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师说》课件(共21张PPT)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10.2《师说》课件(共21张PPT)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956.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6-19 09:25:5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1张PPT)
师 说
韩 愈
韩愈像
学习目标
1、了解有关“说”的文体特点,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
2、理解重要文言虚实词的意义和用法,
掌握特殊文言句式、区分文中古今异 义词的含义。
3、激发学生继承中华民族“尊师重教”传统美德的热情,树立“不耻相师”的良好学风。
韩愈 (768年-824年),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人,唐代文学家、哲学家、诗人。以其祖籍,世称韩昌黎。因官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
他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
韩愈的散文风格——气势磅礴,汪洋恣肆,自由奔放,感情充沛。 后人称韩愈和苏轼的文章为“韩潮苏海”。
  
一、作者
“说”是一种议论文的文体,可以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说”比“论”随便些,带有杂文、杂感的性质。初中学过的《捕蛇者说》、《马说》、《爱莲说》等都属“说”一类文体。“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类文体.就可按“解说…… 的道理”来理解。所以《师说》,即“说师”,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
二、题解
唐代古文运动倡导者
在文学史上,“古文”的概念是韩愈提出来的,是一种与内容空洞、重视词藻、堆砌典故、讲究对偶的骈文相对立的散文。它以儒家思想为基本内容,取法先秦两汉散文文法。
古文运动,实际是以复古为名的文风改革运动。韩愈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主张学习先秦、两汉“言之有物”、“言贵创新”的优秀散文,坚持“词必己出”、“陈言务去”,坚决摒弃只讲形式不重内容华而不实的文风。
生平简介
韩愈三岁而孤,受兄嫂抚育,早年流离困顿,有读书经世之志,虽孤贫却刻苦好学。
20岁赴长安考进士,三试不第。
25~35岁,他先中进士,三试博学鸿词科不成,赴汴州董晋、徐州张建封两节度使幕府任职。后回京任四门博士。(管教七品以上侯伯子男的子弟以及有才干的庶人子弟。元以后不设。)
36~49岁,任监察御史,因上书论天旱人饥状,请减免赋税,贬阳山令。宪宗时北归,为国子博士,累官至太子右庶子,但不得志。
50~57岁,先从裴度征吴元济,后迁刑部侍郎。因谏迎佛骨,贬潮州刺史。移袁州。不久回朝,历国子祭酒、兵部侍郎、吏部侍郎、京兆尹等职。政治上较有作为。
三、生平事迹
“由魏、晋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
——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四、时代背景
《师说》是唐贞元十八年(公元802年)韩愈任四门博士时,是说明教师的重要作用,从师学习的必要性以及择师的原则。抨击当时士大夫之族耻于从师的错误观念,倡导从师而学的风气。同时,也是对那些诽谤者的一个公开答复和严正的驳斥。作者表明任何人都可以作自己的老师,不应因地位贵贱或年龄差别,就不肯虚心学习。文末并以孔子言行作证,申明求师重道是自古已然的作法,时人实不应背弃古道。
四、时代背景
第1段,提出中心论题,并以教师的职能作用总论从师的重要性和择师的标准。
五、赏析
第2段,批判不重师道的错误态度和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
第一层,把“古之圣人”从师而问和“今之众人”耻学于师相对比,指出是否尊师重道,是圣愚分野的关键所在;第二层,以为子择师而自己不从师作对比,指出“小学而大遗”的谬误;
第三层,以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之族作对比,批判当时社会上轻视师道的风气。
五、赏析
第3段,以孔子为例,指出古代圣人重视师道的事迹,进一步阐明从师的必要性和以能者为师的道理。
五、赏析
“古道”指古人从师之道(古之学者必有师且无常师)
第4段,赞扬李蟠“不拘于时”“能行古道”,说明写作本文的缘由。
五、赏析
【问题探究】
对“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应作怎样的理解?
韩愈以儒家道统的继承者自居,他“收召后学”,“抗颜而为师”,目的就是要恢复自孟子后已“失其传”的儒家道统。正因为如此,他把“传道”视为教师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任务。“受业”“解惑”,都与此有关:“业”即“道之文”,指以“六艺经传”为代表的儒家经典;而“解惑”也是为了“明道”。由此可见,“师道”是贯穿全文的主线,“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这个判断就是上述内容的高度概括。
回答问题
1、这篇课文为谁而写? 为什么写给他?
2、古人的从师之道体现在哪些方面?(古之学者必有师且无常师)古人如此重视从师学习,那么他们择师的标准是什么?
3、当时的从师之风如何?(师道之不传也久矣耻学于师)作者对此有何看法?
延伸拓展
韩愈说“古之学者必有师”,可也有人说“自学也能成才”。二者是否矛盾,谈谈自己的看法。
古之学者必有师
吾师道也
吾从而师之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
名词,老师
名词作动词,学习
名词意动用法,以…为师
名词作动词,从师
名词,有专门技艺的人
名词,军队
一词多义现象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朔气传金柝
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动词,流传
动词,传授
名词,古代解释经书
的著作
动词,传递,传送
名词,流传的文字
一词多义现象

吾从而师之
惑而不从师
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连词 承接关系
连词 假设关系 如果
语气词 罢了
第三人称代词 他
指示代词 那 那些
一词多义现象
一词多义现象
古之学者
古:求学的人 今:有专门学问的人
小学而大遗
古:小的方面学习 今:小学校
从而师之
古:跟从 并且 今:连词 表结果或目的
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古:无论,不论 今: 没有
今之众人
古:一般人、普通人 今:许多的人
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古:特殊代词“所”与介词“以”结合,译为㈠用来……办法 (凭借)等;㈡……的原 因(或缘由)。
今: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古今异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