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68张PPT)
第一单元
第2课时 大战中的插曲
语 文
内容索引
课前篇 一起预习
课内篇 一起思考
课外篇 一起阅读
素养篇一起提高
课前篇 一起预习
作者简介
聂荣臻(1899—1992),字福骈,曾用名聂云臻,四川江津(今属重庆)人。192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中央军委秘书长兼中国人民解放军代总参谋长,国防委员会副主席,中央军委副主席,国务院副总理兼国家科委、国防科委主任,中国老龄问题全国委员会名誉主任,中国发明协会名誉会长。主要著作编为《聂荣臻军事文选》。
作品背景
1940年10月20日,八路军在华北地区向侵华日军发动了规模庞大的百团大战,晋察冀军区三团一营奉命进攻井陉煤矿。战斗结束后,井陉火车站的日本副站长和妻子在战斗中死亡,留下两个女儿。虽然日本人发动侵华战争,造成中国人的重大伤亡,无数家庭妻离子散,穷凶极恶的日军甚至连小孩子都不放过,但中国军民面对两个日本幼儿,绝不可能像日军一样残忍。最终这两个孩子被八路军战士救起。聂荣臻元帅听说后,随即命令将两个孩子送到晋察冀军区指挥部,细心照顾两个日本孤儿。待她们情况稳定后,将她们送交给日军。
相关常识
百团大战
百团大战是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在华北敌后发动的一次大规模进攻和反“扫荡”的战役,由于参战兵力达105个团,故称“百团大战”。百团大战是抗日战争相持阶段八路军在华北地区发动的一次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战役。
知识整合
1.读准字音
2.写对字形
词语 易错字 词语 易错字
井xíng 陉 bǔ育 哺
yǔn命 殒 diān簸 颠
暴liǎn 敛 fān然 幡
3.掌握词语
(1)刀光剑影:形容杀气腾腾的氛围,也形容激烈的搏斗或厮杀场面。
例句:他们的战场没有硝烟,却暗藏 。
(2)伶仃孤苦:孤单困苦,没有依靠。
例句:虽然她年轻的时候得到了帝王的宠爱,晚年却是 ,最后落得抑郁而终的下场。
(3)横征暴敛:指强征捐税,搜刮人民财富。
例句:白居易写了大量的讽喻诗,来揭露封建统治阶级的 。
(4)背井离乡:被迫离开家乡,到外地谋生。
例句:在旧社会,一遇到荒年,穷苦人便 ,到各处去讨饭。
4.词语辨析
哺育·抚育
哺育:指父母喂养后代的一种行为状态,亦指通过教育进行培养。 抚育:照料、教育儿童。
相同点:两者都有“抚养”的意思。
不同点:“哺育”侧重于“喂养”,可用于比喻;而“抚育”侧重于“照料”,不能用于比喻。
例句 ①古代的黄河,河面宽阔,水量充沛,水流清澈。黄河孕育了中华文明,黄河哺育了中华儿女,人们常说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②完善的体系保障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作为孤残儿童的集中抚育机构,医疗保障至关重要。
幡然·突然
幡然:指很快而彻底地(改变)。 突然:指事情发生得快而且出人意料。
相同点:两者都有“很快”的意思。
不同点:“幡然”侧重改变,“突然”侧重出人意料。
例句 ①这个队的球员们直到输掉了比赛才幡然醒悟,悔恨赛前没有把教练的教诲放在心上。
②某手机公司突然官宣,鸿蒙系统全面放开,使竞争对手措手不及。
伶仃孤苦·形影相吊
伶仃孤苦:指孤单困苦,没有依靠。 形影相吊:身体和影子互相安慰。形容十分孤独。
相同点:两者都有“孤独”的意思。
不同点:“伶仃孤苦” 侧重没有依靠,“形影相吊”侧重孤独。
例句 ①李清照人生的最后阶段都在江南度过,不过她的晚年很凄惨,伶仃孤苦,一个人老死在江南。
②一边是莺啼燕语、百花盛开,一边是茕然独处、形影相吊,两相比衬之下,词人的内心确实是寂寞惆怅的。
课内篇 一起思考
文脉图解
文章主旨
聂荣臻用回忆的方式,以朴实无华的笔触记述了百团大战中一件“曲折有趣”又“很有意义”的事情,即聂将军关心和照顾在战火中受伤的两个日本孤女,并设法将她们送回日军的故事。这一事件既彰显了伟大的革命人道主义精神,也包含了作者对日本侵略者残酷暴行的控诉。
文本研读
研读任务一 理解内容 梳理思路
任务设计
1.概述这篇回忆录的主要内容。
点拨 聂荣臻元帅回忆在抗日战争时期的百团大战中救起了两个日本小姑娘并把她们送交给日军以及美穗子在战后回访聂荣臻元帅的故事。文章彰显了伟大的革命人道主义精神,同时也包含了对日本侵华战争的控诉,这个“大战中的插曲”也成为中日人民友好的佳话。
2.聂荣臻在送回日本女孩的时候,为什么要写一封没有加封的信给日本军官
点拨 聂荣臻写这封信是为了交代事件的原委并表明自己的立场。聂荣臻送回两个日本女孩是为了让她们回到自己的祖国,回到她们的亲人身边,这么做是出于对孩子的照顾,为孩子的安全和将来考虑。
信件不加封是为了让更多的日本士兵看到,以此了解我军的思想和精神,聂荣臻的信义正词严,不卑不亢,展现了其作为政治家、军事家的远见卓识,体现了其革命人道主义精神和至仁至义的品质,体现了我们的军队是一支不畏强敌的仁义之师、正义之师。
战火中的信件体现了八路军对战争的认识和态度,日本士兵和日本人民都是战争的受害者,我们应给予同情;对于侵略我们的日本法西斯,为了民族的生存和人类的和平,我们要抗战到底。
3.这篇回忆录是如何展开叙事的 请简要分析。
点拨 文章按照“总分总”的结构,先是开篇说明事件——在大战中救助了两个日本小女孩;接下来就回忆起救助小女孩的过程,以及后续美穗子及其全家访华,聂荣臻元帅在人民大会堂接见了他们;最后表明这个事件的意义,这个“插曲”成为中日人民友好的佳话。
研读任务二 分析形象 品味情感
任务设计
4.本文塑造了聂荣臻元帅怎样的形象特征 请简要分析。
点拨 ①重情义,有情怀。对战争中发生的一些小事,能够记忆犹新,如数家珍,并且用善意和理智来看待战争中的人和事。②心思细腻、缜密。在考虑到两个孩子究竟怎么办的时候,把是由自己抚养还是送回去的每一种情况的利弊都加以权衡,体现了办事的细心和周全。③有高度的责任心和热心。当前线部队请示如何安置两个小姑娘的时候,聂荣臻说道:立刻把孩子送到指挥所来。体现了对部队、对孩子、对工作、对人民的高度责任感。
④平易近人,慈爱亲切。例如:“那个稍大些的孩子,很讨人喜欢,我牵着她的手,拿来梨子给她吃。”⑤运筹帷幄,精明干练,有真知灼见。例如:“我是这样考虑的:我们进行抗日战争,这中间不只是打仗的问题,还要注意不失时机地对敌军进行政治工作。”能够看到长远的发展。⑥胸怀宽广,有人道主义精神。在中日对战的特殊时期,能够不计嫌隙,救助日本小姑娘。
研读任务三 反复涵泳 鉴赏技巧
任务设计
5.文章引述了“我”当时写给日军的一封信,那么这封信与这篇回忆录整体的语言风格有什么不同 为什么要用这样一种语言风格
点拨 ①聂荣臻的回忆录是以口述的形式,叙述了聂荣臻革命生涯中的种种经历,回忆录的目的是让后人更多地了解那一段风起云涌的革命历史,因而具有通俗性;作者在主观叙述的同时,力求做到对历史史实的客观再现,因而适当运用书面语,以求对内容的严谨表达;采用自然亲切的语言风格,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回忆录的整体语言风格:浅显平易,通俗易懂,口语与书面语共用,雅俗共赏,自然亲切。
②聂荣臻写给日军的信,在当时无疑具有外交属性,因而,语言庄重典雅,言简意明,符合这封信外交属性的要求。同时,这封信还被赋予对日军进行政治思想工作的功能,因而,不仅借送还日本小女孩的事件动之以情,而且义正词严地阐明中国人民的立场,揭露日本军阀的罪恶,晓之以理,情理并重,促使日本军人认识到日本军阀发动的侵华战争的非正义性和邪恶性,从而产生强大的说服力和感召力,进而有效发挥这封信在政治思想工作上的功效。这封信的整体语言风格:典雅庄重,义正词严,情理并重,言简意明,多文言词汇和成语,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感召力。
研读任务四 阅读比较 求同存异
任务设计
6.《长征胜利万岁》和《大战中的插曲》两篇课文都是回忆录,这些回忆录的写作初衷是什么
点拨 本课的两篇文章选自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回忆录。这些回忆录,记录革命家们参加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历程,留存珍贵的历史资料,是传承后世的宝贵的精神遗产;而革命家自己在写这些回忆录时,也有书写个人心志、教育激励后人的意图。
7.学习了《长征胜利万岁》《大战中的插曲》两篇课文后,你认为这两位革命家在文中表现的革命情怀有何不同
点拨 《长征胜利万岁》描写了红军长征的艰难,长征胜利的来之不易,表达了作者对长征胜利的自豪与喜悦之情,以及对革命胜利的信心;《大战中的插曲》彰显了伟大的革命人道主义精神,同时也包含了对日本侵华战争的控诉。
8.《长征胜利万岁》与《大战中的插曲》尽管都是回忆录,但在写作手法上各有特点,请你分析它们的异同。
点拨 相同点:语言朴实,通俗易懂。两篇文章都没有过多地使用修饰语,多用口语、白话,朴实无华。像《长征胜利万岁》甚至直接引用毛泽东的讲话,且多是直接抒情;而《大战中的插曲》把事件的经过如实地进行描述,把事件展现在读者面前,就像在与人交谈,娓娓道来。
不同点:叙事结构不同。《长征胜利万岁》整篇文章都是围绕着时间和地点这两条线索来组织材料的。文章按照地点的变换分为两个重要部分,每个部分都是按照时间顺序来记叙的。《大战中的插曲》按照“总分总”的结构,先是开篇说明事件,而后回忆救助小女孩的过程,以及后续美穗子及其全家探望聂荣臻元帅,最后表明这个事件的意义。
多维探究
学习《大战中的插曲》之后,你对革命人道主义精神有怎样的深刻认识 在和平年代应该如何践行革命人道主义精神
点拨 (1)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的过程中,对革命的人道主义的发展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人民军队实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实行官兵平等和“三大民主”,毛泽东提出“救死扶伤,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等,即体现了革命的人道主义精神。
(2)在和平年代,我们更应该救死扶伤,践行革命的人道主义精神。
①关爱弱势群体,构建和谐社会。我们要关心支持弱势群体,让他们能够享受改革开放的成果,缩小社会各阶层之间的贫富差距,消除各方面存在的矛盾,更好地实现构建和谐社会这一伟大目标。
②拒绝冷漠,传递爱心。我们每个人可以从身边小事做起,推倒高筑的心墙,给他人更多关怀,向需要帮助的人伸出援手。拒绝冷漠,传递温暖,让我们拥有一颗乐于助人的心,一双搀扶他人的双手,让这路上再没有摔倒的弱者,没有冷漠的路人。我们要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扶贫济困的社会风尚,用心托举向善的力量,让社会变得温暖,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传承下去。
③精准扶贫,建设小康社会。在扶贫的路上,不能落下一个贫困家庭,丢下一个贫困群众。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坚定地走精准扶贫之路,让贫困地区的人民情愿、主动、自信、坚定地走上脱贫致富的道路,早日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课外篇 一起阅读
材料一
七律·长征
毛泽东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这五十六个字,负载着长征路上的艰难险阻,饱含着中国共产党人的万般豪情壮志。这些艰难困苦或许是生活在现在的我们所不能够了解的,两万五千里路途的遥远是现在的我们所不能领会的,但是,当时红军战士们的那些宝贵的精神却是我们所能延续的。
材料二
过雪山草地
肖 华
雪皑皑,夜茫茫,高原寒,炊断粮。
红军都是钢铁汉,千锤百炼不怕难。
雪山低头迎远客,草毯泥毡扎营盘。
风雨侵衣骨更硬,野菜充饥志越坚。
官兵一致同甘苦,革命理想高于天。
歌词内容可以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描写红军过雪山、草地时遇到的极大困难;第二部分描写红军不怕风雨、以野菜充饥的顽强斗志,表现了红军战士力量的源泉。
材料三 弘扬伟大长征精神,走好今天的长征路,必须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崇高理想信念而矢志奋斗。长征胜利启示我们: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没有牢不可破的理想信念,没有崇高理想信念的有力支撑,要取得长征胜利是不可想象的。邓小平同志说:“过去我们党无论怎样弱小,无论遇到什么困难,一直有强大的战斗力,因为我们有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有了共同的理想,也就有了铁的纪律。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这都是我们的真正优势。”
在新的长征路上,我们一定要保持理想信念坚定,不论时代如何变化,不论条件如何变化,都风雨如磐不动摇,自觉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忠实实践者,永远为了真理而斗争,永远为了理想而斗争。
“石可破也,而不可夺坚;丹可磨也,而不可夺赤。”理想信念的坚定,来自思想理论的坚定。认识真理,掌握真理,信仰真理,捍卫真理,是坚定理想信念的精神前提。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建立在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的基础之上,建立在马克思主义揭示的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之上,建立在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的崇高价值的基础之上。我们坚定,是因为我们追求的是真理。我们坚定,是因为我们遵循的是规律。我们坚定,是因为我们代表的是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
坚定理想信念,就要深入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深入学习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让真理武装我们的头脑,让真理指引我们的理想,让真理坚定我们的信仰。要坚持学而信、学而思、学而行,把学习成果转化为不可撼动的理想信念,转化为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用理想之光照亮奋斗之路,用信仰之力开创美好未来。
(节选自《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阅读训练
1.阅读材料一回答,颈联中的“暖”和“寒”这一对反义词具有哪些含义 有什么作用 请简要分析。
点拨 颈联中的“暖”和“寒”这一对反义词,是诗人精心设计的两个感情穴位。“暖”字温馨喜悦,表现的是战胜困难的欢快;“寒”字冷峻严酷,传递的是九死一生后的回味。两个形容词是精神的巨变,又是感情的裂变,含不尽之意于其中,显无穷之趣于其外,情感起伏跌宕,张弛有度。
2.请结合三则材料回答,长征取得胜利的根本因素是什么 在新时代,这对你有什么启发
点拨 (1)理想信念,是长征胜利之本,也是长征精神之核心。坚定的理想信念,激励着红军将士不畏艰难困苦,征服无数自然险阻;激励着红军将士在长征中英勇奋战,一往无前,突破了敌人的围追堵截;激励着红军将士不怕流血牺牲,夺取长征的胜利。(2)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在新长征路上,我们一定要坚定理想信念,不论时代如何变化,不论条件如何变化,都始终不动摇,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用理想之光照亮奋斗之路,用信仰之力开创美好未来。
3.这三则材料与课文《长征胜利万岁》都展现了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这一伟大壮举,请比较分析它们之间叙述角度的差异。
点拨 ①课文《长征胜利万岁》是通过杨成武将军的回忆,主要记叙了红军在吴起镇歼灭敌人追兵并消灭反动民团后前往陕北甘泉,最终胜利会师的故事,并回忆了在吴起镇附近召开的全军干部会议。本文描写了红军长征的艰难,长征胜利的来之不易,表达了作者对长征胜利的喜悦与自豪之情,以及对革命胜利的信心。
②这三则材料主要侧重于阐释和歌颂长征精神。材料一赞美红军不怕困难、勇敢顽强的革命精神;材料二描写红军不怕风雨、以野菜充饥的顽强斗志,讴歌了红军不惧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材料三号召我们弘扬伟大长征精神。
素养篇一起提高
分析作品的叙述视角
知识阐释
《长征胜利万岁》是以杨成武为叙述视角,记述了红军胜利到达陕北、在吴起镇伏击并歼灭敌军、召开全军干部会议等事件,表达了对长征胜利结束的欣喜和激动之情;《大战中的插曲》是以聂荣臻元帅为叙述视角,以回忆录的形式记录的一件发生在战争年代的充满温情与人性光辉的事情。
这两篇文章都是以第一人称来讲述故事,又都是按时间顺序来叙事,层次清晰,内容流畅。
技法攻略
叙述视角是根据作者的写作目的所确定的对故事内容进行观察和讲述的特定角度。分析叙述视角是把握作品主旨的重要路径。
1.叙述人称
类 别 作 用
第一人 称(我) 只能局限于叙述人的所见所闻,与“有限视角”一样,会受到一定的叙述限制,但它能使小说显得真实亲切,拉近与读者的距离,同时便于抒发感情。
类 别 作 用
第二人 称(你) 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抒情自由灵活,便于感情交流,容易感染读者。
第三人称 (他、她) 能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能从更多方面自由叙述,比较灵活自由地反映现实。
2.叙述视角
类别 作 用
全知 视角 “全知视角”大多见于传统小说,一般以第三人称为主。叙述者处于全知全能的地位,作品中的人物、故事、场景等无不处于其主宰之下、调度之中。叙述者凌驾于整个故事之上,洞悉一切,随时对人物的思想及行为做出解释和评价。这种视角可以使作者随意地对故事情节及人物形象进行加工处理,但作者的过多干预和介入也使作品和读者之间产生距离,从而降低作品的真实性和可信度。
有限 视角 “有限视角”是限知限觉的视角,特点是叙述讲究遮蔽作者的意图,故意隐藏一些情节,让读者自己去推理、判断和评价;不足之处是叙述往往较为主观,带有偏见和感彩,只能限于“我”的所见所闻所感。
例题展示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2题。
鱼 鹰
杨光洲
我说的鱼鹰是人,不是水鸟。
三十多年前,我刚记事时就听说过鱼鹰。鱼鹰家住卫河边,是卫河中游的钓鱼台、石羊胡同、石榴园、西花园,还是卫河上游的合河村,人们各有各的说法。但是,听过鱼鹰的传奇后,人们的感觉却都是一样的,那就是:神!鱼鹰的水里功夫比浪里白条张顺还要神!
鱼鹰要想过卫河,随时都可以过,无论脚下是否有桥,水里是否有渡船。咋过 他把肥大的裤管撸到大腿根儿,下到河里,半蹲,两条小腿曲成盘,有时还一手端着蒜臼,一手拿着馍,蘸着蒜汁吃着馍,就过河了。到了对岸,放下裤管,竟一点也不湿……有人说鱼鹰的脚掌很宽,脚趾之间有软肉,脚就像蹼一样,划起水来比鸭子还自如……
鱼鹰瞄鱼的眼力更是了得!他走到河沿,甚至于站在高出河面五六米的大众桥上,一眼就能看到水底的鱼!“这儿,一条‘铁扁担’!”“这儿,一窝‘锅片儿’!”拿抄网的人照着鱼鹰手指的位置一网下去,准有一条五六斤的黑鱼或一窝鲫鱼被捞上来。捕鱼人手忙脚乱地把鱼收拾进鱼篓,转身向鱼鹰说“谢”时,鱼鹰的身影已在远处……
然而,鱼鹰并不总是帮着捕鱼人,更多的时候,在鱼与人之间,他偏袒的是鱼。
河边垂柳嫩黄泛绿时,鱼鹰会在捕鱼人身后唠叨:“少捕点吧,母鱼正甩子哩。现在捕这么多,到夏天没鱼可捕,可别怨我没把话说在前头哇!”
知了和河里的蛤蟆开始二重唱时,鱼鹰会溜到鱼篓旁:“才进夏天呀,鱼还没长起来哩。你瞧,这条还不到四两,让它再长长吧!”也不管捕鱼人是否同意,他一扬手,“扑通”一声,把那条鱼给放生了!
河堤斜坡上野菊还在风中招蜂引蝶呢,鱼鹰就堵在捕鱼人面前了:“都秋天了,还用网捕鱼 就不怕明年河里没有鱼——给明年留点鱼种吧。”如果人家不听,鱼鹰还死乞白赖着不走:“要不用钓竿钓吧 少钓点,给明年留点想头。别用这么大的网!想一网打尽呀 ”
虽然有一身水中的好功夫,鱼鹰却很少下河捕鱼,家里更是难得吃一次鱼。如果来了客人,客人提出要吃鱼,鱼鹰才会去捕鱼。下河前鱼鹰要问客人想吃什么方法烹制的鱼。客人想吃红烧鱼,鱼鹰拎回来的必是条大鲤鱼。客人想吃熘鱼片,鱼鹰拎回来的定是条黑鱼。客人想喝鲜鱼汤,鱼鹰拎回来的准是一兜鲫鱼片儿。
鱼鹰捕鱼有个规矩,鲤鱼、黑鱼、鲢鱼这些大鱼,每次只捕一条。至于鲫鱼片儿,则要看喝汤的人数,每人一条,每条不超过半尺长,多一条他也不带上岸。
有人劝鱼鹰多捕点,鱼鹰就像被人骂了祖宗,恶狠狠地盯着对方:“别想坏了俺的规矩!”
到我十多岁的时候,卫河水已开始变浑发腥。一到夏天,总有几天卫河得翻河——河底的脏东西沉淀得太多了,天一热,都泛到上面来了。这时,大鱼小鱼都浮到水面上换气,河面上满是一张一合的鱼嘴,用洗脸盆都舀得起鱼来。
这时,卫河两岸的人们往往全家老小齐上阵,搬网,粘网,抛网,甚至窗纱、蚊帐都派上了用场。一场“全民皆兵”的“歼灭战”打响了,鱼儿陷入了“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
这时,常有一位破衣烂衫、蓬头垢面的老汉骑着快散了架的自行车在卫河两岸奔走呼号:“少捕点吧!过两天一下雨,河水不臭了,鱼就不浮头了,留到明年会有更多的鱼给你们捕哇!”小孩子追在他后面喊“鱼疯子鱼疯子”,用碎砖头、小石子掷他,他全然不顾,还是一个劲地呼号。有人说,他就是鱼鹰,已经疯了!
而立之年,我要到千里之外的异乡谋生。此时的卫河已臭不可近。临行时,不知咋的,我忽然想起了卫河,想起了鱼鹰,便问送行的朋友:“你知道鱼鹰吗 ”“知道!老皇历了!你傻不傻 ”朋友不屑一顾地说,“卫河里鱼绝种了,咋还会有鱼鹰 鱼鹰早死了!”
(有删改)
1.本文在叙述过程中采用了第一人称的叙述视角,请分析这样写的好处。
参考答案 一方面真实可感,由“我刚记事时”“我十多岁的时候”和“而立之年”可知,文章写的是“我”的亲历亲闻;另一方面也传递出了叙述者“我”的声音——对“鱼鹰”行为的支持和赞美,透露出强烈的人文情怀。
解析 文学作品中人称的选择十分重要,不同人称的运用有不同的作用:第一人称,能增加对事情和人物叙述的真实性,同时便于抒情;第二人称,能增加亲切感,无形之中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第三人称叙述则显得比较客观公正。
2.本文在叙述过程中还进行了视角转换,请分析这样转换的好处。
参考答案 小说开头两段运用第一人称有限视角,中间对主人公鱼鹰进行叙述时转换成了第三人称的全知视角,最后四段又转换为第一人称有限视角。视角的转换,使得主人公的形象得到全方位、立体式的呈现。
解析 无论视角怎样转换,都是为了满足作者表达的需要,分析时,要弄清作者是侧重于全面客观叙述,还是注意现场感或抒情性。
模拟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4题。
①夕阳斜照着流水,碧绿的江面上摇曳着耀眼的金光,成瑶无心去看这些,她兴奋的脸蛋在晚霞中映满了光彩。“二哥,别看嘉陵江了,你听我说嘛!”
②“你说吧。”成岗的目光正望着远处的一片红岩,不肯移开。那是中共办事处住过的地方,有名的红岩村。
③“二哥,我跟你说嘛!许多同学都要走了……”成岗猛然回头,看着妹妹。从那双认真的眼中,他发现这个少女已经不再是咿咿呀呀的乳雏,她已成长为一只练羽的海燕,只待一声春雷,就要冲向暴风雨!成岗略带几分激动地凝望着妹妹。
④“真的!到农村去,马上就要出发。”妹妹说得很兴奋,一双晶亮的眼睛珍珠般地闪耀着,她渴望去参加农民起义,参加武装斗争,到山上打游击,过那种充满浪漫色彩的战斗生活。可是看到哥哥一直没有回答她的话,少女明澈的眼光很快就变得暗涩了:“你一定又说我年轻不懂事,不让我去……”
⑤成岗的表情没有什么变化,妹妹的心事他已经猜透了,但他并不急于插话。“二哥,我们班上走了三个,最近还要走……我多么希望……”“希望
⑥成瑶看了看二哥,她不太满意这种抽象的回答。她忽然想起了什么,话头一转:“哟,我的书包咧 我的书包咧 ”一边叫着,一边慌慌忙忙地离开了阳台。成瑶很快就转来了,带着神秘的语调说:“专给你带回来的!只许你一个人看!”
⑦成岗从书包里翻出一叠粉红色的打字纸,“《挺进报》 ”他迟疑了一下,沉下脸问:“把这拿回来干啥 ”“给你看的。”成岗摇摇头,声音里带着妹妹难以理解的责难:“谁叫你带回来的 ”成瑶惶惑地望着成岗。她满腔的热情,被迎头的冷水浇灭了。
⑧成岗指着《挺进报》严厉地说道:“这东西以后不准带回家来,给人发现了可不是好玩的事!”妹妹像受了天大的委屈,激动地反驳着:“我没有碰到危险!”“你太冒失了。”成岗摇了摇头,“这不是勇敢而是冒险!难道你没有看见到处都在搜查《挺进报》 车站、码头,到处都有特务!”
⑨“危险 我是冒失鬼 ”妹妹的脸蛋气得失去了血色,“怪不得人家说你当了厂长就变了!你——胆小,你——害怕,你——不敢和过去的朋友来往!你……好,好!我不连累你……”
⑩泪珠沿着她痛苦的面颊往下涌流。她曾经那样地信任、尊敬二哥,可是现在……她难过、失望,突然从成岗手里夺回《挺进报》,几下子撕得粉碎,一把塞进书包,转身冲进自己的小屋,失声痛哭……
微带寒意的薄雾渐渐散开,远处的山峦在晨曦中显现出起伏的淡影;迎着初升的旭日,鸟儿清脆地叫着,飞向远方。在一块伸向江岸的悬岩上,成瑶已经坐了好久——昨晚上她睡得不好,噩梦缠绕着她:时而仿佛是大哥回来了,说要带她到延安去;时而是华为(重庆大学生,双枪老太婆的儿子)周身流血,和她同关在警备司令部,审问他们的正是那个特务魏吉伯;时而又挤在船上,二哥和她一道,那份《挺进报》被别人发现了,她藏来藏去,不知怎的老是在书包里。天还没有亮,她就被梦中追上船来的戴黑眼镜的特务惊醒了。
最近以来,她的心境很不平静,狂热的心使她特别容易兴奋,也容易激动。和二哥闹别扭的事,早就像阳光下的乌云一样散去。成瑶感到内疚和羞愧:自己按着书包,心里还咚咚地跳着,怕特务检查,却反而说二哥是胆小鬼!二哥的话并没有错啊,勇敢不是冒险。她又渐渐回想到过去:是二哥给刚学扎发辫的自己,讲八路军抗战,讲敌后游击队,讲毛主席和延安……上高中那年,二哥有天深夜才回家,一进门,就悄悄告诉自己:在飞来寺中苏文协,他真的见到毛主席了,看见毛主席和周副主席从他面前走过,他忘记了还有特务监视的危险,禁不住高声喊着“毛主席万岁!”还有那一回,二哥半夜里回来,满脸鲜血,二哥不准她声张,洗净了血污,第二天照常去上班,却说是夜里走路自己跌伤了的。还有二哥生日那天,煮好了面,他却不回来,
妈妈说:“呃,又是在车间。”果然在车间里找到了他,满身油污,和工人一起干活。回家的路上,她高兴地告诉他:“二哥,你多么像个工人!怪不得别人都说你这个厂长没得一点架子。”可是二哥的脸色立刻阴沉下去了。以后,再也看不到他和工人在一起……
许多往事的联想,使成瑶激动地感到自己忽然聪明了,猜到了许多事情:她自己不是也保守着秘密,没有把参加新青社的事告诉二哥吗 二哥一定和自己一样,担负着秘密的工作任务,也许,他和大哥一样,是个最勇敢的共产党员!
从对岸开航的早班渡轮靠了岸。过一会儿,轮渡划子又呜呜地叫了两声,开向对岸。这时天色大亮。成瑶想着也许二哥正等着她咧,是该回家的时候了。
(摘选自罗广斌、杨益言《红岩》,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选文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⑤段成岗用“希望不是幻想”表明态度:他并不希望成瑶跟她的同学们到农村去。
B.第⑨段二哥对成瑶的批评使成瑶失去了理智,以至于她口不择言,说了很多违心的话。
C.第 段“立刻阴沉”,是因为成瑶的话使成岗意识到没有厂长架子可能带来的危险。
D.选文在刻画兄妹二人时各有侧重,前者侧重叙述其革命经历,后者侧重描写其心路历程。
答案 C
解析 A项,“他并不希望”错。“希望不是幻想”这句话,其实是成岗暗示妹妹光想象是没有用的,必须要有行动,他其实内心是希望妹妹到农村去。B项,“说了很多违心的话”错。成瑶说的并不是违心的话,而是她年幼不懂哥哥要求理性、隐蔽战斗的道理。D项,“前者侧重叙述其革命经历”错。选文通过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表现成岗在地下工作中沉着冷静、理智成熟的作风,而不是“革命经历”。
2.下列对小说选文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③段主要运用比喻手法,表达了成岗对妹妹正在成长为一名革命者的欣喜。“练羽”是指她尚待历练成长。
B.文中插叙成瑶做噩梦的情节,旨在展现成瑶在复杂斗争环境下的焦虑与困惑,丰富了人物形象,补充了小说内容。
C.文中多处运用环境描写,“夕阳斜照”“初升的旭日”“天色大亮”的时间变化,对人物心理有暗示作用。
D.文章大量运用神态、动作、语言、心理描写来描写成瑶,第④段中两处有关眼神的描写,生动地传达了她由兴奋到失望的情绪变化。
答案 B
解析 对人物的心理分析有误,文中插叙成瑶做噩梦的情节,从侧面反映出了她的焦虑紧张和不安,并没有“困惑”。
3.小说中多次提到“书包”的情节有何作用 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①推动情节发展。书包里的《挺进报》引发兄妹争执,造成成瑶对二哥的误解,而梦中的书包也让成瑶模糊地意识到自己的冒失,进而理解了二哥的斥责。②丰富人物形象。找书包、梦书包、按书包等情节反映了作为学生的成瑶警惕性不足的特点,也衬托了成岗作为革命者的成熟沉稳和高度警觉。
4.小说在叙述时交替使用了全知视角和限知视角,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参考答案 文章通过全知视角对兄妹二人进行了神态、动作和语言描写,表现二人冲突,其间又交替使用限知视角,先是以成岗的眼睛观察成瑶的成长变化,后以成瑶的心理活动(噩梦及回忆、反思等)讲述自己和成岗的经历等。两种视角的交替使用,使叙事角度灵活多样,使叙述的对象更加生动立体,展示了成瑶逐渐成长成熟的形象特点,也丰富了成岗勇敢、坚毅、睿智的革命形象。
本课结束
更多精彩内容请登录志鸿优化网
http://www.zhyh.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