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3张PPT)
“神农氏没,黄帝、尧、舜氏作,通其变,使民不倦;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这是《周易 系辞下》中的一段话,意思是主张“变”。后来清末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中也引用了这段话,强调变法要因时而变,与时俱进,这样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促进社会的发展。“求变”“求新”是中国的历史传统,也是中华民族绵延不绝、中华文化传承不息的重要原因。
《变法通议》书影
变
革
中国历代变法与改革
学习要点
中国历史上变法和改革的历程、内容,理解改革的历史必然性和作用
水平1—2学习目标:
概述中国古代、近代重要变法改革的背景、基本内容,分析成败原因
了解新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改革开放的主要历程,分析改革开放的伟大意义
水平3—4学习目标:
运用唯物史观分析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的必然性和影响
认识当代中国的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认识中华民族改革创新的传统,体会改革家们的政治智慧
关于改革的有关知识和规律总结
改革是指对旧的生产关系、上层建筑做局部或根本性的调整和变动。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其实质是调整生产关系使之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进而推动生产力进一步发展。
1、含义
①从程度上看:一种是在不触动根本制度的前提下进行的局部调整;一种是对旧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进行的彻底改革,导致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
2、改革的分类
②从内容上看:分为政治改革、经济改革、军事改革、文化习俗改革等。
③从性质上看:可分为奴隶制改革、封建制改革、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社会主义性质的改革。
目 录
壹
貮
叁
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与改革
中国近代的改革探索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要改革
一、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与改革
战国
魏晋南北朝
宋
明
商鞅变法
孝文帝改革
王安石变法
张居正改革
探究:这些改革在什么情境下发生?怎么改的?成效如何?
Ⅰ秦国商鞅变法
①根本原因:社会发展趋势,经济条件。
归纳“改革背景或原因”的一般方法
②主要原因:旧的生产关系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有时也可视为根本原因)。
④必要条件:社会危机(内忧:三大矛盾导致的社会危机,财政危机。外患:民族危机。)。 (有时也视为主要原因)。
③阶级、组织基础:阶级力量的壮大,社会组织、团体的建立和发展。
⑤主观因素:改革者的革新意识、个人素质等。
⑥外部因素:统治者或革新派的支持,社会环境,偶然事件的发生等。
运用方法,分析商鞅变法背景
铁犁牛耕出现和推广
私田增多,井田制瓦解 封建土地私有制兴起
兼并战争
决定
经济基础
上层建筑
生产力发展
生产关系变化
决定
各国变法
一、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与改革
Ⅰ秦国商鞅变法
回顾《中外历史纲要》上第2课p11,概括变法内容
领域 措施 作用
经济
军事
政治
社会
废除井田,开阡陌
重农抑商,奖耕织
废除世卿世禄,奖励军功
什伍连坐
行县制
强制大家庭拆散为个体小家庭
承认土地私有;促进小农经济发展
调动生产积极性,增加财政收入;
剥夺和限制贵族特权,提高战斗力;
严刑峻法,强化统治
强化中央集权;有利于国家统一
促进小农经济;增加财政收入
③ 意义:
打击了贵族特权,促进了封建政治经济军事的发展,
使秦国成为政治军事强国,为秦成就统一霸业奠定了基础。
② 内容:
一、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与改革
Ⅰ秦国商鞅变法
商鞅变法是否成功?分析原因
①看是否符合当时的历史发展潮流或社会发展潮流。
分析改革成败原因的一般方法
②对比当时改革派和反对派或顽固派的力量,要从改革的阻力和支持改革的力量两方面去分析,要注意群众基础是否雄厚。
③看改革的措施是否行之有效,改革者是否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
④看内外环境是否有利于改革的开展和执行。
变法顺应了历史发展趋势,合乎秦国国情
符合新兴地主阶级的要求
变法得到了秦孝公的支持,改革措施全面彻底。
商鞅具有全盘计划,充分的舆论宣传,取信于民,如徙木立信,变法内容深入人心。
一、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与改革
Ⅱ北魏孝文帝改革变法
①根本原因:社会发展趋势,经济条件。
归纳“改革背景或原因”的一般方法
②主要原因:旧的生产关系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有时也可视为根本原因)。
④必要条件:社会危机(内忧:三大矛盾导致的社会危机,财政危机。外患:民族危机。)。 (有时也视为主要原因)。
③阶级、组织基础:阶级力量的壮大,社会组织、团体的建立和发展。
⑤主观因素:改革者的革新意识、个人素质等。
⑥外部因素:统治者或革新派的支持,社会环境,偶然事件的发生等。
运用方法,分析改革背景
①两晋南北朝时期,内迁的游牧民族纷纷建立政权,征伐不断。北魏439年重新统一北方
②战乱给各族人民带来苦难,长期的冲突与交往中,民族交融成为历史发展的潮流。
一、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与改革
Ⅱ北魏孝文帝改革变法
是时,魏百官不给禄,少能以廉白自立者。
---《资治通鉴》
北魏初期,在地方上实行宗主督护制。地主豪强把宗族、佃户组织起来,修筑坞堡,割据一方。政府由于无力消灭豪强势力,被迫承认其合法性,地方的赋税、徭役也由他们代管、征收。他们往往隐瞒户籍,借机逃避赋税。
2.内容
前期:冯太后主持,重点是创建新制度。
措施 内容 影响
俸禄制 官吏俸禄由国家筹集发放,严惩贪污。
均田制 国家把控制的荒地分配给农民,农民向政府交纳租税,并承担一定的徭役和兵役。
三长制 废除宗主督护制,设三长,直属于州郡,负责清理户口、田亩和征役。
邻 长 里 长 党 长
5家 25家 125家
吏治改善,赋役负担减轻,农业生产得到迅速发展。
农民得到土地,有利于政府税收和征役;促进北方经济恢复发展。
地方政权掌握在国家手中,有利于中央集权,
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徭役。
一、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与改革
Ⅱ北魏孝文帝改革变法
2. 内容
后期:孝文帝主持 , 推进汉化,民族交融。
前期:冯太后主持,重点是创建新制度。
1. 时代背景
迁洛阳
据史料结合所学:孝文帝迁都的理由有哪些?
洛阳地处中原,文化先进,地理位置重要;
远离平城(保守贵族集中),有利于减少改革的阻力;
推进汉化政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统治。
魏主曰:“国家兴自北土,徒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甚为难。崤函帝圣、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
——《魏书》
一、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与改革
Ⅱ北魏孝文帝改革变法
2. 内容
后期:孝文帝主持 , 推进汉化,民族交融。
前期:冯太后主持,重点是创建新制度。
1. 时代背景
汉服
鲜卑姓 汉姓
拓跋 元
贺楼 楼
邱穆陵 穆
贺兰 贺
独孤 刘
汉姓
孝文帝率先娶汉族大姓卢、崔、郑、王4家的女儿为妃,把自己的女儿嫁给汉族大姓。
通婚
汉话
迁洛阳
3. 实质
少数民族政权的封建化改革
一、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与改革
Ⅱ北魏孝文帝改革变法
2. 内容
1. 时代背景
3. 实质
3. 影响
自晋宋以来,号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
自葱岭以西,至于大秦,百国千城,莫不款附。商胡贩客,日奔塞下。所谓尽天地之区已,乐中国土风因而宅者,不可胜数。是以附化之民,万有余家。门巷修整,阊阖填列。青槐荫陌,绿树垂庭。天下难得之货,咸悉在焉。
——摘自[北魏]杨衒之《洛阳伽蓝记》
①有效地巩固了北魏政权,促进了北方社会经济的发展。
②加快了北方各族人民的交融,缓和了民族矛盾。
③缩小了南北差距,为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阅读史料结合教材:分析孝文帝改革的影响。
一、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与改革
Ⅲ王安石变法
回顾北宋初年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军事:_____
行政:_____
财政:_____
制钱谷
收精兵
削实权
加强中央集权的同时造成怎样的负面影响?
冗官
冗兵
冗费
今则西戎已叛,屡丧边兵;北虏愈强,且增岁币。国用殚竭,民力空虚,徭役日繁,率敛日重.官吏猥滥,不思澄汰;人民疾苦,未尝省察.百姓无告,朝廷不与为主,不使叛而为寇,复何为哉?
——《枢密副史富弼的上疏》
一、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与改革
Ⅲ王安石变法
2.目的
富国强兵,巩固统治
3.内容
富国 强兵
措施
作用
青苗法、农田水利法、
免役法、市易法、方田均税法、均输法
保甲法、保马法将兵法、军器监
一定程度抑制豪强兼并,
减轻人民负担,增加财政收入
兵农合一,节省政府开支,提高军队战斗力。增加武器装备
4.结果
变法初期取得了显著成效(达到了富国目的,增加了大笔收入),
但因变法涉及面广、阻力大,有些措施也欠妥当而失败。
回顾《中外历史纲要》上第9课p52
1.背景
一、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与改革
Ⅲ王安石变法
(王安石)不忍贫民而深疾富民,志欲破富民以惠贫民。……及其得志,专以此为事,设青苗法,以夺富民之利。民无贫富,两税之外,皆重出息十二,吏缘为奸,至倍息,公私皆病矣。 —苏辙《栾城三集》
依照当时情况,王安石的新政,一面既忽略了基本的人的问题,一面又抱有急工速效的心理。在国内新政全无头绪的当日,却同时引起挑衅,对外便开疆用武。因此更是加以聚敛,而忽略了为国家的百年大计。 —钱穆《国史大纲》
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分析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
① 损害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引起他们的反对;
② 用人不当,执行中危害百姓利益;
③ 涉及面广,过于急进,忽视客观规律;
④ 宋神宗动摇(后期)
元丰四年、五年 , 宋夏之间两次大战, 宋军中义勇、保甲约占一半, 这两场战争都以宋军败北 、死伤数十万人而告结束……
——吴巨洪《浅谈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及启示》
一、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与改革
Ⅳ张居正改革
①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进一步发展
②政治腐败
③统治危机加深
整肃吏治,加强考核(重点)
裁减开支,清丈土地,改革税制
(实行一条鞭法)
背景
举措
影响
国家财政收入增加,
社会矛盾相对缓和,
封建统治危机暂时缓解
明中叶后皇帝不临朝成为惯例,嘉靖皇帝深居内宫,修仙练道,三十年不理政;隆庆皇帝在位六年,极少审批公文,遇有国家大事,听任群臣争议,一言不发,有人竟以为他是哑巴。人们愤愤地指出:“嘉隆以来,纪纲颓坠,法度凌夷”。万历新政之前,国家财政每年巨亏300万两白银。
——摘选自刘志琴《张居正评语》
明朝中后期,随着新航路的开辟,欧洲殖民者在中国沿海的活动日益频繁。16世纪中期,葡萄牙人获得了在濠镜澳的租主权。稍晚东来的荷兰和西班牙,分别占据了台湾岛的南部和北部。
——摘选自《中外历史纲要》上
结合材料,分析改革背景?
一条鞭法 把各州县的田赋、徭役以及其他杂征总为一条,合并征收银两,按亩折算缴纳,简化了税制,方便征收税款,同时使地方官员难于作弊,进而增加财政收入。
时间
商鞅变法
变法
背景
内容
影响
战国
诸侯纷争
废井田,废世卿世禄、奖耕战、建县制
奠定秦统一基础
孝文帝改革
北魏
民族冲突、交往
汉化与迁都
加快民族交融,激化矛盾
王安石变法
北宋
内外交困
商业贷款、兵农合一
富国未强兵
张居正改革
明朝
统治危机
整肃吏治,裁减开支,清丈土地,改革税制
暂缓危机,几乎废止
思考:结合表格思考中国古代变法和改革呈现出的异同点。
同:背景——动荡;目的——生产力、国家、民族; 过程——艰辛曲折
二、中国近代的改革探索
Ⅰ维新变法
观万国之势,能变则全,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
——康有为《上清帝第六书》
吾国四千余年大梦之唤醒,实自甲午战败、割台湾、偿二百兆以后始也。我皇上赫然发愤,排群议,冒疑难,以实行变法自强之策,实自失胶州、旅顺、大连湾、威海卫以后始也。
——梁启超《戊戌政变记》
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分析维新变法的背景?
1.背景
①时代:内忧外患,救亡图存
②直接: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极大地震撼了中国社会
③个人:康有为、梁启超等一批维新志士宣传维新思想:
创学会、办报刊、兴学堂
提倡西学,议论时政
主张学习日本、俄国变革政治
二、中国近代的改革探索
Ⅰ维新变法
序幕:公车上书
高潮:百日维新
失败:囚禁光绪
2.过程
一、教育方面:
废八股改试策论;设立京师大学堂、各省设立新式学堂。
二、行政管理:
裁撤冗员和不必要的机构 ;允许官民上书言事;
三、工业:
建设铁路、发展农工商、奖励发明
①政治: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封建制度。
②经济:推动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③思想:提倡新学、主张兴民权、抨击封建思想文化,
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
3.影响:
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半殖半封的中国是行不通的
二、中国近代的改革探索
Ⅰ维新变法
维新志土们大多是青年士人,为国家民族之救亡图存大业挺身而出,以天下为己任,但却未能走入民间获得民众的支持和力量,缺乏足够的社会支援。它是一场准备很不充分的政治运动。
——王先明《中国近代史》
(他们)缺乏工作经验,简直是以好心肠扼杀了进步。他们把足够9年吃的东西,不顾它的胃量和消化能力,在3个月之内,都填塞给它吃了。
——【英】赫德
戊戌变政,首在裁官。京师闲散衙门被裁者不下十余处,连带关系因之失职失业者将及万人,朝野震骇,颇有民不聊生之戚。
——《梦蕉亭杂记》
合作探究: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客观:
顽固守旧势力的强大
主观:
维新派自身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①维新派缺乏社会基础,没有严密组织。把希望寄托于没有实权的皇帝身上。
②策略失误:树立的对立面太多、操之过急。
二、中国近代的改革探索
Ⅱ清末新政
1.背景:
2.内容:
3.影响:
作为早期现代化的终结点,清末新政也表明了现代化潮流的不可抗拒性,历史终于走到了这一步。它以自身毁灭为代价,为适应开放的新形势而培植了现代化的动力,为中国人全面拥抱现代化创造了比之前更好的条件……
——忻平《清末新政与现代化进程》
①清末新政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近代化),为辛亥革命增加了思想基础、阶级基础、武装力量等,加速了清朝的覆灭。
②新政并没有使清政府摆脱内外困境,很快革命爆发了。
为了应对日益严重的统治危机
改革教育、派遣留学生、编练新军、振兴商务、奖励实业
主观目的和客观效果具有背离性
二、中国近代的改革探索
Ⅲ民国改革
由于政局动荡,国家始终未能实现实质上的统一,这些改革多以失败告终。
二、中国近代的改革探索
探究:如何认识中国近代的改革?
救亡图存
中外反动势力强大;民族资产阶级具有软弱性
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思想的解放和社会的进步
1.主题:
2.局限性(失败的原因)
3.意义:
改革 意义
戊戌变法 起到了思想启蒙作用
清末新政 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民国改革 促进了共和观念、文明风俗和近代教育的发展
三、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要改革
1949
1956
1958
1960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
大跃进人民公社
1966
1976
1978
2013
2012
2017
2019
八字方针
文革开始
文革结束
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
十八大深化改革开放目标
十八三全面深化改革
十九大深化改革入党章
十九四全面深化改革部署
趋势
最深刻的社会变革
最关键的一招
在改革开放后继续推行全面深化的改革
我们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广泛最深刻的社会变革。我们创造性地实现了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这是中国社会变革和历史进步的巨大飞跃,也极大地支持和推进了世界社会主义事业。 ——摘自《江泽民在庆祝建党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我们党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是基于对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深刻把握,是基于对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实践的深刻总结,是基于对时代潮流的深刻洞察,是基于对人民群众期盼和需要的深刻体悟。
——习近平《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18年12月18日)
随着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遇到的阻力越来越大,面对的暗礁、潜流、漩涡也越来越多。发展中的问题和发展后的问题、一般矛盾和深层次矛盾交织叠加、错综复杂。容易的、皆大欢喜的改革已经完成了,好吃的肉都吃掉了,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改革开放中的矛盾只能用改革开放的办法来解决。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
改革开放是党和人民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
三、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要改革
社会主义改造
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体系初步构成
1953年 1956年
三大民主政治制度
(一根二基)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初步建立
1949--1952
政权巩固
经济恢复
你如何理解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
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
土地改革
Ⅰ过渡时期
三、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要改革
Ⅱ探索时期
八字方针
成就:初步建立起进行现代化建设所必需的物质技术基础,培养了经济文化建设等方面的骨干力量,积累了党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经验。
总路线
大跃进
人民公社化运动
两头好 中间差
良好开端:
《论十大关系》
中共八大
1958年
1956
1960年
1966年
结果:由于缺乏经验,急于求成,犯了“左”倾错误,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出现了严重曲折。
三、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要改革
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1.改革开放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全党工作着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
(1)对内改革:①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②城市:扩大国有企业经营自主权、实行政企分开原则
(2)对外开放:①1980年5月,中央决定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设立经济特区
②1984年,中央进一步决定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
(3)逐步深化:邓小平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重大命题(1982年中共十二大)
→确立“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1987年中共十三大)
→明确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992年中共十四大)
→“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开放战略(2000年十五届五中全会)
→加入世贸组织(2001年)
(4)稳步推进:进入21世纪,改革开放向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稳步推进,国民经济迈上新台阶。
到2010年,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经济体。
回顾《中外历史纲要》上第28课p170-171
三、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要改革
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2.中共十八大——全面深化改革
2012年,中共十八大:确定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
2013年,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一个国家的制度和制度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两者相辅相成,单靠哪一个治理国家都不行。
——2014年2月17日,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
三、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要改革
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3.中共十九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2019年,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体目标。
2017年中共十九大: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将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列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并载入党章。基础性制度体系基本形成。
三、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要改革
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根据书本回顾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
内容
成就
农村
对外
所有制
经济体制
理论体系
综合国力
国际影响力
认识
改革开放极大改变了中国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中国人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
改革开放是党和人民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
影响
小结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
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
中国近代的改革探索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要改革
战国商鞅变法
北宋王安石变法
戊戌变法
清末新政
过渡时期
北魏孝文帝改革
社会主义现代化
建设新时期
明朝张居正改革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民国时期的改革
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决策
中共十八大:全面深化改革
中共十九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