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植树的牧羊人 同步练习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
一、单选题
1.下列对课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走一步,再走一步》,是过来人的经验之谈,在人生道路上,艰难险阻并不可怕,大困难可以化整为零,化难为易,走一步,再走一步,定能战胜一切困难。
B.《植树的牧羊人》以时间为顺序,以荒原到绿洲的变化为线索,条理清晰。
C.《纪念白求恩》是毛泽东同志为悼念白求恩同志而写的一篇纪念性文章。全文以抒情为主,兼叙述和说理,是纪念文章的典范之作。
D.郑振铎先生的《猫》巧妙地借物抒情,曲折地表达了作者对弱小者的同情、怜爱,从而让我们有了更多感悟。
2.下面加点字的注音和词语书写均无误的一项是( )
A.慷慨(kài) 帐篷(péng) 废墟(xū) 薰衣草(xun)
B.溜达(liū) 呼啸(xiào) 应征(yìng) 白桦树(huà)
C.微薄(báo) 急燥(zào) 戳穿(chuō) 山毛榉(jǔ)
D.酬劳(chóu) 坍塌(dān) 滚烫(tàng) 热腾腾(téng)
3.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5月10日,近一百名左右的青年志愿者在橘子洲参加了绿色骑行活动。
B.在暑假的户外活动中,同学们要注意安全,防止不要发生意外事故。
C.为了规范义务教育阶段招生行为,长沙市教育局严禁公办学校招收择校生。
D.将建设美丽乡村和打造文化景区相结合,既能改善农村居住环境,又能发扬文化旅游产业。
4.下列词语中字形有误的一项是 ( )
A.帐篷 转悠 稀少 阿尔卑斯
B.滚烫 酬劳 张杨 稀稀拉拉
C.硬朗 琢磨 微薄 一丝不苟
D.浇灌 流淌 干燥 沉默寡言
5.下面是一位同学写的一副对联,他不能确定横线处应填入的词语。你认为在上下联横线处填入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驼铃①,古道徐行,一路丝绸连②;
波涛③,汪洋横渡,千年文明耀④。
A.①滚滚②欧亚③悠悠④乾坤 B.①滚滚②乾坤③悠悠④欧亚
C.①悠悠②欧亚③滚滚④乾坤 D.①悠悠②乾坤③滚滚④欧亚
6.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我就觉得,人的力量是多么伟大啊!可是,想到要做成这样一件事,需要怎样的毅力,怎样的无私,我就从心底里,对这位没有受过什么教育的普通农民,感到无限的敬佩。他做到了只有上天才能做到的事。
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从感彩看,“普通”为褒义词。
B.“力量”和“上天”是名词。
C.“觉得”和“想到"是动词。
D.“心底里”是名词。
7.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
自然界有其自身发展的内在规律,人的行为只有顺应自然规律,才能做到“无为而无不为”。 , 。 , , 。 ,结局只能是两败俱伤。我们为什么不能“道法自然”,与自然友好相处呢?
①就必然会给人类自身带来毁灭性的灾难
②反之,人类若违反自然规律,恣意妄为
③人类如果企图征服自然
④我们常说“人类征服自然”
⑤人的生命又是何其脆弱
⑥其实,人的力量与自然相比是何其渺小
A.②⑤④①③⑥ B.②①④⑥⑤③
C.④⑥③⑤①② D.④③①⑤⑥②
8.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连续三天的暴风雨,带来了严重的自然灾害,连山坡上的大槐树也坍塌了。
B.郝伟乐于动脑筋,对周围感兴趣的事物总要刨根问底,探个究竟。
C.一场严重的自然灾害发生之后,这里变成了一片不毛之地。
D.家人的支持,让走上抗疫一线的张医生没有太多的担忧和顾虑,她说:“能一心一意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情是幸福的。”
9.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看他挑得那么认真、那么仔细,我也就不再坚持了。这就是我们所有的交流。
B.这个男人不太爱说话,独自生活的人往往这样。不过,他显得自信、平和。
C.那是谁的地?是公家的?还是私人的?他说不知道。
D.这些白桦树棵棵鲜嫩,挺拔,像笔直站立的少年一样。
10.下列对句子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那是六月晴朗的一天,太阳快要把人烤焦了。(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突出了太阳的毒辣和天气的炎热)
B.狂风呼啸着穿过破房子的缝隙,像一只饥饿的野兽发出吼叫。( 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突出了狂风的呼啸声之大和狂风之肆虐)
C.在我眼里,他就像这块不毛之地上涌出的神秘泉水。(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他”比作“神秘泉水”,生动地写出“他"的重要性和神秘感)
D.这些白桦树棵棵鲜嫩、挺拔,像笔直站立的少年一样。(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这些白桦树”比喻为“少年”,写出白桦树的鲜嫩、挺拔以及生机勃勃)
二、语言表达
11.指出下列句子所使用的描写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1)看得出,他刚刚刮过胡子。他的衣服扣子缝得结结实实,补丁的针脚也很细,几乎看不出来。
(2)他挑出了一小堆好的橡子,每一颗都很饱满。接着,他按十个一堆把它们分开。他一边数,一边又把个儿小的,或者有裂缝的拣了出去。
(3)我问他,这块地是你的吗?他摇摇头说,不是。那是谁的地?是公家的,还是私人的?他说不知道。
三、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舵链
⑩ 舵链断的瞬间,我有些崩溃。舵链一断,我们最后一点生存的希望也就断了。试想一个没有舵的小登陆艇,在这七级大风的海上,能挺多久?
②司令部安排我去石砬岛年终检查,没想到半路遭遇这种状况。
③班长立刻组织抢修舵链,这才发现,几乎不可能。修舵链要从船头的铁柱处下去,可甲板到船头的舱盖上结了厚冰,舱盖是拱形的,十多米长。平时,船一晃,在上面走都很难。现在结了冰,站都站不住,根本别想走过去。班长看着结冰的舱盖请示陪同的马参谋长:“参谋长,过不过?”“怎么过?”“爬!”“多大把握?”“没有。”马参谋长认真看了看班长,重重拍了他一下。
④班长立刻转身对兵们吩咐:“我先上。等会儿你们拉住我腰,上的绳,一点点放,不能松,也不能紧……”班长!我先上!“矮个子兵跳出来大叫。“你体格差,我先上。”班长说。“你是班长,你得在这儿指挥!”矮个子兵喊。理由似乎很充分,班长愣了一下。
⑤风在肆虐,刀子般割着人们的脸。
⑥突然,班长叫了起来,矮个子兵已绑着绳子,向船头爬去了。我和马参谋长一个箭步,一起抓住绳子。
⑦空气凝固了,大家紧盯着叉开手脚紧贴舱盖趴着的矮个子兵。冰太滑,戴手套扒不住,他
摸索着摘掉手套,用手抠着蠕动爬行。留在冰上的手套随船晃动,忽悠一下滑进了海里,立刻被海浪吞没了。颠簸中,他在舱盖上滑来滑去,好几次都差点儿滑落大海。不知过了多久,他伸手去够船头那根铁柱,大家都屏住呼吸:差一点儿……还差一点儿……就差一点点儿了……他的手终于抓住了铁柱。
⑧他抢修好了舵链,船又继续航行。
⑨矮个子兵把腰上的绳子解下来,准备系到铁柱上,好掌着绳子往回走。突然,一阵狂风吹来,船体猛烈晃动,矮个子兵脚下一滑,手中的救命绳被甩了出去。大家呆住了,没了绳子,他无论如何也回不来了。班长急了,拿起绳子非要送过去。矮个子兵喊:“班长,别过来!”班长喊:“就你那小体格,一会儿就得冻成冰棍儿!”“班长!”矮个子兵大叫,“你要是过来,我就……我就跳下去!”
⑩班长蹲下呜呜地哭。“起来!把泪擦掉!”马参谋长喝道,“你跟他喊话,不许停。”“是!”班长抹把泪,立即与矮个子兵对喊起来。刚开始,矮个子兵声音还挺正常,过了一会儿,声音就开始发颤了,而且半天回一句。班长赶紧喊:“咱们唱个歌吧!”说着领头唱起来,“咱当兵的人……有啥不一样……”。矮个子兵马上跟着唱。“只因为我们都穿着朴实的军装……”大家都唱起来。
我们号叫着唱了一遍又一遍,早已不知道哪句是头哪句是尾。我们停不下来,也不敢停下来。直到马参谋长暴怒地吼叫起来,我们才戛然而止。矮个子兵不知何时已停止了唱歌,头耷拉着。马参谋长对着他喊:“你抬起头!只抬一下头就行!……请你抬头看着我!看我在干什么?”矮个子兵的头终于慢慢抬了起来。班长哭喊:“你看呀,参谋长给你敬礼呢!你抬头看着,大家都给你敬礼呢!”一只只手臂举了起来,一个个标准的军礼,向着矮个子兵,向着前方这面在狂风恶浪中迎风屹立的“人旗”。马参谋长喊道:“你看好了,我在给你敬礼。按条令要求,你应该向我行注目礼。首长的手不放下,你的目光就不能离开!你得抬头看着我,不许低头!”矮个子兵果然一直抬着头,一直看着马参谋长。两颗泪珠沿着马参谋长僵硬的面颊滚落下来。
一条迎风破浪的船上,一个身材瘦小的士兵双手紧攀铁柱,旗帜般立于船头之上,海风鼓荡他的衣襟,发出哗啦啦的声响。眼前这幅高扬着“人旗”的画面,永远地刻进了我的脑海。
到了石砬岛,我们抬着矮个子兵直奔医院。他很快缓了过来,但双手已严重冻伤。
第二天。风停了,我乘艇返航,结冰的舱盖在阳光下格外刺眼,矮个子兵正看着舱盖发呆,我说:“想什么呢?”“我总忍不住想,我要是掉海里了,我妈可咋办?”他声音有些发抖,竞流下泪来。我轻声问:“那你还要坚持上?”“不上咋办?舵链要是不接上,就得任船在海上漂了,总不能眼瞅着船翻了吧?”
望着他缠满纱布的双手,我的眼睛湿润了……
(作者:马晓丽。有删改)
12.本文情节波澜起伏,请认真梳理,将下面空缺的情节补充完整。
13.从全文看,马参谋长是个什么样的人?请从两个方面简要分析。
14.作者是如何表现矮个子兵去修舵链途中行进的艰难的?请结合相关内容简要分析。
15.文中的“人旗”有多重意蕴,请结合小说的内容和主旨加以探究。
阅读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植树的牧羊人(节选)
①想真正了解一个人,要长期观察他所做的事。如果他慷慨无私,不图回报,还给这世界留下了许多,那就可以肯定地说,这是一个难得的好人。
②那是在1913年,我走进法国普洛旺斯地区,在游人稀少的阿尔卑斯山地,做了一次旅行。这里海拔一千二三百米,一眼望去,到处是荒地。光秃秃的山上,稀稀拉拉地长着一些野生的薰衣草。在无边无际的荒野中,我走了三天,终于来到一个废弃的村庄前。这里有五六栋没了屋顶的房子,任由风吹雨打。旁边还有一座教堂,钟楼也已经坍塌了。这一切,让人能想象出当时人们在这里生活的情景。如今,却一点儿生气也没有了。那是六月晴朗的一天,太阳快要把人烤焦了。在毫无遮拦的高地上,风吹得人东倒西歪。狂风呼啸着穿过破房子的缝隙,像一只饥饿的野兽发出吼叫。我打消了在这里过夜的念头。
……
③他不住帐篷,而是住在一座结实的石房子里。看得出,他是一点一点地把一座旧的房子修整成现在的样子的。房顶很严实,一滴雨水也不漏。风吹在瓦上,发出海浪拍打沙滩的声音。房间里收拾得很整齐,餐具洗得干干净净,地板上没有一点儿灰尘,猎枪也上过了油。炉子上,还煮着一锅热腾腾的汤。看得出,他刚刚制过胡子。他的衣服扣子缝得结结实实,补丁的针脚也很细,几乎看不出来。
④我们一起喝了热汤。饭后,我要把烟袋道给他。可是,他回答说不吸烟。他的条大狗也像主人一样,安静,忠厚,不张扬。
⑤牧羊人拿出一个袋子,从里面倒出一堆橡子,散在桌上。接着,一颗一颗仔细挑选起来。他要把好的橡子和坏的橡子分开。我抽着烟,想帮他挑。但他说不用我忙。看他挑得那么认真,那么仔细,我也就不再坚持了。
⑥和牧羊人待在一起,让人心里很平静。第二天,我向他提出,要在他家里再住一天,不是我需要休息,而是我很好奇,想知道更多牧羊人的事情,他痛快地答应了。我感觉,没有什么事能打乱他的生活。他要赶着羊群去吃草了。出发前,他把装着橡子的袋子,在水里泡了一下。我看到,他没有带木棍,而是拿了一根一米半长、大拇指粗的铁棒。
……
⑦这样过了一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了。我应征入伍,在军队里待了五年。战争结束了,我只得到一笔微薄的酬劳。好想去呼吸一下纯净的空气啊!不由得我又踏上了去往那片高原的路。……
⑧1910年种的橡树,已经长得比我都高,真让人不敢相信。我吃惊得说不出话来,他还是那么沉默寡言。我们就这样静静地,在他种的树林里,转悠了一整天。这片树林分为三块,最大的一块,有11公里宽。当我想到,眼前的一切,不是靠什么先进的技术,而是靠一个人的双手和毅力造就的,我才明白,人类除了毁灭,还可以像上帝一样创造。
⑨这个男人坚持做着自己想做的事。这片一眼望不到边的山毛榉树林就是证明,它们长得足足有我肩膀这么高了。那一大片橡树也长得很茂盛,不用再担心被动物吃掉了;就算老天爷想把这杰作毁掉,也只能求助龙卷风了。
⑩路过山下村子的时候,我在这个曾经干旱无比的地方,看到了溪水。这是老人种树带来的连锁效应,是我见过的最了不起的奇迹!
……
1945年的6月,我最后一次见到植树的老人。那年,他已经87岁了。我再次踏上这条通往荒原的路。我完全认不出这条我曾经走过的路了。一切都变了,以前那种猛烈而干燥的风,变成了飘着香气的微风;高处传来流水般的声音,那是风穿过树林的响声。
昔日的荒地如今生机勃勃,成为一片沃土。1913年我来时见到的废墟上,建起了干净的农舍,看得出人们生活得幸福、舒适。树林留住了雨水和雪水,干涸已久的地里又冒出了泉水。那些废弃的村子一点点重建起来。从地价昂贵的城市搬到这里安家的人带来了青春和活力,还有探索新生活的勇气。一路上,我碰到许多健康的男男女女,孩子们的笑声又开始在热闹的乡村聚会上飘荡。一直住这里的老一辈人,已经被舒适的新生活改变了。加上新来的居民,一万多口人的幸福生活,都源于这位叫艾力泽·布菲的老人。
每当我想到这位老人,他靠一个人的体力与毅力,把这片荒漠变成了绿洲,我就觉得,人的力量是多么伟大啊!可是,想到要做成这样一件事,需要怎样的毅力,怎样的无私,我就从心底里,对这位没有受过什么教育的普通农民,感到无限的敬佩。他做到了只有上天才能做到的事。
16.第⑩段加点词“最了不起的奇迹”指的是 。
17.作者在写与牧羊人多次见面的情形时,既写了高原的面貌,也写了自己每次见到高原时的心情、感受,请根据选文内容,填写下面表格。
三访牧羊人 高原面貌特点 我的心情、感受
一访牧羊人 ① 恐惧
二访牧羊人 林木茂盛 ①
三访牧羊人 ③ ④
18.第③段画线句运用了 描写,其作用是
19.请简要说说第⑨段画线句的语言表达效果。
20.有人认为,课文主要讲述植树的牧羊人的故事,首段和尾段与这一故事关联不大,可删去。你认可这种观点吗?请简述理由。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2.【答案】B
3.【答案】C
4.【答案】B
5.【答案】C
6.【答案】A
7.【答案】B
8.【答案】A
9.【答案】B
10.【答案】B
11.【答案】(1)外貌描写。可以看出老人是一个干净利索、做事认真的人。
(2)动作描写。可以看出老人做事一丝不苟,态度十分虔诚、认真。
(3)语言描写。虽不是自家的地,却种得十分坚决,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心底无私的人。
【答案】12.①矮个子兵冒险抢修舵链|②救命绳脱手,矮个子兵陷入绝境|③小艇安全抵达,矮个子兵得到救治
13.①机智:在矮个子兵陷入绝境时,他想到用喊话、敬礼等方式激励矮个子兵坚持下去。②沉着冷静:在遭遇险情时,他镇定指挥,关注情况变化,及时采取应对措施。③刚中有柔:他处事果断,语言严厉,但关心战士安危,看到矮个子兵坚持行注目礼,他流下了眼泪。
14.①通过“贴”“扒”“抠”“爬”等一系列动作描写,形象地表现了矮个子兵行进的艰难。②通过描写留在冰上的手套滑进海里,立刻被海浪吞没这一细节,衬托矮个子兵行进的艰险(“空气凝固”“大家都屏住呼吸”等描写,烘托紧张的气氛,侧面表现矮个子兵行进的艰险)。③"差一点儿”“还差一点儿”“就差一点点儿”,在反复之中有变化,突出爬行的艰难和最后一段路程的漫长(答出任意两点,意思对即可)。
15.示例一:矮个子兵抱着铁柱的形象像一面旗帜,他勇敢顽强的精神更像一面旗帜,“人旗”包含着作者对矮个子兵的赞美之情。示例二:矮个子兵紧抱铁柱立于船头的形象,远看像一面旗帜,他勇敢顽强的精神更像一面旗帜。矮个子兵是当代军人的优秀代表,作者用“人旗”一词表达了对这一群体的赞美之情。
【答案】16.牧羊人长年累月地坚持植树,改变了这里原有的很差的生态环境,使干旱的地方,变得树木茂盛,溪水奔流,充满生机。
17.荒芜;吃惊;生机勃勃;敬佩
18.细节(间接);通过其洁净的室内环境,侧面烘托牧羊人勤劳能干,一丝不苟的生活态度,为下文牧羊人挑选橡子做铺垫。
19.写“我”的所思所想,体现了林木生长茂盛,烘托牧羊人的形象,为下文写此地的变化做铺垫,表达对牧羊人的敬佩之情。
20.不认可。作者借首、尾段的议论表达他对于植树的牧羊人的毅力和无私的高度肯定。联系故事背景可知,在战火令世人感到绝望之际,牧羊人让人看到希望,给人以生的憧憬。首尾两段的议论丰富并升华了文章主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