看老王形象。 2. 通过对比揣摩,看不同人眼中的老王。 3. 通过还原愧怍,解密作者的情感纽结。
教学内容
教学重点: 1. 品读重点文本,形成对老王的形象认知。
2. 对比细读,体会作者一家与老王之间的情谊。
教学难点: 探究作者“愧怍”的深刻原因,解密作者的情感扭结。
教学过程
一、介绍作者,点拨方法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杨绛先生的《老王》,杨绛先生大家了解吗? (屏显)杨绛简介 (屏显)世态人情,比清风明月更饶有趣味,可作书读,可当戏看。” ——杨绛 教师小结:可作书读,就是要读出其中的言外之意,可当戏看,就是要读出其中人物的 性格特点和人生况味。 (板书) 二、教学过程 (一)任务一:细读文本,从往事看老王 1.请同学们根据“老王身世”“几件往事”“老王之死”这三个标题对课文进行分段: 明确: 第一部分(1- 4): 老王身世 第二部分(5-16): 几件往事 第三部分(17-22):老王之死 2.浏览课文,完成两件事 (1)画出文中你不理解有疑问的地方 (2)课文第二部分主要写了哪几件事? 明确:老王送冰块,车费减半;老王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老王送香油和鸡蛋 3.读第二部分,看一看老王是一个怎样的人,从第一件事开始,请同学们依次结合具体语句说一说。 预设:老实诚实、善良忠厚; 善解人意; 明确:第一件事,乐于助人,体贴周到(“代”我们放入冰箱); 第二件事中有一些地方比较“奇怪”,车夫送钱先生看病却不肯拿钱,钱先生不知怎么的一条腿走不动路了,杨绛是钱先生的夫人,钱先生走不动了,她能不知道原因吗?杨绛“烦”老王,本来是照顾他的生意,正常应该用“让”“叫”“喊”等,用“麻烦”确实奇怪,老王还“坚决”不肯拿钱,态度很坚决,而且还关心别人有没有钱。 (探究奇怪的原因→读出言外之意→出示“文革”中杨绛材料→老王的厚道仗义) 第三件事,看一看从哪些方面冒着生命的风险,首先是在外貌方面,像是僵尸,鬼一般。我们读起来非常害怕,如果我们把他看作戏,这场戏就开始了。老王走到了生命的尽头。再看动作,请同学们模仿“直着脚”走路,实则已走到了生命的尽头,我们已经读出了其中的言外之意。 小结:通过这三件事,我们看出来老王是一个善良、实在、厚道、仗义的人。他尽管是一个小人物,却具有感动我们的人格魅力。 (二)任务二:对比揣摩,不同人眼中的老王 请同学们回到文章的第一部分,让我们分别从“老王自己”“旁人”和“杨绛一家”三个角 度中,去对比揣摩不同人眼中的老王。 1.老王自述 请同学们找出老王自述的相关语句,进行分享,教师呈现模拟老王口吻的语句,请同 学们读出背后的心理状态。 (屏显)北京解放后,蹬三轮的都组织起来,那时候我脑袋慢,没绕过来,晚了一步,就 进不去了。唉,人老了,没用了。有个哥哥,死了,有两个侄儿,没出息,再没什么亲人。 (屏显)相关住所的语句 明确:被组织拒绝,孤苦无依,没有亲人;身体残疾,并不适合车夫的工作;住所简陋, 十分穷苦,是一个下层的体力劳动者的。 2.旁人对老王的看法 (屏显)乘客不愿坐他的车,怕他看不清,撞了什么。有人说,这老光棍大约年轻时不老实,害了什么恶病,瞎掉了一只眼。 赏析:乘客认为老王并不是一个正常的车夫,可想而知他的生意并不好,其他人并不尊 重老王,甚至是轻蔑,看不起他的。 3.杨绛一家对老王的态度 我:我常坐老王的三轮。他蹬,我坐,一路上我们说着闲话。 后来我在坐着老王的车和他闲聊的时候,问起那里是不是他的家。他说,住那儿多年 了。 我女儿:那时候我们在干校,我女儿说他是夜盲症,给他吃了大瓶的鱼肝油,晚上就看得见了。 钱钟书先生:老王只好把他那辆三轮改成运货的平板三轮。幸亏有一位老先生愿把自己降格为“货”,让老王运送。老王欣然在三轮平板的周围装上半寸高的边缘,好像有了这半寸边缘,乘客就围住了不会掉落。 明确:“我”与老王不见外,很亲切有话说,相处融洽,尊重老王;“我女儿”关心老王,治好了他的病;钱先生也尽可能的照顾帮助老王。可以说,杨绛一家都在尽全力的帮助老王。 (三)任务三:还原愧怍,解密作者的情感纽结 1.但是,无论杨绛一家给予了老王怎样的关怀,他还是走向了人生的终点。文章的最后一 部分很难理解,因为杨绛的心情十分复杂。杨绛先生为什么由最初的“抱歉”,变为后来的“不安”,再变为“愧怍”呢? (屏显)过了十多天,我碰见老王同院的老李。我问:“老王怎么了?好些没有?” “早埋了。” “呀,他什么时候······” “什么时候死的?就是到您那儿的第二天。” 改为:“刚走了。” “呀,他什么时候……” “什么时候走的?不就是前几天的事嘛!” 小结:老王为了感激,冒着生命危险来送香油鸡蛋,而她当时“害怕得糊涂了”,因此才会感到愧怍。如果杨绛先生知道那是老王会在第二天去世,她一定不会只是感到紧张害怕。2.如何理解文末最后一句话的“幸运”与“不幸”: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探究结果: 杨绛相比于老王,还有同时代的那些被折磨致死的知识分子相比是幸运的,老王显然是 一个不幸的人,而同时老王在悲苦的人生中,因为与杨家的交往,最后也涌出了一股温暖人心的力量。杨绛先生的幸运中,也隐藏着许多的悲凉和心酸。(出示杨家文革时期的详细遭遇) 3. 古语云: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杨绛先生和钱钟书先生也曾在国家拨乱反正后成 为德高望重的学者,但他们没有追逐名利,而是安安静静做自己的学问,留下了许多著作。(屏显)杨绛先生的书房图片 请用“达也 ,穷亦 ”概括杨先生的一生。 三、总结 这节课,我们认识了老王这样一个小人物,他真的是一个小人物,因为在当时的社会中, 他几乎是被忽略的、苦命的人。从他身上,我们看到了一个时代的浓重缩影,看到了非常时期的人间真情。回到刚上课时我们讲的,世态人情比明月清风更有滋味,我们在文本中读出了言外之意,也读出了人生况味。 四、课后任务 1.老王当时所生活的那个社会有什么问题,我们应该反思什么? 2.在那个被称为“十年浩劫”的动荡年代,你从杨家和老王的交往中感悟到了什么? 五、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