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酝酿和爆发》规范训练

文档属性

名称 6.3《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酝酿和爆发》规范训练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04.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4-09-29 05:58:59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第3课《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酝酿和爆发》规范训练
(时间:25分钟 满分:50分)

下列最能体现清政府“预备立宪”是一场骗局的史实是
(  )。
A.规定“预备立宪”的期限
B.载沣任摄政王总揽大权
C.颁布《钦定宪法大纲》
D.“皇族内阁”的建立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知识再认再现的能力。清末“预备立宪”最终建立“皇族内阁”,实质上极力维护君主专制的统治,充分表明这是一场骗局。
答案 D
2.在20世纪初出现的资产阶级革命组织中,孙中山领导的中国同盟会是第一个资产阶级政党,因为它
(  )。
A.成立时间最早
B.实现了所有革命团体的大联合
C.提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
D.有明确的纲领、公认的领袖和全国性的组织系统
析 本题考查政党的概念,要求学生弄清中国同盟会是否具备了资产阶级政党的特征,即是否有明确的纲领、领导人和组织系统。选项中只有D项阐明了这一问题,故此题答案选D。
答案 D
3.称清朝1901~1905年的“新政”是第二次洋务运动,是因为
(  )。
A.“新政”的措施仅涉及到了军事问题
B.“新政”促进了清朝政治、经济的现代化
C.“新政”措施没有涉及政治制度的改革
D.“新政”没有提出发展实业的措施
解析 此题关键是要明白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是“中体西用”,晚清的“新政”虽有诸多措施,但仍没有跳出“中体西用”的窠臼,没有涉及政治制度的改革。
答案 C
4.关于《钦定宪法大纲》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
A.其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
B.在立宪运动强烈要求实行立宪的情况下颁布的
C.使君主的权力受到一定限制
D.人民的合法权利和政治地位得到根本保障
解析 本题考查对宪法大纲的理解能力。大纲规定人民的权利来自君主,只是得到极其有限的认可。
答案 D
5.右图是一幅关于清政府立宪的漫画——《依样画葫芦》。下列关于清政府“预备立宪”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  )。
A.在客观上开始了中国政治的近代化进程
B.晚清“预备立宪”具有保守性和欺骗性
C.“预备立宪”直接加速了清朝的灭亡
D.“预备立宪”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
解析 本题考查对清政府“预备立宪”的评价分析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预备立宪”的实质仍然是维护清朝的专制统治,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因此D项表述与史实不符。
答案 D
6.史学界认为,近代中国的共和制度是在各种势力的相互妥协中诞生的。这些妥协包括
(  )。
①民族资产阶级与北洋军阀的妥协 ②资产阶级革命派与立宪派的妥协 
③民族资产阶级与农民阶级的妥协 ④晚清统治者与北洋军阀的妥协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解析 解答本题可用排除法。辛亥革命时期,资产阶级并没有发动广大农民参加革命运动。在中华民国建立的过程中,农民阶级甚至还不了解什么是革命。③的叙述与史实不符,将带③的选项排除。
答案 D
7.辛亥革命对中国历史发展进程影响最大的选项是
(  )。
A.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B.宣告了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的终结
C.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开辟了道路
D.促使无产阶级队伍迅速壮大
解析 抓住题干中“对中国历史发展进程影响最大”分析备选项可知:由资产阶级共和国在辛亥革命后名存实亡而排除A项;由民族资本主义在辛亥革命后仍受封建主义和外国帝国主义双重压迫和束缚,带有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特征而排除C项;D项与辛亥革命之间关系不大。
答案 B
8.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与立宪派根本目标的共同点是
(  )。
A.推翻封建专制统治 B.为资本主义发展开辟道路
C.由资产阶级掌握政权 D.反对帝国主义侵略
解析 两派都是中国资产阶级的代表,发展资本主义是其根本目标。
答案 B
9.洋务思潮、维新思潮和共和思潮的兴衰反映了近代前期历史发展的主流。下列关于中国近代前期历史发展主流的表述中,最为确切的是
(  )。
A.推翻清朝统治,发展资本主义
B.争取民族独立,反对外来侵略
C.建立民主共和制度,清除外国势力
D.争取民族独立,实现中国社会近代化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近代前期中国社会发展主流的理解能力。近代社会前期,中国社会面临两大任务:一是争取民族独立,摆脱外来民族压迫;二是实现近代化,发展中国。无论哪一社会阶层均为实现这两大任务努力争取。题干中的思潮的演变正是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反映。
答案 D

10.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如清帝实行退位,宣布共和,则临时政府决不食言,文即可正式宣布解职;以功以能,首推袁氏。
——《辛亥革命史资料选集》
材料二 今日共和初成,兴实业实为救贫之药剂,为当今最重要之政策。
——《中国近代史资料》
材料三 曾几何时,已为情势所迫,不得已而与反革命专制阶级,如武人官僚辈,皆附之以求生存,而革命党人乃以政权让渡与彼,其致失几,又待何言!
——《孙中山资料选集》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孙中山怎样的政治态度?当时形势是怎样的?(4分)
(2)材料二的主张是什么?如何评价此主张?(4分)
(3)材料三中孙中山认为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是什么?(3分)
(4)材料三中“情势所迫”有何史实依据?(3分)
解析 第(1)题第一问、第(2)题第一问、第(3)题在阅读理解材料的基础上获取有效信息,概括归纳说明问题;第(1)题第二问、第(4)题在阅读理解材料的基础上准确再现史实说明问题;第(2)题第二问在明确“主张”的情况下再现史实作出恰当的评价分析。
答案 (1)态度:孙中山被迫妥协退让。形势:帝国主义对革命派施加压力,立宪派官僚乘机进攻革命派。
(2)主张:实业救国。评价:对袁世凯盲目信任,对巩固共和的艰巨性认识不足。
(3)原因:革命派向封建势力和帝国主义妥协,国内反革命阶级与帝国主义勾结。
(4)依据:帝国主义采取军事威胁、外交孤立、经济封锁等手段对革命政权施加压力;革命政权中的立宪派、旧官僚乘机对革命派进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