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历史纲要(上)第3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课件(29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3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课件(29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6.6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6-20 08:55:0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9张PPT)
第三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课程标准:
1、了解秦朝的统一大业,认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及巩固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
2、通过了解秦朝的社会矛盾和农民起义,认识秦朝统治崩溃的原因。
九九乘法口诀简——里耶秦简
2024届高考一轮复习·《中外历史纲要(上)》
本课的时空坐标
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统一”首先是疆域统一,是一个实体形态;“多民族”是这个实体的政治组织形式;“封建” 不是“封邦建国”(分封),是疆域统一的实体的社会形态或社会发展所处的阶段。
本课的单元学习目标
学习要点 水平1—2学习目标 水平3—4学习目标
大一统国家的建立与巩固及其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 能够运用秦朝疆域图和西汉疆域图,明确秦汉疆域的四至;能够运用相关文献记载,梳理和概括秦汉时期皇帝制度、中央官制、郡县制度等的历史演进过程,了解秦汉时期在政治、经济、文化上巩固大一统的重要举措,并认识它们对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与发展的意义 能够搜集若干关于“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建立和巩固”的学术观点,在正确的历史观和方法论的指导下,评析学术观点,认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建立和巩固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
秦朝崩溃和两汉衰亡的原因 能够结合相关文献记载,概述秦朝末年和两汉后期的社会矛盾,分析秦朝崩溃与两汉衰亡的原因 能够比较秦朝崩溃与两汉衰亡原因的异同点;能够运用秦汉农民起义的相关材料,阐述“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这一历史结论
第三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基础巩固:水平1—2学习目标
1.能够运用秦朝疆域图和西汉疆域图,明确秦代疆域的四至
2.能够运用相关文献记载,梳理和概括秦代皇帝制度、中央官制、郡县制度等的历史演进过程
3.了解秦代在政治、经济、文化上巩固大一统的重要举措
4.认识这些举措对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与发展的意义
5.能够结合相关文献记载,概述秦朝末年的社会矛盾
6.分析秦朝崩溃的原因
始与谋国开伯业者,卫人公孙鞅也,张仪、魏冉、范睢皆魏人,蔡泽燕人,吕不韦韩人,李斯楚人,皆委国而听之不疑。卒之所以兼天下者,诸人之力也。——《容斋随笔》
1.背景:(1)客观条件:
①经济:封建经济发展,各地联系加强;
②政治:长期战乱,人民渴望统一;
③文化:各民族初步融合,华夏认同加强。
(2)主观条件:
①秦国地理位置优越,物质基础雄厚;
②秦王励精图治,广纳贤才,吏治清明;
③商鞅变法后,秦尊奉法家,奖励耕战;
④远交近攻的策略得当。
一、秦顺应历史发展潮流,建立了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
今周室既灭,天子已绝,乱莫大于无天子,无天子则强者胜弱,众者暴寡,以兵相刬,不得休息。 ——《吕氏春秋》
天时
地利
人和
(秦)其固塞险,形势便,山林川谷美,天材之利多,是形胜也。 ——《荀子·强国》
六王毕,四海一。
2.过程:(1)建立秦朝:①时间:前230-前221年,定都咸阳。
②策略:远交近攻,各个击破;
③顺序:韩、赵、魏、楚、燕、齐。
(2)统一全国:
①南征百越,加强对云、贵西南夷的控制。
②北击匈奴,修筑万里长城(临洮-辽东)
秦朝形势图:
疆域范围
开创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北起阴山至辽东
南至北向户
东至海暨朝鲜
西至临洮
、羌中
一、秦顺应历史发展潮流,建立了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
咸阳

大梁
邯郸

临淄
寿春
渤海
东海
河水
汾水
前223年灭楚
前230年灭韩
前225年灭魏
前228年灭赵
前221年灭齐
前222年灭燕
秦灭六国形势图
公元前221年,秦完成统一大业。读右图判断,符合秦灭六国先后顺序的部分排列是(  )
A.②③①⑤
B.②①⑤⑥
C.①③⑤④
D.④③⑤⑥

材料: 这是一件惊天动地的伟大事业,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大意义。在此之前,无论名义上如何,中国实际上是分裂的,所谓“诸夏”或“中国 ”只是一个笼统概念,并无确切的范围和实际的组织。直到秦统一,“中国”二字才有具体的表现,它代表着一个具有明确政治制度的庞大帝国和明确地理区域的广大国土和民众。 ———邹纪万《秦汉史》
秦以前的中国,只可说是一种封建(分封)的统一;只有到秦汉,中央方面才有一个更像样的统一政府,而其所辖的各地方,也已经不是封建性(分封性质)的诸侯列国并存。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中央
集权
地方政府
普通民众
中央政府
君主(皇权)
百官(相权)
君主
专制
君主专制是决策方式:强调皇帝的专断独裁,集国家权力于一身,皇权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
中央集权是管理方式:即政权组织形式,强调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地方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受中央节制。
二、秦代在政治、经济、文化上巩固大一统的重要举措
(一)创设新体制: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概念辨析】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百代都行秦政法
秦朝创设政治体制: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表现如下:
1、首创皇帝制度
2、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
3、地方制度——郡县(道)官僚制
1.首创皇帝制度:
(1)皇帝称号的由来:①突出个人地位;②神化君权。
(2)皇帝地位:对国家事
务拥有至高无上的决定权。
秦始皇 嬴政
(3)特点:
①皇帝独尊——神化君权。
②皇位世袭——权力不可转移。
③皇权至上——地位不可僭越。
“天下大定,今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传后世。其议帝号!”
——《史记·秦始皇本纪》
德高三皇,功过五帝。
皇帝的特定称号或特定的称谓(如:朕)
命令称“制”或“诏”,印称“玺”;
特殊的礼仪;避讳(为尊者讳);
特殊的用色规定(不同朝代有不同的规定);特定的用品有特定的称号;特定名词的专用;建筑的理念等。
秦阳陵虎符:专制皇权的象征
右在皇帝,左在阳陵
“法令出一”、“别黑白而定一尊”、“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
——《史记·秦始皇本纪》
2.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
(1)职能:三公为主要辅佐大臣,九卿泛指分掌具体事务的诸卿。
①丞相:百官之首,辅助全国政务。(位高权重)
②御史大夫:副丞相,执掌奏章律令,下达皇帝诏令,监察百官。(权重)
③太尉:掌管全国军务(虚有其位)。
奉常(负责宗庙、礼仪和教化)
郎中令(宫中警卫)
卫尉(宫门警卫)
廷尉(负责司法和首都警卫)
典客(主管少数民族事务)
宗正(负责皇室宗族事务)
治粟内史(负责国家财政)
少府(负责皇家财政及官府手工业)
太仆(负责宫廷车马)
秦朝太尉都是虚设,汉代始有太尉。
(2)特点:①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行政体制建立。
②三公九卿分工严密,相互配合、彼此牵制。
③体现“家天下”特点,家国同构。
丞相绾等言:“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镇之。请立诸子,唯上幸许。”始皇下其议于群臣,群臣皆以为然。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讎(chóu),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旨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候不便。”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议是!”
——司马迁《史记》
3.地方制度——推行郡县制:秦统一后废分封,将春秋战国时已产生的郡县官僚制在全国推广。
郡守(政务)、郡尉(军事)、监御史(监察)
县令、长(政务)、县尉(军事) 、县丞(司法)
三老(教化)、啬夫(赋税)、游徼(治安)
中央政府
郡(守)
县(令/长)



交通要道上十里设一亭,主司治安
里正(或里典),最基层的行政单位
设立郡、县(道)两级地方行政机构
(“皇权不下县”)
县以下设乡、里和亭,分别负责管理民众和治安。
3.地方制度——推行郡县制:秦统一后废分封,将春秋战国时已产生的郡县官僚制在全国推广。
秦代郡县图
影响:
①废除了旧贵族时代的世袭特权,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②形成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系统,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奠定两千多年封建制度的基本格局,被历代封建王朝沿用。
郡县制 分封制
划分标准
与中央关系
影响
性质
以地域为划分基础
以血缘为划分依据
郡县直属中央管辖,官员由中央任命,不能世袭
诸侯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
消除与中央抗衡的地方割据势力
容易出现诸侯割据,地方分离独立
官僚政治
贵族政治
为与士大夫治天下,非与百姓治天下也。
拓展延伸:分封制与郡县制的异同
实行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行政体制。三公九卿分工严密,各司其职,但都是围绕着皇权这一中心来设置和运转。三公既互相配合又互相牵制,谁也不能独揽大权,这保证了国家权力最终掌握在皇帝一人之手,保证专制皇权不致旁落。
体现出家天下和公天下相结合的特点,家国同构。“九卿”中奉常、宗正、郎中令、少府等官职就是为皇室专设的,是为皇帝私家服务的。家国同治,这是封建时代的统治特点。
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加强中央集权。地方绝对服从中央,最后集权于皇帝,加强了中央集权。
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实行俸禄制度,郡县制下各级官员均由皇帝铨选、任命、考核,不能世袭,不能久任。又为“家天下”注入“公天下”成分,基本杜绝了封君依恃土地、臣民、政权与中央政府相抗衡的问题,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政治稳定。
【归纳总结】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特点。
秦朝政治制度与先秦时期政治制度比较有何明显差异?
差异1:先秦时期政治是以血缘为纽带,是典型的贵族政治,而秦朝是各级官员君主任命、不得世袭的封建官僚政治。
差异2:虽然分封制较之内外服制,中央对地方管理有所加强,但中央并未真正实现权力高度集中;秦进一步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有效管理,实现了中央集权。
差异3:商周时君权受到原始民主传统制约,而秦朝君主进一步集权,皇权独尊。
8.许多学者认为,秦朝的建立标志着官僚政治取代夏、商、周时期的贵族政治。根据所学知识判断,“官僚政治”的最基本特点是(  )
A.“封建亲戚”
B.突出皇帝的独尊地位
C.“共和行政”
D.官员由中央任免和考核
D
1.政治:(1)法律制度:颁布《秦律》,统一法令;
(2)户籍制度:编制户籍;迁徙六国贵族到关中巴蜀等地。
(3)文书制度:各级官僚机构以文书行政,建立邮传为中心的文书传送系统,以保障皇帝和中央的政令能传送到全国各地。(大大加强与地方联系,维护中央集权)
睡虎地秦简
律令条文
里耶秦简
户籍简
有事请也,必以书,毋口请,毋羁请(让人代为请示)。
行命书及书署急者,辄行之;不急者,日毕,勿敢留,留者以律论之。 ——《睡虎地秦墓竹简》
(4)监察制度:建立以御史大夫为首的中央监察体系。
(5)官吏考核制度:上计制,考核官员的主要办法,每年岁末将地方治理情况上报中央。
(二)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
二、秦代在政治、经济、文化上巩固大一统的重要举措
史学前沿:2002年出土的里耶秦简,已经证明了秦始皇当时统一的文字正是古隶书,而不是篆书或者小篆。
2.经济:①继续重农抑商;②统一货币.度量衡.车轨;③修建驰道、灵渠。
3.文化:统一文字;“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焚书坑儒。
4.风俗:整顿社会风俗等。
车同轨:马车两轮之间距离为六尺
“驰道”以国都咸阳为中心,东至于燕齐,南达吴楚,北极甘泉……道广五十步,每三丈植一青松。
——李定一《中华史纲》






秦篆
隶书
秦尺(银铅合金)
秦 半两钱
铜权
度(长度) 量(体积) 衡(重量)
驰道:从咸阳通往全国各地。
(最早的“国道”)
直道:笔直,从咸阳至九原郡。
(古代第一条“高速公路”)
(2016·新课标全国Ⅲ卷·25)东汉王充在《论衡》中说:“萧何入秦,收拾文书(国家档案文献),汉所以能制九州者,文书之力也。”其意在说明,西汉成功地实现对全国的统治,是因为汉初
A.实行了崇尚儒家的政策
B.继承了秦朝的基本制度
C.未能充分发挥文书功能
D.官吏熟知秦朝典章制度

1、有利于国家统一,初步奠定历代疆域的基本版图。
2、促进民族交流交融,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秦人统一,此期间有极关重要者四事∶一、为中国版图之确立。秦并六国,分建四十二郡,造成此下二千年中国疆域之大轮廊。二、为中国民族之抟成。春秋时代华、夷杂处之局逐渐消融,而成“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之社会。三、为中国政治制度之创建。封建制破弃,郡县制成立,平民、贵族两阶级对立之消融。四、为中国学术思想之奠定。
——钱穆《国史大纲》
三、秦代巩固统一的措施对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与发展的意义
1.暴政表现:(1)始皇大兴土木,赋役繁重,抑制农业发展;
(2)刑法严苛,社会阶级矛盾严重激化;
(3)求仙访药,巡游封禅;
(4)焚书坑儒,钳制思想堵塞言路,是文化史上一场浩劫。
(5)公元前210年,始皇巡行途中逝世,秦二世继位,残忍昏庸,社会矛盾更加尖锐。
《史记·秦始皇本纪》:“有敢偶语《诗》《书》,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者,同罪”。
《盐铁论.诸圣》说“秦时劓(yi)鼻盈,断足盈车”。
四、概述秦朝末年的社会矛盾,分析秦朝崩溃原因
秦王暴政,二世而亡
1.陈胜、吴广起义: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揭竿而起”。陈胜自立为王,建立“张楚”政权。
地位: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
揭竿而起,天下皆反
2.秦朝覆灭:(1)项羽、刘邦等反秦势力日益壮大。公元前207年,项羽在巨鹿之战打败秦军主力,刘邦率军进入咸阳,子婴出城投降,秦朝灭亡。
(2)楚汉战争:秦朝灭亡后,刘邦和项羽展开了长达四年的楚汉战争,最终项羽被刘邦击败。
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贾谊《过秦论》
秦朝速亡的原因:秦的暴政失去民心。
根因:严刑峻法的治国模式激化矛盾。
第三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拓展提高:水平3—4学习目标
1.能够搜集若干关于“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建立和巩固”的学术观点,在正确的历史观和方法论的指导下,评析学术观点,认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建立和巩固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
2.能够比较秦朝崩溃与两汉衰亡原因的异同点
3.能够运用秦汉农民起义的相关材料,阐述“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这一历史结论
陈胜吴广起义原因
关于陈胜吴广起义与秦朝法律的关系,《史记·陈涉世家》是这样记载的:“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适戍渔阳(戍卒)。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据此,一些史学家推断,“失期当斩”是陈胜吴广起义爆发的直接原因。 1975年出土的战国晚期到秦始皇时期的《睡虎地秦简·徭律》,对“失期”有如下条文:“失期三日到五日,谇(斥责);六日到旬,貲(罚)一盾;遏旬,貲(罚)一甲。”据此有人认为,作为文物出土的《睡虎地秦简》,无论在时间亦或是可靠程度上,都比《史记》要权威得多,由此一些人认为《史记》的记载是错误的。
【注】:
①戍卒不仅需从事必要的劳役而且还要负责作战,其中作战是他们的主要职能。
②徭役一般是指在没有特殊情况下单纯从事普通劳役的人员,如筑长城、修建宫室等等。
③从秦朝开始,历代的法律都称为“律”,比如《汉律》、《唐律》、《大明律》,几乎没有称“法”的。
你是否认同用《睡虎地秦简·徭律》来否认《史记》?请阐明理由。
示例1:以《睡虎地秦简》否定《史记》,证据不够充分。
第一,从时间来看,陈胜吴广起义发生在秦二世时期,而《睡虎地秦简》截止到秦始皇时期,秦二世是否修改了相关法律,还需要查证。
第二,从法律的针对性来看,《史记》中的“失期,法皆斩”针对的是有军事职责的戍卒,《睡虎地秦简徭律》针对的是普通的徭役,戍卒与徭役是有区别的。
第三,从法律的名称来看,秦朝开始,历代的法律都称为“律”,《史记》中的“失期,法皆斩”的“法”可能并非是《秦律》,有可能是军法。综上,在没搞清楚秦二世的法律是否有变、《徭律》是否适用于“戍卒”、对“法”字含义的理解尚不明确的情况下,否定《史记》的说法是有失偏颇的。
示例2:同意以《睡虎地秦简徭律》否定《史记》,《史记》的记载有可能是错误的。
第一,《睡虎地秦简徭律》是官方法律文献,也是一手史料,而《史记》是汉朝史学家的论著,是二手材料。比较而言,《睡虎地秦简徭律》史料价值更高,更可信。
第二,从秦朝开始,历代的法律都称为“律”,而《史记》中仍然称“失期,法皆斩”,说明《史记》所记述的历史不一定都是正确的。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