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的新装 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皇帝的新装 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0.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4-09-29 09:54:56

文档简介

(共50张PPT)
安徒生
请指出下列图片的出处
这些作品有何共同之处?
《卖火柴的小女孩》
《海的女儿》
《丑小鸭》
《拇指姑娘》
作者相同安徒生
体裁相同童话
常言道:“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爱美本来是件好事,可是有一个人,却求美不成反当众出丑,这是怎么回事呢?让我们一起走进丹麦著名童话作家安徒生的作品《皇帝的新装》。
1.知识与能力:积累生字词,了解安徒生及作品,理解童话体裁的特点。 (重点)
2.过程与方法:理清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理解童话的夸张和想象等艺术特点。 (难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封建统治者虚伪、愚蠢的本质,提高辨别生活中的美和丑、真和假、善和恶的能力。(重点)

安徒生(1805-1875),丹麦文学巨匠,世界著名的童话作家,被尊为“现代童话之父”。他的168余篇童话在近150年中被翻译成150多种语言,从丹麦传向世界。安徒生生于鞋匠家庭,童年生活穷苦,早期写有诗歌、剧本和长篇小说等,1835年开始写童话,著名的童话有《丑小鸭》《海的女儿》《卖火柴的小女孩》《夜莺》《皇帝的新装》等。作品想象丰富,情节生动,语言朴素。
这篇童话写于1837年。18世纪末19世纪初,西欧资本主义得到迅速发展,而处于北欧边陲的丹麦却还是个君主立宪国家。拿破仑战争最激烈的时候,丹麦统治阶级利用英法矛盾,以中立地位大搞海上粮食贸易,引起英国不满,英国要求丹麦交出从事贸易的舰队和商船,成为英国的附庸国。丹麦拒绝这一要求,英军于1807年炮击哥本哈根,摧毁了丹麦的舰队,丹麦便由中立倒向拿破仑一边,成为交战国。8年后,拿破仑战败,丹麦也成为战败国而失去广大领土,耗尽了钱财,银行倒闭,农村萧条,刚刚兴起的小型工业也全部破产,丹麦最终成了英国的附庸国。丹麦人民身受本国封建阶级和英国资产阶级的双重剥削,过着饥寒交迫的贫困生活,而封建统治阶级则穷奢极欲,挥霍无度。面对这样的社会现实,安徒生根据西班牙一则民间故事改编了《皇帝的新装》,把揭露的锋芒直指封建统治阶级的头子,并无情地嘲讽了贵族、宫廷的丑恶行径,深刻地解剖了当时社会的病状。
童话是儿童文学的一种, 它通过丰富的____、_____和____来塑造形象,反映生活,对儿童进行思想教育。语言通俗易懂,情节曲折离奇,往往采用_____的手法。
想象
夸张
拟人
幻想
文学体裁:儿童文学
常用手法:想象、幻想、夸张、拟人
语言特点:通俗、生动,离奇曲折,引人入胜
最重要特点:拟人
鸟兽虫鱼,花草树木,整个大自然以及家具、玩具都可赋予生命,注入思想感情,使它们人格化。
童话的特点
1.字音字形
愚蠢


滑稽
陛下
赏赐
爵士
御聘
kuǎn
shǎ



jué
chǔn
yù pìn
炫耀 称职 骇人听闻
钦差大臣 头衔 随声附和
xuàn
chèn
xián
hài
fù hè
qīn chāi
·
·
·
·
·
·
·
·
·
·
·
·
·
·
·
·
·
滑稽:言语、动作引人发笑。文中是荒唐的意思。 骇人听闻:使人听了非常吃惊。 随声附和:别人说什么,自己跟着说什么。形容没有主见。 称职:思想水平和工作能力都能胜任所担任的职务。精致:情巧细致。 呈报:报告(上级) 炫耀:夸耀。
2.词语释义
边看课文边听录音,注意课文中的新字、词,并思考:课文以什么为线索?
新装
根据这一线索,你能把各人物和故事串联起来吗?
皇帝爱新装——骗子做新装——君臣看新装——皇帝展新装 ——小孩揭新装
点击喇叭播放
1、很久很久以前,在某个国家,有一个皇帝很喜欢新衣服。一天,来了两个骗子自称能织世上最漂亮的布,而且用这种布织成的衣服愚蠢的人或不诚实的人是看不见的 ,皇帝便给了许多钱让两个骗子马上工作。
2、于是,这两个骗子便在皇帝的一间大屋子里搭起织布机,假装很起劲的织起布来。  吱吱......吱吱......
3、过了一段时间,皇帝忍不住想去看看这种神奇的布料。他想:“现在布料应该快织完了吧!我是不是该去瞧一眼呢?”但是,他马上想起来了,任何不诚实或愚蠢的人是看不到这种布料的,便派宰相去看。
4、于是,宰相走进了两个骗子织布的那个大屋子。“噢!上帝呀!快让我瞧一眼这布料吧!”宰相在心里祈祷着。宰相拼命睁大眼睛,好看清楚些。但是,织布机上空空荡荡,没有任何东西。“噢!我的天哪!我怎么什么东西也看不见呀?”宰相想。“啊,哈……你觉得这布怎么样啊?”骗子问他。“啊!难道这不是世界上最美的布料?”

5、于是,他回来对皇帝说:“嗯……那可真是块漂亮精致的布料。哦,很快就要完工了。”虽然他什么也没看见。

6、过了不久,皇帝心想,“不知那块布料织完了没有,我简直等不及了。嗯,我得另外派一个人去看看。”于是,他又派了一个大臣去,同样的事情又发生了。
7、最后,皇帝决定要亲自去看看那块布料。于是,在许多大臣的簇拥下,皇帝来到骗子织布的地方,两个骗子假装干得比以前更卖力。“啊,哈……陛下,您看这布料漂亮吗?”骗子们问。皇帝不愿说什么也没看到,只表示满意。在大臣们的建议下,皇帝决定穿这美丽布料做成的衣服参加游行大典。
8、在游行的前夜,两个骗子忙了个通宵。他们摆出一副要按时赶好皇帝新衣的样子,整夜赶工。
9、到了第二天早上,两个骗子对皇帝说:“陛下,我们刚完成您游行的新衣服。”说完,便十分优雅地把衣服捧给皇帝。当然,其实他们手上什么也没有。
10、“好了,陛下,就让我们在这面大镜子前为您穿 上这套新衣吧!”于是,皇帝脱光了衣服,只剩下内
衣。两个骗子装模作样地一件一件为他穿上新衣服。
11、 皇帝穿着新衣服游行的消息很快便在老百姓中传开了。“嗨,听说皇帝的新衣服特别漂亮,叫人难以相信这是真的。” “不错,而且更奇特的是愚蠢的人或者不诚实的人都看不见这衣服。” 游行终于开始了。
12、 就在这个时候,有个小孩突然叫了起来:“可是他什么也没穿!”小孩的父亲赶紧捂住他的嘴,但是这小孩子的话在百姓中迅速传开了。
13、皇帝感到十分难堪,他这才觉得老百姓说的话似乎是对的。但他心里却想:“我必须把这游行大典举行完毕。” 因此他摆出一副更骄傲的神气。
引子
开端
发展
高潮
结局
皇帝__新装
骗子__新装
君臣__新装
皇帝__新装
小孩__新装
梳理文章脉络,并在下面的横线处填一个恰当字。





(第1段)
(第2段~第4段)
(第5段~第22段)
(第23段~第32段)
(第33段~第36段)
骗子
皇帝
官员
百姓
孩子






1.这篇课文写了哪些人物?
2.课文情节是围绕哪一个字展开的?
3.文中各种人物是怎样围绕“骗”字进行活动的?(用一个字加以概括)
4、故事的主人公是谁?
故事的主人公是皇帝。
5、故事中的皇帝是一个什么样的皇帝
他是一个愚蠢、虚伪、自欺欺人、极端奢侈、不务正业的皇帝。
6、你怎样理解故事的内涵?
故事揭露和讽刺了皇帝和大臣们的愚蠢、虚伪、自欺欺人,批判了说假话的世风。
1.文章开始写出皇帝的什么嗜好?哪些词语最能体现?“他每一天每一点钟都要换一套衣服”这可能吗?这是什么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衣成癖皇帝爱
为了‥‥‥不惜
既不‥‥‥也不‥‥‥也不‥‥‥除非 ‥‥‥


皇帝为穿漂亮衣服,不惜花费,昏庸懒惰,荒废朝政
(夸张)
2、找出在故事情节发展中起着关键的作用的语句,并说说它为什么是关键语句。
“任何不称职的或愚蠢得不可救药的人,都看不见这衣服”。
这句话,在故事情节发展中起着关键的推动作用。骗子胡说那衣服具有这样一种“奇怪的特性”,不但抓住了皇帝的昏庸荒政而又想辨别出官员是否称职、是聪明还是愚蠢,以求保住皇位的心理,而且抓住了大臣们只想保住官位的心理,因而骗术步步行通。
3、在根本不存在的“新装”面前,很多人都不敢说真话。想一想他们不敢说真话的原因是什么?
老大臣、“另外一位诚实的官员”:
怕别人说自己愚蠢,更怕丢了乌纱帽。
皇帝:
怕别人说自己愚蠢,也怕丢了王位。
老百姓:
怕人嘲笑愚蠢; 怕招杀身之祸。
4、故事有什么教育意义与现实意义?
故事中由一个小孩戳穿了骗局,揭出了真相,意在教育我们要保持烂漫的童心,无私无畏,敢于说真话。
5、为什么在结尾处安排由孩子说出了真话?
因为孩子天真诚实敢于说真话。
5.小孩子为什么敢说真话?
因为小孩子单纯,天真诚实,不懂得人情世故,无所顾忌。
6、这个“天真的声音”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为人处事:诚实正直、光明磊落。 诚以待人,信以立身。
7、在根本不存在的“新装”面前,从皇帝到老百姓都不敢说自己根本看不见它,这是为什么?
大臣随员为了保护自己只得说假话,皇帝为了自己的“尊严”也要说假话,百姓是怕别人认为自己愚蠢也说假话,这是对这些人强烈的讽刺。
8、后来,一个小孩子最先说出了真话,紧接着老百姓也都说真话了,而皇帝和他的内臣们仍装模作样地把戏演下去。作者这样写,你是怎样理解的?
“仍然装模作样地把戏演下去”是前面所表现的虚伪的继续和深化。如果让“戏”就此收场,则害怕国人明白了自己的昏庸、愚蠢乃至不够格做皇帝;继续“演”下去,则是为了维护自己的威严,这充分暴露了皇帝内心的怯弱虚伪。
皇帝——
大臣——
骗子——
孩子——
昏庸无能、爱慕虚荣、愚蠢。
虚伪愚昧、阿谀奉承。
狡猾伪善。
纯洁天真、无所顾忌。
9、概括出皇帝、大臣及骗子、小孩的性格特点。
10.课文主要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有什么作用?
作用:无情地鞭挞了虚伪奢侈的皇帝和道貌岸然的大臣,嘲讽了他们的愚蠢虚伪、卑鄙自私,曲折地反映了现实生活,反映了封建专制制度的腐朽。
夸张与想象:本文写出骗子用根本不存在的布料、衣服向皇帝行骗,写出皇帝和大臣们都甘愿受骗,最后写出皇帝赤裸全身在大街上游行,构成了丰富的想象和大胆的夸张。
心理描写
我倒很想知道,他们的衣料究竟织得怎样了。
他心里的确感到有些不大自然。
他相信自己是无须害怕的。
他仍然觉得,先派一个别的人去看看工作的进展情形比较妥当。
自负而心虚
愚蠢而狡猾
“这是怎么一回事呢?”皇帝心里想, “我什么也没有看见!这可骇人听闻了。难道我是一个愚蠢的人吗 难道我不够资格当一个皇帝吗 这可是我所遇见的一件最可怕的事情。”
昏庸而虚伪
皇帝
我必须把这游行大典举行完毕。
动作描写
转了转身
扭了扭腰
摆出一副更骄傲的神气
点头表示满意
11.作者主要用什么方法来刻画人物形象?从中可以看出他们分别是怎样的人?
心理描写
愿上帝可怜我吧!
我的老天爷!
我并不愚蠢呀!
神态描写
把眼睛睁的特别大
动作描写
从他的眼镜里仔细地看
注意地听着.
老大臣
大臣
【详写】
【略写】
虚伪奸诈
阿谀奉承
这篇童话通过一个昏庸无能而又穷奢极欲的皇帝上当受骗的故事,揭露和讽刺了皇帝和大臣们的虚伪、愚蠢、自欺欺人的丑行,告诉我们要无私无畏,敢说真话,要保持一颗纯洁而真诚的心灵。
穿新装展新装
(第23段~结尾)
(高潮.结局)
文章结构归纳
爱新装
( 第1段)
(引子)
做新装
(第2~4段)
(开端)
看新装
(第5~22段)
(发展)
(1)运用想象和夸张来塑造人物,表现中心。
(2)语言通俗、流畅,保持着口语化。
(3)从多角度刻画人物形象。
(4)十分注重叙述的清晰性和完整性。
本文围绕 ,并通过描写人物的语言 、 分别刻画了 、 、
、 等人的形象,揭露了说假话成风、荒唐可笑的社会现象,深刻地讽刺了封建专制统治的腐朽。
新衣
动作
心理
皇帝
骗子
官员
孩子
小 结
1.对“有一个小孩子说他并没有穿什么衣服呀!”的正确理解是( )
A.出于种种原因大家不敢说真话,只好借小孩之口来表达。
B.赞赏小孩有勇气,敢于说出别人不敢说的真话来。
C.责备小孩不懂事,不该说皇帝的坏话。
D.嘲笑小孩太愚蠢,竟说出这样的荒唐话。
2.皇帝上当受骗最主要的原因是:( )
A.皇帝生活奢侈,一心想得到漂亮的新衣。
B.皇帝追求虚荣,愚蠢透顶。
C.骗子的计策正中封建统治者的要害。
D.皇帝身边的大臣对皇帝阿谀奉承、欺骗。
A
B
3“‘可是他什么衣服也没有穿呀!’一个小孩子最后叫了出来”这句话分析正确的是:( )
A.表现小孩天真,无私无畏,敢说真话。
B.表现小孩子机智勇敢。
C.表现小孩子胆子大,不怕别人说他愚蠢。
D.表现小孩子看出皇帝的愚蠢。
4.“上帝哟,你听这个天真的声音!”“天真”的原义和在文中的意思是:( )
A.性格活泼、浪漫。表示小孩纯朴的特点。
B.心地单纯,性情率真。表示小孩能有勇气讲真话。
C.性格开朗,谈吐自然。表示小孩爸爸对孩子的夸奖。
D.心地单纯,性格直率。表示小孩爸爸对孩子不懂事的掩饰。
A
B
5.把题目《皇帝的新装》改成《愚蠢的皇帝》好不好?为什么?
不好,因为全文以“新装”为线索,按“爱新装——看新装——穿新装——展新装”的顺序来写,一步步揭示皇帝的本质。所以以《皇帝的新装》为题目好。
6.文中上当受骗的人是谁
皇帝
骑士
老百姓
老大臣
大臣
一场闹剧,以骗开场,以骗结束,围绕“新装”,刻画出封建统治阶级上层人物的荒诞、可笑,揭露了他们的虚伪、愚蠢、腐朽的本质。笑声过后,留给我们的却是严肃的思考。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要保持纯真的童心,不虚伪,不说假话、敢说实话、敢说真话,让我们的社会保持纯净。
小 结
观看视频,比较与课文的异同。
点击画面播放
展开想象,续写课文
游行大典完毕,皇帝回宫后,事情将会怎样呢?大家展开想像,续写《皇帝的新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