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24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教学设计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40.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6-19 00:08:49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比读,体会古体诗在句式、用韵等方面的特点。
2.诵读,结合诗歌内容,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一、导入
有这一一位诗人,他的一生有四个阶段,35岁前游历祖国大好河山,写下一览众山小的豪言;到长安谋官未成,困守十年;安史之乱爆发,面对战乱,对面百姓疾苦,他写下《春望》。这位诗人就是杜甫。
今天我们来学习他漂泊西南时写下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二、读题
齐读诗题
何意?为(第二声)即茅草屋被秋风吹破。歌是一种体裁,常与行并称,称为“歌行体”,是古体诗的一种。
三、比读,识题材
今天我们便通过比读的方式来体会歌行体的特点。自由朗读《望岳》与《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思考两者在形式上(篇幅/句式)与押韵上有何不同?
生:1.字数上,《望岳》五言律诗,篇幅较短,《茅》篇幅较长,七言为主,兼有二字句、九字句
2.在韵律上,《望》押ao韵,一韵到底,而《茅》第一段一韵到底,押ao韵,第二段不押韵,第三段押e到ie(椰)到e韵,第四段an韵后到u韵。说明用韵自由。
明确:“歌行体”,句式可长短不齐,讲究押韵但用韵自由,随着韵脚的变化,所写内容或表达的意思就有所改变,呈现出一种参差错落、曲(第一声)折跌宕的感觉。因而比较适合表达作者沉郁激越的情怀。
古体诗讲究韵味,可以在关键的词句处适当停顿,或者延长字音,产生余音袅袅、绕梁三日而不绝的效果。比如 “自叹息”押平声韵,可适当延长,呜呼可以读的慢一些。
再次齐读,读出点歌行体的味道。茅屋预备起。
四、诵读,识形象
环节一:(5)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这是一场怎样的秋风? 猛烈、大 你从哪些词语看出来?
怒号,极言声音之大;三层茅侧面写风之猛烈;卷,这不禁让老师想起了岑参的一句是:“北风卷地白草折”成都这一天府之国的风竟然像大西北的风一样猛烈。洒江郊 吹的远。
请一位学生读:“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注意突出韵脚。(一位同学读)
现在请你闭上眼睛想象,如果你是杜甫,望着这猛烈的大风吹走自己的屋顶,甚至吹到了江对岸,你心里怎么想?
无能为力,焦急和痛惜。
所以我们读的时候呢,要读得一声比一声急迫,不容喘息。还要注意韵脚,一韵到底,突出韵脚。(齐读)
评价:我似乎听到了秋风的怒号,想象到了杜甫的焦急与无奈。
环节二:(10)
秋风渐止,可秋雨又来,失去了茅草的茅屋 屋内环境又是怎样的呢?(哪里看出来)
冷 棉被 似铁 硬 冷 设施陈旧 孤独?
漏雨 湿冷
生活如此艰苦,杜甫定然是苦闷的
当你请你当一回杜甫,把你心中的苦闷吟诵给其他的同学听。
朗读指导 “布衾多年冷似铁”到“雨脚如麻未断绝”越读越快,越读越重,读出一种欲哭的痛苦,特别是每一句的最后三个字要重读,分别是“冷似铁”“踏里裂”“无干处,’“未断绝”。 低沉压抑
如此艰苦的生活,无怪乎杜甫发出“何由彻”的感慨,而杜甫睡不着的原因仅仅是个人生活的艰苦吗
明确:不,还有。他想到了千千万万和他一样艰苦的百姓。忧国忧民(颠沛流离,愧对家人,担心百姓。)
背景:公元755年,杜甫45岁,安史之乱爆发,唐朝由盛转衰,国家陷入动荡之中。人民饱受饥俄、贫病、颠沛流离之苦。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安史之乱在滚滚历史长河中只是一粒微尘,可压在个人的头上,那就是一座山。
诗人一家的遭遇只是这个时代中无数人民的缩影。
而杜甫的忧心自己忧心人民的苦楚是否有尽头?文中哪里可以看出来?
接着“何由彻”两句要慢一点,最后三个字,一字一顿,读出漫漫长夜的悲伤与苦闷。
生读:你来展示这两句。
评价:身临其境,心都颤抖了
齐读:
评价:你们真是杜甫的知音啊
环节三:(15分)
对于杜甫的茅屋而言,不仅仅是有天灾,还有人祸。这些孩子公然夺茅草而去。
面对这人祸,杜甫的心情是怎样的?请同学们用诵读的方式来展示。
明确:唇焦口燥 (问:心情如何?无奈)
倚仗 (行动不便、年老)与这一段的哪个词呼应 当时杜甫50岁 老无力
叹息 叹息什么?
①为自己叹,茅屋被吹破了,自己以后的生活该怎么办?安定的生活被打破
②叹自己失了风度
③叹息自己年老力竭潦倒苍凉。我不禁想到了一句诗: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这是一位孤独的异乡人。
追问:叹的仅仅只是自己吗?叹的还有苍生!苍生未安定!正如屈原在《离骚》中所写的“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也许想到了无处栖身的百姓。
朗读:“老无力”、“呼不得”,“唇焦口燥”“叹息”应读出杜甫的无奈、无助、无力,我们可在句子的结尾加一个表达无奈的叹词——哎。如“息”“力”,“贼”“得”。大家在朗读时,可以将这几个字读快一些、重一些,表现他内心的焦急以及对自己处境的无奈。
哪个小组来展示?
衔接语:
风卷重茅,茅屋之破,是诗人的第一层苦,屋漏夜雨,生活之艰,是诗人的第二层苦,年老无力、潦倒凄凉,是诗人的第三层苦。饱受苦难的诗人,想到的却不是宣泄自己的苦闷,而是(齐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这是一种什么感情?
忧国忧民
自我牺牲和慷慨就义的大无畏精神。
要知道寒士与我毫无关系啊,这是一种什么情怀?
天下寒士若能在温暖的屋中俱欢颜,哪怕自己受苦甚至冻死也甘愿
诗人白居易也曾写过:愿天下无寒人,运用
“稳暖皆如我” 已经很难得了!可是杜甫却是“己未立而欲立人,己未达而欲达人”, 他没有抱怨个人命运的悲苦,心中牵挂忧虑的是天下苍生。只要能庇佑天下寒士,即使自己冻死也心甘情愿。这是何等壮烈博大的胸襟!
再次齐读
朗读指导:最末一段“千万间”“大庇”“俱欢颜”“安如山”这些词语均要重读,要读出作者的坚定和慷慨。结尾“死亦足”三个字,应该读出自我牺牲和慷慨就义的大无畏精神。感叹号,一句比一句强烈。
五、总结
任何伟大诗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们的痛苦和幸福的根子深深地伸进了社会和历史的土壤里,因为他是社会、时代、人类的器官和代表。现在我们再看杜甫, 知道了世间对他极为残酷, 但他却仍以火热的仁者情怀关爱世间, 这就是杜甫被称之为“诗圣” 的原因,,他这种炽热的忧国忧民的情感千百年来一直激动着我们的心灵。让我们一起, 再次唱响这首感人至深的颂歌!
六、作业
1.背诵《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2.阅读冯至《杜甫传》
更可气的是 这时才知道
音韵的角度 ?入声韵 短促 沉痛
示例:
自己设计朗读
铿锵有力的节奏 和奔腾前进的其实
再次齐读诗题 平静的生活就这样被生生打断
2. 沉痛
1.展示当年的茅屋
《堂成》 欣喜
背景:
48岁辞官之后带着全家四处投亲靠友。一年之内三次迁徙,终到达四川成都。迁徙途中,全家经常饥寒交迫。公元706年春天,在亲友帮助下,50岁的杜甫在成都浣花溪畔盖起了一座草堂。长期饱经饥俄、贫病、颠沛流离之苦的杜甫迎来了后半生中一段难得的安定宁静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