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灯笼 课件(共2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4 灯笼 课件(共27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7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6-19 10:15:08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共27张PPT)
灯 笼
吴伯箫
关注字音字形
fén niào kān jiǎo fèi yì
焚身 溺炕 神龛 皎洁 犬吠 司马懿
shēn sòng yù wò xī mù
乡绅 争讼 领域 斡旋 熙熙然 静穆
mù wǎng qiāng tuì róng qiǎo
思慕 怅惘 锵然 褪色 暖融融 幽悄
lán piào péi zú liáo
夜深星阑 霍骠姚 裴公 马前卒 燎原
思考探究:
1.写了什么 内容
2.为什么写 表达意图
3.怎样写 选材、语言、表达方式
真的,灯笼的缘结得太多了,记忆的网里挤着的就都是。
学习任务一:自读课文,梳理内容。
思考:作者记忆中有哪些与灯笼结下的“缘”呢?
温馨提示:
《灯笼》是一篇自读课文,自读课文的阅读提示往往为大家提供阅读内容,指明阅读方向。请大家在梳理内容时,结合“阅读提示”。
第3段挑着灯笼接晚下班回家的祖父
第4、5段挑了母亲准备的灯笼上灯学
第6段乡俗还愿,村口挂红灯
第7段元宵张灯,跟着龙灯跑半夜
第8段族姊远嫁,感叹兴衰
第9段喜爱在纱灯上描字。
第10段联想献帝伴灯
第11段联想
挑灯看剑的名将
作者与灯笼结下哪些“缘”呢?
灯笼在课文中起怎样的作用
作为线索,贯穿全文。
如何探究表达意图:
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2.找抒情议论的句子
3.品味含义深刻的句子
学习任务二:结合材料,探究意图。
了解作者
吴伯箫,当代著名的散文家和教育家。1906年出生于山东济南的一个乡村。1919年五四运动期间,参加罢课、查日货、宣传民主与科学等活动。1925年考入北京师范大学,开始文学创作。 三十年代在山东当老师。1938年奔赴延安参加革命。
材料一
1931年9月18日夜,日本侵略者在精心安排下,发动了“九一八事变”,“九一八”的炮火不仅震碎了壮丽的祖国河山,也击破无数文士的美好幻想,这其中就包括吴伯箫。然而,国民党政府竟然采取“不抵抗”政策,这让他十分愤懑,一腔积郁。他在这一时期的散文,常常回荡着爱国主义的激越旋律。即使在回忆童年生活的篇章里,这一旋律也时常跳跃而出。《灯笼》正是这个时期回忆主题的文章。
材料二
他竭力把自己从生活中汲取的美好情思,通过作品传达给读者……现实的黑暗,政府的腐败,劳动人民的贫困,尤其是日重一日的祖国的危难,又使他内心的矛盾和痛苦与日俱增。他热切地盼望着全国人民奋起抗击侵略者的一天早日到来,自己宁愿做一名“马前卒”。
——鲍霁《吴伯箫散文创作的“分水岭”》
默读课文
1.在各段中找出抒情议论的句子,或含义深刻的句子。
2.简要批注,或直接说出句子表达的思想感情。
抒情议论:
(1)小孩子喜欢火,喜欢亮光,却仿佛是天性。
(2)连活活的太阳算着,一切亮光之中,我爱皎洁的月华,如沸的繁星,同一支夜晚来挑着照路的灯笼。
( 3)那种熙熙然庭院的静穆,是一辈子思慕着的。
(4)你听,正萧萧班马鸣也,我愿就是那灯笼下的马前卒。
(5)唉,壮,于今灯笼又不够了。应该数火把,数探海灯,数燎原的一把烈火!
含义深刻:
(1)虽然人已经是站在青春尾梢上的人,母亲的头发也全白了。
(2)进士第的官衔灯该还有吧,垂珠联珑的朱门却早已褪色了。
(3)但那时人的处境可悯,蜡泪就怕数不着长了。
段落 内 容 表达意图
1 小孩子喜欢火,大人也须用火 热爱光明
2 早年与灯笼相关的生活场景
3 长幼情深,亲人之爱
4-5
6
7
8
9
10
11
12
段落 内 容 表达意图
1 小孩子喜欢火,大人也须用火 热爱光明
2 早年与灯笼相关的生活场景 热爱乡村生活
3 提灯笼接祖父回家,听进京赶考掌故 长幼情深,亲人之爱
4-5 母亲吩咐“我”打灯笼上灯学,给回家的“我”递消夜食品 母子深情,亲人之爱
6 乡俗还愿,村头挂红灯 表现民风淳朴,表达对乡俗的热爱
7 元宵节跑龙灯,赏灯猜谜,灯笼随着入梦 欢乐节日,热爱风俗
8 族姊远嫁时的辉煌景象 自豪家族历史,感伤辉煌不再
9 用朱红在纱灯上描宋体字 热爱传统文化
10 想象宫灯,感慨汉献帝 追忆历史,暗示国运不幸
11 想起前朝保家卫国的英雄将领 以古喻今,表达报国宏愿
12 回到现实,联想到火把、探海灯及烈火 抒发爱国情怀
挑着灯笼接祖父,祖孙情;
接过纱灯上下灯学,母子情;
跟着龙灯跑,青春情;
村头挂灯笼,邻里情;
族姊远嫁,想起官衔灯,岁月情;
在纱灯上描红,爱的是雅致;
对宫灯的想象,体验的是历史。
愿做灯笼下的“马前卒”,民族情。
在诸多“灯笼”之中,寄寓的情感有何不同?
以小见大
内容:小场面 小人物 小事件 小感触
主题:爱光明 爱生活 爱国情 报国志
学习任务三:品味语言,探究写法。
《灯笼》这篇散文,回忆了作者与灯笼有关的往事,寄寓着丰富的情感,有着无穷的艺术魅力,是我们学写散文的典范。作者是如何做到的?
形散神聚
1.围绕“灯笼”选择材料
2.以情感为线索组织材料
(形散神不散)
叙写小时候喜欢火、光、灯笼
抒写关于灯笼的记忆,说明灯笼的意义重大
抒发作者的爱国情怀
灯笼
(记叙)
(记叙、描写、抒情)
(抒情)
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
选材
“提起灯笼,就会想起三家村的犬吠,村中老头呵狗的声音;就会想起庞大的晃荡着的影子,夜行人咕咕噜噜的私语;想起祖父雪白的胡须,同洪亮大方的谈吐;坡野里想起跳跳的磷火,村边社戏台下想起闹嚷嚷的观众,花生篮,冰糖葫芦;台上的小丑,花脸,《司马懿探山》。真的,灯笼的缘结得太多了,记忆的网里挤着的就都是。”
质朴 自然
语言
“岁梢寒夜,玩火玩灯,除夕燃滴滴金,放焰火,是孩子群里少有例外的事。”
“坡野里想起跳跳的磷火,村边社戏台下想起闹嚷嚷的观众,花生篮,冰糖葫芦;台上的小丑,花脸,《司马懿探山》。”
短句、口语化表达
语言
“雪夜驰马,荒郊店宿,每每令人忘路之远近。”
(“忘路之远近”——陶渊明《桃花源记》)
“最壮的是塞外点兵,吹角连营,夜深星阑时候,将军在挑灯看剑,那灯笼上你不希望写的几个斗方大字是霍骠姚,是汉将李广,是唐朝裴公吗?”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辛弃疾《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诗意、雅致
课堂总结
《灯笼》是一篇咏物抒情的文章,以散文的自由笔法,回忆了纷繁的事物,时空跨度很大,看似信马由缰,实则以“灯笼”为线索,谈亲情、谈乡情、谈历史、谈家国情怀。其中,家国情怀是文章的主旨。
吴伯箫的散文创作
《羽书》
书中很多文章都表达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对祖国乡土的深情,和对人民被压迫的不满。受到作者生活经历的影响,《羽书》更多的是选择作者熟悉的生活场景进行创作,加上作者有丰富的历史和文化知识,读来给人以充实开阔的感觉。
吴伯箫的散文创作
“曾妄想创一种文体:小说的生活素材,诗的语言感情,散文的篇幅结构。” ——《无花果——我的散文》
“要像牛羊吃草那样抢着吞下去,储备起来,回头再反刍,咀嚼,消化。”
“一种经过酝酿,整理,综合成篇,字句也反复斟酌”
推荐阅读:
《记一辆纺车》《菜园小记》《歌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