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性必修1第7课 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被选拔与管理 课件(18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选择性必修1第7课 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被选拔与管理 课件(18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6-20 09:14:1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8张PPT)
近代
中国
水平1-2学习目标:
1.叙述晚清选官制度的变革以及现代公务员制度的建立和发展过程,认识近代中国官员选拔制度的发展趋势和特点。
2.叙述中华人民共和国干部制度和公务员制度建立、发展的历程。
水平3-4学习目标:
1.比较西方文官制度和中国近现代公务员制度的异同,认识西方文官制度对近现代中国公务员制度的影响
2.通过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干部制度,认识中国国情和国家治理的特色
3.认识近现代中国公务员制度是随着时代需要产生和发展的
4.体会制度创新的意义和价值,增强对当今中国制度建设与发展的自信心和责任感
国家公务员制度正式形成
1898年
科举变化
科举
废除
学堂选官
留学生选官
文官考试
制度确立
公务员制度
建立
公务员制度
开始推行
1905年
1912年
1913年
1933年
1949年
1993年
2005年
民国时期
晚清时期
新中国时期
1905 年,清政府设立学部,统一管理全国教育。学部成立后,各省改“学政”为“提学使司”,府、州、县设立劝学所,管理地方教育。在废除科举制度的大背景下,官员选拔只能依赖近代教育所提供的人才,从学堂毕业生和留学毕业生中选官为大势所趋。学部的设立,标志着中国的选官制度进入一个新阶段。
破旧·立新
借鉴·探索
国情·特色
一、晚清选官制度的变革
制无美恶,期于适时。
--严复
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欲觅制器之器与制器之人,则或专设一科取仕,终身悬以为富贵功名之鹄,则业可成,艺可精,而才亦可集。
——李鸿章《致总理衙门书》(1864年)
为觅得“制器之人”,李鸿章提出了什么主张?
根据书本,梳理晚清选官制度的变革
一、晚清选官制度的变革
根据书本,梳理晚清选官制度的变革
1.科举制度变化(破旧)
原因:西学的传播和洋务运动的开展
2.选官制度改革(立新)
戊戌变法 变革官制
清末新政 废除科举制
学堂选官制度
留学毕业生选官制度
1898年,加设经济特科,选拔经时济变之才;
废八股,改试策论,以时务策命题。
1901年,实行新政,通令各省书院一律改为大学堂,各府、州、县学改为中小学堂,并多设蒙养学堂。
1905年,光绪帝诏准袁世凯、张之洞等人的立停科举之奏,决定自 1906 年起,所有乡试、会试一律停止,将育人、取才合于学校一途。
1904年初,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统一全国学制,学堂选官制度由此正式设立。
规定每年举行一次归国留学生考试,考试结果分最优、优、中三等,分别赐予进士、举人出身,再分配相应官职。
一、晚清选官制度的变革
科举夙为外人诟病,学堂最为新政大端。一旦毅然决然舍其旧而新是谋,则风声所树,观听一倾,群且刮目相看,推诚相与;而中国士子之留学外洋者,那知进身之路,归重学堂一途,益将励志潜修,不为邪说浮言所惑,显收有用之才俊,隐我不虞之诡谋,所关甚宏,收效甚巨。且设立学堂者,并非专为储才,乃以开通民智为主,使人人获有普及之教育,且有普通之知能,上知效忠于国,下得自谋其生。
——袁世凯等《立停科举推广学校折》(1905年)
指出袁世凯为什么主张废除科举制、发展学堂
①换取列强信任;
②可使留学生为求功名而潜修所学,不受蛊惑;
③设立学堂可以培养人才,开启民智,促进教育发展;
根本目的 :维护清朝统治。
一、晚清选官制度的变革
国家形势变化
选官制度的变革
近代化趋势
戊戌变法
洋务运动
清末新政
1898年
1905年
废除八股,改试策论
废除科举
1904年
建立学堂选官和留学毕业生选官
1912年
设经济特科
鸦片战争
甲午战争
八国联军侵华
民族危机不断加剧
冲击
科举制
整体认识
1841年
两广总督祁贡提出变革选官制度的建议
二、民国时期的官员选拔制度
1.南京临时政府时期(1912年1--3月)
将来中华民国宪法,必要设独立机关,专掌考选权。大小官吏必须考试,定了他的资格,无论那官吏是由选举的抑或由委任的,必须合格之人,方得有效。……但是这考选权如果属于行政部,那权限未免太广,流弊反多,所以必须成了独立机关才得妥当。
——孙中山:《在东京《民报》创刊周年庆祝大会的演说》(1906年)
分析孙中山先生对于官员选拔制度的主要设想有哪些?
以考试制度为主,在"五权宪法"的框架之中,
建立考试院,主管人才的选拔和任用。
建立文官的培养、任用、监察等方面的运行机制
官员选拔方面:
完善国家政治制度:
如何评价?
进一步奠定了近代中国文官制度的基础;对日后民国文官制度的建设产生了重要影响
基本停留在纸面上
二、民国时期的官员选拔制度
2.北洋政府(1912-1928年)
1913年,北洋政府颁布《文官考试法草案》,文官考试制度建立
考试+甄别
内容
如何评价?
积极:
①促进旧人事制度向现代文官制度转变;
②有利于保持行政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局限:
女子不得参加考试。
二、民国时期的官员选拔制度
2.北洋政府(1912-1928年)
1919年秋天,郁达夫从日本回国,为实现自己的理想,报效祖国,参加北洋政府组织的外交官考试和文官考试。
意想不到的是,北洋政府只是做做样子,选取名单已经内定,致使学富五车的郁达夫两次都名落孙山。
事实上,凡是参加文官考试的人,都是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很差的中下层知识分子。正是因为他们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较差,才想通过考试这个途径改变自身现状和自身地位,把文官考试作为工具。
然而参加文官考试被录取的知识分子得不到任用,而无须参加考试却有社会关系的人,通过各种途径同样可以入仕为宦,官运亨通。尤其是1915年以后推行甄别、甄用制度,更是为上层人士提供了一个冠冕堂皇的借口。
——摘编自尹全海《北洋政府文官考试制度述评》
用意在于保持行政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二、民国时期的官员选拔制度
3.南京国民政府时期(1927-1949年)
梳理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公务员制度的举措
人事制度
考试制度
甄别制度
①重新设计,“官吏”称谓逐渐被“公务员”代替。②颁布法律
①公务员选任由最高考试机关考试院负责。
②1929年颁布第一部《考试法》,允许女子参加考试
效仿北洋政府
以北洋政府的文官制度为基础,继承、吸收了中国传统考试监察和西方文官制度的精华;
依据
有何特点?
中西合璧,古今结合;
考试选拔
以立法形式确立
确立了孙中山关于文官考试的思想主张
允许女子参加考试,更开放、更平等
事实上,国民政府的公务员制度虽规定较详细,却并未能动摇其专制独裁基础,反而在吏治腐败和专制事实面前,徒具形式,得不到严格执行。对此,国民党六届二中全会也不得不指出,“多年来官僚主义早已构成政治上的最大弊害,而以敷衍塞责、假公济私为尤甚”。在当时,对政府官吏的贪污舞弊,不仅“不能批评,且须为之隐蔽”。因此,公务员制度及其有关法律规定多被践踏,成效甚微。 —白钢《政治制度史》
如何评价?
二、民国时期的官员选拔制度
整体认识
南京临时政府
北洋政府
南京国民政府
孙中山
文官考试思想
《文官考试法草案》
1913年
理论
基础
文官考试制度
正式建立
正式建立公务员制度
1929年
《考试法》
《公务员任用法》
1933年
关系:继承发展,渐进变革;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干部制度和公务员制度
◎概念辨析
【干部】新中国成立后,主要指中国共产党组织、国家机关、群众团体的工作人员,以及国营企事业单位的管理人员和各类专业技术人员。
【公务员】指在各级政府机关中,行使国家行政职权,执行国家公务的人员。除行政机关外,中国共产党机关、人大机关、政协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民主党派机关的工作人员均纳入公务员队伍。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干部制度和公务员制度
1.干部制度
由中共中央及各级党委组织部门统一管理的干部制度。
民主革命
改革开放
在干部选拔、任用、考核、奖惩、离休、退休、培训、工资、回避制度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坚持党管干部原则,逐步实现干部管理科学化、民主化、法制化、现代化,初步建立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干部管理制度。
新中国成立
沿用,并建立了在中共中央及各级党委组织部门统一领导、统一管理下的分类管理的干部制度。
十八大以来
干部队伍建设更加规范化、制度化,严格依法依规办事,特别是在干部的廉政建设方面不断完善各项制度和规定,取得很大成绩。
沿用旧制 → 建立新制
改革和进一步完善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干部制度和公务员制度
2.公务员制度
1992年,邓小平同志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之后,党的十四大决定,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要建立杜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发展对行政管理尤其是国家机关的人事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要求我们改革原来不合时宜的干部人事制度,加快推行公务员制度。
——李如海主编:《公务员制度》
为什么要建立公务员制度?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提出与发展;
原有干部选拔与管理制度无法适应经济发展需要;
现代文官制度的影响。
认识:公务员制度随着时代需要产生和发展
梳理制度建立过程
阅读材料,分析其中的变化?
主要变化在于改非领导职务为职级,实行职务、职级并行制度,重新设置了职级序列。
第二十一条 录用担任主任科员以下及其他相当职务层次的非领导职务公务员,采取公开考试、严格考察、平等竞争、择优录取的办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2005年)
第二十三条 录用担任一级主任科员以下及其他相当职级层次的公务员,采取公开考试、严格考察、平等竞争、择优录取的办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2018年修订)
如何评价?
②公务员政治、文化素质不断提升,
为国家管理人员的队伍建设增添了活力。
①是干部人事制度的重大改革。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干部制度和公务员制度
  西方 中国
人员范围
选用标准
性质划分
政治原则
服务对象
注重通才或专才,基本把业务知识和工作能力作为主要条件
德才兼备,并贯穿公务员的考试、录用、管理、晋升、奖惩等各环节
西方分政务官和事务官,政务官随政党竞选成败而进退,事务官保持稳定,两者之间不能转任
没有政务官和事务官划分,各级各类公务员根据需要可以相互转任
政治中立,不受党派干预,不得参加党派政治活动,公务活动中不带有党派政治倾向
党管干部原则,公务员始终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决捍卫和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政府,受雇于政府,服从政府需要,维护政府利益
人民,做人民公仆,为人民办事,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
多数国家公务员仅指中央一级,不包含地方政府公职人员
包含中央和地方各级公职人员
根据所学归纳现代中国公务员制度与西方文官制度的主要区别
一、晚清选官制度的变革:
二、民国时期的官员选拔制度: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
干部制度和公务员制度
1、科举制度的变革:
2、清末选官制度改革:
1、南京临时政府时期:
2、北洋军阀政府时期:
3、南京国民政府时期:
1、干部制度:
2、公务员制度:
思考:通过本单元学习,对于不同国家、不同时期的选官制度变迁有何认识?
①选官制度的确立和完善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②选官制度变迁的主要动力是时代的变迁和国内外环境的变化;
③每项选官制度都有其积极影响也有其不足;
④选官制度的建立应该符合本国的国情,体现本国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