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64张PPT)
第三单元
8 大卫 科波菲尔(节选)
语 文
内容索引
晨读篇 闻鸡起舞
课前篇 一起预习
课内篇 一起思考
课外篇 一起阅读
素养篇一起提高
学习目标
1.了解狄更斯的生平,了解《大卫·科波菲尔》的有关背景介绍以及故事梗概。
2.紧扣“成长”这一主题,梳理小说情节。
3.学习本文从外貌、语言、动作等方面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分析概括米考伯夫妇的形象特征。
晨读篇 闻鸡起舞
文化典故
[典故]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出处]
张载《西铭》:“富贵福泽,将厚吾之生也;贫贱忧戚,庸玉汝于成也。”
[解读]
这句话既是唯物的,又是辩证的,成为很多人发奋努力的座右铭。“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就是它演变而来的。意思是要成大器,必须经过艰难困苦的磨炼。
面对危机,需要的是智慧与坚强。对于那些不敢面对危机的人,危机就是一场真正的危机,而对敢于直面现实、自觉接受挑战的人来说,危机就是转机。“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红军就是带着这个信念,才走完了艰苦卓绝的两万五千里长征。每一个想成才的人,都要有面对困难挫折的勇气,在危机面前,坚强起来。危机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在危机面前丧失了信心,不去寻找新的机会。
诵读鉴赏
房兵曹胡马
杜 甫
胡马大宛名,锋棱瘦骨成。
竹批双耳峻,风入四蹄轻。
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
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
[原文]
[鉴赏]
这是一首咏物言志诗,风格豪迈遒劲,凛凛有生气,反映了青年杜甫锐意进取的精神。
诗分前后两部分。前面四句写马的外形动态,正面写马,是实写。诗人恰似一位丹青妙手,用传神之笔为我们描画了一匹神清骨峻的“胡马”。后四句转写马的品格,由咏物转入了抒情。这里看似写马,实是写人,包含着无尽的期望和抱负,将意境开拓得非常深远。
课前篇 一起预习
作者简介
狄更斯(1812—1870),英国著名小说家,19世纪著名批判现实主义作家。1837年,他完成第一部长篇小说《匹克威克外传》。他一生创作了多部描写英国社会底层的“小人物”的生活遭遇的作品,深刻地反映了当时英国复杂的社会现实,为英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开拓和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其代表作有《匹克威克外传》《雾都孤儿》《双城记》《远大前程》《老古玩店》《大卫·科波菲尔》等。
作品背景
狄更斯出身于社会底层,父亲是海军中的小职员,在狄更斯十岁那年,全家被迫迁入负债者监狱。当时狄更斯在泰晤士河畔的华伦黑鞋油作坊当童工,比他大两岁的姐姐范妮在皇家音乐学院学习,全家人中只有他俩没有在狱中居住。1848年,范妮因患肺结核早逝,她的死使狄更斯非常悲伤,因为在众多兄弟姐妹中,只有他俩在才能、志趣上十分接近。范妮死后,狄更斯写下一篇七千字的回忆文章,记录他俩一起度过的充满艰辛的童年。狄更斯去世后,他的好友福斯特在《狄更斯传》中首次向公众披露了狄更斯的早年生活。小说《大卫·科波菲尔》不少地方就取材于作者亲历的生活(但又并非生活实录)。
相关常识
批判现实主义
批判现实主义特指19世纪在欧洲形成的一种文艺思潮和创作方法。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是在继承以往文学中的现实主义传统的基础上形成的。最早作出“现实主义是批判”论断的是法国作家蒲鲁东,正式提出“批判现实主义”并给它下定义的是高尔基。批判现实主义突出的特点是比较广阔和真实地展示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对现实矛盾的揭示十分深刻。批判现实主义的代表作家有司汤达、巴尔扎克、狄更斯、托尔斯泰等。
知识整合
1.读准字音
2.写对字形
词语 易错字 词语 易错字
lún落 沦 放sì 肆
人lún 伦 yì业 肄
招lǎn 揽 引以为jiè 戒
浏lǎn 览 告jiè 诫
chóu款 筹 qì据 契
田chóu 畴 提xié 携
3.掌握词语
(1)咄咄怪事:形容不合常理、难以理解的事情。
例句:事实摆在眼前,他居然还能睁眼说瞎话,真是 !
(2)全心全意:用全部的精力。
例句:这位老党员“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用爱的力量 服务人民。
(3)能屈能伸:指人在不得志的时候能忍耐,在得志的时候能施展才干、抱负。
例句:在7月20日这天,他在日记里写到“大丈夫 ”,这是他最后的话。
(4)孤苦伶仃:形容孤独困苦,无依无靠。
例句:多年前他离开了自己的父母去大城市奋斗,现在只有母亲 地一个人生活。
(5)泣不成声:哭得喉咙哽住,出不来声音,形容极度悲伤。
例句:他 的原因并不是累,而是听说有人被水冲走了。
(6)泪如泉涌:眼泪像泉水一样直往外涌。形容悲痛或害怕之极。
例句:听到奶奶去世的消息后,她顿时 ,悲痛之情难以言表。
(7)时来运转:时机来了,运气有了好转。
例句: ,他在生意上赚了一大笔钱。
(8)一无所有:什么都没有,多形容非常贫穷。
例句:尽管我已经放弃一切,变得 ,但是有了尽责到底的希望,这也让我感到很欣慰。
4.词语辨析
文雅·优雅
文雅:(言谈、举止)温和有礼貌,不粗俗。 优雅:优美雅致;优美高雅。
相同点:都可以形容状态。
不同点:“文雅”侧重于举止礼仪方面,形容人在做事情时的状态;“优雅”侧重于形态、环境,形容人或物表现出来的一种状态。
例句 ①给女孩起名时,父母们都希望孩子长大能文雅有气质,也就更注重名字的寓意。
②优雅的人,一颦一笑会让人如沐春风,这来源于足够得体的言语和举止行为。
局促不安·惶恐不安
局促不安:举止拘束不自然,心中不安。 惶恐不安:形容惊慌害怕,心神不宁。
相同点:都有“不安”的意思。
不同点:“局促不安”形容举止拘束,心中不安;“惶恐不安”指内心非常害怕,十分焦躁不安。
例句 ①年轻人瞧上去有些腼腆,表情中透着一丝羞涩,有些局促不安,双手不停地揉搓着。
②我们会因为很多事情而感到焦虑:孩子生病、上学……但是到底是什么让家长惶恐不安
自食其果·自食其力
自食其果:指做了坏事,结果害了自己;自作自受。 自食其力:凭自己的劳动养活自己。
相同点:两者都与自己的言行有关。
不同点:“自食其果”侧重于不好的结果,“自食其力”是凭自己的劳动养活自己。
例句 ①造谣者必须认识到,一旦逾越了底线,必将自食其果。
②他向来主张自食其力,常说女人可以畜牧,男人就应该种田。
课内篇 一起思考
文脉图解
文章主旨
小说节选部分,讲述的是大卫在十岁那年,进了谋得斯通-格林比货行当童工,并在此期间结识米考伯一家的故事。节选部分成功塑造了米考伯先生这一经典的文学形象。
文本研读
研读任务一 理清情节 熟悉小说内容
任务设计
1.文中第二段的环境描写有何作用
点拨 第二段的环境描写,交代了谋得斯通-格林比货行的位置。恶劣的环境条件,为下文故事的展开提供了特定的环境场所,也渲染了一种压抑低沉的气氛。
2.初读课文,大卫遇到了哪些人 经历了哪些事 这一切对他的成长会有哪些影响
点拨 ①大卫遇到了昆宁先生,在他那里做了童工,这段经历会让他一辈子都觉得屈辱和不堪,给他的人生留下了难以磨灭的阴影;②大卫遇到了米考伯夫妇,这一家人给了他充分的信任,他们之间建立起深厚的友谊,让大卫感受到善良和温暖。
3.“我”在小说中起到怎样的作用
点拨 “我”是小说节选部分的次要人物,是主要人物“米考伯先生”故事的叙述者和见证者,课文通过写“我”与房东的交往,以“我”的视角,描绘出米考伯夫妇的言谈举止、服饰装束、习惯爱好等,塑造了一个爱慕虚荣又乐观仁慈的人物形象。“我”对米考伯一家有深厚的感情,通过“我”的敏锐感知,展现了底层人们的悲惨境遇以及彼此间的患难与共、亲密温情。
研读任务二 分析形象 把握小说主旨
任务设计
4.主人公大卫·科波菲尔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点拨 主人公大卫·科波菲尔是一个善良宽厚、正直勤奋的形象。他在货行做童工,自食其力,尽管拿着微薄的薪水,但是他能尽力把事情做好。在和米考伯一家的交往中,他对这家人产生了深厚的感情。他为米考伯的债务忧心;主动把剩下的两三先令送给米考伯夫人,并能帮助米考伯夫人去典当餐具;到监狱里去探望米考伯先生。
5.作者对米考伯夫妇的态度是什么
点拨 作者一方面同情他们悲惨的遭遇,一方面又对他们的缺点加以温和的讽刺,用喜剧的方式巧妙地避免了他们的悲剧色彩。①赋予人物盲目乐观的精神。米考伯太太的每一次出场都是一部滑稽剧:将娘家的富裕天天挂在嘴边,她的“娘家人”却一直没有出现过,用典当生活用具的钱大吃大喝;米考伯先生遇到债主逼债时,甚至拿着剃刀要往脖子上抹,但债主一走,顷刻便有说有笑,信奉“有朝一日,时来运转”的说法。②形成强烈反差的喜剧色彩。米考伯夫妇在贫穷和背负债务的生活中备受折磨,命运悲惨又滑稽。在米考伯先生因欠债而被关进监狱后,他曾告诫大卫:“一个人要是每年收入二十镑,花掉十九镑十九先令六便士,那他会过得很快活,但要是他花掉二十镑一先令,那他就惨了。”就在他刚经历这样沉痛的忏悔后,他又马上向大卫借了一先令买酒喝,并又变得高兴起来。极其夸张的前后对比,凸显了人物喜欢享受、缺乏责任心,但面对困难时乐观自在的性格特征。
6.米考伯先生为什么能够成为世界文学中的一个典型形象
点拨 米考伯先生是大卫在谋得斯通-格林比货行做童工时的房东,最后大卫与他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他因无力偿还债务而身陷囹圄,最显著的特点是得乐且乐,梦想有一天会时来运转,一副盲目乐观的样子。尤其是他乐天知命、债多不愁、喜欢讲排场的性格,使他成为文学中的一个典型形象,后人将这些行为及其背后的思想概括为“米考伯主义”。
研读任务三 反复涵泳 鉴赏小说技巧
任务设计
7.小说是从哪些方面刻画米考伯先生的
点拨 ①在外貌上,米考伯先生衣服破旧,却戴着显眼的衬衣硬领,外套前襟挂着一副有柄的单片眼镜;手持手杖,手杖上系有一对已褪色的大穗子,生动刻画了他硬要装体面却力不从心的可笑模样。②在语言上,他处处带着文雅的气派,话语中带着屈尊俯就以及喜欢卖弄学问的那种迂腐的口气。③在行为上,米考伯先生最显著的特点是得乐且乐,梦想有一天会时来运转,一副盲目乐观的样子。他收入不多却又爱慕虚荣,喜欢讲排场,所以常常是
吃了上顿愁下顿,不得不四处举债。当陷入困境,债主上门逼债时,他会愁眉苦脸、伤心羞愧,拿着剃刀要往脖子上抹,想一死了之。而债主一走,顷刻之间他又把皮鞋擦得锃亮,摆出高贵的架势,哼着曲子出去了。他向大卫传授支出不能大于收入的道理,可自己总是陷于债务之中不能自拔。
8.作者以“我”的视角进行分析,它的利弊体现在哪里
点拨 (1)用“我”的视角进行分析,好处在于用一个见证者的视角来讲述故事,自然而然地让人感到亲切、自然、真实。只要“我”愿意,就可以随意吐露心声,即使有时候夸张了也会让读者觉得是“我”率真的表现。本文就是以“我”的经历为主,让读者见到了一个童工的真实遭遇,了解“我”所接触的周围人的状况。人物既真实又饱满。
(2)但是,这种叙事角度也有它的劣势。主要表现为人物自身条件的限制。如果处理不好容易造成叙事口吻或者格调与主人公身份错位,从而使小说的可信度不高。还有一点就是受小说叙事者身份的限制,往往有些故事背景不是“我”能表达出来的,比如重大事件的背景。再者就是第一人称很难描写“我”自己的形象。比如课文中的大卫,我们就很难知道他的具体长相。
9.试概括本文的语言特点。
点拨 ①幽默化。狄更斯用幽默的语言风格将每个人的性格特点塑造出来,为整部小说奠定了幽默的基调,尽管这与小说所反映的社会黑暗以及人物痛苦的经历相悖,却使整部作品的中心思想表达得更加清晰。例如,作者描写米考伯家出现债务问题时人物的反应,米考伯夫人在家庭条件已经十分窘迫的条件下安慰她的丈夫,说会永远和他在一起时,尽管这个部分应该展示的是感人的情节,但是在作者营造的氛围下,米考伯夫人的话语,不仅能戳中读者的笑点,也能使读者对当时的社会家庭生活情况产生深刻的思考。
②个性化。节选部分的人物基本上都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小市民,每个人因为生活环境不同而形成了不同的语言风格,狄更斯通过对每个人物个性化的语言描写,突出了每个人物的性格特点。例如:米考伯先生口中的“简而言之”和“有朝一日,时来运转”。
③口语化。主人公大卫本来就是社会底层的一个市民,出生的家庭环境也与其他社会穷苦家庭一样,因此,他在成长过程中接触到的人也都是社会底层的人物。很多社会小人物没接受过教育,说出来的语言不仅没有逻辑,甚至还有语法错误以及发音不标准的问题。
多维探究
狄更斯的童年是不幸的。父母虽然健在,但由于生活窘迫,对他的教育和前途规划颇为疏忽,所以狄更斯童年在家中的情况,并不比小说中的大卫强。父亲负债入狱,他不得不在十岁就独立谋生,像大卫在货行那样去当童工;随后也像大卫一样,在律师事务所做学徒,学习速记;当记者,采访议会辩论……小说中有的段落,几乎是作家的自传。尽管如此,我们为什么说《大卫·科波菲尔》不是生活实录,而是艺术创造
提示主要考虑小说与实录的区别,侧重于分析《大卫·科波菲尔》的特色。
点拨 观点一:《大卫·科波菲尔》是作者在亲身经历的真人真事的基础上,运用小说的艺术写法和表达技巧经过虚构、想象、加工而成的。它不像纪实文学那样完全取材于现实生活。其中的大卫是作者杜撰的一个人物,并不真实存在。作者只不过是采用第一人称叙事并融进了自己的生活经历而已,更多的还是文学创作,所以不具有那么高的真实性。
观点二:文学作品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狄更斯把他的创作方法概括为“经验想象,糅合为一”。尽管书中大卫幼年时跟母亲学字母的情景是他本人的亲身经历,大卫在母亲改嫁后,在极端孤寂的环境中阅读的正是他本人在那个年龄所读的书。母亲被折磨死后,大卫被送去当童工的年龄也正是狄更斯当童工时的年龄,然而,小说和实事完全不同:狄更斯不是孤儿,而他笔下的大卫却是“遗腹子”。同时,狄更斯把自己父母的某些性格糅进了大卫的房东米考伯夫妇身上。
课外篇 一起阅读
穷人的专利权
狄更斯
我的名字叫约翰,学的是打铁的行当。打十九岁那年起,人家看见我没几根头发,就一直管我叫“老约翰”了。现时我已经五十六岁了,头发并不比上面提到的十九岁的时候多,可也不比那时候少,因此,这方面也就没有什么新的情况好说。
我发明过一种螺丝,挣了二十镑钱,这笔钱我这会儿还在用。整整有二十年工夫,我都在断断续续地搞一样发明,边搞边改进。上一个圣诞节前夜十点钟,我终于完成了这个发明。完成之后,我喊我妻子也进来看一看。这时候,我跟我妻子站在机器模型旁边,眼泪簌簌地落到它身上。
那是在差不多一年之前的圣诞节前夜十点钟完成的。我把凡是能节省下来的钱统统都用在模型上了。我想自己去申请专利。
我的姻兄弟,西布罗密奇的乔治·贝雷临死的时候遗留给我的妻子、他的姊妹一百一十八镑零十个先令的英格兰银行股票。我和我妻子一直还没有动用过这笔钱。我们俩都同意拿这个发明去申请专利。我的朋友威廉·布彻替我写了一封信给伦敦的汤姆斯·乔哀。我乘“四等车”上了伦敦,在汤姆斯·乔哀那里租了一间为期一个礼拜的房子。
汤姆斯·乔哀说要申请专利,第一步得向维多利亚女王提交一份申请书。我在靠近司法院法官弄的桑扫普顿大楼里找到了一位推事,在他那儿提出了陈述书,付了十八便士。他叫我拿着陈述书和申请书到白厅的内务部去,把这两份东西留在那里请内务大臣签署,缴付了两镑两先令又六便士。六天后,大臣签好了字,又叫我拿到首席检察官公署去打一份调查报告。我照他说的去办了,缴付了四镑四先令。
我临时住在汤姆斯·乔哀那里,租期已经延长了一个礼拜,这会儿五天又过去了。首席检察官写了一份所谓例行调查报告,打发我带着这份东西到内务部去。内务部根据它搞了个复本,他们把它叫作执照。为了这张执照,我付出了七镑十三先令六便士。这张执照又要送到女王面前去签署,女王签署完毕,再发还下来,内务大臣又签了一次。
我现在已经在汤姆斯·乔哀那里住到了第三个礼拜了,费用挺大,我只好处处节俭过日子。我感到自己都有点泄气了。
在林肯旅社的专利局里,他们替我的发明搞了一份“女王法令草案”的东西,还准备了一份“法令提要”。就为这份东西,我付了五镑十先令六便士。专利局又正式誊写两份法令文本,一份送印章局,另一份送掌玺大臣衙门。这道手续下来,我付了一镑七先令六便士,外加印花税三镑。这个局里的誊写员誊写了女王法令准备送呈签署,我付了他一镑。再加印花税一镑十先令。接下来,我把女王法令再送到首席检察官那儿签署。我去取的时候,付了五镑多。拿回来后,又送给内务大臣。他再转呈女王。女王又签署了一次。这道手续我又付了七镑十六先令六便士。到现在,我待在汤姆斯·乔哀那儿已经超过了一个月。我都不大有耐心了,钱袋也掏得差不多了。
女王法令还得送到设在河滨大道上桑莫塞特公馆的印章局去——印花商店也在那里。印章局的书记搞了一份“供掌玺大臣签署的印章局法令”,我付了他四镑七先令。掌玺大臣的书记又准备了一份“供大法官签署的掌玺大臣法令”,我付给他四镑两先令。“掌玺法令”转到了办理专利的书记手里,誊写好后,我付了他五镑七先令八便士。在此同时,我又付了这件专利的印花税,一整笔三十镑。接着又缴了一笔“专利置匣费”,共九镑零七便士。各位,同样置办专利的匣子,要是到汤姆斯·乔哀那里,他只要收取十八个便士。接着,我缴付了两镑两先令的“大法官财务助理费”。再接下来,我又缴了七镑十三先令的“保管文件夹书记费”。再接着,缴付了十先令的“保管文件夹协理书记费”。再接下来,又重新给大法官付了一镑十一先令六便士。
最后,还缴付了十先令六便士的“掌玺大臣助理及封烫火漆助理费”。到这时,我已经在汤姆斯·乔哀那里待了六个礼拜了。这件获得顺利通过的发明已经花掉了我九十六镑七先令十八便士。这还仅仅在国内有效。要是带出联合王国的境界,我就要再花上三百镑。
(陈才宇译,有删改)
阅读训练
1.这篇小说和本课课文都体现出狄更斯一贯的语言风格——幽默、讽刺。请从作品塑造的“米考伯”“老约翰”这两个人物形象的角度,简要分析作者的这种语言特色。
点拨 ①米考伯是一个乐观的人,他欠了很多债仍然向大卫讲述自己的理财之道。他最终因为债务问题进了监狱,刚进监狱时他还有些沮丧,但他很快就适应了监狱的环境和氛围,甚至还在监狱里玩起了游戏,前后对比,让人忍俊不禁。米考伯还是一个喜欢拿腔拿调的人,他的滑稽可笑充分体现在一本正经的语言中,尤其当他用严肃的语气讲一些话时,这种严肃与他的身份和形象完全不符,由此带来的幽默的对话效果,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②老约翰是一个啰唆、诙谐的人。如小说开头约翰对自己头发的叙述让读者了解了他幽默的特点。小说中多次出现一些不断付钱的描述,如“我都不大有耐心了,钱袋也掏得差不多了”“这件获得顺利通过的发明已经花掉了我九十六镑七先令十八便士。这还仅仅在国内有效。要是带出联合王国的境界,我就要再花上三百镑”等等。在这些冷静的描述语句中含有心酸的自嘲和辛辣的讽刺意味。
2.小说中多次谈到“我”在汤姆斯·乔哀家租住的事情,这样安排有何用意
点拨 ①人物塑造,体现了老约翰内心情感的变化,暗示了老约翰经济处境的窘迫。②情节结构,以租期的不断延长暗示了情节的发展。③情感主旨,批判了专利权申请过程的拖沓烦琐,凸显了小人物面对层层盘剥的无奈。
3.小说以“我”为叙事视角,有什么好处 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点拨 “我”既是故事的主人公,也是故事的叙述者。①第一人称的叙述视角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性,使叙述更有说服力,更引人深思;②有利于作者表达对社会诸多现象的认识,便于更直观地抒发作者对社会现状的批判;③以“我”的见闻串起故事情节,使故事情节更加紧凑、集中。
素养篇一起提高
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细节描写
知识阐释
细节描写是指对文学作品中的人物、环境或事件的某一局部、某一特征、某一细微事实所作的具体、深入的描写,能更细腻地展示人物的某一特征。如《大卫·科波菲尔》中对米考伯先生的描写“他手里拿着一根很有气派的手杖,手杖上系有一对已褪色的大穗子,他的外套的前襟上还挂着一副有柄的单片眼镜——我后来发现,这只是用作装饰的”这句话,运用细节描写,突出了手杖上的穗子和用作装饰用的眼镜,表现了米考伯先生一副虽然落魄却文雅的姿态。
作品中的人物性格、故事情节、社会环境和自然景物,作者大多会用细节描写予以表现,如场景细节描写、服饰细节描写、动作细节描写、心理细节描写、语言细节描写等。成功的细节描写可以增强艺术感染力,是文学创作不可忽视的技巧。
技法攻略
细节描写的范围虽然很宽广,但主要还是用于刻画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那么,我们如何鉴赏有关人物的细节描写呢
1.从个性化语言描写角度去鉴赏
语言是心理的外在表现形式,人物的心理通过语言向外界传达。人在紧张的状态下的语言会与平时不同。鉴赏时只要抓住这些不同,就能体会到人物的内心世界。如《故乡》中,鲁迅运用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方法让杨二嫂出场。“‘哈!这模样了!胡子这么长了!’一种尖利的怪声突然大叫起来”,使“我吃了一吓”,将杨二嫂的泼悍、放肆很轻易地展现了出来。
2.从个性动作描写角度去鉴赏
动作描写是文学作品中塑造人物最为重要也是最常用的一种方法,人物形象正是在言行中立起来的。鲁迅的《阿Q正传》中有一段阿Q刑前画押的细节描写:“要画圆圈了,那手捏着笔却只是抖。于是那人替他将纸铺在地上,阿Q伏下去,使尽了平生的力气画圆圈。他生怕被人笑话,立志要画得圆,但这可恶的笔不但很沉重,并且不听话,刚刚一抖一抖的几乎要合缝,却又向外一耸,画成瓜子模样了。”这个行为细节,具体、形象、生动地反映了阿Q的性格特点——直到死还恪守着自欺欺人的“精神胜利法”。当人们读到这一细节描写时,谁又能不觉得阿Q的可笑、可悲和可怜呢
3.从特殊外貌描写角度去鉴赏
外貌描写是对人物的外貌特征(包括人物的容貌、衣着、神态、体型、姿态等)进行描写。外貌描写对于交代人物身份、推动故事情节、塑造人物形象和揭示作品主题有着重要作用。在文学作品中,恰当地运用外貌描写可将人物性格表现得更充分,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真实,使作品主题得到深化。如,《变色龙》中通过对奥楚蔑洛夫将军大衣穿了又脱、脱了又穿的细节描写,淋漓尽致地勾画出他“变色”过程中的丑态以及他卑劣的心理活动。
总之,全方位体会人物的性格特征需要面面俱到,要抓住不同的细节描写来进行细致分析、感悟。作家的作品中都是综合使用这些细节描写的,我们要学会辨别、思考、赏析这些细节描写,从而抓住人物的神采、灵魂。
细节描写的作用一般有:①刻画人物形象;②深化主题;③推动情节的发展,营造氛围;④渲染时代气氛、地方特色;⑤暗示、影射。
例题展示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绳子的故事
莫泊桑
这是个赶集的日子。戈德维尔的集市广场上,人群和牲畜混在一起,黑压压一片。整个集市都带着牛栏、牛奶、牛粪、干草和汗臭的味道,散发着种田人所特有的那种难闻的人和牲畜的酸臭气。布雷村奥士纳大爷正向集市广场走来。突然他发现地上有一小段绳子,奥士纳大爷具有诺曼底人的勤俭精神,他弯下身去,从地上捡起了那段细绳子。这时他发现自己的冤家对头马具商马朗丹大爷在自家门口瞅着他,颇感丢脸。他立即将绳头藏进罩衫,接着又藏入裤子口袋,然后很快便消失在赶集的人群中了。
教堂敲响了午祷的钟声,集市的人群渐渐散去。朱尔丹掌柜的店堂里,坐满了顾客。突然,客店前面的大院里响起了一阵鼓声,传达通知的乡丁拉开嗓门背诵起来:“今天早晨,有人在勃兹维尔大路上遗失黑皮夹子一只。内装法郎五百,单据若干。请拾到者立即交到乡政府,或者曼纳村乌勒大爷家。送还者得酬金法郎二十。”午饭已经用毕,这时,宪兵大队长突然出现在店堂门口。他问道:“奥士纳大爷在这儿吗 ”坐在餐桌尽头的奥士纳大爷回答说:“在。”于是宪兵大队长又说:“奥士纳大爷,请跟我到乡政府走一趟。乡长有话要对您说。”
乡长坐在扶手椅里等着他。“奥士纳大爷,”他说,“有人看见您今早捡到了乌勒大爷遗失的皮夹子。马具商马朗丹先生,他看见您捡到了。”老人明白了,气得满脸通红。“啊!这个乡巴佬!他看见我捡起的是这根绳子,您瞧!”他在口袋里摸了摸,掏出了那一小段绳子。但是乡长摇摇脑袋,不肯相信。他和马朗丹先生当面对质,后者再次一口咬定他是亲眼看见的。根据奥士纳大爷的请求,大家抄了他的身,但什么也没抄着。最后,乡长不知如何处理,便叫他先回去,同时告诉奥士纳大爷,他将报告检察院,并请求指示。
消息传开了。老人一走出乡政府就有人围拢来问长问短,于是老人讲起绳子的故事来。他讲的,大家听了不信,一味地笑。他走着走着,凡是碰着的人都拦住他问,他也拦住熟人,不厌其烦地重复他的故事,把只只口袋都翻转来给大家看。他生气,着急,因为别人不相信他而恼火、痛苦,不知怎么办,总是向别人重复绳子的故事。
第二天,午后一时左右,依莫村的长工马利,把皮夹子和里面的钞票、单据一并送还给了曼纳村的乌勒大爷。这位长工声称确是在路上捡着了皮夹子,但他不识字,所以就带回家去交给了东家。
消息传到了四乡。奥士纳大爷得到消息后立即四处游说,叙述起他那有了结局的故事来。他整天讲他的遭遇,在路上、在酒馆里、在教堂门口讲。不相识的人,他也拦住讲给人家听。现在他心里坦然了,不过,他觉得有某种东西使他感到不自在。人家在听他讲故事时,脸上带着嘲弄的神气,看来人家并不信服。他觉得别人好像在他背后指指戳戳。
下一个星期二,他纯粹出于讲自己遭遇的欲望,又到戈德维尔来赶集。他朝一位庄稼汉走过去。这位老农民没有让他把话说完,在他胸口推了一把,冲着他大声说:“老滑头,滚开!”然后扭身就走。奥士纳大爷目瞪口呆,越来越感到不安。他终于明白了,人家指责他是叫一个同伙,一个同谋,把皮夹子送回去的。
他想抗议。满座的人都笑了起来,他午饭没能吃完便在一片嘲笑声中走了。他回到家里,又羞又恼。愤怒和羞耻使他痛苦到了极点。他遭到无端的怀疑,因而伤透了心。于是,他重新向人讲述自己的遭遇,有了更加有力的抗议,更加庄严的发誓。然而他的辩解越是复杂,理由越是多,人家越不相信他。他眼看着消瘦下去。将近年底时候,他卧病不起。新年年初,他含冤死去。临终昏迷时,他还在证明自己是清白无辜的,一再说:“一根细绳。乡长先生,您瞧,绳子在这儿。”
(有删改)
小说是如何塑造奥士纳大爷这一主要人物形象的 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①奥士纳大爷是法国社会中一个勤俭、诚实的农民,作者着重描写的不是他物质生活的贫穷,而是精心刻画他精神上所受的折磨。②小说将奥士纳大爷置于一个特定的生活环境中,在群体精神麻木的思想状态下,围绕着诚实与说谎这一矛盾冲突,充分展示奥士纳大爷的性格特点。③小说紧紧扣住奥士纳大爷“诚实”这一特征,以简练精确的细节描写、深入细致的心理刻画,描写了他的性格发展及心理变化。
解析 本题重点考查学生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分析人物形象时要抓住人物的身份、背景以及细节描写等。
本课结束
更多精彩内容请登录志鸿优化网
http://www.zhyh.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