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促织》与《变形记》对比阅读 课件(共17张PPT)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14《促织》与《变形记》对比阅读 课件(共17张PPT)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6-19 09:33:4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7张PPT)
幻想铸喜实为悲,
现实致悲可为喜。
学习目标
1.对比分析两文中主要情节的起伏和人物情感变化,体会人物的生存境况。
2.研读两文变形异同,探究主题,理解其中寄寓的社会批判意味。
4.联系现实,探讨两部小说荒诞变形背后的批判性,挖掘其中的真实性。
情境任务
文学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所谓高于生活是指生活中无法真实发生的事,经过作家艺术化的处理在文学中体现,而虚构就是文艺创作中最常见的一种艺术手法 。 评论家谢有顺说:“好的小说家往往能够把假的写成真的,所谓虚构,其实是一种达到更高的想象的真实。”
一个东方的三口之家,因为人变成虫而获得富贵;一个西方的四口之家,因为人变成虫而陷入因顿。荒诞的人变虫的背后,隐含着悲凉的现实。我们今天就来挖掘虚构的荒诞变形故事之下所隐藏的真实。
请同学们结合两文中具体的精彩细节细加品味“荒诞与真实相交融”的手法,并完成一则读书札记(札记,指读书时摘记的要点以及所写的心得,就是摘抄和点评结合)。
跳读两课文本,围绕成名获得蟋蟀的过程的情节,体会人物情感变化,把握人物生存境况。
学习任务一
活动1:
回顾成名获得蟋蟀的过程。
学习提示:
征虫一觅虫一得虫一虫死一化虫一虫胜一人富
成名妻问卜蟋蟀带来转机
成名子扑死蟋蟀陷入绝境
成名子魂化蟋蟀转悲为喜
小结:一波三折,一家人的悲喜全因蟋蟀。
活动 2 :
研读失促织和斗促织部分,分别概括成名的心理变化过程。
成名听说儿子误毙蟋蟀则( ),得子尸于井则转而为( ),见儿子气息惙然则转为( ),但顾蟋蟀笼虚则又转而为( )。忽闻门外虫鸣则既( )且( ),然见蟋蟀短小则认为它( );视之,意似良,则又转为( )。将献公堂,不知能否合官老爷意,心中又( )。
成名见少年的蟋蟀庞然修伟(),见小虫张尾伸须,直龁敌领时( ),见一鸡瞥来( ),鸡未啄中,成名( )。鸡健进,逐渐逼近时( ),见虫集冠上,力叮不释时,成名( )。
活动 3 :
简述《变形记》情节,梳理家人态度的变化。
主人公格里高尔一夜之间变成了一只甲虫,成为无人能沟通的异类。失去人形后,他丢了工作,从家庭的顶梁柱变成毫无价值的虫子,随家人对他的态度,除了父亲是前后一致外,母亲、妹妹都经历了一个转变过程,你是怎么看待他们的态度转变的
小结:
母亲的态度由牵挂到冷漠,妹妹的态度由关爱到厌弃。她们态度的变化是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真实写照,说明在现代社会,在生活、工作的巨大压力下,亲情已不再是维系亲人关系的主要基础,所以在格里高尔成为家庭生活的负担后,亲情必然会被利害关系挤压得粉碎。
研变形异同,探究主题
两篇小说都采用了荒诞与真实交织的写作手法,都对社会现实进行了深刻的批判,但在结局上却是一悲一喜。你如何看待《促织》在幻想中走向喜剧结局,《变形记》在现实中走向悲剧结局?
学习任务二
活动 1 :
根据变形结果,你认为谁更可怜?
小结:着眼于真实的现实,我们会发现《促织》中的结局其实是喜剧外壳,悲剧内核,批判反映封建专制统治下残酷的社会现实。艺术作品要表现现实,引出虚构的作用之一:穿越表层文字,反映生活本质的真实。
活动2:
荒诞与真实,揭生活真相
“有时候真实比小说更加荒诞,因为虚构是在一定逻辑下进行,而现实往往毫无逻辑可言。” —马克·吐温
两篇小说所描绘的荒诞虚构其实都是指向人的“异化”,那么什么叫“异化”呢?
小结:
从小促织到大甲虫,变化的是形体,不变的是背后的悲凉。从蒲松龄到卡夫卡,变化的是时代,不变的是对人性的探寻。
《变形记》以象征手法为主又暗含了真实细节,《促织》以写实主义为主又融合了传奇色彩,两篇小说同中有异,但都展现了人身体与精神的双重变形,也都表现了荒诞背后的真实与悲凉。
总结 :
着眼于“荒诞与真实”的创作手法,两篇小说实际上是相同题材的不同创造,《促织》从写实入手,但恰恰是幻想促成喜剧结局,《变形记》从荒诞写起,却是在现实中走向悲剧结局。蒲松龄的仁慈在于不吝于用虚构成就一个皆大欢喜,卡夫卡的残忍在于不屑于用荒诞建构所谓的美好,但当我们读懂他们的手段与意图,我们可以从前者的喜剧结局中认清悲的现实,从后者悲的结局中感知喜的寄托,真可谓是“幻想铸喜实为悲,现实致悲可为喜。”
在现代社会,每个人或多或少都可能是变形的病人,我们阅读这样的小说,就是要在看清现实的荒诞之后仍能关照自我、热爱生活。荒诞的故事,真实的生活,文学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意义,或许体现在此吧。
请同学们阅读《红楼梦》第五回,其中贾宝玉在秦可卿卧室所做的“太虚幻境”梦就是真实与幻觉的交织。
结合相关细节细加品味“幻觉与真实相交融”的手法,并完成一则读书札记(札记,指读书时摘记的要点以及所写的心得,就是摘抄和点评结合)。
作业布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