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性必修1 第5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课件(2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选择性必修1 第5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课件(27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6-20 09:10:5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7张PPT)
文明标志
国家产生
国家统治
制度建设
建立组织
制定规则
政治体制
人事管理法律外交财政
社会治理
国家
制度
权力分配
机构设置
行政运行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近现代中国公务员制度
西方近代文官制度
继承
渊源
影响
时序连续性
空间差异性
第二单元 官员的选拔和管理
第5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第6课 西方的文官制度
第7课 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把握单元内容主线
官员的选拔与管理是国家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治理的必要前提。各国国家制度和国情不同,官员的选拔与管理方式各异,但也呈现出相互学习、借鉴的特点。(导语P29)




治国之本在治吏,吏治则国治。
—唐 张九龄
【课标要求】
了解中国古代官员选拔方式的更迭过程和不同阶段的特征
知道中央集权体制下古代中国的官员考核和监察制度
官员
选拔
管理
考核
监察
水平1—2学习目标
1.叙述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变迁的历史过程,解释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变迁的原因
2.简述不同选官制度的作用
3.能够通过了解科举制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发展内容,归纳科举制的特征
4.叙述中国古代官员考核、监察制度变迁的历史过程,知道不同阶段考核、监察制度发展的表现
5.比较不同朝代考核、监察制度的异同,理解中国古代官员考核、监察制度变迁的原因
水平3—4学习目标
1.通过比较中国古代不同选官制度的差异,认识科举制是中国古代重大的创举
2.认识选官制度基于不同的时代特征、社会状况和统治需要而不断调整
3.认识中国古代官员考核、监察制度发展的特征
4.理解中央集权制度、社会治理和官员管理制度之间的关系
5.认识古代官员管理制度的变化是基于不同的时代特征、社会状况和统治需要而不断调整
一、古代中国选官制度
西周
春秋战国


魏晋南北朝






世官制
公门有公,卿门有卿,贱有常辱,贵有常荣,赏不能劝其努力,罚亦不能戒其怠惰。
——《礼记》
官员“选拔”标准?
造成影响?
血缘
贵族世代垄断
一、古代中国选官制度
西周
春秋战国


魏晋南北朝






世官制
军功爵制
“斩一首者爵一级,欲为官者为五十石之官;斩二首者爵二级,欲为官者为百石之官。官爵之迁与斩首之功相称也。”
——《史记 商君列传》
战争胜负是决定国家存亡的关键……战国时代用人的特点是人才需求量大,对人才能力要求明确,衡量的标准只有一个—一能否迅速为国家和君主创造利益。
—秦国利《春秋战国时期人才价值观的演变》
举荐制
根据材料,分析背景?
①尚贤思想兴起②各国争霸图强需要
选拔标准?作用?
才能、军功,促进阶层流动
一、古代中国选官制度
西周
春秋战国


魏晋南北朝






世官制
军功爵制
举荐制
重法吏
故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
——《韩非子》
古者天下散乱,莫能相一。人着其所私学,闻令下,则各以其私学议之。臣请有文学诗书百家语者,蠲除去之;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若有学者,以吏为师。
——《史记·李斯传》
故腾为是而修法律令、田令及为闲私方而下之,令吏明布,令吏民皆明智之,毋巨於罪。
——睡虎地秦简《语书》
一、古代中国选官制度
西周
春秋战国


魏晋南北朝






世官制
军功爵制
举荐制
重法吏
察举制
材料一汉代察举制“四科取士”为:“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达法令……四曰刚毅多略……皆有孝悌廉公之行。” ——《后汉书·百官志注》
内容:
先考察而后推举,重点考察被举者在乡里的舆论评价和为官能力,然后推荐为官或提拔任用
品德与文才兼备,又有良好的经学底蕴。
讲求孝行、廉洁
选拔智略出众的优秀人才。
德才兼备,正直不阿,能直言极谏。
明于儒学的经典,通晓儒术
常科
科目
特科
察孝廉
举茂才
贤良方正
贤良文学
明 经
一、古代中国选官制度
西周
春秋战国


世官制
军功爵制
举荐制
重法吏
察举制
元光元年,汉武帝“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汉举贤良,自董仲舒以来,皆对策三道。……此后,郡国每岁荐举孝廉,由朝廷加以考核,任命为官,成为定制。 ——阎步克《察举制度变迁史稿》
汉代察举制“四科取士”为:“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达法令……四曰刚毅多略……皆有孝悌廉公之行。” ---《后汉书·百官志注》
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 ——《晋书·段灼传》
东汉顺帝六年,河南尹田歆掌握了察举六名孝廉的名额,当权的贵族勋戚争相请托,结果真正名士入选的只有一人,其他五人都是走后门人选的。
积极:注重品行才学,为两汉政权选拔了大批人才。
局限:容易任人唯亲,滋生腐败;
汉末社会动荡,选官多操纵在地方大足名士手中,严重干扰人才选拔。
积劳
征辟
一、古代中国选官制度
西周
春秋战国


魏晋南北朝






世官制
军功爵制
举荐制
重法吏
察举制、积劳、征辟
九品中正制
在实行察举的两汉之际,还有考试这样一个辅助性的环节,到了魏晋时代,居然倒退到全凭中正官作出一个模糊评语的地步。既然不能量化考核,必然没有考核标准,结果就是“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 ——喻大华《帝制往事》
今台闹选举,涂塞耳日,九品访人,唯问中正。故据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则当涂之昆弟也。 ——《晋书·段灼传》
崔卢王谢子弟,生发未噪,已拜列侯,身未离襁褓,业已被冠带。
——屠隆《鸿芭节录》
东汉中后期,由于宣官专权,政治腐败,察举选官名实不符,很难选拔到真正的人才。同时,汉末以来,战乱频仍,社会动荡不安,百姓背井离乡,“人士流移,考详地”,难以掌握士人的真实情况,使察举制无法实施。
——赵毅、赵秩峰《中国古代史(上册)》
九品中正制背景?
东汉末年政治与社会秩序大乱,豪强大族控制了地方选人权。
东汉顺帝六年,河南尹田歆掌握了察举六名孝廉的名额,当权的贵族勋戚争相请托,结果真正名士入选的只有一人,其他五人都是走后门人选的。
昔魏氏革命,州郡县俱置大小中正,区别所管人物,德充才盛者……定为九品。 --晋书·段灼传》
选举“贤有识鉴”的现任中央官员兼任其原籍的郡小中正或州大中正。中正考察士人的“品状”后,评定其等第,分为九品:评定品第的依据,主要是德行才能,门第也在考虑之列。
内容?
标准?
设置中正、品评人物、授以官职
重视家室、道德才能到主要看重家室
影响?
积极:
消极:
将选官权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
注重家世,形成门阀士族政治。
一、古代中国选官制度
西周
春秋战国


魏晋南北朝






世官制
军功爵制
举荐制
重法吏
察举制、积劳、征辟
九品中正制
创立科举制
至南北朝,有识者对士族政治以及九品中正制多有批评。君主为了改变门阀势盛,威权下移的局面,开始启用寒庶,典掌机要。标准由出身门第变为以文化考试为主,考试逐渐居于选用官制度的中心环节。
----《阎步克自选集》
南北朝以来,寒门庶族地主势力上升,
要求打破门阀士族垄断政治的局面,积极要求参政
科举制背景?
内容:
科目 结果
制举 皇帝自设科目考试选人
常举 秀才、明经、进士等几十种 考试合格只是取得为官资格,还需吏部选拔后方可正式任官。
吏部选官标准有四条:
身(仪表气质);言(语言表达)
书(书法遒美);判(问题处理)
一、古代中国选官制度
西周
春秋战国


魏晋南北朝






世官制
军功爵制
举荐制
重法吏
察举制、积劳、征辟
九品中正制
科举制创立
完善科举制
一、古代中国选官制度
西周
春秋战国


魏晋南北朝






世官制
军功爵制
举荐制
重法吏
察举制、积劳、征辟
九品中正制
科举制创立
完善科举制
进一步完善科举制
北宋“取士不问家世”原则的确立,堪称我国封建选士制度史上的一大变革。魏晋隋唐“官之选举必由于簿状”的时代始告终结。
——张邦炜《论北宋“取士不问家世”》
故不问东西南北之人,尽聚诸路贡士,混合为一,而惟材是择。又糊名、誊录而考之……其无情如造化,至公如权衡,祖宗以来不可易之制也! ——欧阳修
扩大科举规模
宋代科举制的变化?
面向社会开放
糊名誊录制
南北分卷
影响?
科举成为选拔官员的主要途径
一、古代中国选官制度
西周
春秋战国


魏晋南北朝






世官制
军功爵制
举荐制
重法吏
察举制、积劳、征辟
九品中正制
科举制创立
完善科举制
进一步完善科举制
元代推行民族压迫政策,选拔人才主要不由科举,所以举办科举的次数极少。最早的一次1237年……此后过了77年,直到1314年才又开科取士。元朝总共才举行科举17次,后16次仅登科进士1135人。而且进士分配名额极不公平,蒙古、色目、汉人的人口数相差极端悬殊,名额却一样。
---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元代科举制的变化?
部分保留了蒙古传统;恢复科举制,官员中科举出身比例不高。
科举制
一、古代中国选官制度
西周
春秋战国


魏晋南北朝






世官制
军功爵制
举荐制
重法吏
察举制、积劳、征辟
九品中正制
科举制创立
完善科举制
进一步完善科举制
科举制
强化科举制
形式: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与殿试三级
生源:主要是国子监和府州县学的学生等
内容:从四书五经中命题
实现南北卷制度
一、古代中国选官制度
西周
春秋战国


魏晋南北朝






世官制
军功爵制
举荐制
重法吏
察举制、积劳、征辟
九品中正制
科举制创立
完善科举制
进一步完善科举制
科举制
强化科举制
材料一:士人可以不经荐举,直接报名考……由政府择优录取,从而纠正了魏晋以来世家大族垄断用人做官大权的状况。
——韦庆远 《中国政治制度史》
材料二: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少小须勤学,文章可立身;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
——汪洙【宋】《神童诗》
材料三:贞观初放榜日,上私幸端门,见进士于榜下缀行而出,喜谓侍臣曰:“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唐]王定保《唐摭言》
材料四:(科举制度)“为所有西方国家以考试录用人员的文官考试制度提供了一个遥远的榜样。”
——崔瑞德《剑桥中国隋唐史》 材料五:“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四百六十余也。” —顾炎武
科举制的影响?
打破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局面,扩大了统治基础,加强中央集权。
促进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推动教育的发展。
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
八股取士禁锢人们思想,抑制了科学的发展
对西方文官制度产生深远影响
一、古代中国选官制度
西周
春秋战国


魏晋南北朝






世官制
军功爵制
举荐制
重法吏
察举制、积劳、征辟
九品中正制
科举制创立
完善科举制
进一步完善科举制
科举制
强化科举制
历代选官制度的标准?
才学
血缘
才能;军功大小
孝廉(品德和才能)
法家思想
家世、道德和才能→只看家世
贵族世代垄断高官(贵族政治形成)
废除贵族特权;提高军队战斗力。
选拔大批人才;后期难以选拔到真正的人才。
思想文化专制
将选官权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后期门阀士族垄断用人权。
加强了中央集权,扩大了统治基础,提高官员文化素质,推动教育的发展。
影响?
演变趋势
①选拔方式
由重家世门第到重学识才能
由推荐到公开考试,日益公平、公正、客观
不断扩大,推动阶层流动
③选官范围
②选拔标准
二、古代中国官员管理制度
西周
春秋战国


魏晋南北朝






上计制
梳理古代中国官员管理制度
县、侯国

中央
县或侯国将户口垦田、钱谷入出、社会安定等状况,上报郡国
郡国汇总,制成计簿,上报中央
参与审核计簿,防止造假。
御史
意味着中央加强了地方财政控制
以考核结果的优劣来决定对官员的赏罚升降
制定相应法规,但大都流于形式
官员的考核归吏部
考核方式
考核标准
考核结果
品德和才能
地方官向中央报告;
皇帝遣使到州县巡行考察
分为九等,依据考核结果确定官员升降。
制定严格标准
二、古代中国官员管理制度
西周
春秋战国


魏晋南北朝






上计制
梳理古代中国官员管理制度
制定相应法规,但大都流于形式
官员的考核归吏部
制定严格标准
考满、考察
依据
升迁
降调
考满
考察
明朝考核
内容
重在查处官员的贪、酷和不作为
初考
再考
通考
京察
外察
结果
称职
平常
不称职
考察外省文官
考察京官
清朝:
考课制度
京察
大计
考课
贪、酷者削职为民,情节严重者依法惩办
罢软、不谨者免职
浮躁、才力不及者降职使用。
三、古代中国官员监察制度
西周
春秋战国


魏晋南北朝






中央:御史大夫
梳理古代中国官员监察制度
地方:州刺史
特点:品级不高权力很大
刺史每年八月巡视所部郡国,“省察治状,黜陟能否,断治冤狱,以六条问事”。……刺史由丞相派属员分任,秩六百石,但出刺时代表朝廷,故“位卑而权重”。十三部刺史的设立,加强了朝廷对地方的控制。
——白寿彝《中国通史》
三、古代中国官员监察制度
西周
春秋战国


魏晋南北朝






中央:御史大夫
梳理古代中国官员监察制度
地方:刺史
中央:御史台
地方:道
殿中御史
御史中丞
监察御史
御史大夫
御史台
中央
御史出都,若不动摇山岳,震慑州县,诚旷职耳。--《旧唐书·韦思谦传》
地方
三、古代中国官员监察制度
西周
春秋战国


魏晋南北朝






中央:御史大夫
梳理古代中国官员监察制度
地方:刺史
中央:御史台
地方:道
中央:台谏合一
地方:路
三、古代中国官员监察制度
西周
春秋战国


魏晋南北朝






中央:御史大夫
梳理古代中国官员监察制度
地方:刺史
中央:御史台
地方:道
中央:台谏合一
地方:路
中央:御史台
地方:行御史台
肃政廉访司
中央
御 史 台
地方
行御史台
肃政
廉访司
行御史台有二,一为江南诸道行御史台,掌管江浙、江西和湖广三个行省的监察;二为陕西诸道行御史台,掌管陕西、甘肃、四川和云南四个行省的监察。腹里之地、以及河南、辽阳、岭北行省的监察,由中央御史台直接管领。
全国分设22道监察区,各设肃政廉访司常驻地方,监察各道所属地方官吏(南台所统十道、西台所统四道、内台所统八道)。元朝至上而下的严密的监察机构从组织上保证了对各级官吏实行有效的监察,从而加强了中央集权。
全国分为22道监察区,以二十二道肃政廉访司为网结,颇为严密。
(腹 里)
三、古代中国官员监察制度
西周
春秋战国


魏晋南北朝






中央:御史大夫
梳理古代中国官员监察制度
地方:刺史
中央:御史台
地方:道
中央:台谏合一
地方:路
中央:御史台
地方:行御史台
肃政廉访司
课道并立
都察院
六 科
—— 六科给事中
十三道
监察御史
科 道
中央
地方
十三道巡按御史和各省按察使司掌监察
三、古代中国官员监察制度
西周
春秋战国


魏晋南北朝






中央:御史大夫
梳理古代中国官员监察制度
地方:刺史
中央:御史台
地方:道
中央:台谏合一
地方:路
中央:御史台
地方:行御史台
肃政廉访司
课道并立
都 察 院
六 科
—— 六科给事中
十三道
监察御史
科 道
中央
地方
停止派御史巡按各省
课道合一
并入
三、古代中国官员监察制度
西周
春秋战国


魏晋南北朝






中央:御史大夫
梳理古代中国官员监察制度
地方:刺史
中央:御史台
地方:道
中央:台谏合一
地方:路
中央:御史台
地方:行御史台
肃政廉访司
课道并立
课道合一
中央 地方 特点
秦汉
隋唐 宋 元 明 清 御史大夫
御史台
御史台台谏合一
都察院,六科
都察院
(汉)州刺史
道(监察区)
路(监察区)通判
按察使司
①垂直管理,机构独立,
以轻制重。
②服务于皇权
③监察方式多样
积极:在整顿吏治,打击地方割据势力,维护中央集权,谏正皇帝过失,
防止决策失误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局限:①不能从根本上约束皇权;
②不能杜绝官僚队伍的腐败和低效现象
评价
御史台
行御史台
肃政廉访司
一、古代中国选官制度
西周
春秋战国


魏晋南北朝






世官制
军功爵制
举荐制
重法吏
察举制、积劳、征辟
九品中正制
科举制创立
完善科举制
进一步完善科举制
科举制
强化科举制
上计制
制定相应法规,但大都流于形式
官员的考核归吏部
制定严格标准
考满、考察
考课
实质:
始终围绕着皇权的强化、中央集权的加强而变化,是巩固统治、强化专制的一种手段。
选官
考核
监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