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小升初文言文阅读精选题(二)-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部编版
文言文阅读。
曾参(shēn)教子
曾子之妻之①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女②(rǔ)还,顾反③为女杀彘④(zhì)。”妻适⑤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⑥耳!”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以成教也。”——《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注释]①之:到。②女:通“汝”,你。③顾反:回来。“反”通“返”。④彘:猪。⑤适:到……去。⑥戏:开玩笑。
1.给句中加点词语选择正确的解释。
①曾子之妻之市( )②其子随之而哭泣( )
A.指儿子B.古代特指有学问的男人,是男人的美称
2.给下列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以成教也 B.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以成教也
C.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以成教也 D.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以成教也
3.关于这个故事给人的启示,下面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身教重于言教 B.成人的言行对孩子的影响很大
C.有志者事竟成 D.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启蒙老师
文言文阅读
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注释】①捉:拿起来,举起②轩冕:这里指贵官。③故:原来,依旧④废:放下⑤席:坐具,坐垫
4.下列对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是( )
A.管挥锄与瓦石/不异 B.管挥锄与瓦/石不异
C.管挥锄/与瓦石不异 D.管挥/锄与瓦石不异
5.下列对“之”字的理解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
A.华捉而掷去之 B.钟子期听之
C.有一牧童见之 D.三到之中,心到最急
6.结合注释,解释“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这个句子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我能从“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和“宁读书如故”感受到管宁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人。
阅读小古文,回答问题。
迂公修屋
有迂氏者,世称迂公,性吝啬。篱败不修,瓦裂不葺。一日,夜半暴雨,屋漏如注,妻子①东藏西匿,仍半身淋漓。妻且号且诟②,诘③曰:“吾适④尔,因汝家富,不意乃受此累。汝何以为父?何以为夫?”迂公无奈。旦日,延⑤人治屋,然自后二月,天晴月朗,不见雨兆。迂公叹曰:“适⑥葺治,即不雨,岂不徒耗资财?”
【注释】①妻子:妻子和儿女。②诟(gòu):责骂。③诘(jié):责问。④适:指女子出嫁。⑤延:请。⑥适:刚刚。
8.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篱败不修(失败) B.不意乃受此累(料想)
C.不见雨兆(征兆,预兆) D.岂不徒耗资财(白白地)
9.文中有三个字意思相近,都表示修理,是____、____、____。
10.你同意迂公最后说的话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对故事寓意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故事讽刺了贪财吝啬、视财如命的人。
B.故事讽刺了只顾及自己,不考虑他人感受的人。
C.故事讽刺了目光短浅,看不见长远利益的人。
D.故事讽刺了不早准备,临时抱佛脚的人。
阅读。
北人食菱
北人生而不识菱者,仕于南方。席上食菱,并壳入口。或曰:“食菱须去壳。”其人自护其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清热也。”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夫菱角生于水中而曰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
【注】①菱:俗称菱角,形状像牛头,紫红色,水生植物,果实可以吃。性喜温暖和充足阳光,盛产于我国中部和南部。果实有硬壳。②仕:在……做官。③坐:因为。
12.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1)食菱:_________ (2)或曰:_________
(3)其人护其短: ________ (4)欲以清热:_________
1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清热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与“强不知以为知”这句话意思相同的成语是什么?对文中的“北人”,你有什么想说的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言文
一秀才嗜书,而别字良多。一日,读《水浒》。适友人造访,见而问曰:“兄看何书?”答曰:“《水许》。”友人怪之,曰:“书亦多矣,《水许》一书实未见”又问:“书中所载,均为何人?”曰:“有一李达。”友人曰:"更奇也,古人名亦甚多,未闻有李达者。请问其人何样?”曰:“手使两柄大爹,有万夫不当之男。”曰:“书中更有何人?”曰:“有和尚鱼知深,教头林仲。”友人知其别字甚多,不禁哑然失笑。 ——据《嘻谈续录》改编
15.解释加点词含义。
一秀才嗜书( ) 适友人造访( )
友人怪之( ) 而别字良多( )
16.翻译句子。
(1)友人怪之,曰:“书亦多矣,《水许》一书实未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友人知其别字甚多,不禁哑然失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杀骆驼破瓮
昔①有一人,于瓮②中盛谷。骆驼入瓮食谷,首不得出。既不得出,其人以为忧①。有一老人来语之曰:“汝莫愁,吾教汝出,汝当斩头,自能出之。”即用①其语,以刀斩头。既杀驼,而复破瓮,如此痴⑤人,为世人所笑。
(选自《百喻经》)
【注】
①昔:从前;古时候。②瓮:一种口小腹大的陶器。③以为忧:以之为忧,为此事发愁。
④用:采纳。⑤痴:傻、愚蠢。
1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1)吾教汝出 汝:___________________
(2)以刀斩头 以:___________________
1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骆驼入瓮中食谷,首不得出。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言文阅读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20.解释词语。
诣:__________乃:__________
21.请在下面的句子里填上人称。
( )为( )设果,果有杨梅。
22.第一句话在文中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3.如果来的客人姓“柳”,杨氏之子会怎么回答?请仿照课文的表达方式说一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古文阅读
蜀①鄙②二僧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③何如?”“富者曰:“子何恃④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⑤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⑥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
西蜀之去⑦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顾⑧不如蜀鄙之僧哉?
注释:①[蜀]四川。②[鄙]边远的地方。③[南海]指佛教圣地普陀山。④[恃]凭借,依靠。⑤[买舟]租船。⑥[越]到了。⑦[去]距离。⑧[顾]难道。
24.联系上下文,解释加点字的意思。
(1)吾欲之南海 欲:______
(2)吾瓶一钵足矣 足:______
(3)贫者自南海还 还:______
25.作者分别举“贫者”“富者”的例子,采用的是一种______的表现手法。
26.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7.短文通过两个僧人的故事,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 B A 2.B 3.C
【分析】译文:曾参的妻子到市集上去,她的儿子跟在后面哭。他的母亲就说:“你回去吧,等我回来以后,给你宰一头猪吃。” 妻子从市集上回来了,曾子想要捉一头猪来杀了。他妻子马上阻止说:“ 我不过跟孩子开个玩笑罢了!” 曾子说:“可不能跟小孩开玩笑啊。孩子小,把父母当作老师向他们学习,听父母的教育。现在你欺骗他,这就是教孩子撒谎。做母亲的欺骗孩子,孩子就不会相信母亲,以后就难以教导他了。”
1.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字词的解释能力。解答时,要结合课文整句理解分析。
“曾子之妻之市”意思是:曾参的妻子到市集上去。子,古代特指有学问的男人,是男人的美称。
“其子随之而哭泣”意思是:她的儿子跟在后面哭。子,这里指儿子。
2.考查了断句的能力。断句的基础在于对句子意思的领会.因此断句前先要通读几遍,力求对全句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
“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以成教也。”这句话的意思是:做母亲的欺骗孩子,孩子就不会相信母亲,以后就难以教导他了。根据句意,正确的断句应该是: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以成教也。
3.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型,首先要从作品的形象和情节入手,要从故事情节的发展中和人物性格命运的变化中,去挖掘作品要揭示的社会意义。其次要从作者的思想倾向入手,抓住文本中不同的人、事、物,再分别探究作者对他们或它们的情感态度,或者通过抓住作品中流露作者思想感情倾向的关键性词语或语句来把握。最后还要联系时代背景,认识人物形象思想性格上所打上的时代烙印,把握人物形象所折射出的时代特征,达到探究思想意蕴和主题价值的目的。
本则故事主要讲了曾参教导妻子要言而有信,特别是在教育中,家长要做到言传身教,以身作则。
4.C 5.D 6.管宁就割断席子和华歆分开坐,说:“你不是我的朋友了。” 7. 学习专心 不慕财富
【分析】译文:管宁和华歆同在园中锄草。看见地上有一片金,管宁仍依旧挥动着锄头,像看到瓦片石头一样没有区别,华歆高兴地拾起金片,然而看到管宁的神色后又扔了它。曾经,他们同坐在同一张席子上读书,有个穿着礼服的人坐着有围棚的车刚好从门前经过,管宁还像原来一样读书,华歆却放下书出去观看。管宁就割断席子和华歆分开坐,说:“你不是我的朋友了。”
4.本题考查句子节奏划分。
划分节奏时应联系句意,根据主、谓、宾来划分;句首发语词、关联词语后面要有停顿;利用对文意的理解来确定停顿。划好之后再仔细地读一读,看是否顺口、顺畅,意义是否相对完整。
“管挥锄与瓦石不异”意思是管宁仍依旧挥动着锄头,像看到瓦片石头一样没有区别。正确划分为:管挥锄/与瓦石不异。选C。
5.本题考查字词的理解。
解答此题时要遵循“字不离句”的原则和平时积累的字、词、句,进行分析得出答案。
A华捉而掷去之:然而看到管宁的神色后又扔了它。之:代词,指金片。
B钟子期听之:锺子期听他弹琴。之:代词,指伯牙的琴声。
C有一牧童见之:由一个牧童看见了。之:代词,指书画。
D三到之中,心到最急:三到之中,心到最重要 。之:助词,表示领有、连属关系。
6.本题考查了文言文字句的翻译。
要求把文言句子准确翻译成现代汉语,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文言文翻译是一种综合性练习,它既能考查文言文基础知识的运用,又能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和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
“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意思是管宁就割断席子和华歆分开坐,说:“你不是我的朋友了。”
7.本题考查句子的理解与人物形象的分析。
“管挥锄与瓦石不异”意思是管宁仍依旧挥动着锄头,像看到瓦片石头一样没有区别。由此可知管宁是一个不慕财富的人。
“宁读书如故”意思是管宁还像原来一样读书。由此可知管宁是一个学习专心的人。
8.A 9. 修 葺 治 10.不同意。因为修好屋子是为了长久地防止屋漏雨淋,迂公目光短浅,不知道用长远的眼光看问题。 11.C
【分析】译文:有一个姓迂的人,世人称他迂公,个性吝啬:篱笆破了也不修理,屋顶上的瓦片破了也不修理。一天,半夜突然下起了大雨,屋子漏雨就像被注了水,妻子儿女东躲西藏,还是被雨水打湿了大半身,妻子边喊边骂,责问他说:“我嫁给你,是因为你家中富贵,却没有想到要受这种苦累。你凭什么做孩子的父亲?凭什么做我的丈夫?” 迂公无可奈何。第二天早晨,请来工匠修屋子。然而,在后来的两个月中,天气晴朗无比,看不见一点要下雨的征兆。迂公叹息说:“刚刚将屋子修好,就不下雨了,难道不是白白的消耗钱财吗?”
8.本题考查的是字词解释,结合整句话的特点及含义进行分析。本题中解释有误的是A项。
本题中“篱败不修”意思是篱笆破了也不修理,所以“败”的意思是破败。
9.本题考查的是字词解释,结合整句话的内容和特点进行辨析和理解。
本题中表示修理的词语有“修、葺、治”
10.本题考查的是开放性题目,结合原文的内容进行辨析和理解。写出自己是否同意这句话,并标明理由即可。
迂公最后说“适葺治,即不雨,岂不徒耗资财?”意思是刚刚将屋子修好,就不下雨了,难道不是白白的消耗钱财吗?这句话的说法显然是不合理的,因为修好屋子是为了长久地防止屋漏雨淋,迂公目光短浅,不知道用长远的眼光看问题。所以并不同意他的说法。
11.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段寓意的理解和辨析,结合原文的内容进行理解。
说法正确的是C项,讽刺了像迂公这样目光短浅的人。其他几项并不符合原文的主旨,概括不全面。
12. 吃 有的人,有人 短处,缺点 用来 13.我并不是不知道,连壳一起吃的原因,是想要清热解毒。 14.不懂装懂。
人人都有缺点,不要掩饰缺点,人的知识是有限的,要虚心学习,不要不懂装懂,要听取他人正确的意见。
【分析】译文:
北方有个自从出生就不认识菱角的人,在南方做官,(一次)他在酒席上吃菱角,(那个人)连角壳一起放进嘴里吃。有的人说:“吃菱角必须去掉壳再吃。”那人为了掩饰自己的缺点,(护住自己的短处),说:“我并不是不知道,连壳一起吃进去的原因,而是想要清热解毒。”问的人说:“北方也有这种东西吗?”他回答说:“前面的山后面的山,哪块地没有呢?”菱角生长在水中,却说是在土里生长的,这是因为他勉强地把不知道的当作知道的。
12.本题考查文言字词的解释。
这种题型考查的都是重要的字词,需要识记。作答时,可以结合整句话的意思来理解加点字词的含义。
(1)“席上食菱”意思是:(一次)他在酒席上吃菱角。食:吃。
(2)“或曰”意思是:有的人说。或:有的人,有人。
(3)“其人护其短”意思是:那人为了掩饰自己的缺点。短:短处,缺点。
(4)“欲以清热”意思是:是想要清热解毒。以:用来。
13.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
翻译的时候要字字落实,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可以先把句中的重点字词翻译出来,再按照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句通顺。
并壳:连同皮壳;欲:想要;以:用来。整句话的意思是:我并不是不知道,连壳一起吃的原因,是想要清热解毒。
1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强不知以为知”意思是:勉强地把不知道的当作知道的。该句子与词语“不懂装懂”意思相同。
文中的被人把生长在水中的菱角说成是在土里生长的,这是因为他硬把不知道的说成知道的。这则小故事不仅在情节构思上遵循了生活的真实,更在于北人强不知以为知的做法与表现在现实生活中极具普遍性与代表性。意在告诉我们:人人都有缺点,不要掩饰缺点,人的知识是有限的,要虚心学习,不要不懂装懂,要听取他人正确的意见。
15. 喜欢 恰逢 以……为怪 但是 16. 朋友对此感到奇怪,说:“我听说过的书也多了,但《水许》这本书确实没有见过。” 朋友知道他的错别字很多,就控制不住笑了出来。
【分析】译文:
有一个秀才很喜欢读书,但读的错别字却很多。一天,他在看《水浒》,恰逢有朋友前来拜访,(朋友)见到后问他:“你在看什么书?”秀才回答:“《水许》。”朋友对此感到奇怪,说:“我听说过的书很多,但《水许》这本书确实没有见过。”朋友又问:“书中所写的,大概有什么人?”秀才说:“有一个李达。”朋友说:“更加奇怪了,古人名字也很多,从没听过叫李达的人。请问此人什么样?”秀才回答道:“手拿有两把大爹,是无人能敌的男人。”朋友又问:“书中还有什么人?”秀才回答:“有个和尚叫鱼知深,有个教头叫林仲。”朋友知道他的错别字很多,就控制不住笑了出来。
15.本题考查文言字词的解释。
这种题型考查的都是重要的字词,需要识记。作答时,可以结合整句话的意思来理解加点字词的含义。
“一秀才嗜书”意思是:有一个秀才很喜欢读书。嗜:喜欢。
“适友人造访”意思是:恰逢有朋友前来拜访。适:恰逢。
“友人怪之”意思是:朋友对此感到奇怪。“怪”是意动用法,意思是“以……为怪”。
“而别字良多”意思是:但读的错别字却很多。而:但是。
16.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
翻译的时候要字字落实,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可以先把句中的重点字词翻译出来,再按照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句通顺。
(1)怪:感到奇怪(意动用法);之:代词,代秀才说的话;亦:也;实:确实。整句话的意思是:朋友对此感到奇怪,说:“我听说过的书也多了,但《水许》这本书确实没有见过。”
(2)知:知道,了解;甚:很,非常。整句话的意思是:朋友知道他的错别字很多,就控制不住笑了出来。
17. 你 用 18.骆驼钻进瓮中偷吃粮食,结果头被卡在里面出不来了。 19.做事不能盲目听从别人,要经过自己的思考。
【分析】译文:从前有一个人,一开始把粮食存放到了瓮中。一头骆驼偷吃了瓮中的粮食,结果头被卡在里面出不来了。因为骆驼的头出不来,这个人就为此事发愁。有一个老人来到见了就说:“你不要发愁,我教你一个能让骆驼头出来的方法。你把骆驼的头斩断,自然就能够出来了。”这个人听了随即就采纳了老人的意见,用刀把骆驼头斩断了。已经杀死了骆驼,进而又要把瓮打破才能取出粮食。这样行事的人,被后人所耻笑。
1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中词语的理解能力。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的意思。
第一句句意为:我教你一个能让骆驼头出来的方法。汝:你。
第二句句意为:用刀把骆驼头斩断了。以:用。
18.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句子的翻译能力。
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句中的重点词有:入:进入。食:吃。首:脑袋,头。句子翻译为:骆驼钻进瓮中偷吃粮食,结果头被卡在里面出不来了。
19.本题考查文本主旨的理解与概括。
阅读全文,了解大意,其主要讲述了这个骆驼主人随意听信老人的话,为了取出瓮中的粮食,最终不仅杀了骆驼,还打了瓮,还不如直接将套在骆驼头上的瓮打破。由此可见短文要讽刺的就是这个主人这样的人,他们遇到问题,没有主见,随意听信别人的建议,反让事情更糟。
20. 拜访 于是、就 21. 杨氏之子 孔君平 22.总领全文 23.未闻柳(树)是夫子家树。
【分析】译文:梁国一户姓杨的人家家里有一个九岁的儿子,非常聪明。孔君平来拜见他的父亲,恰巧他父亲不在,于是便叫他出来。他为孔君平端来水果,水果中有杨梅,孔君平指着杨梅给孩子看,并说:“这是你家的水果。”杨氏子马上回答说:“没听说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
20.考查学生对词语的理解。
“孔君平诣其父”意思:孔君平来拜见他的父亲。诣:拜访。
“乃呼儿出”意思:于是便叫他出来。乃:于是、就。
21.本题考查对文言文的理解。
从“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意思:孔君平来拜见他的父亲,恰巧他父亲不在,于是便叫他出来。他为孔君平端来水果,水果中有杨梅。可知,这里是杨氏之子为杨氏之子设果,果有杨梅。
22.本题主要考查语句在文中的作用。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这句话是全文的中心句,在文中的作用是总领全文,起到总起的作用。
23.考查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
阅读文章可知,我认为杨氏之子的回答妙在孔君平在姓上做文章,杨氏之子也在姓上做文章。而且妙在不是直接回答,而是婉转对答,既表现了应有的礼貌,又把话的意思表达出来了。如果来的客人姓“柳”,杨氏之子会说:“未闻柳树是夫子家柳”。
24. 想要,要。 足够。 返回。 25.对比 26.人们确立志向,难道还比不上四川边远地方的那个穷和尚吗? 27.志向坚定,刻苦勤奋,即使客观条件很差也能取得成功。
【分析】译文:四川的偏远山区有两个和尚,其中一个贫穷,一个富有。有一天,穷和尚对富和尚说:“我想去南海朝佛,你看行吗?”富和尚说:“你依靠什么去呢?”穷和尚说:“我只要一只水瓶和一个饭钵就够了。”富和尚不以为然:“我几年前就想雇条船顺江下南海,到现在还没去成;你一无所有,就别做美梦吧!” 可第二年,穷和尚竟然从南海朝佛回来了。他把自己的云游经过讲给富和尚听,富和尚听了,惭愧得羞红了脸色。
四川距离南海,不知道有几千里路,富和尚不能到达可是穷和尚到达了。一个人立志求学,难道还不如四川边境的那个穷和尚吗?
24.本题考查文言文字词的理解。
解答此题时要遵循“字不离句”的原则和平时积累的字、词、句,进行分析得出答案。
(1)吾欲之南海:我想去南海朝佛。欲:想要。
(2)吾瓶一钵足矣:我只要一只水瓶和一个饭钵就够了。足:足够。
(3)贫者自南海还:穷和尚竟然从南海朝佛回来了。还:返回。
25.本题考查表现手法的运用。
作者分别举“贫者”“富者”的例子,采用的是一种对比的表现手法。通过贫者能到达南海,而富者不能到达南海做对比,说明决定事物成败的,是内在因素,而不是客观条件。
26.本题考查句子的翻译。
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要找出关键诗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意思是一个人立志求学,难道还不如四川边境的那个穷和尚吗?
27.本题考查文章主旨的概括。
文章讲述的是,在一个庙里的两个和尚,一个富有,一个贫穷,富和尚想做的事情,穷和尚做到了。告诉我们的道理是,支撑自己实现理想的,有时候并不一定是金钱,实际的行动和为理想所付出的努力和坚持才是最重要、最实际的东西,事在人为,有些事情不去亲自试一试,怎么会知道自己不行呢。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