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回忆我的母亲》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学习本文按照一定顺序选择表现人物思想品质的写法。
2.体会议论这种表达方式在记叙文中的特点和作用。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朗读,理清本文讲述了母亲的哪些事迹。
2.体会本文质朴的语言,理解作者对母亲深深的敬意。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理解作者反复提及的“感谢母亲”,体会蕴藏在字里行间的对母亲的深情。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精读探究
1.文章除了表现了母亲“勤劳一生”外,还写了母亲对“我”的影响。浏览第2—13段,说说“我”从母亲身上得到了哪些教益。
第5段,教给“我”生产知识,以及与困难做斗争的经验。
第7段,培养“我”勤劳俭朴的习惯和宽厚仁慈的品格。
第8段,启发“我”反抗压迫,追求光明的思想,寻找新生活。
第10、12段,鼓励和支持“我”走革命道路。
母亲对朱德产生的巨大影响,才使朱德拥有了革命精神和革命意志。
2.“母亲最大的特点是一生不曾脱离过劳动”与前文哪一句相照应?
照应首段“勤劳一生”,也表明至此段结束了对往事的回忆。
照应指一篇文章首尾或前后内容的关照和呼应。这样互相辉映,相得益彰,使文章前后贯通,结构完整,中心突出。大体有两种:一是首尾照应,即我们常说的首尾呼应;二是多处照应,即对于重点部分或主要内容多次呼应,使中心更加鲜明突出。
3.“母亲是一个平凡的人,她只是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但是,正是这千百万人创造了和创造着中国的历史”这句话运用了怎样的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
议论。这句议论,将对母亲的深情与对民族、对广大劳动人民的深情融合在一起,升华了母亲的形象,深化了文章主题,读来令人倍加感动。
在叙述中议论的作用:①在开头,总领全文、点明中心、引出下文。②在叙述中穿插,使文章锦上添花;在段与段之间穿插,有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③在结尾,画龙点睛。有的呼应开头,使文章结构严谨;有的总结全文,发出号召,深化主题。
4.第16段表达了几层意思?
第一层:痛悼母亲的离去;第二层:对母亲的赞美;第三层:决心尽忠革命事业。
设问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是为了强调某部分内客,故意先提出问题,明知故问,自问自答。其作用是:引人注意,启发思考;使层次分明、结构紧凑;可以更好地描写人物的思想活动;突出某些内容,使文章起波澜,有变化。
过一问一答,强烈地表达了作者的情感并引起读者的呆思,自然引出下文。
二、品味语言
课文语言平实如话,字里行间饱含深情。细读下列语句,体会其中蕴含的情感。
1.母亲这样地整日劳碌着。
敬重而又心疼。
2.这类地主富人家看也不看的饭食,母亲却能做得使一家人吃起来有滋味。
两相对比,既表现出作者对地主家穷奢生活的蔑视,也突出了母亲的善持家务、聪慧能干,表达了对母亲的怀念。
3.母亲年老了,但她永远想念着我,如同我永远想念着她一样。
对母亲的深深怀念以及“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深刻遗憾。
4.母亲生我前一分钟还在灶上煮饭。
母亲连如此短暂的休息时间都没有,她把全部的精力都投入到操持家务、照顾子女上。这一句表现出沉甸甸的思念和感恩之情。
5.母亲是个好劳动。……妇女们轮班煮饭,轮到就煮一年。母亲把饭煮了,还要种田,种菜,喂猪,养蚕,纺棉花。因为她身体高大结实,还能挑水挑粪 。
将母亲热爱劳动的美德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体现出作者对母亲的赞美。
6.她知道我们党的困难,依然在家里过着勤苦的农妇生活。
儿子做了总司令,母亲却依然做农妇,这是一件颇为感人的事。作者不经意地道出,并用最简单的话说明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母亲“知道我们党的困难”,平铺直叙中母亲同情革命、了解革命的形象跃然纸上。
也体现出“我”对母亲深明大义的钦佩之情。
7.母亲又给我一个强健的身体,一个勤劳的习惯,使我从来没感到过劳累。
以可感的形象“强健身体”“勤劳习惯”等来表达母亲对自己的教育和影响,真切、真实、真挚,充满了对母亲的深深敬意和感谢之情。
8.母亲现在离我而去了,我将永不能再见她一面了,这个哀痛是无法补救的。
平白如话的语言,把一个儿子在失去母亲以后的悲痛表达得十分深切。体现出作者对母亲的怀念至深。
三、合作探究
1.作者是怎样把对母亲的爱与对人民、对革命事业的热爱与忠诚有机地结合起来写的?这给了我们哪些深刻的启示?
作者先以设问句“用什么方法来报答母亲的深恩呢”发人深思,再将对母亲的爱引向对人民、对革命事业的热爱与忠诚,把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爱母亲,就要“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的希望——中国共产党,使和母亲同样生活着的人能够过快乐的生活”。只有这样,才能报答母亲的深恩,才算爱母亲。为此,作者下定决心“能做到”,坚定信念“一定能做到”。
这一段给我们的启示是:我们要继承和发扬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光荣传统,坚定意志,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
2.对于文章结构的划分有两种不同的意见:一种意见认为最后两段是一部分,另一种认为最后四段是一部分。怎样划分更恰当?
我认为最后两段分为一部分更合适。从文章内容的前后呼应看,文章第14、15段,承接上文叙述的事例,概述母亲对作者的教育和深刻影响:一是“教给我与困难做斗争的经验”“给我一个强健的身体,一个勤劳的习惯”,二是“教给我生产的知识和革命的意志”。这两段说出母亲“值得我永远回忆”的原因,与文章开头照应,又自然引出下文。文章最后两段则表达对母亲的沉痛悼念以及作者报答母亲的决心。
我认为最后四段分为一部分更合适。从文章表达方式的角度看,前文是具体叙述母亲“勤劳一生”,而从第14段开始的最后四段,转而以抒情、议论的笔触来表达自己对母亲的怀念。第14、15段,是表达对母亲的感谢,第16、17段,抒写母亲离作者而去所带来的哀痛和作者报答母亲深恩的决心。最后这四段,写作者感谢母亲以及由爱母亲到爱党和广大人民,是文章感情深化、主题深化的部分。
四、课堂小结
1.结构梳理
2.主旨归纳
本文主要回忆了母亲勤劳的一生,赞颂了母亲勤劳俭朴、宽厚仁慈、坚忍顽强的优秀品质,叙述了母亲对自己的教育及影响,抒发了作者对母亲的深深怀念和无限敬爱的感情,表达了作者要以尽忠于民族和人民,尽忠于党来报答母亲深恩的决心。
3.写作特色
(1)事例典型,人物鲜活。
作者选择了最能表现普通劳动妇女的本质特征——“勤劳”作为重点来写母亲的一生,所记事情看似平凡,实则非常典型,诸如煮饭,种田、挑水、喂猪等日常小事,体现出母亲作为“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的本质特征。一个鲜活的人物形象由此呈现在我们面前。
(2)语言朴素,情真意切。
本文没有运用很多修辞手法,没有激情澎湃、慷慨激昂的语言,没有抒情性很强的句子,但这并不影响作者抒发对母亲的深厚感情。作者把对母亲深深的敬爱和怀念之情渗透在对母亲的回忆中,在平静的叙述中,流露出一种真挚、深沉的爱。
五、布置作业
通过典型事例写人:《回忆我的母亲》选取了许多典型事件,为我们塑造了一个平凡而伟大的母亲形象。请你选取几件典型实例写一个你熟悉的人。
写作指导:
通过典型事例写人时要注意:①确定所要写的人物的特征;②围绕要写的特征选取典型事件;③记叙事件时要抓住典型细节,如外貌、神态、动作、语言等,突出人物特征。
周日,该上素描课了,妈妈大老远从公司赶回来送我。可天公不作美,突然下起了雨。妈妈打开雨伞举到我头上。伞有些小,我看到妈妈的大半个身子都露在雨伞外,便把雨伞往妈妈的方向推了推。妈妈看了我一眼,淡淡地说:“不用,你昨天刚拉完肚子,小心再着凉。”我只好把伞又移了回来,泪水却忍不住在眼眶里转。母爱是平凡的,却无处不在。母爱就像这把雨伞,为我挡风遮雨。母爱的无私和伟大,让我动容,也让我深深感激。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共27张PPT)
我
的
母
亲
朱德
忆
回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课时
精读探究
壹
精读探究
1.文章除了表现了母亲“勤劳一生”外,还写了母亲对“我”的影响。浏览第2—13段,说说“我”从母亲身上得到了哪些教益。
教给“我”生产知识,以及与困难做斗争的经验。
第5段
培养“我”勤劳俭朴的习惯和宽厚仁慈的品格。
第7段
启发“我”反抗压迫,追求光明的思想,寻找新生活。
第8段
鼓励和支持“我”走革命道路。
第10、12段
母亲对朱德产生的巨大影响,才使朱德拥有了革命精神和革命意志。
精读探究
2.“母亲最大的特点是一生不曾脱离过劳动”与前文哪一句相照应?
照应首段“勤劳一生”,也表明至此段结束了对往事的回忆。
指一篇文章首尾或前后内容的关照和呼应。
这样互相辉映,相得益彰,使文章前后贯通,结构完整,中心突出。
大体有两种:一是首尾照应,即我们常说的首尾呼应;二是多处照应,即对于重点部分或主要内容多次呼应,使中心更加鲜明突出。
照
应
精读探究
3.“母亲是一个平凡的人,她只是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但是,正是这千百万人创造了和创造着中国的历史”这句话运用了怎样的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
这句话运用了议论的表达方式。
①在开头,总领全文、点明中心、引出下文。
②在叙述中穿插,使文章锦上添花;在段与段之间穿插,有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③在结尾,画龙点睛。有的呼应开头,使文章结构严谨;有的总结全文,发出号召,深化主题。
在叙述中议论的作用
精读探究
3.“母亲是一个平凡的人,她只是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但是,正是这千百万人创造了和创造着中国的历史”这句话运用了怎样的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
这句议论,将对母亲的深情与对民族、对广大劳动人民的深情融合在一起,升华了母亲的形象,深化了文章主题,读来令人倍加感动。
精读探究
4.第16段表达了几层意思?运用了什么手法?
母亲现在离我而去了,我将永不能再见她一面了,这个哀痛是无法补救的。母亲是一个平凡的人,她只是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但是,正是这千百万人创造了和创造着中国的历史。我用什么方法来报答母亲的深恩呢?我将继续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的希望——中国共产党,使和母亲同样生活着的人能够过快乐的生活。
第一层:痛悼母亲的离去
第二层:对母亲的赞美
第三层:决心尽忠革命事业
层层递进
精读探究
4.第16段表达了几层意思?运用了什么手法?
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是为了强调某部分内客,故意先提出问题,明知故问,自问自答。
其作用是:引人注意,启发思考;使层次分明、结构紧凑;可以更好地描写人物的思想活动;突出某些内容,使文章起波澜,有变化。
设
问
运用了设问手法,通过一问一答,强烈地表达了作者的情感并引起读者的呆思,自然引出下文。
品味语言
贰
品味语言,体会其中蕴含的情感
1.母亲这样地 整日劳碌着。
指上文中每天繁重的劳动。
从早到晚,没有一丝空闲,每日如此,没有一点例外。
敬重而又心疼
2.这类地主富人家看也不看的饭食,母亲却能做得使一家人吃起来有滋味。
两相对比,既表现出作者对地主家穷奢生活的蔑视,也突出了母亲的善持家务、聪慧能干,表达了对母亲的怀念。
品味语言,体会其中蕴含的情感
3.母亲年老了,但她永远想念着我,如同我永远想念着她一样。
对母亲的深深怀念以及“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深刻遗憾。
4.母亲生我前一分钟还在灶上煮饭。
母亲连如此短暂的休息时间都没有,她把全部的精力都投入到操持家务、照顾子女上。这一句表现出沉甸甸的思念和感恩之情。
品味语言,体会其中蕴含的情感
5.母亲是个好劳动。……妇女们轮班煮饭,轮到就煮一年。母亲把饭煮了,还要种田,种菜,喂猪,养蚕,纺棉花。因为她身体高大结实,还能挑水挑粪 。
将母亲热爱劳动的美德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体现出作者对母亲的赞美。
品味语言,体会其中蕴含的情感
6.她知道我们党的困难,依然在家里过着勤苦的农妇生活。
儿子做了总司令,母亲却依然做农妇,这是一件颇为感人的事。
作者不经意地道出,并用最简单的话说明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母亲“知道我们党的困难”,平铺直叙中母亲同情革命、了解革命的形象跃然纸上。
也体现出“我”对母亲深明大义的钦佩之情。
品味语言,体会其中蕴含的情感
7.母亲又给我一个强健的身体,一个勤劳的习惯,使我从来没感到过劳累。
以可感的形象“强健身体”“勤劳习惯”等来表达母亲对自己的教育和影响,真切、真实、真挚,充满了对母亲的深深敬意和感谢之情。
8.母亲现在离我而去了,我将永不能再见她一面了,这个哀痛是无法补救的。
平白如话的语言,把一个儿子在失去母亲以后的悲痛表达得十分深切。体现出作者对母亲的怀念至深。
合作探究
叁
合作探究
1.作者是怎样把对母亲的爱与对人民、对革命事业的热爱与忠诚有机地结合起来写的?这给了我们哪些深刻的启示?
作者先以设问句“用什么方法来报答母亲的深恩呢”发人深思,再将对母亲的爱引向对人民、对革命事业的热爱与忠诚,把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
爱母亲,就要“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的希望——中国共产党,使和母亲同样生活着的人能够过快乐的生活”。只有这样,才能报答母亲的深恩,才算爱母亲。为此,作者下定决心“能做到”,坚定信念“一定能做到”。
这一段给我们的启示是:我们要继承和发扬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光荣传统,坚定意志,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
合作探究
2.对于文章结构的划分有两种不同的意见:一种意见认为最后两段是一部分,另一种认为最后四段是一部分。怎样划分更恰当?
我认为最后两段分为一部分更合适。
从文章内容的前后呼应看,文章第14、15段,承接上文叙述的事例,概述母亲对作者的教育和深刻影响:一是“教给我与困难做斗争的经验”“给我一个强健的身体,一个勤劳的习惯”,二是“教给我生产的知识和革命的意志”。
这两段说出母亲“值得我永远回忆”的原因,与文章开头照应,又自然引出下文。文章最后两段则表达对母亲的沉痛悼念以及作者报答母亲的决心。
合作探究
2.对于文章结构的划分有两种不同的意见:一种意见认为最后两段是一部分,另一种认为最后四段是一部分。怎样划分更恰当?
我认为最后四段分为一部分更合适。
从文章表达方式的角度看,前文是具体叙述母亲“勤劳一生”,而从第14段开始的最后四段,转而以抒情、议论的笔触来表达自己对母亲的怀念。
第14、15段,是表达对母亲的感谢,第16、17段,抒写母亲离作者而去所带来的哀痛和作者报答母亲深恩的决心。
最后这四段,写作者感谢母亲以及由爱母亲到爱党和广大人民,是文章感情深化、主题深化的部分。
课堂小结
肆
结构梳理
痛悼母亲
引出回忆
情感升华
报答深恩
勤劳的母亲
革命的母亲
整日劳碌
任劳任怨
坚强刚毅
聪明能干
回忆我的母亲
寄情于事
歌颂美德
送子读书
期望成功
支持革命
给“我”慰勉
教给“我”与困难做斗争的经验
教给“我”生产知识和革命意志
尽忠于民族
尽忠于人民
尽忠于党
主旨归纳
本文主要回忆了母亲勤劳的一生,赞颂了母亲勤劳俭朴、宽厚仁慈、坚忍顽强的优秀品质,叙述了母亲对自己的教育及影响,抒发了作者对母亲的深深怀念和无限敬爱的感情,表达了作者要以尽忠于民族和人民,尽忠于党来报答母亲深恩的决心。
写作特色
1.事例典型,人物鲜活。
作者选择了最能表现普通劳动妇女的本质特征——“勤劳”作为重点来写母亲的一生,所记事情看似平凡,实则非常典型,诸如煮饭,种田、挑水、喂猪等日常小事,体现出母亲作为“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的本质特征。
一个鲜活的人物形象由此呈现在我们面前。
写作特色
2.语言朴素,情真意切。
本文没有运用很多修辞手法,没有激情澎湃、慷慨激昂的语言,没有抒情性很强的句子,但这并不影响作者抒发对母亲的深厚感情。
作者把对母亲深深的敬爱和怀念之情渗透在对母亲的回忆中,在平静的叙述中,流露出一种真挚、深沉的爱。
布置作业
伍
布置作业
通过典型事例写人:《回忆我的母亲》选取了许多典型事件,为我们塑造了一个平凡而伟大的母亲形象。
请你选取几件典型实例写一个你熟悉的人。
通过典型事例写人时要注意:
①确定所要写的人物的特征;
②围绕要写的特征选取典型事件;
③记叙事件时要抓住典型细节,如外貌、神态、动作、语言等,突出人物特征。
写作示范
周日,该上素描课了,妈妈大老远从公司赶回来送我。可天公不作美,突然下起了雨。妈妈打开雨伞举到我头上。伞有些小,我看到妈妈的大半个身子都露在雨伞外,便把雨伞往妈妈的方向推了推。妈妈看了我一眼,淡淡地说:“不用,你昨天刚拉完肚子,小心再着凉。”我只好把伞又移了回来,泪水却忍不住在眼眶里转。
母爱是平凡的,却无处不在。母爱就像这把雨伞,为我挡风遮雨。母爱的无私和伟大,让我动容,也让我深深感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