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第四单元 逻辑的力量课件(共119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第四单元 逻辑的力量课件(共119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6-19 14:52:2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19张PPT)
第四单元
逻辑的力量
语 文
内容索引
晨读篇 闻鸡起舞
一、发现潜藏的逻辑谬误
二、运用有效的推理形式
三、采用合理的论证方法
单元人文主题
逻辑的力量
生活和学习中,逻辑无处不在。每天我们都会接触到海量信息,懂一点逻辑,可以更好地辨识信息,把握事实真相;我们常常要对生活中的现象发表观点,作出论证,学习逻辑,可以使思维更缜密,论证更严谨,语言表达更准确;我们在工作学习中也往往会基于事实进行推理,作出判断,掌握一些逻辑方法,可以帮助我们合理思考,由已知探寻未知。
单元研习任务
1.对语言文字现象进行梳理、比对和抽象,自主探究、积累逻辑经验和知识,并在具体情境中运用、反思、完善这些经验和知识。
2.在辨析逻辑谬误时形成负责任、重证据、会质疑、讲道理的理性态度;在探究推理规则时激发从具体现象中穷究一般规律的探索精神;在探究论证方法时,敢于用逻辑的工具创造性地解决语言交流中的问题。
3.欣赏体味逻辑形式的紧致、匀称、简洁之美;学会区分谬误和故意违反逻辑的语言,探究区分标准。
主题阅读
逻辑思维有什么用
黄朝阳
逻辑思维是人类认知的一种高级形式,对人的素质能力有着重大影响。那么,逻辑思维究竟有什么作用 心理学研究显示,作为智力的核心要素,逻辑思维决定性地影响着人的分辨能力、表达能力、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逻辑思维是人的这四种基本能力产生、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逻辑思维能够增强人的分辨能力。当今世界资讯发达,呈现于人们面前的是流派庞杂、路数各异的文化形态。如果缺乏逻辑素养,就难以对其作出正确的比较、分析和评价,更不要说通过择优汰劣来吸收优秀思想、抵御错误观念了。而且,现实生活中人们也经常会遇到各种涉及道德取舍的问题,需要用逻辑思维进行判断并付诸行动。逻辑思维有助于人们独立思考,增强明辨是非的能力。
逻辑思维能够改善人的表达能力。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人们通过说话或写文章来表达思想、交流情感。这些都是表达能力的具体体现。改善表达能力,离不开逻辑思维水平的提高。说话或写文章的内容对不对、合不合客观现实的规律,是逻辑学的范围。说话或写文章的思想内容要正确,必须同时做到两点:一是据以推理的前提真实;二是得出结论的推理过程遵守逻辑规则。前提是否真实,要靠专业知识去判断;推理是否遵守逻辑规则,需用逻辑知识来回答。专业素养和逻辑素养欠缺其一,思想内容就难免出错。因此,提升表达能力,需要注重逻辑思维的训练。
逻辑思维能够提高人的学习能力。学习通常要解决两个问题:学什么 如何学 前者涉及学习内容的辨别,是学习之前要回答的问题;后者属于学习方法的选择,是学习之中要解决的问题。学什么,应根据个人的实际需要和学习条件,借助逻辑思维作出分析和判断。学习内容一经确定,逻辑思维的重要性就更加凸显。具体学科是由概念、命题、推理或论证等构成的知识系统,而逻辑学揭示了概念、命题等思维形式的一般结构和规律,从而为学习提供了通用的一般方法。从一定意义上说,学习就是对众多概念和规则进行逻辑分析、消化吸收的过程。因此,能否掌握逻辑思维方法,关乎能否富有成效地持续学习、终身学习。
逻辑思维能够开发人的创新能力。钱学森曾说,创新的思想往往开始于形象思维,从大跨度的联想中得到启迪,然后再用严密的逻辑加以论证。也就是说,创新始于形象思维,终于逻辑思维,创新思维是这两种思维的有机结合。另外,思路设计是体现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关键步骤。进行思路设计时可以尽情展开形象思维,捕捉灵感,设想方案,但比较方案、落实方案则需要逻辑思维的参与。培养创新能力,应将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有机结合起来。
(有删改)
晨读篇 闻鸡起舞
文化典故
[典故]
白马非马
[出处]
“白马非马,可乎 ”曰:“可。”曰:“何哉 ”曰:“马者,所以命形也。白者,所以命色也。命色者,非命形也,故曰白马非马。”曰:“有白马不可谓无马也。不可谓无马者,非马也 有白马为有马,白之,非马何也 ”曰:“求马,黄、黑马皆可致;求白马,黄、黑马不可致。
使白马乃马也,是所求一也。所求一者,白马不异马也。所求不异,如黄、黑马有可有不可,何也 可与不可,其相非明。故黄、黑马一也,而可以应有马,而不可以应有白马。白马之非马,审矣!”(选自《公孙龙子·白马论》)
[解读]
在我国战国中期,赵国的公孙龙在《白马论》中提出了诡辩论的命题“白马非马”。公孙龙认为,事物和概念都是有差别的,所以概念与概念之间也绝没有联系。在他看来,“白马”与“马”这两个概念不同,因此它们之间毫无联系,从而推断出:“白马”不是“马”。他认为“白马”这个概念是既名“色”又名“形”的,而“马”这个概念只是名“形”,故而“白马非马”。公孙龙为了证明“白马非马”的命题,提出了另一论据:“求马,黄、黑马皆可致;求白马,黄、黑马不可致。”这样论述自然是荒唐可笑的。
诵读鉴赏
[原文]
采 桑 子
吕本中
恨君不似江楼月,南北东西。南北东西,只有相随无别离。
恨君却似江楼月,暂满还亏。暂满还亏,待得团圆是几时
[鉴赏]
这首词的上片第一句是“恨君不似江楼月”,而下片第一句却又是
“恨君却似江楼月”。“不似”与“却似”显然是相互否定的,也就是互相矛盾的。那么,这是不是说这首词包含着逻辑矛盾,因而存在逻辑错误呢 其实不然。
上片指的是作者在宦海浮沉中行踪不定,南北东西漂泊,经常在花前月下思念他的妻子。他的妻子“不似江楼月”,不能经常来陪伴他。下片指的是“江楼月”总是“暂满还亏”,就恰如同“君”暂聚又别离一样,真是难得团圆啊!可见,这两句中的“不似”与“却似”是相对不同情况就不同关系而言的。
“恨君不似江楼月”是“恨”他的妻子“不似江楼月”,不能经常陪伴他;“恨君却似江楼月”是“恨”他的妻子“却似江楼月”,总是与之暂聚又别离,难得团圆。也正因为“不似”与“却似”在词中是分别就不同关系而言的,所以,表面上的语词之间矛盾并不意味着它们存在逻辑上的自相矛盾。恰恰相反,正是借助于这种针对不同情况而言的“不似”与“却似”的描写,更加深切地表达着作者的一种真情:对别离的妻子的深深思念。
一、发现潜藏的逻辑谬误
【学习活动一】 认识逻辑
(一)概念
1.概念
概念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的认识,是对具有共同属性的一类事物的总称,是思维的最基本的形式。每一个概念,揭示的是某一种事物或现象的本质属性,我们借此就可以准确地把一种事物或现象跟其他事物或现象区别开来。
每一个概念都包括内涵和外延两个方面。内涵是指概念的质,即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质特征;外延是指概念的量,即概念的范围;概念的内涵增加,外延就变小了。
2.概念之间的关系
概念所反映的对象之间存在着普遍的联系,它们之间的关系也是多种多样的。根据概念在外延上是否有重合,可以把概念间的关系分为相容关系和不相容关系。
(1)相容关系
概念间的相容关系是指外延至少有一部分重合的两个概念之间的关系。根据外延重合情况的不同,相容关系又分为四种情况。
①全同关系
全同关系是指外延完全重合的两个概念之间的关系,也叫同一关系。当a与b两个概念具有全同关系时,则所有的a是b,并且所有的b是a。
例如,“中国的首都”和“北京”、“成年人”和“年满18周岁的人”。全同关系如右图所示:
具有全同关系的概念仅仅是在外延上相同,在内涵上一定是有区别的。如果两个语词所表达的概念在内涵、外延上都相同,它们就不属于全同关系,而是一个概念的两个语词表达形式,如“西红柿”和“番茄”,它们的差别只存在于语体色彩上,而在逻辑意义上没有任何差别,所以它们是一个概念的两个语词表达形式,不是具有全同关系的两个概念。
②真包含关系
真包含关系是指某概念的部分外延和另一概念的全部外延重合的关系,也叫属种关系。当a与b两个概念具有真包含关系时,则所有的b都是a,并且有的a不是b。
例如,“学生”和“大学生”、“科学”和“人文科学”。真包含关系如右图所示:
③真包含于关系
真包含于关系是指某概念的全部外延和另一概念的部分外延重合的关系,也叫种属关系。当a与b两个概念具有真包含于关系时,则所有的a都是b,并且有的b不是a。
例如,“大学生”和“学生”、“人文科学”和“科学”。真包含于关系如右图所示:
如上所述,我们不难看出,真包含于关系和真包含关系非常相似,如果不考虑顺序问题,二者可以合称为从属关系,其中外延较大的概念叫属概念,外延较小的概念叫种概念。具有从属关系的两个概念,其内涵和外延具有反变关系。属概念不能是单独概念。
④交叉关系
交叉关系是指某概念的部分外延与另一概念的部分外延重合的关系。当a与b两个概念具有交叉关系时,则有一部分a是b,有一部分a不是b,并且有一部分b不是a。
例如,“青年”和“作家”、“畅销商品”和“高档商品”。交叉关系如右图所示:
具有交叉关系的两个概念都不能是单独概念。
(2)不相容关系
概念间的不相容关系是指外延没有任何重合的两个概念之间的关系,又叫全异关系。
当a与b两个概念具有不相容关系时,则所有的a都不是b。例如,“植物”和“动物”、 “科学”和“迷信”、“红色”和“蓝色”等。这种关系如右图所示:
概念间的不相容关系又分为两种情况。
①矛盾关系
矛盾关系是指外延没有任何重合,并且外延之和等于其属概念的外延的两个概念之间的关系。当a与b具有矛盾关系时,则所有a都不是b,并且a与b外延之和等于其属概念c的外延。
例如,“有彩色”和“无彩色”、“男人”和“女人”。矛盾关系如右图所示:
具有矛盾关系的两个概念常常是一组肯定否定概念,如“有彩色”和“无彩色”;但也可以是两个肯定概念,如“男人”和“女人”。
②反对关系
反对关系是指外延没有任何重合,并且外延之和小于其属概念的外延的两个概念之间的关系。当a与b具有反对关系时,则所有a都不是b,并且a与b外延之和小于其属概念c的外延。例如,“大学生”和“小学生”、“红色”和“蓝色”。反对关系如右图所示:
概念外延间的关系可以概括为五种基本关系:全同关系、真包含关系、真包含于关系、交叉关系和全异关系。任何两个概念之间的外延关系,只能是其中的一种。另外,单独概念之间只能是全同关系或全异关系。
(二)逻辑判断
1.判断:对思维对象有所断定的思维形式,即肯定或否定对象的存在,或断定它是否具有某种属性或者关系。
2.表达判断的语言形式是陈述句。
今天所有的同学表现都很棒。
有些题目我不是特别明白。
北京是中国的政治中心,并且是文化中心。
要么我去,要么你去。
如果天下雨,那么地上湿。
并非所有的学生都是团员。
(三)逻辑的基本规律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逻辑是无处不在的。逻辑的基本规律有四条,分别是同一律、不矛盾律、排中律、充足理由律。
1.同一律
(1)同一律的内容和要求。
①内容:同一个思维过程中,每一思想与其自身是同一的,即“A就是A”。
②要求:同一个思维过程中,概念和判断都要具有确定性,并保持自身的同一,不得随意变更。
(2)常见的违反同一律要求的逻辑错误。
①混淆概念或偷换概念。
例如,某报刊载小品文一则,讽刺一些青年“向钱看”:
小伙子:“你老是要这要那,不怕人家说你是‘高价姑娘’吗 ”
姑娘:“怕什么!裴多菲都说了,‘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嘛,价钱低了能行吗 ”
显然,这位答话的姑娘故意偷换概念。我们知道,所谓“高价姑娘”的“价”,是“价格”的“价”。人们是用“高价姑娘”来贬斥那些把爱情当商品加以买卖的姑娘。而裴多菲诗中“爱情价更高”的“价”是“价值”的“价”。这句话是在赞美真正的爱情比生命还要宝贵。因此,同一个字(“价”)表达的是不同的概念,但上述答话的姑娘却故意将它们混同起来,这是一种明显的违反同一律要求的逻辑错误。
②转移论题或偷换论题。
例如:
明代有位内阁大学士,他的父亲不大出名,他的儿子很不成材,可他的孙子却考中了进士。这位内阁大学士经常责骂他的儿子,骂他是不肖之子,是不成材的东西。后来,这个不肖子实在忍受不了责骂,就和内阁大学士吵了起来:“你的父亲不如我的父亲,你的儿子不如我的儿子,我有什么不成材的呢 ”这位内阁大学士听了之后,放声大笑,就不再责备儿子了。
在当时情况下,这个不肖子所要论辩的是自己是否成材的问题,但是他却故意将这一辩题偷换成“你的儿子”和“我的儿子”相比怎么样,“你的父亲”和“我的父亲”相比怎么样,这恰好将原来所要论辩的辩题回避了,这就是偷换论题式诡辩。
2.不矛盾律
(1)不矛盾律的内容和要求。
①内容: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两个相互否定的判断不能同时是真的,必有一假,即“非A即B”。
②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不能对不能同真的命题(矛盾关系、反对关系)同时加以肯定。
(2)常见的违反不矛盾律要求的逻辑错误。
①自相矛盾:同时肯定了互相矛盾的两个命题。
例如下面的一则故事:
一个年轻人对大发明家爱迪生说:“我有一个伟大的理想,那就是发明一种万能溶液,它可以溶解一切物品。”爱迪生听罢,惊奇地问:“什么!那你想用什么器皿来放置这种万能溶液 它不是可以溶解一切物品吗 ”年轻人顿时哑口无言,满脸通红。
为什么这个年轻人会被爱迪生问得哑口无言呢 因为他的想法存在逻辑矛盾。他一方面承认万能溶液可以溶解一切物品,另一方面又承认作为存放这种溶液的器皿是万能溶液所不能溶解的,这两个判断是互相矛盾的。
②悖论:一种特殊的逻辑矛盾,即表面上同一命题或推理中隐含着两个对立的结论,而这两个结论都能自圆其说。
例如:
一只鳄鱼偷了一个人的儿子,它保证如果这个人能猜出它要做什么,它就会将儿子还给这个人。如果这个人猜“鳄鱼不会将儿子还给他”,就会成为所谓“悖论”,即如果鳄鱼不将儿子还给这个人,那么这个人就猜对了,鳄鱼就必须把儿子还给这个人,否则鳄鱼便违背了诺言;如果鳄鱼将儿子还给这个人,那么这个人就猜错了,鳄鱼又违背了诺言。
3.排中律
(1)排中律的内容和要求。
①内容:在同一个思维过程中,两个相互矛盾的思想不能同时为假,必有一真,即“A或者非A”;也就是说任何一个事物在同一时间里只能具有某种属性或不具有某种属性,而不存在其他可能。
②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不能对不能同假的命题(矛盾关系)同时加以否定。
(2)常见的违反排中律要求的逻辑错误。
排中律的主要作用在于保证思想的明确性。违反了排中律,命题就会陷入“模棱两可”(实际上应该叫作“模棱两不可”)之中。
例如:
有人在陈述自己的思想时说:“说任何事物都不是绝对静止的,这我不同意。但说有的事物是绝对静止的,恐怕也不正确。”
这种说法,显然是对“任何事物都不是绝对静止的”和“有的事物是绝对静止的”这两个矛盾命题的同时否定,这明显是违反了排中律,犯了“模棱两不可”的逻辑错误。
4.充足理由律
(1)充足理由律的内容和要求。
①内容:同一对象在同一时间内、同一条件下之所以具有某种同一性质,是因为具有充分的根据。即“所以有B,是因为有A”或“B真,因为A真,并且A能推出B”。
②要求:理由必须真实;理由与推断之间,要有必然的联系;理由必须充足。
(2)常见的违反充足理由律的逻辑错误。
①以主观臆造的理由进行论证,会犯“诡辩”“理由虚假”的错误。
②论证根据与论证结果之间没有必然联系,所犯的错误叫“推不出”“强加关系”。
③论证根据不充足,不能充分证明论点,所犯的错误叫“以偏概全”。
例如:
契诃夫的名作《装在套子里的人》写到别里科夫有一次看到他学校的同事柯瓦连科同他的姐姐华连卡在街上骑自行车,吓得脸色由青到白。第二天他到柯瓦连科家里,说:“您骑自行车,这种消遣,对青年的教育者来说,是绝对不合宜的!”当柯瓦连科问他为什么时,他说:“难道这还用解释吗,……如果教师骑自行车,那还能希望学生做出什么好事来 他们所能做的就只有倒过来,用脑袋走路了!既然政府还没有发出通告,允许做这种事,那就做不得。”
别里科夫反对青年教育者骑自行车的理由有两个:一是“如果教师骑自行车,那还能希望学生做出什么好事来”,二是“政府还没有发出通告,允许做这种事”。这两个理由,前者是虚假的,犯了“理由虚假”的错误;后者虽然是真实的,但与“青年教育者不能骑自行车”的结论之间没有必然联系,犯了“推不出”的逻辑错误。总之,别里科夫的话违反了充足理由律。
【活动任务一】
1.下列选项中,属于违反排中律的一项是(  )
A.小陆踢完足球回到宿舍,小陈问他:“赢了吗 ”小陆说:“没有。”小陈问:“那么,输了 ”小陆说:“也没有。”
B.小周在回答招聘单位面试的问题时说:“我的专业不是社会学,也不是教育学。”
C.甲、乙二人下完棋后,一位观棋者笑着说:“看来你俩是谁也赢不了谁。”
D.这场战争,既不能说它是正义的,也不能说它是非正义的。
答案 D
解析 A、B、C三项都存在两种以上的可能性,因此跟排中律无关。D项,战争的性质只有正义和非正义两种可能性,而选项说“既不能说它是正义的,也不能说它是非正义的”,违反了排中律。
2.下列各句中,合乎逻辑、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社区服务中心为孩子们准备了跳绳、羽毛球、拼图、卡拉OK等19项体育活动。
B.塞林格的《麦田里的守望者》不愧为美国当代文学中的经典,因为现在部分高等学校和大多数中学已把它列为必读的课外读物之一。
C.近年来,生态保护意识渐入人心,所以当社会经济发展与林地保护管理发生冲突时,一些地方政府在权衡之后往往会选择前者。
D.对于成年人来说,阅读是工作之余忙里偷闲的消遣,而对于学生们来说,阅读则是他们积累知识、培养能力,乃至是塑造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途径。
答案 D
解析 A项,概念混乱。“拼图”属于智力游戏,“卡拉OK”属于文娱活动,两者都不属于“体育活动”。B项,因果关系倒置。《麦田里的守望者》被部分高等学校和大多数中学列为必读的课外读物之一不应该是它成为经典的原因。C项,自相矛盾。既然“生态保护意识渐入人心”,那么“一些地方政府在权衡之后往往会选择”的应该是后者。
3.全班分成6个小组,完成下面的练习,每组推选1名组长进行成果的汇报。
(1)鲁迅的作品不是一天能读完的,《孔乙己》是鲁迅的作品,所以,《孔乙己》不是一天能读完的。
(2)在法国某地,一个耍戏法的人招揽观众:“快来快来,这里有拿破仑的头骨。”围观的一个人说:“奇怪,听说拿破仑的脑袋是很大的,这个头骨怎么和普通人的没有区别啊 ”耍戏法的解释道:“没错,这是拿破仑小时候的头骨。”
(3)有人说《红楼梦》值得读,有人说不值得。两种意见我都不赞成。读,太花时间;不读,又有点儿可惜。
(4)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5)《儒林外史》第三回中,范进中举前,胡屠户说:“不要失了你的时了!你自己只觉得中了一个相公,就‘癞虾蟆想吃起天鹅肉’来!……你不看见城里张府上那些老爷,都有万贯家私,一个个方面大耳。像你这尖嘴猴腮,也该撒抛尿自己照照!不三不四,就想天鹅屁吃!”范进中举后,胡屠户说:“我的这个贤婿,才学又高,品貌又好,就是城里头那张府、周府这些老爷,也没有我女婿这样一个体面的相貌!”
(6)《祝福》中,鲁四老爷知道祥林嫂的死讯后说:“不早不迟,偏偏要在这时候,——这就可见是一个谬种!”
参考答案 (1)明确:“鲁迅的作品”和“《孔乙己》”是“包含关系”,不是“全同关系”,违反“同一律”。
(2)明确:“拿破仑小时候的头骨”意味着拿破仑死于童年,但事实上拿破仑成年后叱咤风云,显然拿破仑死于成年后,所以“拿破仑死于童年”和“拿破仑死于成年后”必有一假,耍戏法的违反了不矛盾律。
再者,“拿破仑小时候的头骨”意思是“拿破仑夭折了”,与事实“拿破仑并未夭折”互相矛盾了,违反了“不矛盾律”。
(3)明确:“读”和“不读”是“矛盾关系”,必有一真,不能同为假,违反了“排中律”。
(4)明确:惠子问的是“你怎么知道鱼是快乐的”,是问原因,庄子回答“是在濠上这个地方知道的”,是答地点,答非所问,违反了“同一律”。
(5)明确:胡屠户对范进中举前后的态度自相矛盾了,违反了“不矛盾律”。
(6)明确:“谬种”的理由是死得不是时候,这个理由并不充足,违反“充足理由律”。
4.阅读下面的故事,分析鲁迅在说话时故意违背了哪条逻辑基本规律 有何表达作用
鲁迅在厦门大学任教时,校长林文庆经常克扣办学经费。在一次校务会议上,林文庆又提出要克扣一笔经费,教授们纷纷反对。林文庆说:“关于这件事,不能听你们的。学校的经费是有钱人拿出来的;只有有钱人,才有发言权!”
林文庆话音刚落,鲁迅一下子站了起来,从口袋里摸出两个钱币拍在桌上:“我有钱,我也有发言权。”
参考答案 违背了同一律。林文庆说的“有钱人”是“投资人”的意思,鲁迅偷换概念,巧妙地回击了校长。
二、运用有效的推理形式
【学习活动二】 认识推理
常见的两种推理形式
(一)演绎推理
所谓演绎推理,就是从一般性的前提出发,通过推导即“演绎”,得出具体陈述或个别结论的过程。关于演绎推理,还存在以下几种定义:①演绎推理是从一般到特殊的推理;②它是前提蕴含结论的推理;③演绎推理就是前提与结论之间具有充分条件或充分必要条件联系的必然性推理。演绎推理的常用形式有三段论和假言推理。
1.三段论
是由两个含有一个共同项的性质判断作前提,得出一个新的性质判断为结论的演绎推理。三段论是演绎推理的一般模式,包含三个部分:大前提——已知的一般原理,小前提——所研究的特殊情况,结论——根据一般原理,对特殊情况作出判断。
例如:知识分子都是应该受到尊重的,人民教师都是知识分子,所以,人民教师都是应该受到尊重的。
其中,结论中的主项叫小项,用“S”表示,如上例中的“人民教师”;结论中的谓项叫大项,用“P”表示,如上例中的“应该受到尊重”;两个前提中共有的项叫中项,用“M”表示,如上例中的“知识分子”。在三段论中,含有大项的前提叫大前提,如上例中的“知识分子都是应该受到尊重的”;含有小项的前提叫小前提,如上例中的“人民教师都是知识分子”。三段论推理是根据两个前提所表明的中项M与大项P和小项S之间的关系,通过中项M的媒介作用,从而推导出小项S与大项P之间关系的结论。
所有的M都是P
所有的S都是M
所有的S都是P
这就是“三段论”的一种基本形式。掌握了这一推理形式,今后我们可以根据特定的情境,再把M、S、P换成具体的概念或事物,就会构造出新的推理。
2.假言推理
是以假言判断为前提的推理。假言推理分为充分条件假言推理和必要条件假言推理两种。
(1)充分条件假言推理的基本原则是:小前提肯定大前提的前件,结论就肯定大前提的后件;小前提否定大前提的后件,结论就否定大前提的前件。如下面的两个例子:
①如果一个数的末位是0,那么这个数能被5整除;这个数的末位是0,所以这个数能被5整除。
②如果一个图形是正方形,那么它的四边相等;这个图形四边不相等,所以,它不是正方形。
两个例子中的大前提都是一个假言判断,所以这种推理尽管与三段论有相似的地方,但它不是三段论。
(2)必要条件假言推理的基本原则是:小前提肯定大前提的后件,结论就要肯定大前提的前件;小前提否定大前提的前件,结论就要否定大前提的后件。如下面的两个例子:
①只有肥料足,菜才长得好。这块地的菜长得好,所以,这块地肥料足。
②育种时,只有达到一定的温度,种子才能发芽。这次育种没有达到一定的温度,所以种子没有发芽。
(二)类比推理
类比推理亦称“类推”,是推理的一种形式。根据两个对象在某些属性上相同或相似的特点,通过比较而推断出它们在其他属性上也相同的推理过程。例如下面给出一组相关的词,要求通过观察分析,在备选答案中找出一组与之在逻辑关系上最为贴近或相似的词。
阳光 紫外线
A.电脑 辐射
B.海水 氯化钠
C.混合物 单质
D.微波炉 微波
根据阳光与紫外线、海水与氯化钠的关系都是整体与组成部分的关系,故选出答案为B项。
1.探究以下各个案例,概括其中的推理形式。
①楚人以晏子短,为小门于大门之侧而延晏子。晏子不入,曰:“使狗国者,从狗门入。今臣使楚,不当从此门入。”(《晏子使楚》)
②《河中石兽》中的老河兵凭借自己的丰富经验,判断出石兽在上游。但有人认为老河兵即使没有相应的河道经验,也能够通过已知的情况推理出同样的结论,因为课文第1段交代了:“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如果这段话语序无误的话,说明一开始就在原地找过了,然后又到下游找,都没有找到,那石兽还能在哪儿呢
③《红楼梦》第六十四回,贾宝玉得知林黛玉在私室内用瓜果私祭时想:“但我此刻走去,见他伤感,必极力劝解,又怕他烦恼郁结于心,若不去,又恐他过于伤感,无人劝止。两件皆足致疾。”
④大概是物以希为贵罢。北京的白菜运往浙江,便用红头绳系住菜根,倒挂在水果店头,尊为“胶菜”;福建野生着的芦荟,一到北京就请进温室,且美其名曰“龙舌兰”。(鲁迅《藤野先生》)
⑤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邹忌讽齐王纳谏》)
还可以进一步探析:上述案例采用的几种推理形式,有些可以保证前提为真则结论一定为真,有些则不能保证。你觉得哪些推理不能保证 为什么
参考答案 第一问:
①前提“如果出使的是狗国,就从狗门入”,楚国不是狗国,结论“所以我不从狗门(小门)入”。
②石兽掉入河中,可能在掉入点(水中),也可能在下游,也可能在上游;水中没有,下游没有,所以一定在上游。
③贾宝玉的思想过程可简化为一个二难推理的简单构成式,表示如下:如果贾宝玉去林黛玉处,足致疾;如果贾宝玉不去林黛玉处,也足致疾;或者去林黛玉处,或者不去林黛玉处,总之皆足致疾。
④此处采用归纳推理,即由“白菜从北京运往浙江后,被尊为‘胶菜’”(个别)和“芦荟从福建运往北京后,美其名曰‘龙舌兰’”(个别)两个例子得出“物以希为贵”(一般原理)的观点。
⑤邹忌从自己的切身体会来谈,现身说法,运用类比推理(以事设喻)的方法从自己的生活小事推至治国大事,这样措辞委婉的劝谏,使齐威王乐于纳谏。
第二问:
所谓归纳推理,就是从个别性知识推出一般性结论的推理。由归纳推理得到的结论不一定是正确的。如④中的“大概是物以希为贵罢”,鲁迅用“大概”加以修饰,就体现了这一特点。又如“红牵牛花、红大理花、一品红等红花都不香,所以,一切红花都不香”。这一推理是不正确的,因为前提概括的事例过少,也没有注意搜集反例,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
类比推理是根据两个或两类对象有部分属性相同,从而推断出它们的其他属性也相同的推理,由类比推理得到的结论不一定正确。如“老鼠是高级哺乳动物,对这种新药的反应很灵敏;人是高级哺乳动物,对这种新药的反应肯定也很灵敏”。这一推断是正确的。又如“地球既自转又绕太阳公转,地球上有生命存在;太阳系的其他行星既自转也绕太阳公转,太阳系的其他行星也有生命存在”。这一推断就是不正确的。
演绎推理一般的模式是“三段论”的形式,即大前提、小前提和结论,在大前提、小前提和推理形式都正确的情况下,得到的结论一定正确。
如果要证明一个结论是正确的,我们要经过严密的论证,但要证明一个结论是错误的,往往只需要举出一个反例即可。
因此,我们在进行归纳推理、类比推理时,一定要注意对结论进行进一步的论证。
2.给出一组相关的词,要求通过观察分析,在备选答案中找出一组与之在逻辑关系上最为贴近或相似的词。
(1)考试 学生 成绩 (  )
A.往来 网民 电子邮件
B.汽车 司机 驾驶执照
C.工作 职员 工资待遇
D.饭菜 厨师 色鲜味美
答案 C
解析 通过分析可以知道,“学生通过考试获得成绩”,因此类比可得“职员通过工作获得工资待遇”,进而得出正确答案为C项。
(2)杂志对于(  )相当于(  )对于农民。
A.报纸  果农    B.传媒  农业
C.书刊  农村 D.编辑  菠菜
答案 D
解析 通过代入我们发现,“杂志对于编辑相当于菠菜对于农民”。两者间都是“产品和生产者”之间的关系,因此答案是D项。
三、采用合理的论证方法
【学习活动三】 学习运用论证方法
论证,就是用某些论据去支持或反驳某个观点。规范的论证总是包含由多个判断构成的逻辑链条。适当运用我们掌握的逻辑知识,可以更好地理解、评估论证的合理性,提高论证的水平。
1.关注隐含前提
在一个论证中,说出来的论据只是一部分,那些没有说出来的论据就是隐含前提。而且在论据或隐含前提的前后,还有一些支持这些论据或隐含前提的没有说出来的假设,这些假设又称隐含假设。
“隐含假设”的来路由以下三步组成:
①有着理想中的目标或者状态;
②理想与当前的处境相反或者相差较大,形成了心理上的冲突;
③心理上的冲突或者矛盾促成了糟糕的内心状态。
如:“有一个刚毕业的大学生,一直向往着去大城市发展,展现自己的才华,可是自己目前却在一个小城市的一家公司,做着一份无关痛痒的工作。她渴望自己可以学到更专业的知识和技能,那只是渴望而已,现在的她因为自己不够专业,没底气没信心出去,她发现自己是一个自卑而且懦弱的人。”
这个例子隐含假设,稍作分析如下。
①理想目标:到大城市打拼,展现才华,拥有更专业的知识和技能。
②当前处境:在小城市公司工作。
③内心状态:自卑、苦恼、无奈……
我们从定义出发,知道隐含假设是潜藏在我们思维深处的一些假想出来的条件,所以需要用心把它找出来。如上面的例子,大概有这样的一些隐含假设:
①工作会一直不变;
②大城市才能有好的工作;
③大城市才能学到专业知识和技能;
④无法改变目前的状态;
⑤需要足够专业才敢出去。
隐含的假设除了如上这些,还有“可能选项”:
①寻找和等待调换部门、岗位的机会;
②收集信息,寻找本地的好公司(好工作);
③参加培训班、学习社群或者在线课程,提升技能;
④用实际的行动去逐步提升自我;
⑤想到并愿意承担最糟糕的结果,就可以出去闯一闯。
因此,在实际论证中要关注隐含的前提,还要注意以下几点:
①找出潜意识中的“隐含假设”;
②识别“隐含假设”中的不合理性;
③校正不合理性,寻找“可能选项”,采取行动。
隐含前提的题目通常会以这样的提问方式出现:“上述推论基于以下哪项假设 ”或“以下哪项是上述论证成立需要的前提条件 ”而能作为前提的选项均为论证成立的必要条件,即缺之不可的条件。常见的能作为隐含前提的选项有如下几种。
第一,搭桥,即论据与论点之间的必然联系。搭桥为特殊的前提,是论证成立的必要条件。
【例1】 婴儿期的记忆缺失现象,是指婴儿不能记住生命中最初的两年或三年里发生的事件,以往对这一现象的解释:婴儿这一时期不能形成持久的关于自身经验的表征,即没有相关的记忆的存在,因此无法利用早期记忆。但近来的研究却发现事实并非如此,婴儿能够回忆较早的经验,并且在婴儿期内时隔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都能回忆。因此,研究者认为并不是所有婴儿都存在记忆缺失的现象。
上述推论中隐含的假设是(  )
A.婴儿的短期记忆优于长期记忆
B.自身经验的表征和记忆密切相关
C.能够回忆相关经验意味着一定存在记忆
D.记忆缺失常常是由于难以提取记忆线索引起的
答案 C
解析 题干论点为“因此,研究者认为并不是所有婴儿都存在记忆缺失的现象”,论据为“但近来的研究却发现事实并非如此,婴儿能够回忆较早的经验,并且在婴儿期内时隔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都能回忆”,论据与论点之间缺少必要的联系,需要补充完整,而C项将其补充完整,为隐含前提,所以选C项。
第二,排除他因。将其他原因排除,除了题干所提原因,没有其他原因导致题干论点为论证成立的隐含前提。
【例2】 某国连续四年的统计表明,在夏令时改变的时间里比其他时间的车祸高4%。这些统计结果说明时间的改变严重影响了该国司机的注意力。
得到这一结论的前提条件是(  )
A.该国的司机和其他国家的司机有相同的驾驶习惯
B.被观察到的事故率的增加几乎都是归因于小事故数量的增加
C.关于交通事故发生率的研究,至少需要五年的观察
D.没有其他的诸如学校假期和节假日导致车祸增加的因素
答案 D
解析 题干论点为“这些统计结果说明时间的改变严重影响了该国司机的注意力”,论据为“某国连续四年的统计表明,在夏令时改变的时间里比其他时间的车祸高4%”,之所以能得到时间的改变影响注意力,进而导致车祸增多的结论是基于D项这一个前提,排除了其他能导致车祸增多的因素,最后得到题干论点。
第三,将论据补充完整。题干中涉及多个论据,但存在明显缺失的部分,将其补充完整,即为补充论证成立的前提条件。
【例3】 有专家认为,全球经济正缓慢复苏,其主要证据是:美国的经济表现超出预期,在就业和住房方面都有不错的表现;欧洲央行启动了融资运作计划,用比较低的利率贷款,为更多的企业以及中小企业进行融资;全球整个大宗商品市场树立了足够的信心。因此,这都是非常好的迹象。
如果以下各项为真,最有可能成为上述论证前提的是(  )
A.专家先前对美国经济表示不乐观
B.欧洲央行原有利率较高,银根收紧
C.非欧美国家的经济状况保持稳定
D.全球大宗商品交易缺乏信心支持
答案 C
解析 题干论点为“全球经济正缓慢复苏”,论据为“其主要证据是:美国的经济表现超出预期,在就业和住房方面都有不错的表现;欧洲央行启动了融资运作计划,用比较低的利率贷款,为更多的企业以及中小企业进行融资;全球整个大宗商品市场树立了足够的信心”,题干论点为全球经济复苏,但论据部分只阐述了欧洲和美国经济,明显缺少非欧美国家部分,C项将论据补充完整,可看成论证成立的必要条件。
2.学会间接论证
在某些情况下,直接论证比较困难或不容易取得好的效果,使用间接论证——排除法、反证法和归谬法反而可以化繁为简、变难为易,更有效地进行论证。
(1)排除法。如果一个题目有若干个选项,而要证明其中某项正确,那么只要找出依据,否定其他所有的选项就行了,这就是大家非常熟悉的排除法。如鲁迅的《拿来主义》采用逐层排除法,即先排除“闭关主义”,再排除“送去主义”,又排除“拿来”时的三种错误做法,最后推出唯一正确的做法是“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的“拿来主义”,这样的论证使人无可辩驳。
(2)反证法。反证法就是先假设与某个论点相矛盾的观点成立,然后推出明显的错误或矛盾,从而间接地证明最初的论点。其所依据的是逻辑的基本规律中的排中律。比如,司马光《训俭示康》的最后一段,通过列举管仲、公叔文子、何曾、石崇、寇准等人“以侈自败”的反面例子对“生活奢侈”作出否定,从而间接论证了“俭朴”的重要性。
(3)归谬法。反证法着眼于证明,而归谬法则立足于驳论。归谬法是先假定对方的论点是对的,然后用它作为前提,推导出一个明显荒谬的结论,从而证明对方的论点是错误的。这种方法仅用于反驳错误观点。比如,赫尔岑(俄国著名的哲学家)受邀参加一个晚会,晚会上演奏的音乐使他非常厌烦,他不得不用手捂住耳朵。主人向他解释:“演奏的是流行歌曲。”赫尔岑反问一句:“流行的乐曲就是高尚的吗 ”主人听了很吃惊,说道:“不高尚的东西怎么能够流行呢 ”赫尔岑笑着说:“那么,流行性感冒也是高尚的了 ”由此“流行的就是高尚的”这一论点就不攻自破了。
3.在论证中引入“虚拟论敌”
在论证中引入“虚拟论敌”能增强我们写作的严谨性。这个“虚拟论敌”可能会“驳论点”——对我们的论点举出反例或者从论点推出错误,也可能会“驳论据”——质疑论据及隐含前提的可靠性,抑或“驳论证”——指出论证中存在的逻辑问题,所以我们就要在论点、论据和论证中做到无懈可击,让“论敌”无处可驳。写议论文时,列提纲就显得尤其重要。从另外的角度,我们也可以做这位“论敌”,来反驳别人的文章,从而写出严谨的驳论文。
【活动任务三】
任务1:搜集典型议论性文章,分析其中的逻辑链条。
逻辑是议论性文章的重要元素之一。行文的思路,或者说论点被逐步证明的过程,其实也就是文章内在逻辑链条的推展过程。读者只有梳理出这一过程,才能够真正理解作者的论证。小组合作,先分头搜集典型的议论性文章,再共同剖析文章的论证过程,理清其中包含的逻辑链条,推敲其论证的逻辑性,思考如何在自己的议论文写作中学习借鉴。
典型例文
请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1]
郑渊洁
近年在教育领域对家长误导最严重的一句话是“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一些家长由于担心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通过各种培训班给孩子超前灌输与其年龄不同步的知识,揠苗助长。[2]
倘若将人生形容为一场竞赛,“起跑线”的比喻是恰当的。但是,“输在起跑线上”只适合短程竞赛,例如百米赛。如果是马拉松那样的长跑,就不存在输在起跑线上的担忧。相反,马拉松比赛赢在起跑线上的运动员,往往由于没有保存体力,致使起个大早,赶了晚集。[3]
由此可见,父母是否应该担心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要看家长对孩子寿命的预估。如果孩子的人生属于短跑,只有区区十几年,您一定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都知道百米赛的关键往往是起跑,起跑领先了,就成功了一大半。但是假如家长对孩子的寿命预估较长,就相当于孩子的人生是参加一场马拉松长跑竞赛,起跑线是否领先就不重要了。马拉松竞赛的特点是谁笑到最后谁笑得最好。[4]
长跑的要诀是保存实力,这和孩子学习知识的道理一样。当孩子没有一定的阅历时,给其灌输与孩子的年龄不相符的知识,孩子没有生活经验,对知识的感悟不会深刻,不但没有共鸣感,甚至会厌恶。衡量教育是否成功,不是看分数,而是看受教育者对所学知识的兴趣越来越大还是越来越小。如果受教育者对所学知识的兴趣越来越大,说明教育成功了,反之则相反。受教育者对于所学知识感兴趣的程度,除了老师的教授方法,还取决于孩子对知识的感悟程度。举个例子,一个5岁的孩子对于《静夜思》只能是机械背诵,而远在异国他乡的20岁青年读到《静夜思》则可能百感交集。[5]
买过新汽车的人都知道,新车有磨合期。在新车的磨合期,车速不能太快。只有这样,这辆汽车未来才能风驰电掣。如果在新车的磨合期高速行驶,汽车就会早衰,该急速行进时就会力不从心。假设将人比喻成汽车,人的磨合期就是童年。在童年,不能超负荷运转,要适度磨合。如此,孩子到了成年,才能快马加鞭,后劲十足。[6]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重要。”
有想象力的人才能进行创造性劳动。想象力和知识是天敌。人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想象力会消失。因为知识符合逻辑,而想象力无章可循。换句话说,知识的本质是科学,想象力的特征是荒诞。人的大脑一山不容二虎:在学龄前,想象力独占鳌头,脑子被想象力占据。上学后,大多数人的想象力将被知识驱逐出境,成为知识渊博但丧失想象力、终身只能重复前人发现的知识的人。很少有人能让知识和想象力在自己的大脑里共存,一旦共存,此人就是能进行创造性劳动的成功人士了。在孩子童年时,让其晚接触知识,有利于想象力在孩子的大脑里安营扎寨,倘若孩子成为想象力和知识并存的人,您就能给大师当爹当娘了。[7]
请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输在起跑线上,才能赢得人生。欲将取之,必先与之,是大智慧。[8]
批  注
[1]提出论点(标题):请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2]引入论敌: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3]进行限定:阐述“输在起跑线上”的适用前提,“输在起跑线上”适合短程竞赛,不适合马拉松比赛。
[4]归谬法论证:“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错误。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预估孩子的人生属于短跑(隐含前提:显然家长不愿意这样)→“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没有必要。
预估孩子的人生属于马拉松长跑(隐含前提:家长的期望)→输在起跑线上不重要→“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没有必要。
[5]举例论证:
给其灌输与孩子的年龄不相符的知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容易让孩子厌恶学习;不给其灌输与孩子的年龄不相符的知识(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更能保护孩子的学习兴趣。

如果受教育者对所学知识的兴趣越来越大,说明教育成功了;如果受教育者对所学知识的兴趣越来越小,说明教育失败了。 

没有人希望自己对孩子的教育失败,所以“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错误,“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正确。(理由充分)
[6]比喻论证:汽车磨合期(人的童年)——磨合期车速太快(童年超负荷运转)——汽车早衰(人成年后没有后劲)——新车磨合期车速不能太快(人在童年不能超负荷运转)——让汽车在磨合期输给其他汽车(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一论证过程有效合理,生动形象,具有说服力。
[7]理论论证:
前提:“想象力比知识重要。”想象力和知识是天敌。
人的大脑一山不容二虎:在学龄前掌握知识越多,想象力被挤压和驱逐,会变得越少。
结论:要保护想象力,就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8]重申论点: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才能赢得人生。
逻辑链条
引入论敌,有的放矢——限定论题,严谨周密——归谬论证,驳斥论敌,巩固论点——举例论证、比喻论证,再巩固论点——理论论证,三巩固论点——水到渠成,重申论点
论证的逻辑性
(1)作者始终围绕自己的论点和论敌的观点进行论证,符合同一律。
(2)引入论敌观点“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与自己的论点“请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形成矛盾关系,形成非此即彼的矛盾选择,驳倒论敌,即可树立自己的论点。这一点符合不矛盾律和排中律。
(3)对“输在起跑线上”进行限定,既为下文的论证预设了前提,又做到逻辑严密,不给论敌留下反驳的漏洞。
(4)归谬法论证中提供了两个相互矛盾的前提与结果供家长选择:希望自己孩子的人生是只有短短十几年的短跑,“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正确;预估孩子的寿命较长,希望孩子的人生是一场马拉松长跑,“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没有必要。
在这一论证中作者隐含了一个前提,即没有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的人生是只有短短十几年的短跑,因此得出结论,“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没必要。这一论证过程符合排中律和不矛盾律。
(5)举例论证、比喻论证和理论论证,为自己的论点提供了充足的理由。
任务2:以小组为单位开展班级辩论赛,在辩论中体会逻辑的力量。
小组一起先确定辩题,然后从逻辑的角度对辩题进行分析,对辩论进行谋划。分析和谋划的思路可以参考下面的示例。
示例:假设抽到了辩题“温饱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思考和辨析。
辩论内容
辩论内容 观  点
(1)观点分析 以下哪些是正方观点 哪些是反方观点 哪些都不是 没有温饱免谈道德。 谈道德的都是温饱之人。 不温不饱依然谈道德。 有人处于温饱之中,却不谈道德。 温饱之人都谈道德。 正方观点:
没有温饱免谈道德。谈道德的都是温饱之人。
反方观点:
不温不饱依然谈道德;有人处于温饱之中,却不谈道德。
哪方都不是的观点:
温饱之人都谈道德。
辩论内容 观  点
(2)概念界定 以下对“温饱”概念的界定,哪些对正方有利 哪些对反方有利 温饱是人最基本的衣食需求。 温饱就是社会上总体无衣食之困。 温饱就是或温或饱。 温饱就是既温且饱。 对正方有利:
温饱是人最基本的衣食需求。温饱就是既温且饱。
对反方有利:
温饱就是社会上总体无衣食之困。温饱就是或温或饱。
辩论内容 观  点
(3)论证思路 以下的论证思路是正方的还是反方的 分析这样设计论证思路的理由。 人存在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 人有理性,理性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 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够谈道德。 走向温饱的过程中尤其应该谈道德。   是反方设计的理由。“人存在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言外之意是,不论温饱与否都得谈道德。“人有理性,理性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是对正方的“温饱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的直接反驳。“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够谈道德”反驳了正方的“在温饱的前提条件下才能够谈道德”的限制。“走向温饱的过程中尤其应该谈道德”,强调了谈道德在“走向温饱的过程
中”的重要性,比正方的观点高了一个层次。
辩论内容 观  点
(4)攻防策略 以下哪些属于正方的策略 哪些属于反方的策略 论证不能温饱就难以生存。 论证从生存到温饱存在过渡地带。 对方举例时,指出例中的人物并未讲道德,或者指出 其已处于温饱状态。 对道德行为的界定尽量宽泛。 正方的策略:
论证不能温饱就难以生存。论证从生存到温饱存在过渡地带。
反方的策略:
对方举例时,指出例中的人物并未讲道德,或者指出其已处于温饱状态。对道德行为的界定尽量宽泛。
任务3:尝试写驳论文。
驳论文就是为反驳某种观点而写的议论文。写驳论文,会促使你独立思考、辩证分析,帮助你学会有效表达观点、参与公共讨论。围绕最近的社会热点问题,搜集、阅读媒体上的评论文章,选择你不认同其观点的一篇,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驳论文。
【媒体文章】
穿汉服就是弘扬传统文化
近日,四川一所大学的学生在圣诞节那天身着汉服,在知名旅游景点举牌呼吁“拒绝圣诞节,坚决维护中华传统节日”。近年来,圣诞节、情人节、感恩节、万圣节等“洋节”在中国大行其道,特别是在年轻人中拥趸不少。与此同时,国学热、汉服热等传统文化热也在持续升温。一些人站在国家文化安全的角度呼吁抵制“洋节”是可以理解的。但我们应该看到,这些洋节大都具有浓厚的宗教背景,而中国人自古就是世俗化的民族,外来的宗教性节日只能成为特定群体的节日而难以成为主流。洋节之所以吸引年轻人,很大程度上是商家的营销策略,恰好迎合了年轻人找个理由呼朋唤友聚餐玩乐的需求。中国人根本不在乎这些节日的内涵和来源。在绝大多数中国人眼里,这些“洋节”和某宝的“双十一”购物节没有本质区别。用抵制的方式来捍卫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显然是没必要的。
在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我们需要警惕的一是形式化,二是极端化。汉服热也好,国学热也好,祭孔热也好,都只是形式上的热闹,而没有触及人的精神世界。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之所以能历数千年而生生不息,不是因为这些形式上的东西,而是因为它作为一种人生哲学构建了中国人的思想意识和生活方式,成为中国人的文化基因。传统文化的生命不在于形式而在于践行。换句话说,不管一种外来的文化看起来如何强势,如果它不能内化为中国人的思想意识,就根本不可能改变或动摇中国文化的本质。
子贡曾问孔子:“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孔子说:“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的回答被誉为“道德金句”,是中国人道德观念的支柱之一。但我认为,子贡所问中的那个“行”字是比“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更为紧要的。会背几句国学名言而日常行为却与传统提倡的为人处世相悖,只会造就令人厌恶的伪君子。只有让这些历久弥新、仍具进步意义的观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我们才算是真正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之相比,穿什么服装、过什么节都是小事。不务根本而关注细枝末节,岂不是本末倒置
强调民族文化的主体性没有任何问题,即便在全球化的时代,坚持本民族的文化传承和传统仍然是不可或缺的。但凡事过犹不及,不能走极端,否则很容易滑进极端民族主义的泥潭,走到排外、封闭、保守的老路上去了。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以其海纳百川的胸襟积极吸收外来文化,开放、包容已经成了中国人的民族性格。我们今天的吃穿住用行很多源于国外,但没有人会因为我们开汽车而不坐马车,穿西服而不穿马褂,见面握手而不打躬作揖,就认为我们不是中国人。我们还是应该有一点文化自信的,形式化和走极端才是影响我们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的障碍。
(摘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写作指导写驳论文,不外乎驳论点、驳论据、驳论证方法等几种方法。大致思路为列举靶标、指出谬误、树立观点、巩固观点。可针对靶标文章的论点、论据、论证方法,任选一个角度或多个角度进行反驳,反驳越彻底,自己的观点越牢固。反驳中,要注意抓住靶标文章中的重点语句或重点概念,注意详略安排,不可平均用力。
参考例文
穿汉服怎么就不是弘扬传统文化
《穿汉服就是弘扬传统文化 》一文,认为大学生在圣诞节身着汉服在旅游景点呼吁“拒绝圣诞节,坚决维护中华传统节日”,用抵制洋节的方式来捍卫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这种方式是没必要的。并提出在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需要警惕形式化、极端化,外来文化根本不可能改变或动摇中国文化的本质,穿什么服装、过什么节都是不能真正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小事等一系列观点。我认为,这些观点值得商榷。
文章认为用抵制洋节的方式来捍卫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没必要,其理由有三:其一,中国人是世俗化的民族,带有浓厚的宗教背景的洋节“只能成为特定群体的节日而难以成为主流”;其二,洋节吸引年轻人很大程度上是商家的营销策略;其三,“中国人根本不在乎这些节日的内涵和来源”,中国人看这些洋节和“双十一”购物节没有本质区别。请问,理由一中的“特定群体”是指什么群体 怎样才算是“成为主流” 作者在文中指出,洋节“特别是在年轻人中拥趸不少”,那么这里的特定群体应该是指“年轻人”了,而年轻人的文化追求和理想信仰,决定了国家和民族的未来,这样的“特定群体”难道不应该引起我们的关注吗 作者还说,一些洋节“在中国大行其道”,这样的“非主流”难道不足以危及国家的文化安全吗 难道不应该我们大张旗鼓、旗帜鲜明地抵制吗 理由二和理由三,纯属作者的主观臆断,是没有充足的理由的。显然,作者所谓“没必要”的观点,是难以成立的。
至于作者在文中提出的“形式化”“极端化”和外来文化“根本不可能改变或动摇中国文化的本质”的说法,也很值得商榷。什么叫“形式化” 只搞形式不讲内容算是形式化吧 年轻人身穿汉服抵制洋节、维护传统节日固然是“形式”,他们的行为本身难道没有承载着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内容”吗 如果说他们的这种行为算是“极端化”的,那么得出这一界定的理由和前提是什么 怎样才算是“不极端化”的 难道在年轻人日益追捧洋节的现实中,我们默默祈祷让年轻人远离洋节、回归传统才算是“不极端化”吗 作者说外来文化“根本不可能改变或动摇中国文化的本质”,更是一种武断的说法,作者拿不出任何理由,因为只能等到外来文化“改变或动摇中国文化的本质”之后,才能证明这一说法的正误,但是,我们能等待吗
显然,我们不能等待!传承和弘扬我们的传统文化,我们不妨从“形式化”的事情做起。
传统文化的内涵是蕴含在一些“形式化”的事物之中的,比如我们民族的服饰,我们的传统节日,我们的国学经典,我们的诗词歌赋,我们的汉字,我们的建筑,我们的绘画,等等。剔除了形式,内容则失去了载体。《论语·八佾》中说,子曰:“射不主皮,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孔子说:“射礼比赛不只注重射中箭靶子的中心,因为各人的力气大小不同,这是自古以来的规矩。”)“射”是周代贵族经常举行的一种礼节仪式。孔子在这里说明了射礼所要考察的除了射箭技能高低之外,还重视射箭时容体是否合乎礼,动作
节奏是否合乎乐。通过这种“形式”可以看出一个人的品行与修养。由此来看,孔子是主张看重射礼的形式的。清明节扫墓祭祖、踏青郊游的形式,蕴含着缅怀祖先、亲近自然的民族文化内核;七夕节的香桥会、接露水、拜七姐等“形式”,寄托着我们民族对美好爱情、美好生活的期待与向往。传承这种种“形式”不正是对我们民族传统文化的敬重与弘扬吗
“穿什么服装、过什么节”绝不是小事,不是“细枝末节”,更不是什么“本末倒置”,而是我们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一种外在体现。是的,我们正走在民族复兴的光明道路上,我们民族素来有海纳百川的胸襟,我们的民族有开放、包容的性格,我们也有足够的文化自信,但这些都不能构成任由外来文化“大行其道”,肆意挤压我们民族传统文化存在空间的理由。朋友,在适当的时间地点和场合穿汉服,过我们民族自己的传统节日,不是“没必要”的,不是搞什么“形式化”“极端化”,也不是缺乏文化自信,而是在弘扬我们的传统文化。这点,难道还有什么疑问吗
点评该篇文章针对靶标文章的若干论点与论证方法,运用破立结合、先破后立的方法,反驳靶标文章中的观点和方法,树立起自己的观点和主张。标题仿用靶标文章标题的句式,旗帜鲜明地表明观点。第一段主要列举靶标,要言不烦地指出要商榷的观点,使下文的反驳有的放矢。第二段主要采用驳论据的方法进行反驳。驳论中采用了界定靶标文章中关键概念的范围或对原文关键概念的含义提出质疑的方法,进而以原文核心概念为前提推演出一种对原文观点不利的结论,达到驳倒对方观点的目的。该部分详写对理由一的反驳,对理由二、三则采用了指出其理由缺乏逻辑前提的方法
一笔带过。第三段紧紧围绕原文中的若干概念和观点,以反诘句法为主,分析原文这些概念的不周密性,指出原文观点缺少前提的逻辑错误,让对方的观点失去存在的依托。在第四段的过渡之后,第五段以“形式化”为重点立论,引经据典,列举事例,论证了自己的观点,理由充分,逻辑严密。而第六段则再次回到对原文的驳论之中,边破边立,最后回到“穿汉服”“过传统节日”的论题上来,结构严谨,论证严密,论点突出。
本课结束
更多精彩内容请登录志鸿优化网
http://www.zhyh.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