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73张PPT)
第二单元
7 兼 爱
语 文
内容索引
晨读篇 闻鸡起舞
课前篇 一起预习
课内篇 一起思考
课外篇 一起阅读
素养篇一起提高
学习目标
1.掌握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
2.学习本文说理的方法和论证逻辑。
3.体会“兼爱”的思想内涵,思考其对现代社会的意义。
晨读篇 闻鸡起舞
文化典故
[典故]
墨子为木鸢
[出处]
墨子为木鸢,三年而成,蜚一日而败。弟子曰:“先生之巧,至能使木鸢飞。”墨子曰:“吾不如为车 者巧也。用咫尺之木,不费一朝之事,而引三十石之任,致远力多,久于岁数。今我为鸢,三年成,蜚一日而败。”惠子闻之曰:“墨子大巧,巧为 ,拙为鸢。”
(选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解读]
墨子制造木鹰,用了三年时间才做成,但飞了一天就坏了。他的学生说:“先生的灵巧,到了使木头制作的鹰都能飞的程度。”墨子说:“我不如制造车 的人灵巧。他们用尺把长的木头,不用一个早上的工夫,就能使它牵引三十石的负荷,能走远路,承受的压力大,使用寿命长达几年。现在我做木鹰,三年才完成,飞一天就坏了。”惠子知道这件事后说:“墨子最巧,他巧于制作车 ,拙于制作木鹰。”
这个寓言意在说明工艺技巧的高低,要以其成品的实用价值的大小来检验。但是,也有人认为,造木鹰属于发明创造,造车 属于常规生产,二者不可相提并论。
诵读鉴赏
[原文]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李 白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鉴赏]
思想感情的瞬息万变。诗一开头就平地突起波澜,揭示出郁积已久的精神苦闷;紧接着却完全撇开“烦忧”,放眼万里秋空,从“酣高楼”的豪兴到“揽明月”的壮举,扶摇直上九霄,然后却又迅即从九霄跌入苦闷的深渊。直起直落,大开大合,没有任何承转过渡的痕迹。
自然与豪放和谐结合。诗开头两句,像散文的语言,但其间却流注着豪放健举的气势。“长风”二句,境界壮阔,气概豪放,语言则高华明朗,仿佛脱口而出。这种自然豪放的语言风格,也是这首诗虽极写烦忧苦闷,却并不阴郁低沉的一个原因。
课前篇 一起预习
作者简介
墨子(约前468—前376),名翟,春秋战国之际思想家,墨家学派创始人,有《墨子》一书传世。墨子出身平民,注重实践,善于制作,相传他的木工技术与鲁班齐名;在学术上,初受孔子影响,后嫌儒家的“礼”过于烦琐,创建了墨家学派。
作品背景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社会的大转型时期。旧的政治、经济以及社会伦理秩序渐趋瓦解,而新的政治、经济秩序和社会伦理秩序尚未完全建立起来,一切都处于变革之中。当时的社会,到处充满着大国攻小国、强凌弱、众暴寡、贵傲贱的不合理现象,甚至出现了底层人民被迫“易子而食”的惨剧。就是在这样一个动荡不安的时代里,墨子这位伟大的人道主义者、和平的倡导者,目睹了当时社会的种种不合理现象,首先提出了为广大百姓着想的“兼爱”思想主张。
相关常识
墨 家
墨家学派约产生于战国时期,创始人为墨翟(墨子),是诸子百家之一。墨家学派有前后期之分:前期思想主要涉及社会政治、伦理及认识论问题,关注现世战乱;后期墨家在逻辑学方面有重要贡献,开始向科学研究领域靠拢。
墨家学派的主要思想主张有人与人之间平等地相爱(兼爱);反对侵略战争(非攻);推崇节约,反对铺张浪费(节用)等。
因为墨家思想独有的政治属性,兼之西汉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墨家不断遭到打压,并逐渐失去了存身的现实基础。
知识整合
1.读准字音
2.通假字
3.一词多义
4.词类活用
5.古今异义
6.文化知识
圣人:一是指品德最高尚、智慧最高超的人;二专指孔子。
大夫:古代官职,位于卿之下,士之上。
文白对译
课内篇 一起思考
文脉图解
文章主旨
本课阐述了墨子“天下兼相爱则治”的思想主张。文章从探究世乱的根源入手,从反面证明了“乱何自起 起不相爱”的症结,然后对症下药,从正面指出治乱的办法是“兼相爱”,并具体阐述了什么是“兼相爱”和实施“兼相爱”的社会效果,从正面证明了“兼相爱”的重要性,最后告诫人们 “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
文本研读
研读任务一 朗读吟诵 理解重点语句
任务设计
1.如何理解“兼爱”
点拨 “兼”就是“广泛地、全部地”;所谓“兼爱”,就是“跳出自爱的狭小圈子,广泛地、全部地爱,不分亲疏厚薄地互相关爱”。“兼相爱”指的是一种不分尊卑贵贱、平等无差别的爱,与孔子所谓“爱人”的主张有所不同。
2.文章第一段是如何说理的
点拨 第一段先用比喻论证法,提出要治理好天下混乱的状况,就要知道发生混乱的原因,就像医生要知道病人的病根,才能对症下药,把病治好一样。作者用形象、易懂的比喻,说明“治天下”“必知乱之所自起” 的重要性,以此来引起下文。
3.墨子说:“不可不察乱之所自起。”那么他是如何分析产生这种混乱的原因的
点拨 墨子从彼此两方面进行分析:君自爱不爱臣,臣自爱不爱君;父自爱不爱子,子自爱不爱父;兄自爱不爱弟,弟自爱不爱兄。这种“利己”“亏他”的现象,都是由于不相爱引起的。“虽至天下之为盗贼者,亦然。” 即使是小偷、强盗也是这样的,偷盗别人的家来使自己家得利。以至于“大夫各爱其家,不爱异家,故乱异家以利其家;诸侯各爱其国,不爱异国,故攻异国以利其国。天下之乱物,具此而已矣”。天下的混乱,全部都在这里了。 损人利己是天下混乱的总根源。
研读任务二 思考体会 领悟人生道理
任务设计
4.“兼爱”的思想可谓是墨子为当时的乱世开出的灵丹妙药,它对当时的社会有效吗
点拨 墨家是站在弱势群体的角度,客观地反映了身处贫困与战乱的人们的愿望,因此成为战国时期一大学派。但是,这种“兼爱”的学说在封建等级社会难以施行。此时所出现的社会动乱并不是墨子所简单朴素理解的各方不兼爱、“交相恶”引起的,而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所引起的。因此,墨子的这种兼爱的思想从根本上来说是一种理想主义,是不可能实现的。
5.孟子的仁爱和墨子的兼爱,究竟有什么区别
点拨 (1)儒家“仁”的核心价值——强调“忠孝”,人与人之间要有贵贱尊卑之分。《孟子·尽心上》中说:“君子之于物也,爱之而弗仁;于民也,仁之而弗亲。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也就是说,对于万物,只需要爱惜,但不需要用仁德对待。对于老百姓呢,只需要仁德,但不需要亲爱。所以孟子的仁爱是有等级的,有先后次序的,并不是平等无差别的爱,这就是“仁爱”。
(2)墨家“兼爱”的核心价值——倡导博爱,人与人之间没有贵贱尊卑之分。墨子直接把别人的国家看成自己的国家,把别人的亲人看成自己的亲人,把别人看成自己。爱自己多少,就要爱别人多少;爱自己父母多少,就要爱别人父母多少,一视同仁,一律平等。这就是“兼爱”。墨子的兼爱实际上倡导四海之内皆兄弟,相互关爱,团结互助,没有怨恨,没有矛盾,没有战争,这也正是我们人类所追求的理想社会。
6.今天应如何看待墨子的兼爱思想
点拨 墨子认为,兼爱互利是为治之道。“兼相爱”并不否定自爱,而是把自爱与相爱结合起来,力求使自利与互利两不偏废。墨子的这种兼爱思想是一种达致和谐的崇高理想,至今仍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现实意义,特别是对当今中国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7.墨子认为,人人都只是爱自己而“自利”,是社会混乱动荡的原因;而孟子认为,人人眼里只有利而没有“仁义”,必将导致国家败亡。他们二人的观点是否有相通之处
点拨 墨子认为,人们只知道自爱而不知道相爱,会使人只知道自利而不知道利人,种种社会问题由此产生。兼相爱、交相利意味着超越只知道自爱自利的狭隘,做到爱人利人。孟子把仁义高悬在利之上,目的是要人从追逐私利的偏狭中超脱出来,以具备更高的道义层面上的关怀和追求。孟子的仁主要意味着对他人的同情和体贴,有超越自爱自利和关爱他人方面,墨子、孟子二家的主张显然是相通的。
研读任务三 反复涵泳 鉴赏艺术技巧
任务设计
8.《兼爱》一文在说理和语言方面有什么特点
点拨 (1)在说理方面,逻辑严密,论辩一气呵成,富有说服力。
①有很强的逻辑性。文章开头提出“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必知乱之所自起”的观点,接着分析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是“起不相爱”,接着又提出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案,最后总结“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文章中每一段的开头句都是一个小的分论点,但段与段中间又环环相扣,一气呵成,逻辑严谨,结构富有层次感。
②层层推理,正反对比。本文善于运用具体事例论证道理,由小及大,层层推理,正反对照,通俗易懂。行文中作者抓住事物的内在联系,揭示其相互间的利害关系,如君臣、父子、兄弟、大夫和诸侯之间的爱与不爱的关系及其正反不同的结果,通过结果的对比,由浅入深,一层一层地深入下去,使要表达的意思清清楚楚。
(2)在语言方面,文风质朴,不重文采,重在以理服人。没有铺陈扬厉的气势,也没有辞藻华丽的语句,读起来更没有佶屈聱牙之感。在《兼爱》整篇文章之中,字里行间都散发着一种浅白朴实的文气,让我们在赞叹墨子论辩色彩的同时,也感受到了他清新质朴的文风。
多维探究
墨子的“兼相爱,交相利”的观念和“自爱”“自利”的观念是矛盾的吗
点拨 观点一:矛盾。墨子在《兼爱》中列举父子、兄弟、君臣的例子都是强调彼此之间的“爱”,而没有正面论述个人的“爱”与“利”。在论述盗贼和大夫诸侯时,也是强调彼此之间的“爱”,对“治天下为事”的圣人,则要求其对天下的责任,丝毫没有阐述到个人的“自爱”与“自利”。
观点二:不矛盾。“兼相爱”并不否定“自爱”,而是把“爱”与“相爱”结合起来。“交相利”也不是反对“自利”,而是力求使“自利”与“互利”两不偏废。“夫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在这种爱意融融的相互关系中,天下才能实现和谐、富足。“利”在墨子那里主要是指利益、益处、互利、谋利等,似乎并无特异之处。但是,一旦将“利”与“爱”联系起来,使“利”成为“爱”的助力,而不是对立面,那么“利”就获得了非同寻常的意味。墨子既不片面宣扬“自爱”与“自利”,也不断然否定“自爱”与“自利”,而是讲求“兼相爱,交相利”,提倡父子、兄弟、君臣等的互利、协调,这才是“兼相爱,交相利”的关键。因此,“自爱”与“自利”不是狭隘的自私,不是被任意贬低、排斥、批判的对象,而是可以被肯定、可拥有的现实利益,“自爱”与“自利”应该具有更为深厚的内涵。
课外篇 一起阅读
材料一 我国发射的全球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被命名为“墨子号”。就像国外有伽利略卫星、开普勒望远镜一样,以中国古代伟大科学先贤的名字来命名全球首颗量子卫星,将提升我国的文化自信。墨家逻辑与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逻辑、古印度因明学逻辑并称世界三大逻辑体系,而逻辑体系是科学的基础。墨家经典著作《墨经》中有不少与现代科学知识相通的记载,比如“光学八条”。墨子在两千多年前就设计了小孔成像实验,并发现了光沿直线传播,这可以说奠定了光通信、量子通信的基础。
墨子科学思想在战国时期兴起、发展,至秦骤衰,其中的原因令人深思。
古代“天人合一”的思想促使人们把自然现象与社会人事相联系,而墨子的科学思想把自然作为科学认识活动的独立对象,强调以科学实践为基础的理性分析。这样,墨子科学思想就和上述占统治地位的传统思想大相径庭。古代“重农抑商”的思想也抑制了手工业技术的发展规模。工匠阶层不能形成独立的强大的社会力量。墨家的科学活动是伴随着战国时期手工业技术发展和工匠阶层兴起而兴盛的。由于手工业技术被抑制,墨家科学思想也难以深化。墨子“兼爱”“非攻”的政治思想不能满足封建国家统治的需要,对一个思想体系来说,一部分的湮灭当然会影响另一部分的发展。墨子的政治思想不被重视,这对墨子科学思想的流传发展是不利因素。
传统社会的价值理念是“重人文,轻理工”,知识阶层奋斗的目标是熟读儒家经典,以期金榜题名。失意者则在老庄和佛学中寻求解脱。工匠和知识分子的活动被远远隔开,自然科学理论和方法的研究缺乏足够的知识力量。在这样的文化传统下,不仅墨子科学思想的湮灭是不可避免的,连一般的研究自然的科学活动也受到阻碍。
墨学的复兴是在清末民初。当时列强环伺,民族危机严重。危机促成一股奋发图强、自立救国的思潮。欧洲列强“船坚炮利”,使中国“木船土炮”相形见绌,迫使人们承认科学技术的重要性,《墨经》再次受到重视。近代中国学者从墨子思想中主要汲取的是艰苦卓绝的奋斗精神及与近代科技思潮本质上类似的科学思想。
(取材于邢兆良相关文章)
材料二 儒墨在战国时并称显学,墨者具有高尚的理想,又能身体力行。他们景仰大禹治水之功和“形劳天下”的精神,履行“以自苦为极”的“禹之道”,这些内容在鲁迅的小说集《故事新编》中得到了体现。恰好鲁迅的故乡绍兴被视为夏禹遗泽之地,他对绍兴“其民复存大禹卓苦勤劳之风,同勾践坚确慷慨之志,力作治生,绰然足以自理”的风俗有自豪的肯定。
“中国的脊梁”是鲁迅在《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中提出的,他说“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 他们有确信,不自欺;他们在前仆后继的战斗,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了。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在《故事新编》中这种理想人格以《理水》中的禹、《非攻》中的墨子为代表。《理水》中禹的出场被写得有声有色,一群乞丐似的大汉冲破交通线,引起一阵喧嚷。禹的精神是墨家的,禹的“理水”是中国文化中博施济众的典范,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在《非攻》一文中,鲁迅有感于三十年代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务夺侵凌”和儒家理学赴国难之不济,而对墨家价值进行重新发现。小说中表现了墨子“遍从人而说之”的救世热情、高超的“以理服人”的手段、积极奔走的实干家风范。这种“埋头苦干”“拼命硬干”的精神,较之儒家的割裂道德与事功、道家的割裂思想与行动,显然更为鲁迅认同。
(取材于高远东相关文章)
阅读训练
1.请根据材料一的内容,概括墨子科学思想湮灭的原因。
点拨 ①墨子思想与占统治地位的传统思想大相径庭。②“重农抑商”抑制了手工业技术的发展,墨家科学思想难以深化。③墨子“兼爱”“非攻”的政治思想不能满足封建国家统治的需要。④“重人文,轻理工”的思想使自然科学研究缺乏足够的知识力量。
2.请根据上面两则材料,简要说明国家要富强,民族要复兴,我们应该具备怎样的素养
点拨 ①有科技创新精神,勇于探索未知领域。②艰苦卓绝的奋斗精神,符合当今时代的科学思想。③具有高尚的理想,而且可以亲身实践。
素养篇一起提高
文言文翻译
知识阐释
文言文翻译的考查综合性较强,涉及文言知识点多,是考查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的重要手段,属必考题。文言文翻译题集中考查了实词、虚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古代文化知识等多方面的知识,是高考文言文阅读的重点和难点。
技法攻略
找准三处着眼点——明确考查点在哪里
文言文翻译和很多题目一样,也是按得分点赋分的。文言翻译语句的赋分点主要体现在实词、虚词、特殊句式上,找准了这三点,也就抓住了翻译题的命题点和基本的得分点。
着眼点一 实词
思考是否为5种特殊实词
作为得分点的实词,以动词居多,其次是形容词和名词,重点还是常用实词。把关键实词翻译到位,并且把句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偏义复词、活用词语(名词用作状语、形容词用作动词、意动用法、使动用法等)和多义词进行准确理解,在译文中正确地体现出来。
着眼点二 虚词
思考译或不译
作为得分点的虚词,主要指文言语句中的副词、连词、介词。关键虚词的翻译,要仔细辨明词性及意义,能译则译,不需要译出的切不可强行译出。
着眼点三 句式
思考是否有特殊句式
文言句式在翻译题目中是重要的得分点,翻译时审出译句中的特殊句式是关键。重点把握容易被忽略的省略句、宾语前置句和固定句式等。
例题展示
(2020·全国卷Ⅲ)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彪之字叔武。年二十,须鬓皓白,时人谓之王白须。初除佐著作郎、东海王文学。从伯导谓曰:“选官欲以汝为尚书郎,汝幸可作诸王佐邪!”彪之曰:“位之多少既不足计,自当任之于时。至于超迁,是所不愿。”遂为郎。累迁御史中丞、侍中、廷尉。时永嘉太守谢毅,赦后杀郡人周矫,矫从兄球诣州诉冤。扬州刺史殷浩遣从事收毅,付廷尉。彪之以球为狱主,身无王爵,非廷尉所料,不肯受,与州相反复。穆帝发诏令受之。彪之又上疏执据,时人比之张释之。时当南郊,简文帝为抚军,执政,访彪之应有赦不。答曰:“中兴以来,郊祀往往有赦,愚意尝谓非宜,何者 黎庶不达其意,将谓郊祀必赦,至此
时,凶愚之辈复生心于侥幸矣。”遂从之。永和末,多疾疫。旧制,朝臣家有时疾,染易三人以上者,身虽无病,百日不得入宫。至是,百官多列家疾,不入。彪之又言:“疾疫之年,家无不染。若以之不复入宫,则直侍顿阙,王者宫省空矣。”朝廷从之。及简文崩,群臣疑惑,未敢立嗣。或云,宜当须大司马处分。彪之正色曰:“君崩,太子代立,大司马何容得异!若先面咨,必反为所责矣。”于是朝议乃定。及孝武帝即位,太皇太后令以帝冲幼,令温依周公居摄故事。事已施行,彪之曰:“此异常大事,大司马必当固让,使万机停滞,稽废山陵,未敢奉令。谨具封还内,请停。”事遂不行。加光禄大夫、仪同三司,未拜。疾笃,帝遣黄门侍郎问所苦,赐钱三十万以营医药。太元二年卒,年七十三。即以光禄为赠,谥曰简。
(节选自《晋书·王彪之传》)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朝臣家有时疾,染易三人以上者,身虽无病,百日不得入宫。
(2)疾笃,帝遣黄门侍郎问所苦,赐钱三十万以营医药。
参考答案 (1)朝臣家中有人得流行病,如果三人以上染病,即使本人未病,百日之内也不准入宫。
(2)病重,皇帝派黄门侍郎探问病痛,赐钱三十万给他治病买药。
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文的翻译能力。注意关键词的翻译。(1)“疾”,名词用作动词,染上疾病;“染易”,传染;“虽”,即使。(2)“笃”,深重;“苦”,病情;“营医药”,治病买药。
参考译文王彪之字叔武。二十岁时,胡须鬓角都白了,当时的人们称呼他王白须。早年担任佐著作郎、东海王文学。堂伯王导对他说:“选官要任命你为尚书郎,你有幸可以担任诸王公的辅官了!”王彪之说:“职位的高低本来就不值得计较,只要是在合宜的时候任职。至于越级提拔,这并不是我的愿望。”于是担任郎官。多次升迁后任尚书中丞、侍中、廷尉。当时永嘉太守谢毅,在皇帝大赦后杀死郡人周矫,周矫的堂兄周球到州郡申诉冤情。扬州刺史殷浩派从事拘捕谢毅,交付给廷尉审理。王彪之认为周球是讼案的当事人,他没有爵位,不归廷尉审理,不肯受理此案,与刺史意见不一。穆帝下诏令王彪之受理此案。王彪之又上疏据理力争,时人将其比作西汉的廷尉张释之。这时恰逢皇帝要在南郊祭天,简文帝当时担任抚军,主持朝政,
向王彪之询问是否应该大赦。王彪之回答说:“中兴以来,郊祀按惯例有大赦,我认为不合时宜。为什么呢 老百姓不明白郊祀时大赦天下的意义,还会认为每逢郊祀必有大赦,到这个时候,凶恶愚蠢之辈又要产生侥幸心理了。”简文帝听从了他的意见。永和末年,多次发生瘟疫。按旧制,朝臣家中有人得流行病,如果三人以上染病,即使本人未病,百日之内也不准入宫。到此时,百官大多称家中有瘟疫,不入殿上朝。王彪之又说:“瘟疫流行的时候,没有哪家不染病的。如果因为这个不再入宫,那么值班侍卫都将缺乏,皇宫官署就要空了。”朝廷听从了他的意见。到简文帝驾崩时,群臣都感到疑惑,不敢让皇太子继位。有人说,应该等待大司马作出决定。王彪之严肃地说:“天子驾崩,太子继位,大司马怎能提出异议!如果事先当面向他询问,
一定反而会被他责备。”于是朝臣议论决定(迎皇太子继位)。等到孝武帝即位,太皇太后因皇帝年幼,命桓温按照周公辅政的旧例代居其位来处理政务。事情已经施行了,王彪之说:“这是非同寻常的大事,大司马一定会坚决辞让,使国家大事停顿,荒废先皇遗业,不敢奉命。请将这命令原封不动送还宫内,请求停止此事。”这事就没有施行。加授王彪之为光禄大夫、仪同三司,但尚未正式拜官。(王彪之)病重,皇帝派黄门侍郎探问病痛,赐钱三十万给他治病买药。太元二年王彪之去世,享年七十三岁。朝廷赠以光禄大夫之职,谥号“简”。
模拟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封轨,字广度。沉谨好学,博通经传。与光禄大夫武邑孙惠蔚同志友善,惠蔚每推轨曰:“封生之于经义,非但章句可奇,其标明纲格,统括大归,吾所弗如者多矣。”善自修洁,仪容甚伟。太和中,拜著作佐郎,稍迁尚书仪曹郎中,兼员外散骑常侍。衔命高丽,高丽王云恃其偏远,称疾不亲受诏。轨正色诘之,喻以大义,云乃北面受诏。先是,契丹虏掠边民六十余口,又为高丽拥掠东归。轨具闻其状,移书征之,云悉资给遣还。有司奏轨远使绝域,不辱朝命,权宜晓慰,边民来苏,宜加爵赏。转考功郎中,除本郡中正。勃海太守崔休入为吏部郎,以兄考事干轨。轨曰:“法者,天下之平,不可以旧君故亏之也。”休叹其守正。迁廷尉少卿,加征虏将军。卒,赠右将军、济州刺史。
(节选自《魏书·封轨传》,有删改)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衔命高丽,高丽王云恃其偏远,称疾不亲受诏。轨正色诘之,喻以大义,云乃北面受诏。
(2)勃海太守崔休入为吏部郎,以兄考事干轨。轨曰:“法者,天下之平,不可以旧君故亏之也。”
参考答案 (1)(他)受命出使高丽,高丽王高云自恃地处偏远,声称有病不亲自接受皇帝诏命。封轨严正地责问他,对他晓喻大义,高云才肯面朝北方接受诏书。
(2)渤海太守崔休被调入朝中任吏部郎,为他哥哥政绩考核的事向封轨请托。封轨说:“法规,是天下的标准,不可因为你有旧谊而损害它。”
参考译文封轨,字广度。稳重谨慎,喜欢学习,广泛通晓儒家经典传文。他同光禄大夫武邑人孙惠蔚志趣相投友善交好,孙惠蔚常常称赞封轨说:“封生对于经书义理,不但章节句读分析精妙,而且能明确标示出纲要和格式,概括旨意和要领,我不如他的地方很多啊。”封轨注重仪容的整齐洁净,姿貌魁伟。太和年间,被授予著作佐郎,不久升任尚书仪曹郎中,兼任员外散骑常侍。(他)受命出使高丽,高丽王高云自恃地处偏远,声称有病不亲自接受皇帝诏命。封轨严正地责问他,对他晓喻大义,高云才肯面朝北方接受诏书。这以前,契丹人掳掠魏国边民六十余人,这些人又被高丽抢掠带回东边。封轨得知这些情况,并发送公文向高丽王求取,高丽王全部资助遣回。主管
官上奏说封轨出使极远地区,不辱朝廷使命,临时晓喻抚慰,边民因而获得休养生息,应当予以爵禄和赏赐。于是调任考功郎中,后来授予本郡中正。渤海太守崔休被调入朝中任吏部郎,为他哥哥政绩考核的事向封轨请托。封轨说:“法规,是天下的标准,不可因为你有旧谊而损害它。”崔休赞叹他恪守正道。升任廷尉少卿,加授征虏将军。去世之后,追赠为右将军、济州刺史。
本课结束
更多精彩内容请登录志鸿优化网
http://www.zhyh.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