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滕州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6月期末模拟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山东省滕州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6月期末模拟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7.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6-19 09:12:59

文档简介

滕州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6月期末模拟
语文试题答案
1.B B.“曹雪芹在《红楼梦》的创作中虽有意规避伤时骂世”错误。从原文“曹雪芹的笔是非常狡狯的,他一再声称此书‘亦非伤时骂世之旨,及至君仁臣良父慈子孝,凡伦常所关之处,皆是称功颂德,眷眷无穷,实非别书之可比’,表面上说得非常好听,都是对封建皇帝和朝廷的歌功颂德,但一开头他就写了一桩贪赃枉法的人命案,同时带出了炙手可热的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由此开头,也就开始了他对封建社会的大揭露,大批判“来看,曹雪芹并没有规避伤时骂世”。
2.A A.“宝、黛爱情的毁灭,反映了新生事物在历史前进中难逃灭亡的客观趋势错误。原文的表述是前者的毁灭是新的生命由于它还未成熟,经不起狂风恶浪的摧折而毁灭,但它健壮的根系和茁壮的幼芽仍在适宜的土壤里保存着,“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只要有适当的气候,它会继续生长,最终长成大树”前者反映的是历史前进的客观趋势”,即新生事物反映的是历史前进的客观趋势,选项“新生事物在历史前进中难逃灭亡的客观趋势”曲解文意。
3.D D.这是黛玉与宝玉之间的拈酸吃醋,不能体现曹雪芹对封建社会揭露。
4.①综合运用引用论证、举例论证等方法,如开篇引用鲁迅对悲剧的阐述,论证有力。
②论证语言严谨。如“几乎所有的”似乎更接近于”等,表述严谨。
③论据选择典型,文中选择了莎士比亚悲剧和《红楼梦》以及其中的代表性人物为论据,说服力强。
(答出任意两点即可满分)
5.①宝黛爱情的毁灭,主要源自于他们对自由爱情的追求与当时周围人的人生见地不同,他们誓死捍卫爱情和婚姻的自主、自择权,主张爱情和婚姻的自由,最终的结局只能是毁灭。
②宝黛爱情是发生在古老的荣国府、宁国府这一大环境中的,封建大家族的兴亡盛衰直接影响到生活于其中的人物的命运,而这一腐朽势力的必然灭亡,也加剧了宝黛爱情的灭亡。(每点3分)
6. C A.“洪教头性格随和,不拘小节”错误。应该是“目中无人,狂妄自大”。
B.“他担心林冲不给他面子,不愿露真功夫”错误。柴进是担心林冲怕拂了他的面子。
D.“反映了他们对洪教头被打败感到理所当然,说明他们都一直很畏惧、反感洪教头”错误。原文中找不到依据。
7. C “也渲染了紧张的比武氛围”错误。
8. ①柴进这句话是告诉林冲,洪教头也是刚来不久,他跟洪教头也是认识不久,所以他跟洪教头的交情并不算深;只是洪教头在此间无敌手,功夫过得去才称洪教头为教师。②这样说既可以暗示林冲,让林冲不必顾忌,使出真本事来,同时又不得罪洪教头。
9. ①洪教头初次提出比武时,林冲却说“小人不敢”。②洪教头又惹林冲使棒,柴进却说先吃酒。③当林冲被卸去枷锁要比武时,柴进又叫停,加银子做赌注。
④这样写更加突显了林冲与洪教头的性格特征,经过层层铺垫(或欲抑先扬)之后再写两人交手,更能突出林冲的武功高强。
(找出两处即可得4分,作用2分)
10. 太宗末年/群下既知此意而不言/渐不知天下之得失/至于辽东之败
【解析】句意:太宗晚年,群臣已经知道了他掩盖进谏之事却不说,使得太宗慢慢地不知道天下的得失利害了,一直到了辽东战事失败。
“太宗末年”表时间,单独成句;
“而”连接“知此意”和“不言”,表转折,“不言”后断句;
“得失”做“知”的宾语,其后断句。
11.B
【解析】B.错误,意思不同。“损民以益仇”中的“益”是“增加”的意思。
12.C
【解析】C.“因为世人的口头相传”错误。结合“至今称太甲、成王为贤君,而伊尹、周公为良相者,以其书可见也。令当时削而弃之,或区区之小让,则后世何所据依而谏,又何以知其贤且良与”可知,后人知晓他们的直言进谏、贤能和杰出,主要是因为他们的谏书被保存了下来。
13.①唐太宗善于纳谏,广泛听取群臣的意见;②有魏郑公这些人敢于进谏。
参考译文:
我看到唐太宗常常委屈自己听从群臣的意见,而魏郑公这些人,为碰上了好时代而高兴,感激太宗知遇之恩,因此事情不论大小,没有不直言进谏的,虽然这是由于他们的忠诚,但也是因为能遇上圣明的君主的结果。那么我想唐代之所以是太平盛世,太宗之所以被称为贤君,前代的君主之所以比不上太宗,根本原因都出在这里啊。能够知道这些,是因为相关历史有记载。
君王任用臣子、臣子侍奉君王是怎样的呢?只是遵循公正罢了。公正,不是君王抹杀别人的话来掩盖自己的过失,不是臣子为博取小信而讨好自己的君主,这样做是不合适的。还有更不可以做的是,认为直言进谏是应当掩饰的,这是把直言进谏当做不好的事情,那么后代谁还会去直言进谏呢?况且前代的君主有纳谏的美德,可是后代看不见,那就不只是掩住一时的公正,还将使后代的君主,以为前代没有直言进谏的情况。这就开启了惰怠和忌讳进谏的风气。太宗晚年,群臣已经知道了他掩盖进谏之事却不说,使得太宗慢慢地不知道天下的得失利害了。一直到了辽东战事失败,太宗才开始憾恨郑公已经不在人世,还不曾知道令他悔恨的萌芽就产生于这件事情上。
那伊尹、周公是什么样的人物呢?伊尹、周公恳切地劝谏自己的国君,他们的言辞极其深刻,并且当时的事情又非常紧迫。这些事保存在《尚书》里,不曾湮没。到现在人们还称颂太甲、成王是贤君,伊尹、周公是良相,是因为他们的谏书还见得到。假使当时就把谏书删减毁弃,成就不重要的小小谦让的名声,那么后世依据什么来直言进谏,又根据什么知道他们的贤能和杰出呢?夏桀、商纣、周幽王、周厉王、秦始皇灭亡,他们臣子的谏词就看不到,不是当时史官遗漏没记,而是天下人都不敢进言的结果。那直言进谏之事没有载入史册,这更加使这几个国君的恶行显露于后世。
有人说:“《春秋》记史的原则,是为君主、父母、贤德之人掩饰隐瞒过错,与你的说法正好相反……既然如此,是焚毁谏稿的人不对吗?”我说:“焚稿的人是谁?这不是伊尹、周公做的,而是近世的人为了博取一点点忠诚而干的,这种事情又不对。为什么?因为他们把焚稿当做替君主掩饰过错的美德,又在世上流传,这就使得后世看不到谏言奏章是否正确,一定认为过错通常在君主,而美德常常在焚稿者身上,怎么能说是爱他们的君主呢?”
14.(1)如今却抛弃老百姓去帮助敌国,拒绝宾客使之去成就其他国家的霸业,使天下才士都退缩着而不敢向西来。
(2)巡抚不忘恩赐的由来,没多久,县令也以才能优异而被上报。
(3)越过别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哪里用得着灭掉郑国而给邻国(晋国)增加土地呢?
15.C C.“悠闲自在”有误。“绕水游”是排遣心中的愁绪或不平事的一种办法,在这里,作者借这种典型的动作来表现内心的无边愁绪。好在这种“绕水游”并不受外在任何事物的限制,可以“恣行”,随意地到处走走。但是,这是一种多么无奈的自由啊。
16.①《南乡子》把六朝兴盛与衰亡的历史看作是人生一梦,表达了昔盛今衰的怅然之情,作者借咏史抒发退隐后的孤寂之感。②《桂枝香》借古讽今,借六朝竞逐豪奢相继灭亡的历史,劝谏当朝奋起变革,切勿重蹈覆辙,表达了对政局的关心。
17.(1)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2)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 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
(3)如其礼乐 以俟君子
(4)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 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5)乾坤日夜浮 老病有孤舟
(6)千里澄江似练 玉鉴琼田三万顷
18.(3分)①一脉相承 ②不可磨灭 ③筚路蓝缕(披荆斩棘)(答对一处给1分,合乎语境、意思对即可。有错别字该处不给分。)
19.(4分)示例一:林县人民为了改变靠天等雨的恶劣生存环境,靠党和政府的支持,自发组成了10万人的修渠大军。
示例二:林县人民为了解决靠天等雨的恶劣生存环境问题,在党和政府的支持下,自发组成了10万人的修渠大军。
(四处语病,每改对一处给1分。)
20.(3分)使用数字,突出工程之大、困难之多、任务之重、成就之高,更具真实性,更有说服力、震撼力;(2分)有力衬托出林县人民攻坚克难、艰苦奋斗的崇高精神。(1分)
21.略滕州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6月期末模拟
语文试题
2023.6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我认为《红楼梦》是康、雍、乾三朝的社会生活、社会矛盾、历史趋向的一个艺术的总概括和总反映。
《红楼梦》里写了两种毁灭,一种是新生事物的毁灭,这就是贾宝玉、林黛玉爱情的毁灭;另一种是古老的荣国府、宁国府的毁灭。前者的毁灭是新的生命由于它还未成熟,经不起狂风恶浪的摧折而毁灭,但它健壮的根系和茁壮的幼芽仍在适宜的土壤里保存着,“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只要有适当的气候,它会继续生长,最终长成大树;而后一种毁灭,是腐朽加腐烂,是生命的尽头,最终是化为粪壤,永远成为过去,不可能再生。
所以这两种毁灭,具有两种完全不同的社会意义。前者反映的是历史前进的客观趋势,后者反映的是由荣、宁二府象征的那种腐朽势力的必然死亡。
曹雪芹的笔是非常狡绘的,他一再声称此书“亦非伤时骂世之旨,及至君仁臣良父慈子孝,凡伦常所关之处,皆是称功颂德,眷眷无穷,实非别书之可比”。表面上说得非常好听,都是对封建皇帝和朝廷的歌功颂德,但一开头他就写了一桩贪赃枉法的人命案,同时带出了炙手可热的“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由此开头,也就开始了他对封建社会的大揭露,大批判。贪赃枉法的贪官贾雨村,是全靠贾府一手提拔起来的,他枉断了薛蟠所犯的人命案以后,还直接向贾府和王子腾报告,这说明一切横行不法的事,都与“四大家族”有关。通过对这个具体的“贾”府的描写,也就可以清楚地看到“这四家皆连络有亲,损皆损,荣皆荣,扶持遮饰,俱有照应”的具体情况,而且“各省皆然,倘若不知,一时触犯了这样的人家,不但官爵,只怕连性命还保不成呢!“这就是封建社会政治势力的一张关系网。所以“葫芦僧乱判”一案,实际上是对封建社会、封建官场的一个总揭露和总批判。
当然《红楼梦》最最动人之处,是贾宝玉、林黛玉的生死不渝的爱情和他们的爱情悲剧,《红楼梦》是以宝、黛的爱情悲剧来贯通全局的。这个爱情悲剧的内涵是誓死捍卫爱情和婚姻的自主、自择权,主张爱情和婚姻的自由。
但是《红楼梦》是小说,是文学艺术,而不是哲学也不是史学,所以它的表达方式不是哲学语言,也不是“本纪”“列传”。《红楼梦》表达思想的方式是塑造典型形象,它使用的语言是生活语言。所以,要从《红楼梦》中寻觅我们上面所说的各项内容,从字面上是找不到的。这须要读者从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语言中仔细体味琢磨,才能悟出它的真意。所以读《红楼梦》须要细心读、反复读,耐心参详。
(摘编自冯其庸《读<红楼梦>》)
材料二:
鲁迅先生曾经说,“悲剧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有意义的人生一定建立在对某些价值的相信之上,正因为如此,价值的毁灭才构成真正的悲剧。以曹雪芹笔下的金陵十二钗为例,她们认同不同的价值,选择不同的生活,但所有的这些价值最后都无一例外地落空。《红楼梦》描述的毁灭,针对的不是某一种价值或人生,而是几乎所有的价值和人生。不是某一个人的毁灭,而是大观园的灰飞烟灭。《红楼梦》被视为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悲剧作品,原因正在于这种彻底的毁灭。
构成悲剧的诸要素中,不幸和死亡一定是不可或缺的。在欧洲,最早的古希腊悲剧表现了命运的不可抗拒,基于神的意志和人的性格,无奈或者悲惨的结局都无法避免。同时,其中蕴含的人对于自由、正义和伦理的追求,与命运的冲突和抗争,让悲剧充满了崇高的意味。而在莎士比亚的悲剧中,人世间内在于人性和社会的矛盾,无一例外把罗密欧和朱丽叶、奥赛罗、安东尼和克里奥佩特拉等主人公带入死亡。
比较起来,《红楼梦》似乎更接近于莎士比亚作品。虽然有一个神话的背景,但整部小说描述的不过是处在欲望、情感、秩序、伦理、宗教之间的心灵冲突和生命挣扎,不幸和死亡贯穿其中。十二钗中,元春、迎春、秦可卿、王熙凤、林黛玉的生命各个不同,却都无法躲过香消玉殒的结局。而在十二钗之外,作者不断地安排着冯渊、贾瑞、林如海、宝珠、秦钟秦业、金钏儿、尤三姐、尤二姐、睛雯等的死亡,让那些刻意营造的成功或者欢乐显得非常苍白和脆弱。每个人的悲剧被安放得自然而然又合情合理,更突出了生命和世界之间无法克服的矛盾。
(摘编自王博《<红楼梦>的悲剧让美好的东西获得根基》)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红楼梦》以宝、黛爱情悲剧贯通全文,同时也展现了康、雍、乾三朝的社会生活图景。
B.曹雪芹在《红楼梦》的创作中虽有意规避“伤时骂世”,但仍有较强的社会批判意义。
C.金陵十二钗所认同的不同价值最后都无一例外地落空,这体现了小说的悲剧性。
D.价值的毁灭才构成真正的悲剧,而在众多的悲剧要素中,不幸和死亡是不可或缺的。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宝、黛爱情的毁灭,反映了新生事物在历史前进中难逃灭亡的客观趋势,荣宁两府的毁灭象征着腐朽势力的必然死亡,两种毁灭的社会意义不同。
B.《红楼梦》是文学艺术,通过塑造典型形象表达思想,语言生活化,但如果只从语言或形象的表面来阅读,很难品出其作品主题的深刻性。
C.早期的古希腊悲剧蕴含着人在面对不可抗拒的命运时所表现出的对于自由、正义和伦理的追求,与命运的冲突和抗争,赋予悲剧以崇高的意味。
D.十二钗的悲剧各有不同,但从根本上看都突出了生命和世界之间无法克服的矛盾,这与莎士比亚的悲剧所反映的人性和社会的矛盾有相似点。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能体现曹雪芹对封建社会揭露的一项是( )
A.薛蟠纵容豪奴打死冯渊,冯家告状要为冯渊讨回一个公道,“至次日坐堂,勾取一千有名人犯,雨村详加审问,果见冯家人口稀疏,不过赖此欲多得些烧埋之费;薛家仗势倚情,偏不相让,故致颠倒未决”。
B.贾宝玉邀请秦钟进贾家私塾一起学习,“秦业(秦钟父亲)细思,秦钟此去,学业料必进益,只是宦囊羞涩,那贾府上上下下都是一双富贵眼……说不得东拼西凑的,恭恭敬敬封了二十四两贽见礼,亲自带了秦钟来代儒家拜见了”。
C.张家因张金哥婚配惹下事端,请求王熙凤办事,王熙凤不过让手下人以贾琏的名义写了一封信,“那凤姐儿已是得了云光的回信,俱已妥协。……这里凤姐却坐享了三千两,王夫人等连一点消息也不知道。”
D.黛玉得知宝玉从宝钗家来,“冷笑道:‘我说呢,亏在那里绊住,不然早就飞了来了。'说着,便赌气回房去了”。宝玉以“亲不间疏,先不僭后”的道理来说服她,林黛玉啐道:“我难道为叫你疏他?我成了个什么人了呢!我为的是我的心。”
4.材料二是如何增强论证说服力的?请结合材料加以说明。(4分)
5.有人认为《红楼梦》的悲剧产生的原因,一是人生见地之不同,二是兴亡盛衰之无常。请结合材料以“宝黛爱情”为例加以说明。(4分)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林冲棒打洪教头
施耐庵
不觉红日西沉,安排得酒食果品海味,摆在桌上,抬在各人面前。柴进亲自举杯,把了三巡,坐下叫道:“且将汤来吃。”吃得一道汤,五七杯酒,只见庄客来报道:“教师来也。”柴进道:“就请来一处坐地相会亦可。快抬一张桌来。”林冲起身看时,只见那个教师入来,歪戴着一顶头巾,挺着脯子,来到后堂。林冲寻思道:“庄客称他做教师,必是大官人的师父。”急躬身唱喏道:“林冲谨参。”那人全不采着,也不还礼。林冲不敢抬头。柴进指着林冲对洪教头道:“这位便是东京八十万禁军枪棒教头,林武师林冲的便是,就请相见。”林冲听了,看着洪教头便拜。那洪教头说道:“休拜,起来。”却不躬身答礼。柴进看了,心中好不快意。林冲拜了两拜,起身让洪教头坐。洪教头亦不相让,便去上首便坐。柴进看了,又不喜欢。林冲只得肩下坐了,两个公人亦各坐了。
洪教头便问道:“大官人,今日何故厚礼管待配军?”柴进道:“这位非比其他的,乃是八十万禁军教头。师父如何轻慢?”洪教头道:“大官人只因好习枪棒上头,往往流配军人都来倚草附木,皆道我是枪棒教师,来投庄上,诱些酒食钱米。大官人如何忒认真。”林冲听了,并不做声。柴进说道:“凡人不可易相,休小觑他。”洪教头怪这柴进说“休小觑他”,便跳起身来道:“我不信他。他敢和我使一棒看,我便道他是真教头。”柴进大笑道:“也好,也好。林武师你心下如何?”林冲道:“小人却是不敢,”洪教头心中忖量道:“那人必是不会,心中先怯了。”因此越来惹林冲使棒。柴进一来要看林冲本事,二者要林冲赢他,灭那厮嘴。柴进道:“且把酒来吃着,待月上来也罢。”
当下又吃过了五七杯酒,却早月上来了,照见厅堂里面如同白日。柴进起身道:“二位教头较量一棒。”林冲自肚里寻思道:“这洪教头必是柴大官人师父,不争我一棒打翻了他,须不好看。”柴进见林冲踌躇,便道:“此位洪教头也到此不多时,此间又无对手,林武师休得要推辞。小可也正要看二位教头的本事。”柴进说这话,原来只怕林冲碍柴进的面皮,不肯使出本事来。林冲见柴进说开就里,方才放心。只见洪教头先起身道:“来,来,来!和你使一棒看。”一齐都哄出堂后空地上。庄客拿一束杆棒来,放在地下。洪教头先脱了衣裳,拽扎起裙子,掣条棒使个旗鼓,喝道:“来,来,来!”柴进道:“林武师,请较量一棒。”林冲道:“大官人休要笑话。”就地也拿了一条棒起来道:“师父请教。”洪教头看了,恨不得一口水吞了他。林冲拿着棒,使出山东大擂,打将入来。洪教头把棒就地下鞭了一棒,来抢林冲。两个教师就明月地上交手,真个好看。怎见是山东大擂?但见:山东大擂,河北夹枪。大擂棒是鳅鱼穴内喷来,夹枪棒是巨蟒窠中拔出。大擂棒似连根拔怪树,夹枪棒如遍地卷枯藤。两条海内抢珠龙,一对岩前争食虎。
两个教头在月明地上交手,使了四五合棒,只见林冲托地跳出圈子外来,叫一声:“少歇!”柴进道:“教头如何不使本事?”林冲道:“小人输了。”柴进道:“未见二位较量,怎便是输了?”林冲道:“小人只多这具枷,因此权当输了。”柴进道:“是小可一时失了计较。”大笑着道:“这个容易。”便叫庄客取十两银来,当时将至。柴进对押解两个公人道:“小可大胆,相烦二位下顾,权把林教头枷开了。明日牢城营内但有事务,都在小可身上。白银十两相送。”董超、薛霸见了柴进人物轩昂,不敢违他,落得做人情,又得了十两银子,亦不怕他走了。薛霸随即把林冲护身枷开了。柴进大喜道:“今番两位教师再试一棒。”
洪教头见他却才棒法怯了,肚里平欺他做,提起棒却待要使。柴进叫道:“且住。”叫庄客取出一锭银来,重二十五两,无一时,至面前。柴进乃言:“二位教头比试,非比其他,这锭银子权为利物。若是赢的,便将此银子去。”柴进心中只要林冲把出本事来,故意将银子丢在地下。洪教头深怪林冲来,又要争这个大银子,又怕输了锐气,把棒来尽心使个旗鼓,吐个门户,唤做把火烧天势。林冲想道:“柴大官人心里只要我赢他。”也横着棒,使个门户,吐个势,唤做拨草寻蛇势。洪教头喝一声:“来,来,来!”便使棒盖将入来。林冲望后一退,洪教头赶入一步,提起棒又复一棒下来。林冲看他步已乱了,被林冲把棒从地下一跳,洪教头措手不及,就那一跳里和身一转,那棒直扫着洪教头臁儿骨上,撇了棒,扑地倒了。柴进大喜,叫快将酒来把盏。众人一齐大笑。洪教头那里挣侧起来?众庄客一头笑着扶了。洪教头羞颜满面,自投庄外去了。
(选自《水浒传》,有删改)
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林冲初见洪教头时,洪教头“歪戴着一顶头巾,挺着脯子”,林冲“躬身唱喏”,洪教头却“全不采着,也不还礼”,可见洪教头性格随和,不拘小节。
B. 柴进极力劝说林冲与洪教头比武,甚至还说“林武师休得要推辞”,是因为他想看看两人武功的真实水平,他担心林冲不给他面子,不愿露真功夫。
C. 两人比武时,林冲“就地也拿了一条棒起来道:‘师父请教’”,一个艺高且儒雅的形象跃然纸上,而随即又认输,虽意料之外却又符合人物个性。
D. 小说结尾写众人一齐大笑、众庄客一头笑一头扶起洪教头,反映了他们对洪教头被打败感到理所当然,说明他们都一直很畏惧、反感洪教头。
7.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开头通过对林冲与洪教头言行的描写,在鲜明的对比中,把林冲与洪教头两人的个性刻画得淋漓尽致。
B. 小说通过“来,来,来”等语言描写以及“去上首便坐”等动作描写,形象地揭示了洪教头的骄横。
C. 月下景色的环境描写,看似“闲笔”,实则为人物活动提供场景,使得月下比武情节合理,也渲染了紧张的比武氛围。
D. 柴进前后拿出三十五两银子,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也为林冲打赢洪教头埋下伏笔。
8. 柴进说“此位洪教头也到此不多时,此间又无对手,林武师休得要推辞”有何用意?请简要分析。(6分)
9. 小说题为《林冲棒打洪教头》,可每每要写到正题,却又宕开一笔闪开去,如:两个教头在月明地上交手,使了四五合棒,只见林冲托地跳出圈子外来,叫一声:“少歇!”用这种“忽然一闪法”,闪落读者眼光,真是奇绝。这样的写法文中还有多处,请找出两处并指出这种写法的作用。(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4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书魏郑公传
曾巩
余观太宗常屈己以从群臣之议,而魏郑公之徒,喜遭其时,感知己之遇,事之大小,无不谏诤,虽其忠诚所自至,亦得君以然也。则思唐之所以治,太宗之所以称贤主,而前世之君不及者,其渊源皆出于此也。能知其有此者,以其书存也。
夫君之使臣与臣之事君者何?大公至正之道而已矣。大公至正之道,非灭人言以掩己过,取小亮①以私其君,此其不可者也。又有甚不可者,夫以谏诤为当掩,是以谏诤为非美也,则后世谁复当谏诤乎?况前代之君有纳谏之美,而后世不见,则非惟失一时之公,又将使后世之君,谓前代无谏诤之事,是启其怠且忌矣。太宗末年群下既知此意而不言渐不知天下之得失至于辽东之败,而始恨郑公不在世,未尝知其悔之萌芽出于此也。
夫伊尹、周公何如人也?伊尹、周公之谏切其君者,其言至深,而其事至迫也。存之于《书》,未尝掩焉。至今称太甲、成王为贤君,而伊尹、周公为良相者,以其书可见也。令当时削而弃之,或区区之小让,则后世何所据依而谏,又何以知其贤且良与?桀、纣、幽、厉、始皇之亡,则其臣之谏词无见焉,非其史之遗,乃天下不敢言而然也。则谏诤之无传,乃此数君之所以益暴其恶于后世而已矣。
或曰:“《春秋》之法,为尊亲贤者讳,与此其戾也……然则焚稿者非欤?”余曰:“焚稿者谁欤?非伊尹、周公为之也,近世取区区之小亮者为之耳,其事又未是也。何则?以焚其稿为掩君之过,而使后世传之,则是使后世不见稿之是非,而必其过常在于君,美常在于己也,岂爱其君之谓欤?”
(选自《古代十大散文流派》第三卷“欧苏古文派”,有删改)
【注】①亮:同“谅”,忠信。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加句读,请在答题纸上相应位置用“/”标出。(3分)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魏郑公在文中指唐朝政治家魏征,他被封郑国公,“公”是朝廷赐予他的爵位。
B.“益暴其恶”中的“益”指更加,与《谏逐客书》中“损民以益仇”的“益”意思相同。
C. “区区”在文中指不重要,与《答司马谏议书》中“不任区区向往之至”中的“区区”意思不相同。
D.《春秋》,儒家经典之一,相传由孔子据鲁国史官所编《春秋》加以整理修订而成。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君臣之间应奉行的是“大公至正之道”,君王既不抹杀他人的话语用以掩盖自己的过失,臣子也不为了博取小信而去讨好自己的君王。
B.曾巩在文中认为后人应该正确地看待直言进谏,明确指出直言进谏不应当被掩饰,应当把直言进谏看作一件好事,如此,后人才会效仿前人。
C.伊尹、周公尽心辅佐君王,因为世人的口头相传,伊尹、周公良相的美名得以流传后世,后人才知晓他们的贤能和杰出,并效法他们直言进谏。
D.曾巩认为,近世为取得小信的人用焚稿来掩饰君王的过错,这会使后人看不到谏言奏章是否正确而认为过错通常在君主,这样做对君王无益。
13.唐太宗能够成为前代无人能比的贤君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文意简要概括。(3分)
(二)文言文翻译(本题共1小题,12分)
14.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谏逐客书》
(2)抚军不忘所自,无何,宰以卓异闻。《促织》
(3)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烛之武退秦师》
(三)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各题。
南乡子
王安石
自古帝王州,郁郁葱葱佳气浮。四百年来成一梦,堪愁。晋代衣冠成古丘。
绕水恣行游,上尽层城更上楼。往事悠悠君莫问,回头。槛外长江空自流。
【注】这首词是王安石晚年罢居金陵时所作。
15.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前两句盛赞金陵的繁华,“自古”点明作为帝都时间之久,“佳气”指帝王之气。
B.上片末句借用李白诗句,描摹晋代贵族化为荒冢古丘的情形,饱含历史的沧桑感。
C.“恣行”即随意走动,写出诗人的悠闲自在;“回头”一语双关,既实写也有暗指。
D.全词上片以时间为主线,侧重咏史怀古;下片以空间为主线,侧重写登高所见所思。
16.本词与王安石《桂枝香 金陵怀古》均为金陵怀古之作,请分析两首词的怀古之情有何不同。(6分)
(四)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12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资治通鉴·唐纪》中有“盖幽、厉尝笑桀、纣矣,炀帝亦笑周、齐矣,不可使后之笑今如今之笑炀帝也”之说,这与《阿房宫赋》中的“_____,____”相似。
(2)《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向太宗提出了“十思”,其中,“ 说察纳善言,“ ”说远离小人。
(3)《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既凸显了冉有谦虚谨慎、敦厚礼让的性格,更彰显了“礼乐”的重要性。
(4)古往今来,人才都是国家发展的第一资源。《六国论》中提到,如果六国“_____,_____”,秦国人必定寝食难安。
(5)“不阔则狭处不苦,能狭则阔境愈空 ”,《登岳阳楼》中“   ”与“   ”对比,阔大者更为浩渺,狭小者更显落寞。
(6)王安石《桂枝香 金陵怀古》“   ”一句和张孝祥《念奴娇 过洞庭》“   ”一句,以比喻手法分别表现了江水和湖水之美。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红旗渠精神同延安精神是( ① )的,是中华民族( ② )的历史记忆,永远震撼人心。年轻一代要自觉继承并发扬光大,摒弃骄娇二气,像我们的父辈一样把青春热血镌刻在历史的丰碑上。总书记的殷殷嘱托,为我们广大青年立志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青年指明了奋进的方向。
上世纪60年代,为了林县人民解决靠天等雨的恶劣生存环境,靠党和政府的支持下,自发组成的10万人的修渠大军。没有任何现代机械设备,用近10年时间,硬是靠双手,一锤、一钎、一铲,削平1250个山头,凿通211个隧洞,架设152座渡槽,在太行山腰上建成了全长1500公里的“人造天河”。今天,人们置身于红旗渠俯瞰一渠清水穿山越岭奔向田野,依然能够感到无比震撼。当年“劈开太行山,高举红旗永向前”的号子声犹在耳边,300名青年突击队在坚硬的岩壁上穿山凿洞的场景犹在眼前。
正是一个个这样( ③ )、艰苦奋斗的故事,铺就了我们通往复兴的宽广大路;正是有一代代青年的顽强拼搏,奠基了今天的中国模样。也正因此,今天我们青年一代才有了较好的物质条件和教育资源,有了与父辈不一样的视野,能够更加自信从容地与世界同代人比肩而行。
18.请在文中括号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适当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4分)
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了数字,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3分)
四、写作(60分)
21.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加来道雄在《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一文中提到,引领自己走进科学大门的,是对“童年的两件趣事”的好奇:一是对鲤鱼世界的无限遐想;二是对爱因斯坦未竟事业的向往,这种好奇,是对陌生领域的不懈探索。好奇,也是对熟悉领域的再思索,就如屠呦呦团队从传统方药中找到青蒿素治疗疟疾的突破口,也如林庚在熟悉的诗句中重新发现“树叶”与“木叶”的区别。
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议论文,体现你的感悟和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