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课时)
第一单元 史前时期: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
第1课 中国境内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
【学习目标】
1.立足时空阅读历史地图,知道我国境内古人类遗址—— 北京人、元谋人、山顶洞人。
2.以寻证据为方法,通过探究化石等史料,知道北京人的特征和生产生活状况,了解北京人发现的意义。比较了解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的生产、生活状况。
3.认识到化石是研究人类起源的主要证据——证据意识;培养珍视人类文化遗产的意识。
【关键问题】
◇如何认识中华文明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逐步形成对中国、中华民族、中华优秀文化的认同感、归属感、自豪感。
【核心素养】
本课着重落实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唯物史观、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五大素养。
【学习过程】
环节一:导入——人类起源
导入出示中国女娲造人和西方上帝造人的传说,对比出示古猿是人类的祖先。
设问:从古代神话传说到近代进化论,到底谁是人类的祖先?我们可以通过什么了解人类的起源?——引出考古资料,借助化石作为历史证据。
(设计意图:从神话传说激趣,对比突出人类进化论,引出需要考古资料作为历史证据解释历史真相。)
环节二:时空穿梭——时空认知
情境1:出示中国原始人类主要遗址分布图,观察地图
设问:我国原始人类遗址分布有什么特点?
活动方式:学生自主思考,举手发言
(设计意图:从地理区域认知角度,复习归纳该地区的自然环境,从空间角度认识黄河长江流域孕育了早期人类。)
情境2:出示中国境内主要古人类遗址分布图,结合书本知识设置自主阅读活动。
初读,思考:在黄河长江流域分布着我国哪些早期先民代表?他们分别位于哪个地方?
细看,思考:结合书本知识,说说这些早期先民分别出现的时间。
活动方式:学生上台进行指点,引导学生初步得出元谋人是我国境内目前最早的古人类,北京人是我国境内最典型的古人类。
(设计意图:从空间和时间的角度初步认识元谋人、北京人和山顶洞人出现的时空顺序,渗透时空观念。落实教材,培养读图能力,提升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设置考古情境,借助考古遗址的遗存发现,进行考古探索)
环节三:历史溯源——觅云南
(阅读历史遗存,深化问题探究)
情境 :
遗存一:元谋人的门齿化石;——考古学家运用碳-14测定法测出距今约170万年前出现了元谋人。
遗存二:元谋人使用的刮削石器;——元谋人会制作、使用粗糙的打制石器作为生产生活工具。
遗存三:元谋人遗址中发现的炭屑和烧骨;——元谋人会使用火。
设问:探究下列遗存,说说从中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活动方式:小组合作探究,交流分享
考古结论:元谋人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能够制作粗糙的打制工具、知道使用火。
思维拓展:是我国境内,那么世界上最早呢?引导学生可课后探究。目前已确认?说不定考古借助科技的帮助还有可能发现更早。
(设计意图:用证据意识去探究我国最早的人类代表——元谋人的出现和生产生活状况。同时引导学生探究遗存后,自主概况得出结论。且在撰写考古结论时,注重用严谨的态度得出结论。)
环节四:历史溯源——探北京
(阅读历史遗存,深化问题探究)
情境1:
遗存一:1921年北京人遗址发现的牙齿化石;——考古学家运用碳-14测定法测出距今约70-20万年前出现了北京人。
遗存二:1929年北京人遗址发现的头盖骨化石;——通过现代科技复原了北京人头部
设问:说说北京人头部特征?——头部像猿。
活动方式:学生自主思考,举手发言
播放视频,了解北京人头盖骨发现后我国考古界在此过程中遇到的艰难曲折故事。
(设计意图:从图片和视频激发学习兴趣,以视频故事感悟考古工作的艰难,增强民族认同感。)
呈现:北京人背鹿复原像(考古发掘了北京直立人化石,但因网上资料找不到能直观显示直立行走的化石,故用复原像)——直立行走
设疑:北京人能够像人一样直立行走,但是头部像猿,那么他究竟是人类还是猿呢?
呈现:大猩猩、北京人、现代人的脑容量数据,引导学生认识到北京人的脑容量和现代人差不多。
深度思考:阅读以上遗存,可以从中得出什么结论?
活动形式:学生自主思考归纳结论,教师适当追问补充。
考古结论:北京人头部保留着猿的特征,能够直立行走。
(设计意图:用考古证据引导问题探究,论证北京人的特征。)
情境2:
阅读材料,考古北京人的生产生活状态。
材料一:北京人使用的打制石器
设问:
(1)这些石器与元谋人使用的石器是否一样?具有什么特点?
(2)阅读书本,北京人使用这些石器干什么?
材料二:上古之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图:剑齿虎
设问:
(3)结合图文史料思考,你想象一下当时的生存环境,面对如此环境北京人是怎样生活的?
材料三: 北京人居住地发现的烧石、烧骨、灰烬
思考:
(1)当时北京人掌握了什么技术?
(2)北京人会用火干什么?
深度思考:阅读以上材料,可以从中得出什么结论?
活动形式:小组合作探究,探讨结论
考古结论:北京人会使用打制石器和天然火,且群居生活。
(设计意图:通过不同的历史遗存和图文史料,运用史料实证的方法,树立历史证据意识,知道北京人的生产生活状态。)
呈现:
出示世界遗产委员会对北京人遗址发现的评价,解释北京人遗址发现的时间早、证据多,可以为我们了解真实的历史提供证据。
设问:结合评价和所学知识,说说北京人遗址发现的意义。
活动形式:学生自主思考,教师解释意义
(设计意图:从考古探究所得证据,了解北京人遗址发现的意义,从而得出考古结论:北京人是我国最典型的早期人类。)
环节五:山顶洞人
情境1: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出现的年代尺,以及1930年山顶洞人的考古发掘史料。
设问:说说山顶洞人出现的时间、地点以及考古发现。
活动形式:学生自主思考,寻找问题要素
(设计意图:从年代尺知道元谋人、北京人和山顶洞人出现的时间顺序,凸显历史时间观。)
情境2:
设问:山顶洞人脑容量及头骨与现代人接近,让我们来鉴定一下山顶洞人和北京人的特征有什么不同?
从中得出什么考古结论?
活动形式:小组合作探究,交流分享
考古结论:山顶洞人具有现代人类的特征。
(设计意图:从对比观察中了解山顶洞人的特征。)
情境3:
遗存一:在山顶洞人的遗址中出土了石器、骨器、角器和饰物。图1的穿孔古针和图2的兽牙、石珠等装饰品。
遗存二:山顶洞人的遗址中发现了燧石石片、火石火器。燧石图:(燧石撞击:实际上是用一块燧石打击黄铁矿石,产生火星)
设问:
(1)山顶洞人已经掌握了什么技术?——钻孔、磨光、人工取火
(2)说说这些物品的用途。——拓展针用来缝衣服、戴项链具有审美观念、群居人工取火,且以血缘关系氏族生活在一起。
从中得出什么考古结论?
活动形式:小组合作探究,教师引导补充
考古结论:山顶洞人使用打制石器(钻孔、磨光技术),会人工取火,且有了审美观念。
(设计意图:以证据意识引导学生进行问题探究,引导学生运用考古探究的方法得出考古结论,渗透史料实证的学习方法。)
【课堂板书】
(
审美观念
)
(
旧石器时代
) (
群居(氏族))
) (
人工取火
) (
打制石器
(钻孔、磨光技术)
)
(
距今约
3万年前
)
(
山顶洞人
)
(
距今约
70万-20万年前
)
(
北京人
) (
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
)
(
直立行走
) (
使用和保存天然火
) (
打制石器
) (
北京周口店
)
(
群居生活
)
(
考古发现
)
(
中国早期人类
)
(
会使用火
) (
制造工具
) (
云南元谋县
)
(
距今约
170万年前
) (
元谋人
) (
中国
最早
的古人类
)
设计意图:思维导图培养学生的结构化思维,凸显课堂教学重点,且古人类出现的年代、特征、生产生活状况采用不同的色系,凸显三种古人类的各自特色。在思维导图中插入古人类头像,加深学生的图象记忆。且思维导图的底色是中国地图,元谋人、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知识点架构在中国地图的所在位置上,突出时空意识教学。
【课堂评价】
1. 我们一直对“人从哪里来”充满好奇,要探寻人类起源最为可信的依据是 ( )
A.考古发现 B. 文献记载 C. 神话传说 D. 调查问卷
2. 获取有效信息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符合 “ 会使用天然火”“能打制石器” “距今约70万—20万年”三个信息的古人类是 ( )
A. B. C. D.
【参考答案】
1.A 2.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