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张PPT)
“洋洋焉洒洒焉,其最难读者,莫如《离骚》一篇。”
(王邦采《离骚汇订》)
本课的学习目标如下
1.通过比较诵读,读懂“兮”字,感受《离骚》语言的浪漫主义之美。
2.参照注释,根据文本语境,掌握“香草美人”的丰富内涵,并通过赏析下篇“幻境”的节选内容,感受《离骚》内容的浪漫主义之美。
3.依据文本,结合身世,探究《离骚》中诗人的人物形象,体悟诗人向死而生的浪漫主义伟大品格及对当下的指导意义。
请根据课文,用自己的语言,
为屈原做人物的自我介绍(名片)。
任务一:比较诵读 感受语言的浪漫主义之美
氓之蚩蚩 抱布贸丝
匪来贸丝 来即我谋
送子涉淇 至于顿丘
匪我愆期 子无良媒
将子无怒 秋以为期
帝高阳之苗裔兮 朕皇考曰伯庸
摄提贞于孟陬兮 惟庚寅吾以降
皇览揆余初度兮 肇锡余以嘉名
名余曰正则兮 字余曰灵均
活动一,比较诵读《离骚》第一段和《诗经·氓》(前一课)第一段,读一读,比一比,谈一谈《离骚》语言上的浪漫主义之美。
活动二,比较诵读《离骚》第一、二段“兮”字删除前后的版本,读一读,比一比,谈一谈“兮”字的表达效果。
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名余曰正则兮, 字余曰灵均。
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
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乎此度?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
帝高阳之苗裔,朕皇考曰伯庸。摄提贞于孟陬,惟庚寅吾以降。皇览揆余初度,肇锡余以嘉名:名余曰正则, 字余曰灵均。纷吾既有此内美,又重之以修能。扈江离与辟芷,纫秋兰以为佩。汩余若将不及,恐年岁之不吾与。朝搴阰之木兰,夕揽洲之宿莽。日月忽其不淹,春与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恐美人之迟暮。不抚壮而弃秽,何不改乎此度?乘骐骥以驰骋,来吾道夫先路!
活动二,比较诵读《离骚》第一、二段“兮”字删除前后的版本,读一读,比一比,谈一谈“兮”字的表达效果。
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名余曰正则兮, 字余曰灵均。
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
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
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乎此度?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
《离骚》共373句,“兮”字出现了186次。
从词源上看,“盖屈宋诸骚,皆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故可谓之楚辞”(宋黄伯思《东观余论·校订楚辞序》)“兮”字是楚声的代表,是楚地方言口语,相当于现在的“啊”。
从结构上看,“兮”字往往勾连上下两个句子,从而构成一个完整的意思。
从节奏上看,《说文》:“兮,语所稽也。从丂八,像气越亏也”,就是说“语于此少驻也”(段玉裁),“兮”具有停顿的作用;而同时“兮”字声音绵长成为“歌唱的标志”(周秉高),使全诗一直在回环往复的音乐旋律中进行,具有很强的节奏感、音乐感。
从情感表达上看,“兮”有增加情感表达效果的作用,如“帝高阳之苗裔兮”,“兮”字增强了诗人身为高阳后裔的荣耀感;“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兮”字增加了诗人的忧思惶恐之情;“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兮”字增强了诗人对自己内在美好品德的肯定和加强修练容态的迫切之情等等。“兮”字增加了《离骚》在音节音韵上的特殊余味,更增强了诗人情感表达的浓度。
王逸《楚辞章句》:“正,平也;则,法也;灵,神也;均,调也。言正平可法则者,莫过于天;养物均调者,莫过于地。高平曰原,故父伯庸名我为平以法天,字我为原以法地。言己上能安君,下能养民也。”
由此可见“正则”、“灵均”是美名、美字,是一种“嘉名”,而且是《离骚》主人公精神理想的高度概括。“正则、灵均”的含义是为人正直、正派,为政公平、公正。屈原在《离骚》里通过这样的艺术手法表达自己为人处世的境界和社会理想追求,是一种比喻、一种象征.
任务二:香草幻境 感受内容的浪漫主义之美
活动一,找一找文本中与“香草”“美人”相关的诗句,结合上下文,读一读,品一品,探究“香草美人”的象征意义。
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名余曰正则兮, 字余曰灵均。
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
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
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乎此度?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
第一段,自叙“内美”,血统高贵、生辰吉祥、姓名美好等等,都是在表达自己血脉中与生俱来的高贵,对国家苍生必然的使命与担当。第二段,诗人重写“修能”,用采撷香草之勤,写自己对美好品质能力的追求。现实中屈原“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
诗人对自己品德、从政才能的高度自信,把自己当作君主和国家的先导者的高度自觉,这种自信和自觉都是现实的真实写照,所以诗人情不自禁喊出”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
“美人”:
一、以“美人”喻贤能的君王,以男子得到美人的青睐来比喻臣子得到君王的赏识,南宋朱熹《楚辞集注》中说“《离骚》以灵脩、美人目君,盖托为男女之辞而寓意于君,非以是直指而名之也”,所以在《离骚》后文中多次出现“求女”(求美人喻求君王眷顾)而不得的悲伤,在苏轼的《赤壁赋》的“望美人兮天一方”这句“楚味”歌词就继承了该传统,诗人以“美人迟暮”比喻君王老去昏聩导致家国无望,这也是当时楚国的真实写照,表现了诗人对国家前途的深深担忧;
二、“美人”是诗人自喻,在文中诗人采撷香草修饰自己,这和美人的形象是一致的,而“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作者将自己比做“美人”,将其他奸佞之臣比作“众女”,将自己受到奸佞之臣的诽谤比作“众女”对“美人”的嫉妒。总之,“美人”无论是比喻对贤能君王的渴求,或隐喻自身的美好,都使诗歌的内容形象更具浪漫主义色彩。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
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任务三:向死而生 体悟精神的浪漫主义之极
活动一,小组合作,请从下面两幅图中选择一幅,作为选文部分诗人的人物形象插图,结合文本,说说你的理由。
2018年中国邮政发行特种邮票《屈原》 《屈子行吟图》清初陈洪绶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余虽好脩姱以鞿jī羁兮,謇朝谇suì而夕替。
既替余以蕙纕xiāng兮,又申之以揽茝。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怨灵脩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
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
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
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
忳郁邑余侘傺兮,吾独穷困乎此时也。
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
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
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
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
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我揩着眼泪啊声声长叹,可怜人生道路多么艰难。
我虽爱好修洁严于责己,可早晨进谏晚上即遭贬。
他们弹劾我佩带蕙草啊,又因我采白芷加我罪名。
这是我心中追求的东西,就是多次死亡也不后悔。
怨就怨楚王这样糊涂啊,他始终不体察别人心情。
那些女人妒忌我的丰姿,造谣诬蔑说我妖艳好淫。
庸人本来善于投机取巧,背弃规矩而又改变政策。
违背是非标准追求邪曲,争着苟合取悦作为法则。
忧愁烦闷啊我失意不安,现在孤独穷困多么艰难。
宁可马上死去魂魄离散,媚俗取巧啊我坚决不干。
雄鹰不与那些燕雀同群,原本自古以来就是这般。
方和圆怎能够互相配合,志向不同何能彼此相安。
宁愿委曲心志压抑情感,宁把斥责咒骂统统承担。
保持清白节操死于直道,这本为古代圣贤所称赞
虽不周于今之人兮,愿依彭咸之遗则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余虽好脩姱以鞿jī羁兮,謇朝谇suì而夕替。
既替余以蕙纕xiāng兮,又申之以揽茝。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怨灵脩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
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
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
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
忳郁邑余侘傺兮,吾独穷困乎此时也。
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
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
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
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
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虽不周于今之人兮,愿依彭咸之遗则
一而再,再而三地:
第三段,诗人对人生之艰的述说,对政敌小人的批判,对楚王不信任自己的悲伤,“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屈原贾生列传》),忠而见疑,信而被谤,怀王昏聩守旧,弃约变心,结果是“党人”猖獗,世风腐败,连诗人精心培养的人才,也都从俗变节,对如此境地,屈原内心是“ 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这是屈原的第一次流放,诗人绝不是因为流放而产生的去“死”想法,这里的“死”是诗人绝不迎合讨好他人,宁可为清白而献身的坚毅与勇绝的态度。
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
回朕车以复路兮,及行迷之未远。
步余马于兰皋兮,驰椒丘且焉止息。
进不入以离尤兮,退将复脩吾初服。
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
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
芳与泽其杂糅兮,唯昭质其犹未亏。
忽反顾以游目兮,将往观乎四荒。
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
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脩以为常。
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后悔当初不曾看清前途,迟疑了一阵我又将回头。
调转我的车走回原路啊,趁着迷途未远赶快罢休。
我打马在兰草水边行走,跑上椒木小山暂且停留。
既然进取不成反而获罪,那就回来把我旧服重修。
我要把菱叶裁剪成上衣,我并用荷花把下裳织就。
没有人了解我也就罢了,只要内心真正馥郁芳柔。
把我的帽子加得高高的,把我的佩带增得长悠悠。
虽然芳洁污垢混杂一起,只有纯洁品质不会腐朽。
我忽然回头啊纵目远望,我将游观四面遥远地方。
佩着五彩缤纷华丽装饰,散发出一阵阵浓郁清香。
人们各有自己的爱好啊,我独爱好修饰习以为常。
即使粉身碎骨也不改变,难道我能受警戒而彷徨?
第四段,诗人在“悔相道”“吾将反”“回朕车以复路”中多次表达后悔、想返回原路、重返初心的想法,似乎是为“生”而退。什么是诗人的“生”?不是苟且偷“生”,而是面对困境“高余冠“长余佩”“芳菲菲其弥章”,更高、更长、更芳香的“生”,“生”是对美好品德的更加坚定的执守。“虽体解吾犹未变”,是“余心”不惩,是奔赴死亡,也绝不改初心。屈原的初心是什么?回归前文,这种“初心”是对家国使命的义不容辞的担当与责任。所以,在选段中屈原再三申述的,不是因为困境而产生的个人的忧愁,而是面对艰难窘境的更加坚定的向“死”而“生”的信念,这才是浪漫主义精神的极致。
第二部分从“女媭之婵嫒兮”至“余焉能忍与此终古”,是以女媭形象的出现开始,由现实境界转入虚拟的幻想境界。女嬃看诗人如此痛苦,异常激愤,她从爱护诗人的愿望出发,劝诫诗人应当以鲧的悲剧为戒。在没有是非曲直的社会里,忠贞不会见容于世,甚至会遭杀身之祸。因而要他不要那般耿介,而要明哲保身,随波逐流。诗人听后不以为然,并未动摇信念。女媭不能真正理解诗人,这表明人间已无知音。于是诗人便向超现实的境界去追求真理。他渡过沅湘,向舜帝重华陈辞,历数夏商周数代王朝的兴亡事例,陈诉肺腑,表明自己的“美政”理想。他为自己壮志未遂而叹息流泪,即使身死但坚持理想的决心不变。陈辞完毕后转而借幻想的形式遨游天地,上下求索,以寻找志同道合的知己和实现理想的途径。最后上下寻求全归于失败。天上人间,都是一样“溷浊”,蔽美称恶,嫉贤妒能。
第三部分从“索藑茅以筵篿兮”至“蜷局顾而不行”,是从灵氛、巫咸形象的出现开始。诗人周游求索,扣阍求女,相继失败之后,满怀孤愤,便向神巫灵氛问卜,再请巫咸降神。灵氛和巫咸都启示他远行,择明君而事,实现自己的理想,并告诫他要及早行动,不要犹疑不决。诗人确信自己留在楚国毫无出路。于是,他按照灵氛的吉占和指引的出路去选择吉日良辰。发轫去国,再次进入了“浮游求女”“周流上下”的幻游境界。诗人经历了一番漫长而艰难的道路远行。就在他驱使神灵、驾驭龙凤、远走高飞、乐舞娱兴、自适惬意、忘掉一切之际,却忽然望见了故乡。局面陡变,情况急转直下。诗人悲从中来,面对祖国山川,他再也不忍离去。诗的情节发展和矛盾冲突,至此达到高潮。
一是描述了诗人和当朝统治者的矛盾,即理想与现实的对立;
二是描述了诗人心灵的痛苦和纠结,进取和退隐的矛盾。
乱曰:已矣哉!
国无人莫我知兮,又何怀乎故都!
既莫足与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
尾声:“算了吧!
国内既然没有人了解我,我又何必怀念故国旧居。
既然不能实现理想政治,我将追随彭咸安排自己
彭咸,王逸《楚辞章句》说:“彭咸,殷贤大夫,谏其君不听,自投水而死。”屈原赴水,即效法彭咸也
去留的极端矛盾中充分显现了诗人眷恋祖国和决心殉国的高尚精神。
浪漫主义的语言形式之美
首先,诗中大量运用对偶、比喻、象征的手法:香草美人的隐喻
其次,结构上,全诗以四句为一节,每节中又由两个用“兮”字连接的若连若断的上下句组成,加上固定的偶句韵,使全诗一直在回环往复的旋律中进行,具有很强的节奏感。
浪漫主义的内容之美
东汉·王逸《楚辞章句·离骚经序》:《离骚》之文,依诗取兴,引类譬谕。故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佞,灵脩美人以媲于君,宓妃佚女以譬贤臣。“香草美人”就已经成为了高洁人格的象征。
不仅运用了神话、传说材料,又基于传统文化的底蕴,给人以言有尽而意无穷之感从内容构思上说,诗中写了两个世界:现实世界以及由天界、神灵、往古人物和人格化了的日、月、风、雷、鸾风、鸟雀所组成的超现实世界。虚构了女嬃詈原、陈辞于舜、上款帝阍、历访神妃、灵氛占卜、巫咸降神、神游西天等一系列幻境这超现实的虚幻世界是对现实世界表现上的一个补充。
浪漫主义的精神之美
揭露了以楚君为首的楚国贵族集团腐朽黑暗的本质,抨击他们颠倒是非、结党营私、谗害贤能、邪恶误国的罪行
即通过诗人为崇高理想而奋斗终生的描写,强烈地抒发了他遭谗被害的苦闷和矛盾的心情,表达了他为国献身的精神,以及与国家同休戚共存亡的深挚的爱国主义和同情人民的感情,表现了他勇于追求真理和光明、坚持正义和理想的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