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第三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课件(共20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第三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课件(共20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6-19 11:17:4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0张PPT)
课外古诗词诵读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的人生经历及文学成就。
2.疏通词句,了解两首词的主要内容。
3.理解两首词各自表达的情感。

教学过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人,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词独具风格,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并称“三苏”。他的代表词作有《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念奴娇·赤壁怀古》《题西林壁》等。
定风波 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时间:三月七日。 地点:沙湖道中。
人物:词人与朋友。 事件:途中突遇风雨。
众人和词人的感受:众人狼狈不堪、词人雨中漫步。
内容赏析
词人出游遇雨,却不慌不忙,在雨中吟咏长啸,聆听雨韵,思索人生。那“穿林打叶”的风雨,可以不去留意,把它们当作背景音乐;那料峭的春风,最多不过把酒吹醒,让人感到微冷而已。胸怀坦荡,可以包容天地,听任自然。这样,无论是风吹雨打,还是阳光照耀,都能随遇而安。人生何尝不会“栉风沐雨”?只要坚守自己的精神世界,顺境不骄,逆境不惧,就会少些烦恼,多些宁静和快乐。作者以风趣幽默的笔调,写出途中遇雨的所感所思,表现了乐观旷达的生活态度。
不要害怕树林中风雨的声音,不妨放声吟唱从容而行。拄着竹杖穿着草鞋轻便地走胜过骑马,这样的事情又有什么可怕?披着蓑衣在风雨中度过平生。
料峭的春风把我的酒意吹醒,身上略微感到寒冷,看山头上斜阳已露出了笑脸,回首来程风雨潇潇的情景,归去不管它是风雨还是晴天。
诗词大意
陈与义
是谁?
作者简介
写作背景
陈与义(1090-1138),字去非,号简斋,洛阳(今属河南)人,宋代诗人。他的词风与苏轼相近,笔力横空,疏朗明快,著有《简斋集》。
靖康之难后,宋室南渡,词人也开始了流亡生涯,饱受国破家亡之苦,历经颠沛流离。他在临安回想起青壮年时在洛阳与友人诗酒交游的情景,不禁感叹今昔巨变,遂写下这首词。
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长沟流月去无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闲登小阁看新晴。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
陈与义
这首词直抒胸臆,表情达意真切感人,通过上下两片的今昔对比,萌生对家国和人生的惊叹与感慨,韵味深远绵长。
从黄昏到夜阑,词人“闲登小阁”,回首往昔岁月,深深感到时光不再,豪情已减。洛城的繁华、午桥的宴饮、幽雅的杏花、悠扬的笛声,如同沟水中的月影,都已远去。经历国破家亡的流离之苦,看破尔虞我诈的宦海沉浮,世事沧桑,人生如寄,不胜感喟。
词人以清新之语,写怅惘之情,在追昔抚今中,抒发了落寞孤寂的情怀。当个人的愁苦融入历史的长河,那愁苦便淡去许多,成为渔唱樵歌,成为集体的记忆。
内容赏析
诗词大意
回忆当年在午桥畅饮,在座的都是英雄豪杰。月光映在河面,随水悄悄流逝,在杏花的淡淡影子里,吹起竹笛直到天明。
二十多年的岁月仿佛一场梦,我虽身在,回首往昔却胆战心惊。百无聊赖中登上小阁楼观看新雨初睛的景致。古往今来多少历史故事,都被渔人在夜里当歌来唱。
积累拓展
海 棠
苏 轼
东风袅袅泛崇光,
香雾空蒙月转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
故烧高烛照红妆。
春 寒
陈与义
二月巴陵日日风,
春寒未了怯园公。
海棠不惜胭脂色,
独立蒙蒙细雨中。
前两句写环境,后两句写爱花心事。生动地表达了诗人爱花惜花之情,同时也流露了诗人因被贬而生出的人生易逝、岁月无情的感叹。
托物言志,借物喻人,形象地表现出海棠孤傲、顽强的品格,同时也表现了诗人在国运飘摇之时,仍然保持清高、坚韧的品格。
海棠
春寒
第二课时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浣溪沙(身向云山那畔行)
辛弃疾
纳兰性德
(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人,南宋词人。他一生坚决主张抗金,在朝廷上备受当政的主和派排挤,后来被弹劾,退隐闲居。面对仕途的失意,辛弃疾只能将对祖国的忧虑和对自己壮志难酬的愤懑之情,融入到诗词创作中,代表作有词集《稼轩长短句》。
(1655-1685),字容若,清代词人。他的词现在虽仅存十余首,却别具风格,清丽婉约,以“真”取胜,著有《侧帽集》《饮水词》。
作者简介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辛弃疾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翻译:一轮缓缓移动的秋月洒下万里金波,就像那刚磨亮的铜镜又飞上了天廓。我举起酒杯问月中的嫦娥,白发日增,好像故意欺负我。我要乘风飞上万里长空,俯视祖国大好山河。还要砍去月中摇曳的桂树枝柯,人们说,这样月亮洒向人间的光辉会更多。
作者运用浪漫主义手法,兼用比喻,展开奇妙的想象:用金波四射的转轮比喻月亮的圆润,用重新磨光的飞镜比喻月亮的崭新、明亮。在词中,作者还大胆想象,向嫦娥求救如何对付白发的欺侮,还想到了乘风直上万里长空,俯瞰大好河山,再飞奔月宫,砍去婆娑的桂树,让清辉洒满人间,营造了开阔而悠远的意境美。




这是一首即席寄兴之作。月到中秋,仿佛一面刚刚磨过的铜镜。月轮转动,暗示着时光的流逝。白发不请自来,词人忍不住问月中嫦娥:这不是欺负人,又是什么?面对良辰美景,词人可能想到了沦陷的北国。他要乘风飞去,到万里高空去看一看魂牵梦绕的山河。月中的桂树虽然婀娜婆娑,却遮蔽了月光。杜甫早就说过要是砍掉它,人间的清辉应该更多。朝廷中那些阻碍北伐的人,不正像这月中桂树吗?词人在咏月,更是在抒发自己的壮志豪情。问月的情趣与隐喻的含意融为一体,耐人寻味。阅读时,要注意体会词作丰富的想象力,以及托物言志的写法。
浣溪沙
纳兰性德
身向云山那畔行,北风吹断马嘶声,深秋远塞若为情! 一抹晚烟荒戍垒,半竿斜日旧关城。古今幽恨几时平!
翻译:向着北方边疆一路前行,凛冽的北风吹散了骏马的嘶鸣,叫人听不真切。在遥远的边塞,萧瑟的深秋,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夕阳下,荒烟飘在废弃的营垒和关隘上,时至黄昏,落日半斜,没于旗杆,而关城依旧。令人不禁想起古往今来的征战往事,心潮起伏难以平静。
1.身向云山那畔行,北风吹断马嘶声,深秋远塞若为情!
写此行目的地的辽远、边地环境的荒凉及词人的心情。一路向北,边地肃杀的北风,深秋的萧瑟使词人愁绪纷乱,心情悲伤。
2.一抹晚烟荒戍垒,半竿斜日旧关城。古今幽恨几时平!
勾勒了一幅充满萧索之气的边地戍边景象。词人借景抒情,写出出塞远行的清苦和对古今幽恨的感慨。
赏析
积累拓展
长相思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阅读右边这首词,要求以第一人称口吻,将词扩写成一段描写性的文字,形象地展现这首词所描写的情景。
示例:我翻过一座座山,趟过一条条河,一路朝着榆关前行。漆黑的夜晚我和同行者宿营歇息,只见无数顶营帐中都亮起了灯。艰难的路上,我们挨过了一夜又一夜,遇到的风雪一阵又一阵,大风在耳边呼味,飞雪在身边飘落。风声、雪声萦绕在耳畔,让我内心烦乱,乡梦难圆。在我的故乡,哪里有这样扰乱人心的风雪声啊 想到这里,我的思乡之情更加难以排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