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中国资产阶级的民主思想》规范训练

文档属性

名称 6.2《中国资产阶级的民主思想》规范训练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6.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4-09-29 05:58:3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2课《中国资产阶级的民主思想》规范训练
(时间:25分钟 满分:50分)

1.19世纪90年代,康有为维新思想的基本特点是
(  )。
A.提倡“师夷长技以制夷”
B.猛烈批判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传统道德
C.从学习西方科学技术转向宣传民主共和
D.把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
解析 本题考查对19世纪末中国维新思想特点的认识。19世纪90年代,在康有为宣传维新思想的著作《孔子改制考》等书中把孔子打扮成一个主张变革的先师,体现了他想借助孔子的权威来减轻宣传维新思想的阻力,是对孔子传统权威的利用。其目的是否定封建专制的理论基础,把封建专制的清朝变为资产阶级君主立宪的清朝。
答案 D
2.康有为在研究儒家经典基础上撰写的《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出版后不久便被清政府毁版,其根本原因是这两本书
(  )。
A.学术观点不符合史实
B.推崇光绪帝而批评慈禧太后
C.损害了孔子的威信
D.有力地冲击了顽固守旧势力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能力。《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为变法提供了理论和历史依据,动摇了封建统治者恪守祖训的理论基础,因而被清政府毁版。
答案 D
3.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中写道:“同治初年,德相俾斯麦对人说:‘三十年后,日本其兴,中国其弱乎?日人之游欧洲者,讨论学业,讲究官制,归而行之;中人之游欧洲者,询某厂船炮之利,某厂价值之廉,购而用之,强弱之原,其在此乎。’”梁启超引用这段话的根本意图是
(  )。
A.证明中国进行社会政治变革的必要性
B.寻找甲午中日战争日胜中败的原因
C.批评洋务运动未能使中国富强
D.比较中日近代化道路的异同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材料的能力。梁启超引用这段话不只是单纯地指出甲午中日战争日胜中败的原因和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而是为即将到来的戊戌变法做舆论准备。
答案 A
4.1898年康有为在《上清帝第五书》中说:“若诏旨一下,天下雷动,士气奋跃,海内耸望……如是则庶政尽举,民心知戴。”从材料中推出的符合史实的结论是
(  )。
A.变法缺乏理论基础
B.变法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C.变法鼓舞了清军士气
D.维新派没有认识到变法的复杂性
解析 题干材料只看到变法的表面现象,没有认识到变法的复杂性,对变法中存在的问题认识不足。
答案 D
5.19世纪晚期一西方报纸称“甲午以后,中国有三党:守旧党……意在保现存之局面;中立党……意在保国以变法;维新党……意在作乱以反满”。文中的守旧党、中立党和维新党分别是指
(  )。
A.顽固派、抵抗派和洋务派
B.抵抗派、洋务派和维新派
C.抵抗派、维新派和革命派
D.顽固派、维新派和革命派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史料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本题要注意从材料本身出发,不能机械地照搬概念。
答案 D
6.19世纪90年代,康、梁维新思想继承和发展了早期维新派的思想,其中“发展”主要表现在
(  )。
①主张君主立宪政体 ②使变法思想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 ③对洋务运动作出了批判 ④将维新思想发展成为救亡图存的政治运动
A.①② B.①②③
C.②④ D.②③④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比较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解题时明确①③是二者的相同点,为其继承之处,②④是二者的不同点,为其“发展”之处。
答案 C
7.之所以说民权主义是三民主义的核心,是孙中山民主思想的最主要体现,是因为它
(  )。
A.从理论上解决了革命迫切需要解决的政权问题
B.指明了革命对象和革命手段
C.明确提出了暴力手段
D.充分表达了资产阶级的经济和政治要求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民权主义的能力。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是政治革命的根本,从理论上解决了当时革命迫切需要解决的夺取政权与建立政权的问题。
答案 A
8.资产阶级维新派把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学说同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其进步意义主要表现在
(  )。
①弘扬民族文化 ②挽救民族危亡 ③动摇了封建君主专制的根基 ④发展资本主义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②④ D.②③
解析 本题的关键是分清“进步意义”。资产阶级维新派把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学说同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的根本目的并非弘扬民族文化,且民族文化并不一定都是进步的;动摇了封建君主专制的根基的说法是错误的,维新派没有也不敢触动封建君主专制的根基。
答案 C
9.孙中山先生从青年时代就关心植树造林,大力提倡“植树以收利,蓄木以为薪”。这一理想贯彻于他一生的言行中。在他逝世后,秉承他的遗志,拟定每年3月12日(孙中山逝世日)为植树节,一改过去以清明节为植树节的制度。孙中山关心植树造林主要体现了三民主义中的
(  )。
A.民本思想 B.民族主义思想
C.民权主义思想 D.民生主义思想
解析 植树主要反映了孙中山对民生的关注,解决民生问题是孙中山民生主义的重要内容。
答案 D

10.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国数千年之腐败,其祸及于今日,推其大原,皆必自奴隶性而来,不除此性,中国万不能立于世界万国之间。而自由云者,正使人自知其本性,而不受钳制于他人。今日非施此药,万不能愈此病。
——《梁启超年谱长编》
材料二 国者何?积民而成也。国政者向?民自治其事也。爱国者何?民自爱其身也。故民权兴则国权立,民权灭则国权亡。为君相者而务压民之权,是之谓自弃其国;为民者而不务各伸其权,是之谓自弃其身。故爱国必自兴民权始。
——梁启超《爱国论》
材料三 欲兴民权,宜先兴绅权;欲兴绅权,宜以学会为之起点……自时务学堂、南学会既开后,湖南民智骤开,士气大昌,人人皆能言政治之公理,以爱国相砥砺,以救亡为己任,其英俊沉毅之才,遍地皆是。
——梁启超《戊戌政变记》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病”与“药”分别指什么?(3分)
(2)综合材料一和材料二,指出其核心思想。(3分)
(3)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梁启超宣传其政治主张的方式及其影响。(8分)
解析 第(1)问“病”与“药”分别是借指什么,在材料一中仔细推敲能够找到答案;第(2)问从材料二分析“爱国”“兴民权”等信息可知其核心在于“救亡图存、兴民权”;第(3)问与所学宣传民主思想的方式相结合并归纳其影响。
答案 (1)“病”:奴隶性;“药”:自由。
(2)核心思想:兴民权,救亡图存。
(3)方式:办学会、建学堂、创报刊、写文章。
主要影响:促进了思想启蒙;激发了爱国热情;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