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6张PPT)
《朝花夕拾》
鲁 迅
七上名著复习
1. 作品概况
作者简介 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坟》等。
内容梗概 作品原名《旧事重提》,收录了鲁迅所作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父亲的病》《五猖会》《藤野先生》《范爱农》《琐记》《无常》《〈二十四孝图〉》和《狗·猫·鼠》10篇回忆性散文。作品作为“回忆的记事”,多侧面记录了鲁迅从幼年到青年时期的生活和经历,我们可借此了解他的生活道路和心路历程。
一句话的评判:温馨的回忆与理性的批判。
1. 作品概况
主题思想 这些散文通过对社会生活的深刻观察,揭露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不合理现象,反映了有抱负的青年知识分子在旧中国茫茫黑夜中,不畏艰险,寻找光明的艰难历程,同时抒发了作者对往日亲友、师长真挚的怀念之情。
写作特色 (1)作品以简洁舒缓的文字描述往事,其间夹杂有趣的议论或犀利的批判。如《藤野先生》,写“讲义事件”和“幻灯事件”,既揭露了那些日本“爱国青年”的丑恶面目,也写出了自己“弃医从文”的动因。
(2)作品既有温情与童趣,也有对人情世故的洞察。如《〈二十四孝图〉》,写“我”儿时就不喜欢“老莱娱亲”“郭巨埋儿”的故事,进而引发对那些不顾人情甚至灭绝人性的所谓“孝道”的批判。
(续表)
2. 篇目梳理
篇目分类 篇目名称 内容概括 主要人物 主题思想或启示
儿童成长类 描绘鲁迅儿童时代故乡的生活片段, 展现当时的水乡景致、民俗风貌、世态人情。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描述“我”儿时在百草园中的游戏玩乐之趣和在三味书屋中的读书学习情形。 寿镜吾 (作者儿时的私塾老师) 表现儿童热爱自然、天真幼稚的欢乐心理,同时表达了反对束缚天性、认同个性发展的儿童教育观念。
长妈妈 (作者的保姆) 2. 篇目梳理
篇目分类 篇目名称 内容概括 主要人物 主题思想或启示
儿童成长类 描绘鲁迅儿童时代故乡的生活片段, 展现当时的水乡景致、民俗风貌、世态人情。 《阿长与〈山海经〉》 通过记叙“我”儿时与长妈妈相处的情景,刻画了一位没有文化、粗俗好事,但心地善良、乐于助人,对生活有美好期望的保姆形象。 长妈妈 (作者的保姆) 表达对长妈妈的感激、怀念之情。
(续表)
2. 篇目梳理
篇目分类 篇目名称 内容概括 主要人物 主题思想或启示
儿童成长类 描绘鲁迅儿童时代故乡的生活片段, 展现当时的水乡景致、民俗风貌、世态人情。 《父亲的病》 回忆“我”儿时为父亲延医治病的情景,描述了 几个“名医”的行医态度、作风等表现。 陈莲河 (S城的名医) 揭露庸医故弄玄虚、勒索钱财、草菅人命的本质。
(续表)
2. 篇目梳理
篇目分类 篇目名称 内容概括 主要人物 主题思想或启示
儿童成长类 描绘鲁迅儿童时代故乡的生活片段, 展现当时的水乡景致、民俗风貌、世态人情。 《五猖会》 记叙“我”儿时盼望观看迎神赛会的急切、兴 奋的心情和被父亲强迫背诵《鉴略》的扫兴、痛苦的感受。 父亲 批判封建家长和封建教育制度对儿童天性的压制、摧残。
(续表)
2. 篇目梳理
篇目分类 篇目名称 内容概括 主要人物 主题思想或启示
离乡求学类 记录作者背井离乡的求学历程,抒发对亲友师长的怀念之情。 《藤野先生》 记叙“我”在日本留学时期的学习生活和决定弃医从文的经过。重点记述了藤野先生严谨、正直、热情,没有民族偏见的高尚品格。 藤野先生 (作者留学日本时的老师) 赞美藤野先生的高尚人格,表达对其深切的怀念
和敬佩之情。
(续表)
2. 篇目梳理
篇目分类 篇目名称 内容概括 主要人物 主题思想或启示
离乡求学类 记录作者背井离乡的求学历程,抒发对亲友师长的怀念之情。 《范爱农》 记叙“我”在日本留学时、回国后与范爱农接触的几个生活片段,叙述了范爱农在辛亥革命前不满社会现实、追求革命,辛亥革命后又备受打击迫害的遭遇。 范爱农 (作者的朋友) 表现对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失望和对这位正直倔强的爱国者的同情和悼念。
(续表)
2. 篇目梳理
篇目分类 篇目名称 内容概括 主要人物 主题思想或启示
离乡求学类 记录作者背井离乡的求学历程,抒发对亲友师长的怀念之情。 《锁记》 作者描写了表面对孩子好、其实暗中使坏的衍太太,同时回忆了“我”离开绍兴去南京求学的过程,展现了当时江南水师学堂和矿务铁路学堂的种种弊端和“我”求知的艰难。 衍太太 (作者的邻居) 对自私、表里不一的人的批判。表现出探求真理的强烈愿望。
(续表)
2. 篇目梳理
篇目分类 篇目名称 内容概括 主要人物 主题思想或启示
批判嘲讽类从儿时记忆入手,叙述和议论相结合,针对现实发表己见,对反动陈旧势力进行批判和嘲讽。 《无常》 描述了“我”儿时在乡间迎神赛会和戏剧舞台上所见的“无常”形象。无常勾魂时,看到母亲为死去的儿子悲伤,就放儿子“还阳半刻”,结果被顶头上司阎罗王打了四十大棒。 无常 赞扬无常的爽直公正,讽刺打着“公理”“正义”旗号的“正人君子”。
(续表)
2. 篇目梳理
篇目分类 篇目名称 内容概括 主要人物 主题思想或启示
批判嘲讽类从儿时记忆入手,叙述和议论相结合,针对现实发表己见,对反动陈旧势力进行批判和嘲讽。 《〈二十四孝图〉》 《二十四孝图》是一本讲中国古代二十四个孝子故事的书, 配有图画。本文重点描写了“我”儿时读到“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等封建孝道故事时产生强烈的反感。 老莱、 郭巨 以幽默的笔法对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进行讽刺与批判。
(续表)
2. 篇目梳理
篇目分类 篇目名称 内容概括 主要人物 主题思想或启示
批判嘲讽类从儿时记忆入手,叙述和议论相结合,针对现实发表己见,对反动陈旧势力进行批判和嘲讽。 《狗·猫·鼠》 详尽地评述这三种动物,暗讽当时中国的境况,并穿插作者童年时的经历和感受。追忆童年时救养一只隐鼠却遭到摧残的经历,讲述了“我”讨厌猫的原因:一是猫对自己捉到的猎物总是尽情玩弄,厌了才吃下去;二是它与狮、虎同族,却天生一副媚态;三是它老在交配时嚎叫,令人心烦;四是“我”以为“猫”吃了“我”的隐鼠。 — 尖锐而形象地讽刺了生活中与猫相似的暴虐者。
(续表)
3. 人物形象
人物 外貌特征 形象特征 典型事件
寿镜吾 高而瘦,须发花白,戴着大眼镜。 方正、质朴、博学。 ①和蔼地答礼。
②摇头晃脑地读文章。
③对“我”提问“怪哉”有怒气。
阿长 (长妈妈) 黄胖而矮。 没有文化、粗俗好事,但心地善良、乐于助人,对生活有美好的期望。 ①踩死隐鼠。
②逼“我”吃福橘。
③为“我”买来《山海经》。
父亲 — 严厉,有威严。 让“我”背《鉴略》。
陈莲河 脸长而胖。 故弄玄虚、好利贪财、草菅人命。 开奇怪的药方,耽误了父亲的病。
3. 人物形象
人物 外貌特征 形象特征 典型事件
衍太太 — 心术不正、表里不一、心地险恶。 ①唆使“我”偷母亲的首饰,散布
谣言。
②让“我”在临终的父亲面前哭叫。
藤野 先生 黑瘦,八字须,戴着眼镜。 严谨、正直、热情,没有民族偏见。 ①细心添改讲义。
②询问中国女人的裹脚情况。
③对“我”终止学业表示惋惜。
范爱农 高大身材,长头发,眼球白多黑少,穿着寒素。 正直倔强,愤世嫉俗,有责任心。 ①反对发抗议电报。
②溺水而死。
(续表)
4. 对比联读
相同点:都是描述童年经历 《朝花夕拾》 这部散文集记述了作者童年的生活和青年时求学的历程,追忆了那些难以忘怀的人和事,抒发了对往日亲友和师长的怀念之情。同时也在夹叙夹议中,表现出对反动、守旧势力的抨击和嘲讽。
《童年》 这部自传体小说讲述了阿廖沙三岁到十岁这一时期的童年生活,生动再现了19世纪七八十年代俄国下层人民的生活状况,写出了高尔基对苦难的认识,对社会人生的独特见解,字里行间涌动着一股生生不息的期望与坚强。
1.根据以下提示写出人物名称:
⑴这是一个高大身材,长头发,眼球白多黑少的人,看人总像在渺视。( )
⑵黑瘦,八字须,戴着眼镜,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据说是穿衣服太模糊了,有时竟会忘记带领结;冬天是一件旧外套,寒颤颤的。( )
⑶他是一个高而瘦的老人,须发都花白了,还戴着大眼镜。( )
⑷他的脸是圆而胖的,一张药方上,总兼有一种特别的丸散和一种奇特的药引。( )
⑸她生得黄胖而矮,说话时喜欢切切察察,还竖起第二个手指,在空中上下摇动,或者点着对手或自己的鼻尖。( )
⑹她对自己的儿子虽然狠,对别家的孩子却好的,无论闹出什么乱子来,也决不去告诉各人的父母。( )
5. 课堂练习
范爱农
藤野先生
寿镜吾先生
陈莲河
阿长
衍太太
2.下列不属于散文集《朝花夕拾》所包含的思想感情的一项是( )
A.抒发对往日亲友和师长的怀念之情
B.批判当时社会封建思想习俗的不合理
C.写出强制性的封建教育对儿童天性的压制和摧残
D.表现中国农民的生命和活力是怎样被扼杀的
5. 课堂练习
D
D项是《故乡》中所反映的思想感情,《故乡》出自鲁迅的小说集《呐喊》。
3.(2019·重庆中考)以下文字是对鲁迅《朝花夕拾》相关内容的概述,请据此填空。
这是一场让人渴盼的盛事,“我”伸长了脖子遥望,久候,却总是匆匆一眼;这是一场让人痴念的盛事,“我”宁愿生一场重病,也想满足“扮犯人”的心愿……
(1)这场充满地方民俗风情的“盛事”是指________________。这些情境出现在鲁迅《朝花夕拾》中的《__________》里。
(2)《父亲的病》和《琐记》都写到衍太太。请任选一篇,写一件与衍太太相关的事,并说说她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5. 课堂练习
迎神赛会
五猖会
衍太太怂恿“我”去偷母亲的首饰变卖,“我”没有听从,然而出现了关于“我”偷家里东西卖钱的流言,“我”心里十分恼怒。这件事表现衍太太是一个表里不一,用心险恶的人。
4.(2019·江苏淮安中考)阅读《朝花夕拾》选段,完成相关题目。
选段一:但那是我最为心爱的宝书,看起来,确是人面的兽;九头的蛇;一脚的牛;袋子似的帝江;没有头而“以乳为目,以脐为口”,还要“执干戚而舞”的刑天。
选段二:哦,原来世界上竟还有一个赫胥黎坐在书房里那么想,而且想得那么新鲜?一口气读下去,“物竞”“天择”也出来了,苏格拉第,柏拉图也出来了,斯多噶也出来了。
选段三:每当夜间疲倦,正想偷懒时,仰面在灯光中瞥见他瘦黑的面貌,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便使我忽又良心发现,而且增加勇气了,于是点上一枝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
(1)鲁迅先生非常喜欢选段一、二中提及的两部书,请写出这两部书的名称。
(2)《朝花夕拾》中,“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有许多,你觉得他们最深恶痛绝的可能是书中的哪一篇?请简要说明理由。
5. 课堂练习
《山海经》《天演论》
《狗·猫·鼠》。理由:这篇文章以动物写人。表面上写讨厌猫,实际上鞭挞了具有与猫类似习性的一类人。如当时社会上的一些“正人君子”、军阀统治者的帮凶。
《西游记》
吴承恩
七上名著复习
1. 作品概况
作者简介 吴承恩,明代小说家。
内容梗概 作品是一部充满神话色彩的长篇章回体小说。第1—7回,讲述孙悟空的身世和大闹天宫的故事;第8—12回,介绍唐僧,交代西天取经这一中心事件的由来;第13—100回,讲述唐僧师徒取经路上战胜无数妖怪,历经重重磨难,终于到达西天,取得真经的故事。
主题思想 作品以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僧师徒四人前往西天取经为主线,通过记叙四人降妖除魔的故事,赞扬了师徒四人不畏艰险、百折不挠的可贵精神,宣扬了“惩恶扬善”的主题,曲折地反映了封建时代的社会现实。
1. 作品概况
阅读启示 作品告诉今天的青少年:人生就要有所追求,要为实现理想而披荆斩棘,不畏任何艰难险阻,以超强的韧劲和斗志战胜一切困难,直至胜利的终点。
写作特色 (1)浪漫主义的写作手法。作品创造了一个神奇而又丰富多彩的幻想世界,是我国古典文学中最富有想象力的作品之一。作品创造的仙界幻境中,虽有各路神佛妖魔极尽幻化之能事,却都凝聚着现实生活中的体验,在奇幻中透露出生活气息,折射出世态人情。
(2)善于塑造人物。作品中塑造的各路神佛妖魔鲜明生动,令人难忘。其中塑造得极为成功的艺术形象是孙悟空,他本领高强,生性桀骜不驯、爱憎分明、聪明机智、忠诚不贰,深受人们喜爱。
(3)幽默、诙谐的艺术风格。作品把善意的嘲笑、辛辣的讽刺和严肃的批判结合起来,鲜明地表达了作者的爱憎情感。
(续表)
2. 人物形象
法 器:九环锡杖
宝 物:锦襕袈裟
坐 骑:白龙马
称 号:金蝉子、唐三藏、唐玄奘、
旃檀功德佛
人物形象:慈悲善良、严守戒律、意志坚定
典型情节:四圣试禅心(意志坚定)
唐 僧
2. 人物形象
武 器:如意金箍棒
技 能:筋斗云、七十二变、火眼金睛
称 号:美猴王、弼马温、孙行者、
齐天大圣、斗战胜佛
人物形象:桀骜不驯、爱憎分明、聪明机智、
忠诚不贰
典型情节:大闹天宫(桀骜不驯)
三打白骨精(聪明机智)
孙悟空
2. 人物形象
武 器:九齿钉耙
技 能:天罡三十六变、
称 号:天蓬元帅、猪悟能、净坛使者
人物形象:好吃懒做、贪恋女色、忠勇善良、
憨厚淳朴
典型情节:四圣试禅心(贪恋女色)
义激美猴王(聪明机智)
猪八戒
2. 人物形象
武 器:降妖宝杖
称 号:卷帘大将、沙和尚、沙悟净、
金身罗汉
人物形象:忠贞不贰、任劳任怨、缺乏主见典型情节:大战红孩儿(忠贞不贰)
沙 僧
3. 取经路线
3. 取经路线
4. 典型情节
情节 内容梗概
大闹天宫 (第5—7回) 孙悟空因嫌弃“弼马温”的官职小、不满蟠桃园设宴却不邀请自己而奋起反抗,大闹瑶池、偷吃金丹后回到花果山,自封齐天大圣。玉帝派李天王、二郎神与十万天兵去捉拿孙悟空,孙悟空被擒并被送入八卦炉中,结果没被烧死反而练就火眼金睛,出来后大闹天宫,最终被如来佛祖镇压在五行山下。
木叉奉法收悟净 (第22回) 唐僧师徒三人在流沙河遇到沙和尚,降服不得,只能找观音菩萨帮忙,菩萨派遣木叉行者与孙悟空同去。最终唐僧收悟净为徒,悟净以颈下骷髅结成法船,渡唐僧师徒过河。
4. 典型情节
情节 内容梗概
四圣试禅心 (第23回) 黎山老母等四位菩萨在唐僧师徒四人西天取经的路上变成一母三女试探师徒四人取经的决心,除了猪八戒上当,其余三人都意志坚定,经受住了考验。
三打白骨精 (第27回) 白骨精为了吃唐僧肉,一变村姑、二变老妇、三变老翁,三次诱骗唐僧师徒四人,但都被孙悟空一一识破。悟空不顾唐僧念咒阻拦,将白骨精打死。但唐僧听信猪八戒的谗言,误以为悟空打死了三个无辜的人,将悟空赶走。
义激美猴王 (第31回) 孙悟空和唐僧产生矛盾后回到花果山,后唐僧、沙僧落入黄袍怪之手,猪八戒前往花果山向孙悟空求助,求助不得后,猪八戒使用激将法,成功劝服孙悟空前往解救唐僧。
(续表)
4. 典型情节
情节 内容梗概
大战红孩儿 (第40—42回) 红孩儿用苦肉计骗取了唐僧的信任,纵风将唐僧摄走,并口喷三昧真火,烧得孙悟空、猪八戒落荒而逃,想要散伙,这时沙僧说:“我等因为前生有罪,感蒙观音菩萨劝化,与我们摩顶受戒,改换法名,皈依佛果,情愿保护唐僧上西方拜佛求经,将功折罪。”之后悟空请来龙王洒下雨水,反被烧伤;八戒去请观音,却被红孩儿假扮观音捉去。最终悟空请来观音,观音用莲花宝座降伏红孩儿,收他做了善财童子。
(续表)
4. 典型情节
情节 内容梗概
车迟国斗法 (第45回) 车迟国国王命唐僧师徒与虎力、鹿力、羊力三位大仙赌求雨。虎力大仙先登坛作法,被悟空使计,无雨降下。唐僧登坛,悟空暗中施法,风雷大作,暴雨倾盆。又赌高台坐禅、猜柜中之物等,悟空使计,三大仙皆输。
真假美猴王 (第57回) 孙悟空打杀强盗,被唐僧赶回花果山。六耳猕猴假冒悟空,打伤唐僧,抢走行李。后来真假猴王大战,众神无法分辨。最后,如来佛祖识破六耳猕猴,悟空将其一棍打死,师徒团聚。
(续表)
4. 典型情节
情节 内容梗概
三调芭蕉扇 (第59—61回) 唐僧师徒被火焰山所阻,孙悟空向铁扇公主借芭蕉扇灭火。铁扇公主扇走了悟空,后来悟空变成虫子进入铁扇公主的肚子里,迫使铁扇公主答应借扇,借来的却是假扇,越扇火越大(一调);悟空变成牛魔王的样子,骗取真扇,后被牛魔王发现,牛魔王变成猪八戒又将扇子骗回去(二调);悟空与牛魔王打斗起来,一众神佛都来助阵,牛魔王最终被降伏。悟空借到真扇,扇灭火焰山的火,师徒四人过了火焰山(三调)。
(续表)
5. 对比联读
相同点:情节夸张,富有想象力 《西游记》 作品通过丰富的想象,创造了一个奇幻的神话世界,各路神佛妖魔在天上地下、龙宫冥府、山林湖海施展各自神通,如孙悟空的七十二变、火眼金睛,红孩儿的三昧真火等,令人兴趣盎然。
《格列佛游记》 作品通过奇异的想象虚构出小人国、大人国、飞岛国和慧骃国等神奇国度,并用夸张的手法描写了各种怪诞的事物,如慧骃国中具有马的外形的有智慧的生物等,读来令人耳目一新。
1.复习资源P41 (2018·宁波中考)
(1)唐僧在何处收谁为徒?检索摘选的目录,按照收徒的顺序填空。(2分)
五行山收孙悟空→ → →流沙河收沙悟净
(2)阅读第十四回选段,完成题目。(6分)
他见三藏只管绪绪叨叨,按不住心头火发道:“你既是这等,说我做不得和尚,上不得西天,不必恁般绪咶恶我,我回去便了!”那三藏却不曾答应,他就使一个性子,将身一纵,说一声“老孙去也!”三藏急抬头,早已不见。只闻得呼的一声,回东而去。
结合选段中的相关语句分析孙悟空的性格。(2分)
整部小说写到孙悟空三次离开取经团队,选段写的是第一次。请写出孙悟空另一次离队时的表现,结合选段说明他的成长变化。(4分)
6. 课堂练习
1.复习资源P41 (2018·宁波中考)
(1)唐僧在何处收谁为徒?检索摘选的目录,按照收徒的顺序填空。(2分)
五行山收孙悟空→ → →流沙河收沙悟净
6. 课堂练习
第七回 八卦炉中逃大圣 五行山下定心猿
第十五回 蛇盘山诸神暗佑 鹰愁涧意马收缰
第十九回 云栈洞悟空收八戒 浮屠山玄奘受心经
第二十二回 八戒大战流沙河 木叉奉法收悟净
鹰愁涧收白龙马
云栈洞收猪八戒
1.复习资源P41 (2018·宁波中考)
(2)阅读第十四回选段,完成题目。(6分)
他见三藏只管绪绪叨叨,按不住心头火发道:“你既是这等,说我做不得和尚,上不得西天,不必恁般绪咶恶我,我回去便了!”那三藏却不曾答应,他就使一个性子,将身一纵,说一声“老孙去也!”三藏急抬头,早已不见。只闻得呼的一声,回东而去。
结合选段中的相关语句分析孙悟空的性格。(2分)
【示例1】选段通过“按不住心头火发”“使一个性子”“将身一纵”等语句,表现了孙悟空任性(急躁、率性)的性格。
【示例2】选段通过孙悟空“不必恁般绪咶恶我,我回去便了”等语言,表现了孙悟空任性(急躁、率性)的性格。
1. 复习资源P41 (2018·宁波中考)
(2)阅读第十四回选段,完成题目。
他见三藏只管绪绪叨叨,按不住心头火发道:“你既是这等,说我做不得和尚,上不得西天,不必恁般絮咶恶我,我回去便了!”那三藏却不曾答应,他就使一个性子,将身一纵,说一声“老孙去也!”三藏急抬头,早已不见,只闻得呼的一声,回东而去。
整部小说写到孙悟空三次离开取经团队,选段写的是第一次。请写出孙悟空另一次离队时的表现,结合选段说明他的成长变化。
示例一:孙悟空打死白骨精后,唐僧赶他走,孙悟空向师父下拜告别,嘱咐沙师弟,止不住流泪,表现了孙悟空重师徒之情。与第一次离队的表现相比,孙悟空由任性急躁变得成熟稳重,说明他成长了。
示例二:孙悟空打死了一群草寇,唐僧赶他走,孙悟空苦求不成,离开后又回来向师父求饶,被拒后,向观音菩萨求助。与第一次离队的表现相比,孙悟空能理性地处理问题了,说明他成长了。
2. 复习资源P51(2019·台州中考)名著阅读可以采取多部联读的方法。下面是《西游记》《镜花缘》《格列佛游记》三部作品的阅读任务,请你完成。
【任务一】探究《西游记》《镜花缘》中的“女儿国”。
(1)简要概述唐僧和林之洋在“女儿国”的经历。
(2)作者写两人在“女儿国”的经历有何用意?请简要说说。
【任务二】探究孙悟空、唐敖、格列佛三个人物形象。
(3)同学们在探究这三个人物形象时,有的认为他们都很机智,有的认为他们都很勇敢。你支持哪种观点?请结合作品相关内容简要阐述。
6. 课堂练习
(1)《西游记》中女儿国国王相中唐僧后准备留他为国王,自己不惜屈尊为王后,唐僧不答应,最后孙悟空用计获得通关文牒,并帮助唐僧脱身。《镜花缘》中女儿国国王相中林之洋后准备招他为妃,林之洋想尽办法却脱不了身,受尽折磨,最后在唐敖的帮助下才得以脱身。
2.复习资源P51 (2019·台州中考)名著阅读可以采取多部联读的方法。下面是《西游记》《镜花缘》《格列佛游记》三部作品的阅读任务,请你完成。
【任务一】探究《西游记》《镜花缘》中的“女儿国”。
(1)简要概述唐僧和林之洋在“女儿国”的经历。
(2)作者写两人在“女儿国”的经历有何用意?请简要说说。
【任务二】探究孙悟空、唐敖、格列佛三个人物形象。
(3)同学们在探究这三个人物形象时,有的认为他们都很机智,有的认为他们都很勇敢。你支持哪种观点?请结合作品相关内容简要阐述。
6. 课堂练习
(2)《西游记》叙述唐僧在女儿国的经历,意在突出唐僧西天取经途中不受外界诱惑的坚定意志。《镜花缘》叙述林之洋在女儿国的经历,描述女子所受的痛苦,意在表现女儿国的风俗习惯,揭露封建陋习。
2. 复习资源P51(2019·台州中考)名著阅读可以采取多部联读的方法。下面是《西游记》《镜花缘》《格列佛游记》三部作品的阅读任务,请你完成。
【任务一】探究《西游记》《镜花缘》中的“女儿国”。
(1)简要概述唐僧和林之洋在“女儿国”的经历。
(2)作者写两人在“女儿国”的经历有何用意?请简要说说。
【任务二】探究孙悟空、唐敖、格列佛三个人物形象。
(3)同学们在探究这三个人物形象时,有的认为他们都很机智,有的认为他们都很勇敢。你支持哪种观点?请结合作品相关内容简要阐述。
6. 课堂练习
(3)示例:我认为他们都很机智。孙悟空一路上与妖魔鬼怪斗智,如在三调芭蕉扇这一情节中,他不断与铁扇公主斗智;唐敖在女儿国,揭檄文治水,智救林之洋;格列佛在小人国机智地用一泡尿浇灭宫廷大火。
(首先提出你的看法,或机智,或勇敢,再结合三个人物的典型情节回答。)
3. (2019·河南中考)《西游记》塑造人物形象,常常把人物性格和某种动物的习性巧妙结合。请从下面的人物形象中任选一个,结合相关故事情节简要分析。
①孙悟空 ②猪八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课堂练习
示例一:孙悟空。 《西游记》中把孙悟空聪明好动的性格和猴子机灵顽皮的习性巧妙结合。比如,孙悟空拜师学艺,听讲时抓耳挠腮,手舞足蹈被祖师训斥。菩提老祖传口诀后,他很快就学会了72般变化和驾筋斗云等本领。后因人前卖弄被驱逐。
示例二:猪八戒。 《西游记》中把猪八戒懒惰的性格和猪好睡的习性巧妙结合。比如,唐僧师徒途经平顶山,猪八戒去巡山,才走出不远就钻在草里睡觉了,后来又编造了谎言搪塞,不去巡山。
4. (2019·湖州中考)请从下列两组名著中任选一组,从主题角度提炼出一个共同的关键词,并结合小说的内容阐释理由。
A组:《西游记》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B组:《西游记》 《骆驼祥子》
选: 关键词: 。
理由: 。
6. 课堂练习
A组 磨难(或:意志、信仰……)
《西游记》中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沿途降妖伏魔,历经八十一难,凭借无畏和勇敢的斗争精神终于取得真经。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保尔当过童工,在社会最底层饱受折磨,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坚贞不屈,在战场上勇往直前,即使全身瘫痪、双目失明后仍坚持创作。两部作品的主人公都经受了种种磨难,并凭着顽强的意志战胜了磨难。
4. (2019·湖州中考)请从下列两组名著中任选一组,从主题角度提炼出一个共同的关键词,并结合小说的内容阐释理由。
A组:《西游记》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B组:《西游记》 《骆驼祥子》
选: 关键词: 。
理由: 。
6. 课堂练习
B组 磨难(或:意志、信仰……)
《西游记》中孙悟空因大闹天宫被压五行山下,受苦五百年,后护送唐僧西天取经,历经八十一难,斩妖除魔,最终取经成功,被封为斗战胜佛。
《骆驼祥子》中祥子力图通过个人奋斗摆脱悲惨命运,但是经历三起三落后,他渐渐失去了对生活的信心和勇气,最后沦为自暴自弃的行尸走肉。两部作品的主人公都经受了种种磨难,但结局却截然相反。(结合内容阐释,言之成理即可)
课后作业:
1.名著练习:写清题号,做在自备本上。
2.结合小说内容,简述《西游记》中孙悟空的成长经历,可以思维导图,可以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