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建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5月月考
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红楼梦》是一部伟大的小说,在叙事上采用了曲折复义的表达方式,明确说小说故事是假语存(贾雨村)、真事隐(甄士隐),在真假、有无、虚实之间,《红楼梦》中有大量的艺术空白点,也就是“不写之写”。
“不写之写”应该主要从美学修辞学上来理解,而不是从索隐或随意联想的角度来理解。遗憾的是,“不写之写”大多数情况被属于历史学范畴的考证派或非文学立场的索隐派所笼罩。一部艺术作品,所能写到的东西相对于无始无终、波澜壮阔的生活来讲总是有限的。也就是说,“不写之写”在“写”和“不写”之间有一个辩证关系。对于作家来说,“写”什么是值得反复思量和推敲的,“写”是主要的,是呈现给广大读者和观众的,是他们能够直接感知和认知的,是直接诉诸读者直觉经验的。至于“不写”,则属于并不完全由作家掌控的部分,由“写”唤起人们对“不写”感知、认知,这对作家来说不是一个轻而易举的技能,对阅读来说不是轻易能获得的效果。
那么作家和作品中的“不写之写”究竟该怎么理解 作家的“不写之写”,应该是服务于其艺术目的的或者一定的艺术目的的。作家通过作品写出来的东西,虽然是局部的,但可以意识到它的整体,这才是“不写之写”。换言之,是有限与无限的统一,是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统一,而并不是所有的空白、笔触不到的都叫“不写之写”,不是在阅读过程中随意生发、随意联想到的内容都是“不写之写”。
从《红楼梦》的文本举例,如第三十五回宝玉与薛宝钗丫鬟莺儿的对话。莺儿笑道:“你还不知道,我们姑娘有几样世上的人没有的好处呢,模样儿还在次。”宝玉见莺儿娇憨婉转,语笑如痴,早不胜其情了,那更提起宝钗来!便问道:“好处在哪里?好姐姐,细细告诉我听。”莺儿笑道:“我告诉你,你可不许又告诉她去。”宝玉笑道:“这个自然的。”正说着,只听外头说道:“怎么这样静悄悄的!”二人回头看时,不是别人,正是宝钗来了。既然这个秘密是莺儿不能告诉宝钗的,此时在莺儿和宝玉对话时当事人宝钗闯了进来,莺儿当然不能当着宝钗的面给宝玉说了,况且是秘密呢。薛宝钗究竟有什么别人都没有的好处,读者也就无法知道了。这个“不写之写”,是永无直接答案的。不是宝玉以后没有机会再向莺儿求证求解,而是作者“不写”了。
“不写”使文本具有了开放性,使我们可以凭借自己的经验来丰富和确认,在阅读理解中让薛宝钗的性格丰富起来。而《红楼梦》的叙述又是具有文本的自足性、自洽性的,作家“写”了很多,“写”又限定了我们的理解和联想。薛宝钗有世上人少有的好处,作家为了让你关注、揣摩他的艺术描写,从设置悬念和激发阅读动力与兴趣来说,也是不会轻易直接告诉你的。急于求解问题的答案有,也没有,莺儿接下来要说的成为了文本的“空白点”,这就是“不写之写”的妙处。
这样的“不写之写”,构成了文本理解的不确定性,但具有理解的合理性。因为这些不写之写,是读者可以根据上下文,根据对人物一贯的性格、行为逻辑、情感取向推测到的,但又不能完全说明白,不能完全“意于言表”,从而使艺术具有含蓄隽永、味之无穷的韵致和品格。
(摘编自孙伟科《〈红楼梦〉中的“不写之写”》)
材料二:
空白是中国画构图中处理黑白关系的主要手段。在《红楼梦》的画家笔法中,空白是被经常运用的一种。曹雪芹曾通过薛宝钗之口表达了他对绘画创作的见解。但作为一个精通绘画的作家,曹雪芹“自觉引进绘画技法”来进行《红楼梦》的创作,从而使其“不仅绘景、状物在妙合画理,而且写人、叙事也往往默运画学神髓,融入丹青技法”。他在作品中就特别注意这种空白手法的运用,不时在《红楼梦》中留有空白。
《红楼梦》中制造空白的手法,除了语言、情节的省略及“不写之写”等以外,还利用“矛盾”制造空白,创造出朦胧、模糊的艺术意境,从而增强了小说的空灵之美。例如:宝玉酒醉后要撵李奶妈,但被袭人劝住了,并没有撵,而李奶妈却说宝玉撵了茜雪。这看起来相矛盾,但实际是另起了头绪,是将茜雪“出去”的一段情节通过“矛盾”制造了空白,使读者可任意驰骋自己的想象去推想这其中的缘由。张爱玲就认为茜雪是“负气走的”,对此,倒是脂砚斋颇能理解作者的原意,他说:“照应前文,又用一‘撵’字,屈杀宝玉。然在李媪心中口中毕肖。”可见,作者笔法真是高妙,既塑造了茜雪形象,又刻画了李奶妈形象,可谓“一石二鸟”。
这正是空白的妙处。因为像这样的情节若实写了,不但容易使笔墨轻重不均,冲淡主调色彩,而且还使情节受到了限制,显得死板不活。而这里运用以虚写实、计白当黑的空白艺术手法,则使有限的画面中生出无限烟波,创造了烟云模糊的意境,增强了小说的空灵之美。若通部中万万件细微之事俱备,《石头记》真亦太觉死板矣。
(摘编自曹金钟《“矛盾”与<红楼梦>中意境的创造手法》)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写”和“不写”影响读者感受:“写”得越少,文本的开放性越强,读者联想空间就越大;若所有细节都交代清楚,作品就显得死板。
B.小说创作中制造空白并非一般意义上的随意而为,而是对已有内容的适度限制和对未写内容的有意设置,具有更加含蓄隽永的审美意趣。
C.《红楼梦》中,曹雪芹运用“不写之写”艺术手法创设了大量的艺术空白点,借以体现作品真假相依、有无相生、虚实相合的故事特点。
D.红学研究的考证派和索隐派在对“不写之写”进行探究时,忽视了“不写之写”的美学意蕴,而以机械的方式理解其中的虚实空白艺术。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就“写”与“不写之写”而言,“不写之写”是建立在“写”的基础之上的,不能喧宾夺主;二者应主次分明,相得益彰。
B.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如果不能对作品的留白、空白、“不写之写”等做出合理的联想、填补,就无法完全领会作品的意旨。
C.《红楼梦》通过设置前后不一致或不合理的情节来制造表面上的矛盾,以此形成空白,引发读者质疑,进而推想缘由,探求真相。
D.“不写之写”构成文本理解的不确定性,对这种不确定性的合理解读,不是由作者完全掌控的,还取决于读者的理解能力。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能体现“不写之写”手法的一项是(3分)( )
A.第十三回,秦可卿的死讯传出来后,身为公爹的贾珍“哭的泪人一般”,并表示“尽我所有罢了”来料理丧事;而对作为丈夫的贾蓉有何表现却未作交代。
B.第三十五回,傅家两个嬷嬷受差遣看望挨打的宝玉时私下谈论他“连一点刚性也没有”,后文只写宝玉与莺儿闲话打络子一事,却不再对嬷嬷作其他描写。
C.第四十回,刘姥姥在宴会上逗笑,作者逐一展现了湘云、黛玉、宝玉、贾母、王夫人、薛姨妈、探春、惜春等人的情态,却没有写宝钗和迎春二人的反应。
D.第七十五回,中秋赏月,贾政要求限一“秋”字即景作诗。看了贾兰的诗,贾政“喜不自胜”并“讲与贾母听”;宝玉作完,贾政看了却只是“点头不语”。
4.材料一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4分)
5.不仅是小说有留白,戏剧语言也有大量的留白之美。《雷雨》中有这样的一段对话:
周朴园梅家的一个年轻小姐,很贤惠,也很规矩。有一天夜里,忽然地投水死了。后来,后来,——你知道吗?
鲁侍萍不敢说。
周朴园哦。
鲁侍萍我倒认识一个年轻的姑娘姓梅的。
周朴园哦?你说说看。
鲁侍萍可是她不是小姐,她也不贤惠,并且听说是不大规矩的。
周朴园也许,也许你弄错了,不过你不妨说说看。
鲁侍萍这个梅姑娘倒是有一天晚上跳的河,可是不是一个,她手里抱着一个刚生下三天的男孩。听人说她生前是不规矩的。
周朴园(苦痛)哦!
请结合以上材料,对周朴园对白中的三处“哦”,任选一处进行合理想象补充,并简要分析文本中设置的空白给读者阅读带来的效果。(4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小题。
来自过去的离别
柳成悬
2205 年,你,我的儿子,约翰·路易斯出生了。那时,整个世界乌烟瘴气,环境恶劣。干涸的湖泊
随处可见,火山喷发留下的遗迹无人清理,众人都饥寒交迫,温饱成了一种奢望。
在这样的环境下,你呱呱坠地。迎接你的是从全食品合成工厂中合成出来的电子食物。这种食物
会依照一个人的个人口味喜好而向大脑发出相应的神经冲动,同时向全身传递能量和营养物质。这是
研究员们在资源短缺的情况下不得已才创造出来的一种食物,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所谓的“食物危机”,
但同时也造成了严重的消化系统退化和因食物带来的未来记忆造成的轻微神经系统紊乱。对于我们这
些21 世纪60年代出生的人来说,现在的人已俨然成为了怪物,而当我看见刚出生的你时,清秀的面
孔莫名有种亲切感。
你住在一座宽敞的房子里,基础设施应有尽有。但如果你能理解并看见窗外的事物的话,你看到
的一定是人们自相杀戮的场景,只为了从别人的身体上把几乎未使用的电子食物给抢过来。
你是多么的幸福!
只是,对我来说,从这开始一眼便能望到头。
(一)
那是2194 年的一天。那时我还孑身一人,待在X 城郊区的一间不起眼的小公寓中。由于人工智能
的不断强化,像我这样的科学家在各大机关便渐渐没有了容身之所,最后惨遭失业淘汰的命运,留在
家中,无事可做。
就在那个时候,我接到一个电话,有人要来见我。刚放下电话,敲门声就响起于门口。到访的这
两人打扮真是奇特:一位穿着实验服、戴着护目镜,看上去应该是个科学家;而另一位却全身邋里邋
遢,不忍直视。
“你好,我是克莱尔·布朗斯特研究员,”我和那位科学家热切地握了握手,并向其自我介绍,“你
是……”
“克莱尔研究员,感谢你能在如此艰难的情形下接待我们。我叫刘·门捷列夫。”他回答道,“我们的
研究所所长特德·路易斯想和你探讨一些有关解决食物资源短缺的事。”
“我们坐下来谈好了。”我回答道。
我们走进书房,特德拿出一个内部结构复杂的物品,向我展示。据他的介绍,该物品是在处理一
架之前捕获的外星宇宙飞船时偶然发现的。从现在掌握的资料来看,该物品应该是外星人食用的一种
食物,同时携有未来的宇宙记忆。
“我希望你能帮助我们解密这个结构,并加入我们的团队,领导我们进行新型电子食物的研发。我
们这里的工作报酬将会使你的生活状况大大改善。你可以考虑一下。”特德补充说道。
几分钟的静寂之后,我点了点头,在劳动合同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同意了这份工作。
(二)
这次有关食物话题的拜访或许是我人生当中具有重大意义的拜访之一。意义最重大的那一次拜访,
来的人却也仍是刘和特德。到那个时候,家里的境况并没改变多少,我和你爸的矛盾冲突也因如此的
境况而接连不断,但当熟悉的敲门声再次响起并听到那个噩耗时,我们之间的肉体上的和精神上的斗
争的欲望却在从一刹那起开始消失得无影无踪。
“非常抱歉,你的儿子在进行新型电子食物的最后试验时,因为一个神经冲动触发器的小故障而使
大脑遭受不可逆转的损害,最终因由此导致的全身机能紊乱而不幸去世。”
我和你爸在你27 岁那一年的那一天泪如雨下。
(三)
接下来的十年中,我们都致力于破解这个奇特的食品的结构。仅仅过去五年,该装置利用神经冲
动的秘密就被破解了出来。这给我们的新型电子食物的研发提供了非常大的帮助。
我们开始在实验室内搭建、放置各类容器。在接下来的五年内,这些容器将伴随着单晶硅与从装
置中分离出的物质的复制品一起沸腾。天花板和墙上管道交错,整个实验室弥漫着半导体的气味。
有一天,刘研究员突然冲进我的办公室,把我从睡梦中摇醒了过来并拉进实验室。进去后,他先
掀开几个容器的盖子,后又把手指探入一容器泛着冷光的银色液体中,然后拿出手指尝尝味道。接着
他走到总控制台跟前,操作了大约五分钟,然后便急不可耐地向着聚四氟乙烯管道的出口望去。当“啪”
的声音接连不断响起时,他搓着双手,高兴地笑了起来。每响一声,便掉出一小粒银色金属——至少
看起来像一小粒银色金属——落进他的手心里。
“新型电子食物研制初步成功啦!”他大声向我宣告道。然后,他从手心的一把中拿出两粒,一
粒自己吞了下去,另一粒让我吞了下去。没有过几秒钟,这个小东西像是极其了解我似的,依照我的
个人口味喜好向大脑发出相应的神经冲动,同时向全身传递这些食物原本所具有的能量和营养和来自
未来的记忆。我在那一刻感到心满意足。微信公众号:陌上风尘
你,我的儿子,约翰,这时已经成为了团队的一员。你也兴奋极了,又让机器生产了一批新型食
物出来,之后便迅速躲进研究室里进行临床试验和最后改进。直到那次事故发生为止,你再也没出来
过。
(四)
投身入新型电子食物的研究将改变我的一生。正是因为这个事件,我和你的父亲相遇,最终合力
研发出了新型电子食物。两者相加,使我和你有机会相识。就在这个院子里,在月光下,许多年后,
我将与你分别。那一刻留给我的将只剩下新型食物。
从看到食物装置被解构的那一刻起,我就知道未来已定。
我选定了自己要走的路。那是未来的必经之路。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采用环形叙事方式,使时间获得了一种全新的表达方式,体现了"时间轮回"的叙事隐喻。
B.划线句的长句具有特色,将“我”面对噩耗时的崩溃与窒息感表达的淋漓尽致。
C.因为儿子的去世,“我”才决定开始投身入新型食物的研究。
D.有关食物话题的拜访是“我”人生当中具有重大意义的拜访之一,但却不是最重要的那一次。
7.文本多次写到了电子食物,下列对“电子食物”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开头提到电子食物的诞生,以此交代了故事发生时的环境状况。
B.投身入新型电子食物的研究将改变“我”的一生。正是因为这个事件,“我”和你的父亲最终无法相遇。微信公众号:陌上风尘
C.“我们”破解出的外星人食物装置利用神经冲动的秘密难以给新型电子食物的研发提供非常大的帮助。这种沮丧使得“我”儿子自杀身亡。
D.“我”面对未来的确定性,放弃了进行电子食物的研发研究,转而因此开始与丈夫产生矛盾。
8.小说的标题“来自过去的离别”具有丰富意蕴,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9.结合本文,谈谈科幻小说中“科学”与“幻想”的关系(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绍兴五年,召对,张嵲上疏曰:“金人去冬深涉吾地,王师屡捷,一朝宵遁,金有自败之道,非我幸胜之也。今兵疲民劳,若便图进取,似未可遽。臣窃谓为今日计,当筑坞堡以守淮南之地,兴屯田以为久戍之资,备舟楫以阻长江之险,以我之常,待彼之变。又荆、襄、寿春皆古重镇,敌之侵轶,多出此涂。愿速择良将劲兵,戍守其地,以重上流之势。”召试,除秘书省正字。
六年,地震。嵲奏:“比年以来,赋敛繁重,征求百出,流移者挤沟壑,土著者失常业,地震之异,殆或为此。愿深思变异之由,修政之阙,致民之安。”
七年,迁校书郎兼史馆校勘,再迁著作郎。嵲因对言:“吴、蜀,唇齿之势也。蜀之利害,臣粗知之。忠勇之人使之捍外侮则可至于抚循斯民则非所能办也。宜于前宰执中,择其腹心之臣可以任川事者委任之。”又言:“自驻跸吴会以来,似未尝以襄阳、荆南为意,今宜亟选儒臣有牧御之才者为二路帅,使之招集流散,兴农桑,治城壁,以为保固之资,益重上流之势。”
既而何抡以刊改神宗实录得罪,语连嵲,出为福建路转运判官。上疏略曰:“古之人君,其患有二,在纳谏而不能用,在知天下利害而不以为意。陛下渡江十年矣,外有勍敌之国,内有骄悍之兵,下有穷困无聊之民。进言者多矣,今皆以为陈腐而别取新奇之说;任事者众矣,今皆习是以为当然而更为迂阔之事。此近于二患。为今之计,朝斯夕斯,非是二者不务,数年之后,庶其有济!”
九年,除司勋员外郎兼实录院检讨官。十年擢中书舍人,升实录院同修撰。顷之,起知衢州,除敷文阁待制。岁满,得请提举江州太平兴国宫。时方修好息兵,上将召用,会疽发背卒,年五十三。
(节选自《宋史·列传》,有删改)
1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三处需加句读,把答题卡相应位置的选项涂黑,少选、多选、错选均不给分。(3分)
忠勇之人A使之B捍外侮C则D可E至F于G抚H循I斯民J则K非L所M能N办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屯田”原指利用戍卒或募民垦殖荒地以资军饷,后亦指官职,柳永曾任屯田员外郎。
B.“再迁著作郎”的“迁”字与《屈原列传》中“顷襄王怒而迁之”的“迁”含义相同。
C.驻跸,古时特指皇帝或者后妃外出途中暂停小住,文中是指宋高宗南渡期间暂住吴会。
D.“穷困无聊之民”中的“聊”字的意思与《促织》中“不复聊赖”的“聊”含义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张嵲认为金人忽然连夜逃遁有其内因,不是宋军侥幸战胜了他们,并提出此时不宜乘势追击而应该积极防守备战的建议。
B.张嵲指出地震异象的原因或许是国家赋税沉重、政令频繁,致使百姓流徙迁移,尸横沟野,当地居民也失去了固定产业。
C.张嵲建议选用心腹大臣去担任蜀地官员,让有管治才能的文官去担任襄阳、荆南两地的统帅,并提出了三条固本的策略。
D.何抡因修订《神宗实录》获罪,张嵲也受牵连,却仍忠心上书,指出渡江后外有强敌内有骄兵的现状与古之“二患”相近。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愿深思变异之由,修政之阙,致民之安。(4分)
(2)为今之计,朝斯夕斯,非是二者不务,数年之后,庶其有济。(4分)
14.请结合本文和《谏太宗十思疏》,概述“奏疏”的基本特点。(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
扫花游·西湖寒食
吴文英
冷空淡碧,带翳柳轻云,护花深雾。艳晨易午。正笙箫竞渡,绮罗争路。骤卷风埃,半掩长蛾翠妩。散红缕①。渐红湿杏泥,愁燕无语。
乘盖争避处。就解佩旗亭,故人相遇。恨春太妒。溅行裙更惜,凤钩②尘污。酹入梅根,万点啼痕暗树。峭寒暮。更萧萧、陇头人去。
[注]①红缕:雨。②凤钩:描绘着金凤的绣鞋。
15.下面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开头三句以“带”字连接,连用多个意象描绘出清明节前西湖环境的清寒朦胧。
B.“绮罗争路”用拟人手法描绘女子在道路上争先观赏西湖龙舟竞渡的热闹画面。
C.上阕结尾先写花落后坠入尘泥,再借燕子写游人愁绪,杏花、燕子点明了时令。
D.下阕开头部分刻画了游人躲雨时的匆忙情形,并带出诗人在酒楼遇见旧友之事。
16.“天气既变,人情亦乖”是陈洵在《海绡说词》中对这首词的点评,指天气的变化导致了人们出游的诸多不顺,请结合诗句分析。(6分)
(三)情境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孔子认为“礼”在国家治理中有重要地位。在《侍坐》中他嗤笑子路是因为子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桂枝香·金陵怀古》中叙写六朝的风云变化全都消逝,只有那郊外一片苍绿景
色的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谏太宗十思疏》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句,魏征用对比的手法劝谏唐太宗要竭诚待人。
三、语言文字运用 (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我进城二十多年了,性格比以前开朗了许多,可是每次回到农村老家,与父亲相对而坐,还是找不到什么话题。感觉有很多话要说,又感觉① 。
其实我特别想告诉父亲城里的交通有多拥堵,那里的空气有多糟,我有多么想家;特别想告诉他我出差时看到了哪些美景,遇到了哪些怪事。我期望得到父亲笑意盈盈的回应,可是见到父亲那副② 的样子,便把这些话又咽了回去。我觉得这些生活离他太遥远,告诉他,反而会打破他内心的平衡。
我和父亲之间的爱是静默的,随着年龄的增加,我对父亲的爱③ ,我越来越觉得有一些爱是需要及时表达的,虽然我说不出“爸爸,我爱你”,但我要让父亲知道,我渴望与他沟通,我愿意与他沟通,我们可以是无话不谈的哥们,可以是平等交流的父子。父亲啊,虽然我们一年只见两三面,虽然我们的电话沟通一周只有一次,但我对您的牵挂在漫长的时光中已经变成一本沉甸甸的账薄,压得我喘不过气,您感受到了吗
静默是一种深刻的语言,没错;但我想告诉更多的朋友:要让爱不只在静默中流淌。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3分)
19.下列句子中的“静默”和文中加点的“静默”,含义最接近的一项是(3分)
A.母爱如泉,点点滴滴皆为爱,含蓄静默而不张扬。
B.静默的山,流动的水,构成了一幅美妙的风景画
C.田野静默,远远的只有几位农人在畦间若隐若现
D.不少人驻足当年曼德拉关押的囚室前,静默致哀。
20.有人认为本文段内容亦能体现费孝通笔下的“乡土社会”特点,请根据你对本语段以及《乡土中国》的理解,完成以下两个任务:
①模仿《乡土中国》的目录替本文段取一个四个字的标题:
②如果把该标题收进目录中,你觉得在提供的三个选项中,放在哪里比较恰当,请结合《乡土中国》相关内容,说明原因。 (5分)
乡土中国 目录
乡上中国………………1 礼治秩序……………58
文字下乡………………9 无讼………………66
再论文字下乡…………17 无为政治…………73
差序格局………………25 长老统治……………79
系维着私人的道德……35 血缘和地缘…………86
家族……………………44 (C)
(A) 名实的分离…………95
男女有别………………51 从欲望到需要………101
(B)
①标题:
②放在处比较好,因为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说着,进入石洞来。只见佳木茏葱,奇花熌灼,一带清流,从花木深处曲折泻于石隙之下。再进数步,渐向北边,平坦宽豁,两边飞楼插空,雕甍绣槛,皆隐于山坳树杪之间。俯而视之,则清溪泻雪,石磴穿云,白石为栏,环抱池沿,石桥三港,兽面衔吐。桥上有亭。贾政与诸人上了亭子,倚栏坐了,因问:“诸公以何题此?”诸人都道:“当日欧阳公《醉翁亭记》有云:‘有亭翼然’,就名‘翼然’。”贾政笑道:“‘翼然’虽佳,但此亭压水而成,还须偏于水题方称。依我拙裁,欧阳公之‘泻出于两峰之间’,竟用他这一个‘泻’字。”有一客道:“是极,是极。竟是‘泻玉’二字妙。”贾政拈髯寻思,因抬头见宝玉侍侧,便笑命他也拟一个来。
宝玉听说,连忙回道:“老爷方才所议已是。但是如今追究了去,似乎当日欧阳公题酿泉用一‘泻’字则妥,今日此泉若亦用‘泻’字,则觉不妥。况此处虽云省亲驻跸别墅,亦当入于应制之例,用此等字眼,亦觉粗陋不雅。求再拟较此蕴藉含蓄者。”贾政笑道:“诸公听此论若何?方才众人编新,你又说不如述古;如今我们述古,你又说粗陋不妥。你且说你的来我听。”宝玉道:“有用‘泻玉’二字,则莫若‘沁芳’二字,岂不新雅?”贾政拈髯点头不语。众人都忙迎合,赞宝玉才情不凡。贾政道:“匾上二字容易。再作一副七言对联来。”宝玉听说,立于亭上,四顾一望,便机上心来,乃念道:__________,__________。贾政听了,点头微笑。众人先称赞不已。
(节选自《红楼梦》第十七回至十八回“大观园试才题对额荣国府归省庆元宵”)
21.根据大观园“沁芳亭”周围景物的特点,选出贾宝玉为“沁芳亭”撰写的对联(3分)()
A. 前门绿柳垂金锁后户青山列锦屏B.松影一庭惟见鹤,梨花满地不闻莺
C. 绕堤柳借三篙翠隔岸花分一脉香D.芙蓉影破归兰桨,菱藕香深写竹桥
22.宝玉给园中桥上亭子的匾额题名“沁芳”,就连贾政都“点头默许”。“沁芳”二字好在哪里?从中可以看出宝玉有怎样的精神?请结合小说中的相关情节,谈谈你的看法。(6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按照要求写作。
“一个人面对外面的世界时,需要的是窗子;一个人面对自我时,需要的是镜子。通过窗子能看见世界的明亮,使用镜子能看见自己的污点。其实,窗子或镜子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的心。你的心明亮,世界就明亮;你的心如窗,就看见了世界;你的心如镜,就观照了自我。”——林清玄
当代青年需要既向外看世界,又向内看自己。向外,才能积极进取,勇创佳绩;向内,才能发现不足,看到真实。阅读了以上材料,请你结合对自身发展的思考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参考答案
1.B(解析:A.“‘写’得越少,文本的开放性越强,读者联想空间就越大”错误,文本指出由“写”唤起人们对“不写”的感知、认知。不是写得越少,联想的空间就越大;C.逻辑混乱,选项前半部分的艺术空白点,并不是后半部分作品真假相依、有无相生、虚实相合的故事特点产生的条件;D.“机械的方式”,于文无据)
2.D(“取决于读者的理解能力”错误,于文无据)
3.B(B选项中的事件是从宝玉的“痴与傻”这个角度来写,并没有体现出“不写之写”)
4.(1)采用引证法。材料一谈的是“《红楼梦》中的艺术空白点,也就是‘不写之写’”,文中引用了《红楼梦》中宝玉与莺儿的一次对话,来分析论证自己的观点,既使晦涩的道理显得浅显易懂,也增强了文章的论证力量。
(2)论述层次清楚。文章从三个层次展开论证:“不写之写”应从美学修辞学上来分析“写”与“不写”的辩证关系;作家的“不写之写”的妙处;读者因作家的“不写之写”受到的限制与生发的联想。这三个层次前后关联,逐次推进,论证有条理。(每点2分)
5.第一问参考答案:
第一处“哦”:这个下人好像知道点内情,她说“不敢说”,不是“不知道”。她究竟是谁,她对当年的事了解多少。
第二处“哦”:事情有点不对,她居然认识梅侍萍,她们之间是什么关系,她所知道的会不会损害我的名誉。
第三处“哦”:这件事是我内心的疮疤,我只是要让侍萍安静离开,没想到结果会这么惨烈。我的心里也不好受啊!(答对任一点给3分,学生的答案若是合乎情理,可以酌情给分)
第二问参考答案:
①可以设置种种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②可以引发读者的联想与想象,使其获得丰富的审美体验。(答对1点给1分,答对2点给3分)
6. C
7.A
8.①文章采用环形叙事方式,将过去与未来交融。②“离别”指“我”对在试验事故中身亡的儿子的道别和因此天人两隔的分离。③“过去的离别”是对过去生活宣告告别。④过去的“我”面对未来的确定性,仍旧毅然决然的进行研究,热爱着研究。
9.①科幻小说中的“科学”是“幻想”的基础。本文情节的基本框架,即地球食物短缺的解决,就是在科学基础上演绎的;而文中细节如对外星飞船的探究、单晶硅(半导体)等,都已是或部分是科学事实。②科幻小说中的“幻想”虽然立足于“科学”,但更要突破具体科技的限制,充分发挥想象力,将人文关怀与科学意识融汇在一起。本文幻想出来的“新型电子食物”,有一定科学因素,主旨则是对人类文明的思考,以小家作为典型形象。
10. AEJ
11.B(前者指“官职晋升或调动”,后者指“放逐、贬谪”。)
12.D(文中“此近于二患”的“此”是指对待“进言者”和“任事者”的态度。)
13.(1)希望(陛下)深切思考时势变化的缘由,修正(整治)政令的缺漏,使百姓获得安定。
评分标准:“愿”1分,译为“希望”;“阙”通“缺”,1分,译为“缺漏”;“修”1分,译为“整治、治理”;“致……安”1分,译为“使……安定下来”或“使……获得安定。”
(2)从当前的处境打算,早晚想(思虑)的都应是这些方面,不属于这两个方面的事情就不必致力去做,几年之后,希望(或许、可能)有所成就!
评分标准:“朝斯夕斯”1分,直译为“早上这样想,晚上也这样想”,意译可适当变通,要求语意表达连贯准确;“务”1分,译为“致力(追求)”;“庶其”常用结构1分,表达期望或推测语气,译为“希望(或许、可能)”;“济”,1分,译为“成就(成功)”。
14.①内容要有针对性,对亟待解决的问题提出切实有效的解决方案。比如,魏征针对逐渐骄奢的唐太宗提出十条建议。
②内容简明、有逻辑性。魏征的十条建议都简明扼要,且层层推进,逻辑分明。③要有时效性。比如本文对于地震异象的分析戳中了时政的痛点。
④表达有文学艺术性。比如本文多处句式整齐,音韵和谐。
评分标准:共3分。答出一点1分,答出3点得满分,意思相近即可。若指出“奏疏”是古代臣子写给皇帝的建议之类的,并有结合文本稍作分析,也酌情给1分。
参考译文
绍兴五年,宋高宗召见臣下对答政事,张嵲上奏说:“金人去年冬天深入我朝境内,大宋军队多次告捷,金兵很快就乘夜逃走了,他们有自己失败的内因,不是我们宋军侥幸战胜了他们。现在大宋兵马疲惫百姓劳苦,如果现在就图谋进攻夺取,似乎不可能马上(成功)。我私下认为为当前处境打算,应当修筑坞堡来守卫淮水以南的属地,设置屯田把它作为长久戍守边防的资本,储备战船来阻断长江的险要地势,用我方的备战常态,来应对敌方的攻击之变。再说荆、襄、寿春等地都是自古以来占重要战略位置的城镇,敌方侵犯袭击,大多是从这些通道出来。希望陛下迅速选择优良将帅强劲士兵,戍守那些领地,来(表明)对长江上流形势的重视。”(之后)陛下召他来面试,授予他秘书省正字的官职。
绍兴六年,发生地震。张嵲上奏说:“近年以来,(百姓)赋税繁多沉重,(官府)征收责求名目众多,流徙迁移的百姓(尸体)填满了山沟(郊野),安居原地的百姓失去了固有之业,地震的异象,大概或许是因为这些(现状)吧。希望(陛下)深切思考时势变化的缘由,修正(整治)政令的缺漏,使百姓获得安定。
绍兴七年,张嵲被任命为校书郎兼史馆校勘,(后)又改任为著作郎。张嵲于是上奏应答说:“吴、蜀两地是唇齿相依的形势。蜀地的利害关系,我是大致了解的。忠诚勇武的人选,让他捍卫外来的侵犯是可以的,至于安抚这些百姓,却不是他们所能办到的。应该在之前的掌政重臣中,选择那些可以担任蜀地事务的心腹大臣去托付。”又进言说:“圣上自从在吴会驻留以来,似乎未尝把襄阳、荆南两地放在心上,现在应该赶快推选有管束、治理才能的文官担任这二个地区的元帅,让他招募、集结流散的士兵,兴办农桑,修治城池壁垒,把这些作为保家固国的资本,来(表明)对长江上流形势的重视。”
没过多久何抡因为修订《神宗实录》获罪,谈话时牵连到了张嵲,张嵲被外调担任福建路转运判官。张嵲呈上奏章大致说:“古代的君王,他们的忧患有两种,一在善于纳谏却不能善用谏言,一在了解天下的利害关系却不把它放在心上。陛下南渡十年了,境外有强劲敌对的国家,境内有骄慢凶悍的士兵,治下有贫穷困苦无所依靠的百姓。进言的人很多,现在都认为是陈旧迂腐的而另外取用了新奇的言论;做事的人很多,现在都习惯了这样、认为是理所当然的并且还会做一些迂腐不切实际的事。这些现象接近于(古代君王的)两种忧患。从当前的处境打算,早晚想(思虑)的都应是这些方面,不属于这两个方面的事情就不必致力去做,几年之后,希望(或许、可能)有所成就!”
绍兴九年,(张嵲)被任命为司勋员外郎兼实录院检讨官。绍兴十年被提拔为中书舍人,升职为录院同修撰。不久,被起用做衢州的太守,(又)被任命为敷文阁待制。满一年,得以请示掌管江州太平兴国宫。当时正值宋、金结成友好关系(双方)停止交战,陛下想要召见起用张嵲,恰逢他背部恶疮毒发而死,终年五十三。
15.B(绮罗争路采用的是借代手法,绮罗代指美女或贵妇)
16.①“艳晨易午”三句表明人们本沉浸在出游的欢乐场景中,而“骤卷风埃”打断了这个美好进程,游人特别是女子在风中被刮得无法维持自己的美好形象。(也可以理解为狂风骤起,尘埃飞扬,遮蔽了青山翠峰,让人无法赏景。)
②“散红缕”数句表明下雨后春雨溅湿了游人的行裙,弄脏了游人的鞋子,游人狼狈不堪。而且落花殆尽,美景不再,人的心情也随之变得黯淡。(若这里“人情亦乖”围绕“恨春太妒”展开,言之成理也可以。)
③“峭寒暮”三句指天色渐暗,天气转冷,本是充满期待的出游,因为春雨而被中断,乘兴而来,却无法兴尽而去,游人只能在冷峭的薄暮中散场。
评分标准:共6分。一点2分,“天气既变”1分,“人情亦乖”1分。
17.(1)为国以礼其言不让
(2)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
(3)竭诚则胡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21. C
22.第一问:“沁芳”二字,点出了花木映水的佳境,不落俗套;也契合元妃省亲之事,蕴藉含蓄,思虑周全。(4分)
第二问:众人给匾额题名,或直接移用,或借鉴化用,而“沁芳”是贾宝玉根据情境的独创,可以看出宝玉具有创新精神。(2分)
23.按照高考作文阅卷评分标准。
本题为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
题干提供的是二元关系类材料,主要考查学生思辨能力,同时引导考生思考自身发展问题。
作文材料分两部分,第一部分摘选自林清玄《心无挂碍,无有恐惧》一书,引导考生思考如何对待世界和如何对待自己的问题。材料中的“窗子”和“镜子”都只是形象的说法,也只是我们观察世界和关照自己的一个手段,并不是写作的重点。考生的写作重点应该是对待世界和对待自己的方法和态度。“窗子”,说的是开阔的视野对个人发展非常重要,由此可以想到知识上的视野、心灵上的视野、国际视野、文化视野,以此引出对超越自我、走出个人狭小的天地的思考;而“镜子”,指的是每个人都要审视自己,勇于自我完善,通过“镜子”去探索人性的弱点,如爱听赞美,不听忠言,如追求形式重于实质等。
第二部分引导考生的写作方向,当代青年需要积极地向外看世界,也需要认真的向内看自己。引导语中“向外,才能积极进取,勇创佳绩”和“向内,才能发现不足,看到真实”明确了考生的写作范围:第一,“向外看世界”和“向内看自己”在行文中应该都要涉及,考生必须同时谈到,也可以有所侧重,考生也应该去探究“向内”与“向外”两者之间的逻辑关系;第二,向外看世界应该是积极地投入世界,在外部世界奋斗进取,创造成绩,向内看自己应该是对自我的剖析,反思不足,总结教训;第三,必须结合自身发展去思考这个问题,不应该天马行空地只谈论别人的人生。
行文构思上,可以由材料中林清玄对窗子和镜子的比喻引入,接着对窗子和镜子的内涵进行阐述,如“窗子是人与自然、社会、他人沟通的渠道”“镜子是观照自己、认识自己的工具”,指出“窗子”“镜子”之于个人、集体、国家民族的意义,也可以从个人的角度由“窗子与镜子”想到处世,想到宽待他人,严于律己,或从国家民族想到发展与反思、学习与完善,最后要联系当代青年,要有“自我意识”,要有对自身发展进行的切实的规划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