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答案
1. D (A 项,原文有“合理的价值取向必须以正确的社会历史认识为基础”,“合理”对应“正
确”,价值取向有“合理的”和“不合理的”之分。B 项,“决定”错,原文是“基于”他们的
社会地位以及现实生活状况,“基于”不等于“决定”。“人们的社会地位和现实状况是其价值取
向的源头"错误,应该是人们的需要和利益是其价值取向的源头。C 项,"来源于诗人对社会历
史的科学认识"错误,原文有“只有在科学认识社会历史以及人与他人和社会关系的基础上,才
能形成坚实的理想信念”,可见其来源于两个方面。)
2.C (C 项,表述绝对。原文是“历史事实表明,离开正确的认识来评判人、事物或事件的合
理性,往往会形成局部的正确结论而导致全局的、历史观层面的误判,以至于在应对社会生活
和社会发展问题时脱离现实而陷入抽象、片面的理解”,“往往”不等于“就会”。)
3.D (A、B、C 三项都是文章的观点,但都不是核心观点。只有 D项观点既准确又全面,故选
D 项。)
4.①文章首先提出中心论点:对社会历史的正确认识是确立合理的价值取向的前提。②然后从
价值取向的形成和实现两个方面分析价值取向和一定的客观条件之间的关系。③接着阐述了正
确的社会历史认识是确立合理价值取向的必要条件及其成为必要条件的原因。④最后,总结全
文,重申中心论点。(每点 1 分,意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宫之成理则酌情给分)
5.①英雄史观将少数杰出人物夸大为历史的主宰,视为社会历史的创造者,否认人民群众创造
历史的作用,并在价值取向上为统治阶级的地位和利益做辩护。②群众史观主张群众才是历史
真正的创造者,是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在价值取向上把人民群众的私益放在首位,③英雄史
观错误认识了历史发展的动力和基本规律,忽略了考察英雄背后的物质动因,他们所处的时代
背景、国家当时的生产力以及生产关系的具体情况;群众史观则是建立在对社会历史规律以及
人与社会关系的科学认识基础之上的。(每点 2 分,意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则酌情
给分)
6.C (A 项,“突出了爷爷为取悦‘我’而留美髯的用意”错,写爷爷的美髯,为了突出爷爷美
髯的特别,为故事的展开做铺垫。B 项,“说明爷爷对戏曲有独到的鉴赏力"错,突出爷爷对戏
曲的喜爱,烘托爷爷享受天伦之乐的愉快心情。D 项,"父亲为了表达对爷爷的怀念"错,父亲
为了使"我"高兴,让"我"开心。)
7.C (“又起到线索的作用”错,文章的线索是“美瞬”。作者让“红丝绒的小布鞋”多次出现,
意在借此物象表现和强化“我”童稚的感受和心理。)
8.①运用比喻和拟人,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我”的笑带给家人的快乐。②侧面烘托。如“鸡栅
栏生动起来,菜地和石榴树生动起来”,烘托了“我”和家人愉快的心情。③运用了反复的手法,
充分表现了爷爷和父亲用美髯给疾病缠身的“我”带来的抚慰和快乐,强化了亲人对“我”的
爱,增强了艺术感染力。(每点 2 分,答出两点,意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则酌情给
分)
9.①结尾和开头都提到“婆婆子”,补充交代婆婆子的身份,使小说首尾呼应,文章结构完整。
②突出“我”当时重病缠身的境况,交代了爷爷和父亲让“我”摆弄美髯的原因,补充了文章
的内容。③画龙点睛,突出主旨。“而世上,偏有一副美髯,可安神,可慰伤”为点睛之笔,突
出了文章的主旨,表达了“我”对亲人的追念和感激之情。(每点 2 分,意对即可,如有其他答
案,言之成理则酌情给分)
语文答案 第 1 页 共 3 页
10.A (原文标点如下:上问其行能,对曰:“炀帝将幸江都,召百官问行留之计,怀道为吏部
主事,独言不可。臣亲见之。”)
11.D (“古代称皇帝……等死去”错误,皇帝之死称“崩”。)
12.B “去世后,他亲临吊唁”与原文“杜如晦疾笃,上遣太子问疾,又自临视之”不符,在杜
如晦病重,去世之前,太宗亲自去探视,没有提到去世后太宗亲临吊唁。)
13.(1)你在隋朝做官,或许可以说地位卑微,后来在王世充那里做官,地位尊贵显赫,为什
么也不进谏?(“容”“尊显”“何得”,每词 1 分;大意正确,1 分)
(2)隋朝末年天下大乱,接下来又发生饥荒,尸骨遍野,使人触目伤悲,应当命令各地官府掩
埋尸骨。(“乱离”“乱塞”,每词 1 分;大意正确,1 分)
14.①唐太宗借杜淹荐引邸怀道之机,反问杜淹仕隋炀帝、王世充时不进谏的原因;②太宗直指
杜淹不应因为职位低、担心不被采纳而不进谏;③太宗表明现在杜淹地位尊贵,自己也善于纳
谏,鼓励杜淹直言进谏。(每点 1 分,意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则酌情给分)
文言文参考译文:
杜淹推荐刑部员外郎邸怀道,唐太宗问他邸怀道有什么才能,(杜淹)回答道:“(当年)隋
炀帝将要巡幸江都,召集百官询问行留的计划,邸怀道当时官居吏部主事,只有他一人认为不
可去讧都。这是我亲眼所见。”太宗说:“你称赞邸怀道做得对,你自己为什么不直言劝谏?”
杜淹回答道:“我当时不担任重要职务,加上知道(我)即使劝谏,(隋炀帝)也不会听从,徒
然一死毫无益处。”唐太宗说:“你知道炀帝不可进谏,为什么还要在(隋)朝担任官职? 既然
在朝为官,又怎么能不进谏? 你在隋朝做官,或许可以说地位卑微,后来在王世充那里做官,
地位尊贵显赫,为什么也不进谏?”杜淹回答道:“我对王世充不是(他)听不进去。”唐太宗
说:“王世充如果贤明又能纳谏,便不应亡国;假若残暴而又拒谏,你怎么能够免于灾祸呢?”
杜淹回答不上来。唐太宗说:“现在你的地位称得上尊贵了,可以进谏吗?”杜淹回答:“甘愿
冒死强谏。”唐太宗笑了。唐太宗对身边亲近的大臣说:“我听说西城有一个胡族的商人得到一
粒宝珠,用刀割开身上的肉,将宝珠藏在里面,有这么回事吗?"大臣答道:"有这回事。"唐太
宗说:"人们都知道嘲笑这个人爱惜珍珠,而不爱惜自己的身体。官吏受贿贪赃依法受刑,和帝
王追求奢华而招致国家灭亡,这与胡族商人的可笑行为有什么区别呢!”魏微说:“从前鲁哀公
对孔子说:‘有个非常健忘的人,搬家却把自己的妻子给忘掉了。’孔子说:‘还有比这更严重的,
夏桀、商纣(均贫恋身外之物)竟然把自己都忘掉了。’也是这样的人。”太宗说:“对。我与你
们应当同心合力,相互辅助,以免被后人耻笑。”菜国公杜如晦病重,唐太宗(先)派太子前去
询问病情,后来又亲自前去探视。甲申(十九日),杜如晦去世了。唐太宗每次得到好的物品,
都要想起杜如晦,派人将物品赐给他家里。时间长了,(每当)提到杜如晦,唐太宗总是会流下
眼泪,对房玄龄说:“你与杜如晦一同辅佐朕,现在我只能看到你,(却)看不到杜如晦了!”夏
季,四月,已卵(初三),唐太宗下诏说“隋朝末年天下大乱,接下来又发生饥荒,尸骨遍野,
使人触目伤悲,应当命令各地官府掩埋尸骨。”关内地区发生大旱,导致饥荒,老百姓大多卖儿
卖女换取食物;已巴(二十二日),唐太宗下诏命令拿出皇宫府库中的金银财物赎回老百姓被变
卖的子女,送还给他们的父母。庚午(二十三日),唐太宗下诏书说因为上一年连绵大雨,今年
又遇旱灾和蝗灾,因此大赦天下。诏令大略说道:“假如让五谷丰登、天下安宁,即使将院害移
到我的身上,来保全百姓也,(我也)心甘情愿,毫不吝惜。”不久,干旱地区天降喜雨,百姓
大为高兴。
15.C (有距离上远近的不同,但没有体现态度的差异。)
语文答案 第 2 页 共 3 页
16.①迁居赤甲新居的自得。②漂泊异乡,不能向圣上献言的歉意。③对荆州和蜀地朋友的思念,
以及对朋友到访的欣喜。(每点 2 分,意对即可)
17.(1)佛狸祠下 一片神鸦社鼓(2)明星荧荧 开妆镜也
(3)早岁那知世事艰 中原北望气如山(每空 1 分,错字、漏字、添字则该空不得分)
18.①参差不齐 ②茅塞顿开/豁然开朗 ③相辅相成(每空 1 分,符合语境的成语均可)
19.借代。(1 分)借体为黄金屋、颜如玉,黄金屋指代荣华富贵的生活,颜如玉指代美貌的女子。
黄金屋和颜如玉概括了过去许多读书人读书的目的和追求,代指出人头地。(2 分)化繁为简,
文笔精炼,增强语言的形象性,具有生动的效果,引人联想。(2 分)
20. B(画横线句语序不当:其一,就读书而言,“爱读书”是“读好书”的前提,“爱读书”“善
读书”,三者具有逻辑递进关系;其二,从句子成分搭配角度看,根据多层定语中不带“的”定
语更靠近中心语这一排列原则,“财富”的定语“宝贵”应置于“金钱所买不到的"之后。从选
项当中关联词语连接的句间关系看,"只有……,才……"是必要条件关系,"只要……,就……
"是充分条件关系,“如果……,就……”是假设关系。根据原文语境,“爱读书、读好书、善读
书”是“获得金钱所买不到的宝贵财富”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或假设关系。综上,A、C、
D 三项表述不当,本题选 B 项。)
21.示例:①电子烟中依然含有尼古丁 ②往往会添加大剂量的尼古丁 ③为了增加电子烟的口味
(每点 2 分,意对即可)
22.示例:电子烟依然含有大剂量的尼古丁,其所使用的丙二醇、甘油、香精等添加剂也会危害
呼吸系统,因此,电子烟同样有害健康。(3 分,酌情给分)
23.略
语文答案 第 3 页 共 3 页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150分钟
试卷满分:150分)
考生作答时,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本试题卷上答题无效。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1(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在历史观中,认识维度是价值维度的基础,对社会历史的正确认识是确立合理的价值取向的前提、
合理的价值取向必须以正确的社会历史认识为基础。根据历史唯物主义,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
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价值取向虽然具有主观性,但其形成和实现却有赖于一
定的客观条件。从其形成看,价值取向直接或间接地源于人们的需要和利益,基于他们的社会地位以
及现实生活状况,即将人生存发展的需要和利益转化、提升为不同层次的价值诉求和价值命题,直至
提升为价值元命题即基本的价值取向。从其实现看,人们要在社会实践和社会生活中实现自己的价值
取向,就必须使其与客观条件相符合、相适应,正确反映社会历史现象、本质和规律,离开正确的认
识,价值取向和价值目标只能陷入空想或幻想。
价值维度以认识维度为基础,人们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确立为社会进步和人类幸福奋
斗的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既有赖于对人民的热爱与责任,有赖于对理想社会由衷地憧憬和向往,又
有赖于对社会发展以及对所从事事业的科学认识,包括对社会历史发展客观规律和必然趋势的把握,
对人与社会、人与人关系的正确认识。只有在科学认识社会历史以及人与他人和社会关系的基础上,
才能形成坚实的理想信念,积极投身于推动社会进步的事业,所谓"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说的
就是这个道理。例如要实现人民幸福和民族复兴,同样有赖于正确认识所处的环境、条件和面临的现
实问题,准确把握并适应社会发展的趋势,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规律。反之,缺乏对社会发展客观规
律性和必然趋势的正确认识,则会怀疑人类进步的趋势和人类最终进入理想社会的历史必然性,对社
会进步失去信心,陷入历史虚无主义;或者会超越阶段、陷入空想、盲目行动,做出错误的行为选择,
导致欲速不达或适得其反的结果。
确立合理的价值取向之所以要以正确的社会历史认识为前提,是因为社会是多种因素构成的有机
体,其发展是多种力量共同作用、交互影响的结果,因此,社会现象或历史事件往往会呈现出纷繁复
杂、扑朔迷离的景象,甚至真相与假象并存,这就决定了人们对社会现象或历史事件及其本质和规律
作出正确的认识不是轻而易举的,进而决定了正确的社会历史认识对于确立合理的价值取向从而进行
合理的价值评价和价值定位尤为重要。纵观人类历史,所有价值取向的形成都不仅有一定的社会历史
根源,也有一定的认识根源,对某一社会现象及其本质和规律不同的认识,往往会导致对它们作出不
同的价值判断,因而不同的社会历史观在价值取向方面的区别往往是起因于认识方面的差异。
总之,价值取向的合理性以及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价值评价和对社会发展的期望,一定要建立在
对社会历史科学认识的基础上。历史事实表明,离开正确的认识来评判人、事物或事件的合理性,往
往会形成局部的正确结论而导致全局的、历史观层面的误判,以至于在应对社会生活和社会发展问题
时脱离现实而陷入抽象、片面的理解。
(摘编自陈新夏《历史观的价值维度及其与认识维度的关系》)
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