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小升初文言文阅读精选题(一)(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小升初文言文阅读精选题(一)(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979.2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6-19 11:35:3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小升初文言文阅读精选题(一)-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部编版
阅读短文。
郑人买履①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②(duó)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③(dù)。”反④归取之,及反,市罢,遂⑤(suì)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nìnɡ)信度,无自信也。”
注释:①本文选自战国《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②度(duó):测量。 ③度(dù):量好的尺码。④反通假字,同“返”,返回。 ⑤遂(suì):于是。
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两项是( )
①此句可以这样停顿:“何不试/之/以足?”
②《郑人买履》是一个宋代历史故事。
③“及反,市罢,遂不得履。”的意思是等到郑人返回集市的时候,集市已经散了,于是他没有买到鞋子。
④这个郑国人的行为非常可笑!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2.这个故事让你懂得了什么道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列故事和《郑人买履》道理相似的两个是( )
①《揠苗助长》 ②《刻舟求剑》 ③《掩耳盗铃》 ④《买椟还珠》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两小儿辩日(节选)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曰:“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4.选择与选文中“为”的意思相同的一项,将序号写在( )里
A.为是其智弗若与 B.孰为汝多知乎 C.十两为一斤
5.选择下面句中停顿最恰当的一项,将序号写在( )里
A.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B.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C.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6.判断下面句子内容的对错,对的打“√”,错的打“×”
(1)选文语言简洁,极易被人们理解和接受。( )
(2)选文善于用比喻,语言生动形象,颇有说服力。( )
(3)选文中第一个孩子的观点正确,因为他的理由来自观察;第二个孩子则没有观察。( )
(4)选文中两个孩子在证明自己观点时都运用了对比的方法。( )
阅读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君子之学①
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箸②乎心,布③乎四体④,形⑤乎动静⑥;端而言⑦,蠕而动⑧,一可以为法则⑨。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hé)足以美七尺之躯哉?
注释:①选自《荀子 劝学》。②箸:同“著”,牢记。③布:分布。引中为表现。④四体:四肢。⑤形:体现。⑥动静:举止。⑦端而言:说话语意精微。端,同“喘”⑧蠕而动:比喻举止文雅。蠕,虫子的活动。⑨法则:榜样。曷:同“何”,怎么。
7.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入乎耳,箸乎心。___________________
8.“曷足以美七尺之驱哉?”正确的朗读节奏是( )
A.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 B.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
9.“动静”的古今文有什么不同?
古文: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
10.本文拿_________和_________进行了对比论证,观点鲜明,论证严密。短文告诉我们的道理是( )
A.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B.求学将以致用,读书先在虚心。
C.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文言文阅读。
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11.“虎求百兽而食之”中的“求”应解释为( )
A.要求 B.寻找 C.追求 D.哀求
12.对“天帝使我长百兽”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上天任命我做百兽的王。 B.天帝让我比百兽长寿。
C.老天爷让我比百兽年长。 D.上天派我查百兽特长。
13.句子中加点的“之”字指的是谁?
①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______
②兽见之皆走。______
14.把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虎不知兽恐已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这则文言文故事,就是我们所熟悉的成语______。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书戴嵩画牛
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所宝以百数。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
一日曝书画,有一牧童见之,拊掌见笑,曰:“此画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处士笑而然之。古语有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不可改也。
16.解释文中加点字的意思。
好:______________ 搐:___________
乃:_____________ 谬:___________
17.选择下面句中停顿最恰当的一项,将序号写在( )里。
A.尾搐/入两股/间 B.尾/搐/入两股间 C.尾/搐入/两股间
18.根据文中画线句子想象当时场景及杜处士表现,写下来,不少于4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所宝以百数”可否删掉?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言文阅读
伯牙鼓琴
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20.《伯牙鼓琴》这篇古文,就是我们所熟悉的成语____________________的来历。现在用这个成语来比喻____________。
21.根据文中第2、3两句仿写句子
(1)伯牙鼓琴,志在明月,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_____________。”
(2)伯牙鼓琴,志在清风,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_____________。”
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曹)操教酾热酒一杯,与关公饮了上马。”关公日:“酒且斟下,某去便来。出帐提刀,飞身上马。众诸侯听得关外鼓声大振,喊声大举,如天摧地塌,岳撼山崩,众皆失惊。正欲探听,鸾铃响处,马到中军,云长提华雄之头,掷于地上。其酒尚温。
22.首句交代热酒是故事的( )
A.开头
B.中间
C.结尾
23.读关公“酒且斟下,某去便来”的话,语气要_________。
24.读关公“出”“提”“飞”“上”“掷”等动作的词语,语气_________。
25.第四句从_________写出交战过程,展现了战斗激烈,体现了关羽_________的英雄气概。
26.“其酒尚温”四字点出关羽斩华雄后酒未冷,可从中看出关羽的速度极_________,应读出_________之气。
课内阅读。
学弈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27.给带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善弈(yí yì) 鸿鹄(hú gào) 弓缴(jiǎo zhuó)
28.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
①使弈秋诲二人弈。( ) ②非然也。( ) ③思援弓缴而射之。( )
29.写出“惟弈秋之为听”的意思:____________________
30.课文记叙了两个人跟弈秋学下棋时,一个____________,另一_______________,我们从中感悟到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D 2.遇到事情不要墨守陈规,死守教条,要学会灵活变通。 3.A
【分析】参考译文:
有一个想要买鞋的郑国人,他先量好自己脚的尺码,然后把量好的尺码放在他的座位上。等到了集市,他忘了带量好的尺码。他已经挑好了鞋子,才说:“我忘记带量好的尺码了。”于是返回家去取尺码。等到他返回集市的时候,集市已经散了,他最终没有买到鞋。 有人问:“为什么不用你的脚去试试鞋的大小呢?” 他说:“我宁可相信量好的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1.考查了对句子节奏、选文内容的理解。
①有误,句意:你为什么不直接用自己的脚去试鞋子?
根据句意应划为:何不试之/以足?
②有误,《郑人买履》是一个战国末期的历史故事。
故选D。
2.考查对文章主旨的理解。
根据故事的内容,可以看出作者旨在通过这个故事告诉我们遇事不要默守陈规、一成不变,要学变通。
3.考查了对寓言寓意的理解。
《郑人买履》这个故事告诉我们遇事不要默守陈规、死守教条,要学会灵活变通。
《揠苗助长》 是一则寓言故事,比喻不管事物的发展规律,急于求成,反而坏了事。揭示了事物的发展自有它的规律,纯靠良好的愿望和热情是不够的,很可能效果会与主观愿望相反这一道理。
《刻舟求剑》 是一则寓言故事,告诉我们世界_上的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不能凭主 观做事情。人不能死守教条。
《掩耳盗铃》 偷铃怕别人听见而捂住自己的耳朵,明明掩盖不住的事情偏要想法子掩盖。比喻自己欺骗自己,自欺欺人。
《买椟还珠》指买了装了珍珠的木匣退还了珍珠;比喻取舍不当,次要的东西比主要的还要好。
故选A。
4.C 5.A 6. √ √ × √
【分析】译文:
有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升起时距离人近(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到中午的时候距离人远。”
另一个小孩则认为太阳刚升起的时候距离人远,而到中午的时候距离人近。
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升起的时候大得像一个车盖,等到正午就小得像一个盘子,这不是远处的看着小而近处 的看着大吗?”
另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升起的时候清凉而略带寒意,等到中午的时候像手伸进热水里一样热,这不是近的时候感觉热而远的时候感觉凉吗?”
4.本题考查字词解释。
选文中“为”的意思是是;
A项,为是其智弗若与:能说这是他的聪明才智不如前一个人吗?为,通“谓”,认为。
B项,孰为汝多知乎:谁说你的知识渊博呢 为:通“谓”,说;
C项,十两为一斤:十两是一斤,为:是。
5.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
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句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也应该有停顿。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仔细分析各个选项,得出答案即可。
这句话意思是:这不是近的时候感觉热而远的时候感觉凉吗?划为: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6.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掌握。
(1)题目叙述正确。
(2)题目叙述正确。文中把大意刚出来时比作车盖,中午的太阳比作盘子。
(3)题目叙述错误。选文中两个小孩的观点都正确,知识角度不同。
(4)题目叙述正确。一个小孩把比的是大小,另一个比的是温度。
7.“箸”通“著”,意思是牢记。 8.B 9. 文雅;消息 情况 10. 君子之学 小人之学 B
【分析】译文:君子的学习,是听到耳朵里,牢记在心里,表现在形体举止上。(他的)语言是精深的,举止是文雅的,全都可以作为榜样。小人的学习,是从耳朵听进去,却又从口中说了出去。口耳之间仅仅四寸而已,(不牢记,不实践)怎么能美化七尺的身躯(提高自己的品德)呢?
7.本题考查通假字辨析。结合注释分析。
入乎耳,箸乎心:是听到耳朵里,牢记在心里。
“箸”在这里的意思是牢记,通“著”。
8.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朗读节奏的划分,结合诗句意思作答。
“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的意思怎么能美化七尺的身躯(提高自己的品德)呢?结合句意,可知朗读节奏可划分为: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故选B。
9.本题考查文言文古今异义词,学生注意平时要多积累。
形乎动静:举止是文雅的。故“动静”的古义为文雅。今义是动作或说话的声音;情况。
10.本题考查文章内容和主旨的理解。仔细阅读全文,结合文章内容分析。
结合译文可知,本文拿君子之学和小人之学进行了对比论证,观点鲜明,论证严密。告诉我们“求学将以致用,读书先在虚心。”的道理。故选B。
“求学将以致用,读书先在虚心。”意思是求学为的是将来能将学到的东西付诸实用,读书首先就要虚心。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意思是从书本上得来的知识,毕竟是不够完善的。如果想要深入理解其中的道理,必须要亲自实践才行。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意思是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聪明的。
11.B 12.A 13. 狐狸 老虎和狐狸 14.老虎不知道群兽是害怕自己才逃跑的,以为是害怕狐狸。 15.狐假虎威
【分析】译文:老虎寻找各种野兽来吃。找到了一只狐狸,狐狸对老虎说:“您不敢吃我,上天派我做群兽的领袖,如果您吃掉我,这就违背了上天的命令。您如果不相信我的话,我在前面走,您跟在我的后面,看看群兽见了我,有哪一个敢不逃跑的呢?”老虎信以为真,就和狐狸同行,群兽见了它们,都纷纷逃走。老虎不明白群兽是害怕自己才逃走的,却以为是害怕狐狸。
11.考查学生对字义的理解。
“虎求百兽而食之”的意思是老虎寻找各种野兽来吃。“求”的意思是寻找。
12.考查学生对句子的理解。
“天帝使我长百兽”的意思是上天任命我做百兽的王。
13.考查学生对字义的理解。
①“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的意思是老虎信以为真,就和狐狸同行。“之”代指狐狸。
②兽见之皆走”的意思是群兽见了老虎和狐狸,都纷纷逃走。“之”代指老虎和狐狸。
14.考查学生对句子的理解。
“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的意思是老虎不明白群兽是害怕自己才逃走的,却以为是害怕狐狸。
15.考查学生对成语的理解。
这则文言文故事,就是我们所熟悉的成语“狐假虎威”。考查学生对成语的理解。这则文言文故事,就是我们所熟悉的成语“狐假虎威”。短文包含的成语为狐假虎威,后来都用来比喻依仗别人的势力欺压人。
16. 喜好 抽缩 却 错误 17.C 18.正悠然自得地欣赏画作的杜处士听了牧童的话,不由得手捋胡须凝视画作陷入沉思。过了一会儿,他笑着对牧童竖起了大拇指:“你说得对呀!受教了。” 19.不能删,说明收藏宝物很多,从而衬托出他对斗牛图的喜爱。
【分析】参考译文:
蜀中有一位杜处士,喜好书画,珍藏的书画作品有数百件。其中有戴嵩画的《斗牛图》一幅,他特别喜爱,于是用锦缎作画套,又用玉装饰卷轴,并经常随身携带。  
有一天,他晾晒书画,一个牧童看到了这幅画,拍手大笑,说道:“这画上画的是角斗的牛吗?牛在互相争斗时,力量用在角上,尾巴抽缩在两条后腿中间,但这幅画却画成牛摇着尾巴互相争斗,错了。”杜处士笑了笑,认为牧童的话是对的。古人说:“种田要问耕种的奴仆,织布要问织绢的婢女。”这个道理是不变的。
16.考查对词语的解释。
好书画:喜好书画。好指:喜好。
尾搐入两股间:尾巴抽缩在两条后腿中间。搐指:抽缩。
今乃掉尾而斗:但这幅画却画成牛摇着尾巴互相争斗。乃指:却。
谬矣:错了。谬指:错误。
17.考查文言文的断句。
划分文言文句子的朗读节奏的方法:
1.句首发语词、关联词语后面要有停顿。文言文中有些虚词放在句子的开头,起强调语气或领取全句乃至全段的作用。
2.文言文中连在一起的两个单音节词,朗读时必须分开,而不能读成双音合成词。
3.根据语言顺序来处理停顿,即主谓之间应停顿,动宾之间应停顿。
4.充当状语的名词和中心词之间要连读,即名词作状语时,一般在该词前停顿,且不能把状语与中心词读开。
5.朗读停顿要体现出省略成份,不能把成份省略当作没有省略来读。
6.利用对文意的理解来确定停顿。在朗读文言文时,要根据语境理解文意,只有确切地理解了文意,才能准确地停顿。
7.并列短语间要停顿。
8.不能停顿的情况:偏正短语:例如:而/乡邻之生/日蹙介宾短语。
9.对文言文中的国名、年号、官职、史实、地名要了解清楚,切不可破读。
10.诗句节拍间要停顿。古诗的朗读有其规律性,一般说来是两字一停顿,即按音节停顿。
所以“尾/搐入/两股间”停顿正确。
18.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这属于一道开放题首先结合文章进行理解,分析写作内容然后结合自己的语言,合理想象,把握住人物形象进行分析作答即可,答案不唯一。
19.考查对文章的理解。
这类题首先进行判断,然后结合文章进行分析,是否有相照应的部分,如果有则 不能删除,反之则可以。
20. 高山流水 知音难觅 21. 皎皎乎若明月 徐徐乎若清风
【分析】译文:
伯牙在弹琴,钟子期听他弹。伯牙正弹奏到意在描绘泰山的乐曲,钟子期(仿佛就看到了高山)说:“弹得真好啊!我好像看到巍峨的大山!”一会儿,伯牙又弹奏到意在描绘流水的乐曲,钟子期(仿佛就看到了江河)又说:“弹得真美啊!我又好像看到浩浩荡荡的江河!”钟子期死后,伯牙悲痛万分,拉断了琴弦,把琴摔破,并发誓终身不再弹琴。他认为这个世上没有值得再为之弹琴的人了。
20.考查了对文段内容的拓展。
“高山流水”比喻乐曲的高雅精妙。这个成语出自《伯牙鼓琴》,伯牙弹琴,钟子期最能理解伯牙琴声所表达的含义。后来钟子期死了,伯牙认为世上再也没有值得他为之弹琴的人了,所以破琴绝弦,不再弹琴。现在也多比喻知音难觅。
21.考查了仿写句子。原句的格式是:伯牙鼓琴,志在什么,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什么乎若什么”。仿写时注意保持句子格式的一致。
(1)伯牙鼓琴,志在明月,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皎皎乎若明月。”
(2)伯牙鼓琴,志在清风,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徐徐乎若清风。”
22.A 23.干脆响亮 24.要重 25. 侧面 英勇善战 26. 快 自豪、赞叹
【分析】译文:曹操叫酾倒了一杯热酒给关羽,给关羽喝了好骑马。关羽说:“酒呢,就暂且端上来,我去去就来。”(说着就)拿着刀离开了帐篷,迅速骑上了马背。大多数诸侯听到了关外鼓声阵阵,叫喊声连天,就像是天塌了,地陷了一样,大家都惊慌失措。正准备探查打听,鸾铃响起的时候,关羽的马已经到了军营中,已见关云长提着华雄的头颅,丢在地上,这时酒还是温的。
22.本题考查文章的结构。
仔细阅读文章内容,“曹操教酾热酒一杯,与关公饮了上马。”放在文章的第一句,是故事的开头。
23.本题考查朗读句子。
朗读的语气是指朗读时用不同的声音和气息表达不同的语意和感情的,即"声气传情"的技巧。它是口语表达中的"神"、"形"结合体。掌握这一技能,就能正确控制表达不同感情不同语意时的出气出声状态,就能掌握语气表达的一般规律。
“酒且斟下,某去便来”是何等的自信与从容,朗读时语言要干脆响亮。
24.本题考查朗读句子。
朗读的语气是指朗读时用不同的声音和气息表达不同的语意和感情的,即声气传情的技巧。它是口语表达中的神、形结合体。掌握这一技能,就能正确控制表达不同感情不同语意时的出气出声状态,就能掌握语气表达的一般规律。
这些描写关羽动作的词语时,朗读时语气要重。
25.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和分析人物形象。
文中“ 关云长温酒斩华雄”这个故事写得很精彩,尤其是“众诸侯听得关外鼓声大振,喊声大举,如天摧地塌,岳撼山崩,众皆失惊”这一句并没有直接描写关羽和华雄的交战过程,而是借助描写战场上的声音让人感受到战斗的激烈,从而表现了关羽英勇善战的英雄气概。
26.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和朗读句子。
”其酒尚温” 虽只有四个字,写的是关羽斩华雄以后,那杯酒还未冷,可见关羽斩华雄的速度之快。
朗读时应读出自豪的语气,从而表达关羽的厉害。
27.yì hú zhuó 28. 教导 这样 拉、引 29.只听奕秋的教导 30. 非常专心,只听奕秋的教导 虽然也在听,心里却想着天上有鹅飞来,想拉弓射箭射下来 学习应该专心致志,决不可三心二意。
【分析】参考译文:
弈秋,是全国最擅长下棋的人。让弈秋教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个人一心一意,只听弈秋的话;另一个人虽然也在听着,却一心觉得有天鹅将要飞来,想着拿弓箭把它射下来,虽然与另一人一起学习,却比不上那个人学得好。这是因为他的聪明才智比不上另一个人吗?回道:“不是这样的。”
27.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字音的能力,正确读准字音,注意区别形近字、多音字的读音,还要注意声调、韵母等的区别,平时要多读,多练。
善弈(yì) 鸿鹄(hú) 弓缴(zhuó)
28.本题考查学生对字词释义的理解能力。完成此类题目,需要结合语境判断字词释义即可。
①使弈秋诲二人弈:让弈秋教两个人下棋。“诲”是“教导”的意思。
②非然也:不是这样的。“然”是“这样”的意思。
思援弓缴而射之:想着拿弓箭把它射下来。“援”是“拉、引”的意思。
29.本题考查了学生对句子意思的理解。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惟弈秋之为听”句子意思是:只听奕秋的教导。
30.本题考查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能力。根据内容做题,这要求学生对课文内容非常熟悉。学生平时注意养成阅读课文内容,并从中获取信息的能力。还要注意平时的积累。
通过阅读这篇文言文可知,文中主要讲述了两个人同时在弈秋的教导下学下棋,一人专心致志,而另一人三心两意导致学习效果截然不同的故事。说明了学习要专心致志才能学有所成的道理。故本题根据课文内容填空即可。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