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6张PPT)
基本特点
题材广泛多样,结构自由灵活,抒发真实感受。
基本要求——形散而神不散
形散,指的是取材广泛而不受时间、空间限制;
神不散,主要是从散文的立意来说的,即它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必须要明确而集中。
散文的种类
就其表现形式来说,一般分为叙事、抒情、论说三类。
关于散文
荷塘月色
朱自清
走近朱自清(1898-1948)
著名诗人、作家、教授、民主战士。
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取“春华秋实”之意。
祖籍浙江绍兴,1898年生于江苏东海。1903年随家定居扬州,所以自称“扬州人”。
走近朱自清(1898-1948)
1916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班,次年考入本科哲学系,改名“自清”,取《楚辞·卜居》中“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之意 。
1920年从北大毕业后在江浙等地的中学任教。
1925年任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创作转向散文,同时开始研究古代哲学。
1931—1932年在英国伦敦学语言学及英国文学,回国后仍在清华大学任教授并兼中文系主任。
1948年8月病逝于北京。
朱自清(1898——1948)
主要作品:
《踪迹》(诗与散文),
《背影》(散文集)(1928),
《欧游杂记》《伦敦杂记》(散文集),
《论雅俗共赏》《标准与尺度》(杂文集)。
《朱自清全集》
散文名篇:
《春》 《绿》 《背影》 《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1923)
《匆匆》《荷塘月色》(1927.7) 《威尼斯》
题解
荷塘:指朱自清先生当时任教的北京清华大学清华园里的荷花池,是本文所要描绘的特定处所。
月色:月光。点明了时间,是一个有月亮的夜晚。月色是文章描绘的中心,它是作者心目中向往、追求的和谐宁静的境界。
荷塘月色
相关图片
1978年秋,清华大学纪念朱自清逝世三十周年时,将原清华园内的古亭命名为“自清亭”,以示纪念。
清华园中的荷塘
近春园(朱自清《荷塘月色》原址)
本文写于1927年7月,那时作者正在清华大学教书,住在清华园的西院。文章描写的荷塘就在清华园。
这一年,中国接连发生了“四·一二”和“七·一五”反革命大屠杀,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
朱自清处于苦闷彷徨当中。面对“这一年的变动”,朱自清觉得是“人的意想所赶不上的”。他认为:“在旧时代正在崩坏,新局面尚未到来的时候,衰颓与骚动使得大家惶惶然……只有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才能解决这惶惶然,不能或不愿参加这种实际行动时,便只有暂时逃避一法。……” “在这三条路里,我将选择哪一条呢?……我既不能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总得找一个依据,才可以姑作安心地过日子……我终于在国学里找着了一个题目。”(《忆佩弦》)。
背景介绍
但是他毕竟是一个爱国的民主主义者,面对黑暗的现实,又不能安心于这种“超然”。
在《一封信》中他说:“这几天心里似乎有些异常……心里是一团乱麻,也可以说是一团火。似乎在挣扎着,要明白些什么,但似乎什么也没有明白。”
简而言之,此时的朱自清正处在反感于国民党的“反革命”,又对共产党的革命心存疑虑。陷入了不知道往“哪里走”的“惶惶然”中。
《荷塘月色》正是作者自己想“超然”而又想“挣扎”的心迹的真实的描摹和生动写照。
听音频,感知课文,
概括每个自然段的内容,梳理文章层次
整体把握
1、概括每个自然段的内容
第1段 独游荷塘的时间、地点和缘由。
(心境:“颇不宁静”)
第2段 通往荷塘的小路、树木、月色。
第3段 内心独白,行在小路时的感受。
第4段 月色下的荷塘。
第5段 荷塘上的月色。
第6段 荷塘四周的景物。
第7--8段 联想古代江南采莲的旧俗。
第9段 在思乡与遐想中踱回家门。
第一部分(第1—3段)写“观荷缘起”(情)
第二部分(第4—6段)写“荷塘月色”(景)
第三部分(第7—9段)写“月下遐思”(情)
2、综合、归纳。——给文章分层次
明线:行踪(外结构)
暗线:情感(内结构)
出家门
踱小路
观荷塘、赏四周
归家
不宁静
寻宁静
得宁静
失宁静
淡淡的哀愁
淡淡的喜悦
文章结构
文章的线索:
家
明线:空间变化(行踪)
暗线:情感变化(情感)
本文的三“美”
画面美
语言美
情调美
画面美:
文中写景的语段,语言精美,勾勒出一幅幅经典的画面。(4-6)集中体现了这点。
4.月光下的荷塘
5.荷塘上的月色
6.荷塘四周的景色
第四段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
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荷叶
荷叶
亭亭的舞女的裙
(比喻)
生动地描绘出荷叶自然舒展的动态美。
有袅娜地开着的
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
正如一粒粒的明珠
又如碧天里的星星
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荷花
荷香
缕缕清香
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
(时断时续,若有若无,轻淡飘渺,沁人心脾)
通感指感觉的转化、迁移,也称联觉,即把一种感觉形象转化为另一种感觉形象的写法。
通感
流水脉脉,拟人,静默而有深情。
由叶子的风韵想象到叶子下的水,
言有尽而意无穷。
荷波
荷波
凝碧的波痕
比喻
(以静写动)
流水
像闪电般
第五段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
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
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荷塘上的月色
月光
月影
如流水 静静地泻薄薄的青雾浮起
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灌木的黑影 杨柳的倩影
光和影的和谐像名曲
虽是满月,却有一层淡淡的云
实
虚
实
虚
朦胧优雅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替换法
思考:可否用“照”替代 “泻”?用“升”替代“浮”呢?
泻
“泻”字,既照应了以流水喻月光,又写出了月辉照耀,一泻无余的景象,顿时化静态为动态,写出了月光的流动感。
再加上修饰语“静静地”,准确地写出了月光既像流水一般地倾泻,但又是绝无声响地幽静幽美,营造了一种静谧的氛围,意境相当优美。
照
“照”的范围窄,且过于直白,不能与“流水” 相照应,有点呆板,显得不灵泛。淡而无味,失去和谐之感。
“浮”写出了深夜水汽由下而上轻轻升腾,慢慢扩散弥漫的情状,以动景写静景,描绘出雾的轻飘的状态。
“升”则给人腾空而上的感觉,不能妥帖地道出雾的轻柔。)
“洗”写出了“叶子和花”在月光映照下呈现出的一种洁白纯净之感。
“画” 仿佛有无形的手在展纸描绘一般,富有情趣,表现了作者的喜爱之情。
第六段
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而杨柳最多。
这些树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几段空隙,像是特为月光留下的。
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但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
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荷塘的四周
远远近近 高高低低
阴阴乍看像烟雾般
清幽 热闹
静
动
杨柳
蝉声
蛙声
远山
灯光
树上
树下
树梢
树缝
语言 作用小结:
比喻
拟人
通感
动词
叠词
加强描写对象的具体性、形象性使我们在遐思中获得无尽的美感享受
更添景物灵动秀人的气质
使迷人境界又增无限韵致,迷离精妙,令人情动神摇。
精当生动,富于表现力
传神地表现了事物的特征和姿态,又使行文轻缓舒徐,读起来节奏鲜明,令人耳目一新
情调美
作者是从几个方面写了月色?
(1)以流水作比,月光照耀一泻无余的景象
(2)通过雾写月光:薄薄的青雾 ,雾的轻飘状。
(4)以树影写月色:画,浓淡适宜
(5)通过光与影的和谐写月色:和谐的旋律
(3)通过荷花与荷叶写月色的朦胧:像在牛乳中洗过,像笼着轻纱的梦。 荷叶、荷花安谧、恬静的情状。
“朱先生的语言,历来是‘新而不失自然’,在口语的基础上刻意出新。既有平白如话,毫无雕饰的文字,更有精心‘择练’的遣词用字。点活了月光和雾气的‘泻’‘浮’二字 都生动的起了丰富、润饰、强化形象的作用。”
——《中国现代散文欣赏辞典》金志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