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0张PPT)
3.桂花雨
说课
目录
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
教学反思
教学评价
教学目标 教法与学法
板书设计
教学流程
一、教材分析
《桂花雨》是人教统编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三篇文章。本组教材的主题是:“万物有灵”,语文要素是:初步了解课文借助具体事物抒发感情的方法。写一种事物,表达自己的感情。
《桂花雨》是一篇寄情于物的散文,作者以细腻的笔触回忆了童年时与桂花相关的生活场景,抒发了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以及对童年生活无比怀念的感情。
二、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已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文中的“摇花乐”和“桂花雨”孩子们由于没有生活体验相对较难领悟,在感情朗读的同时不能完全领会文章的思想内涵。因此,教学前要让学生收集琦君的资料,阅读他的同期作品,从而感悟诗人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对童年的怀念之情。
1.朗读课文,能说出桂花带来的美好回忆。
2.体会句子“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蕴含的情感。
3.借助相关语句和资料,体会作者借桂花表达的感情
三、教学目标
教学重、难点
借助相关语句和资料,体会作者借桂花表达的感情;
重点:
体会句子“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蕴含的情感;
难点:
《课程》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因此,根据五年级学生的具体情况,在教学中,本课坚持采用多种形式朗读法、发现点拔教学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一些生动具体的场景,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引起学生情感共鸣,让每一位学生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来。
四、教法、学法
教法: 多种形式朗读法、
发现点拔教学法、
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学法: 小组合作探究、
想象感悟、
朗读体会、
表演创设情境法、
五、教学流程
“故乡的桂花给我带来了哪些美好的回忆?”
“我喜欢桂花吗?”
“我为什么对桂花情有独钟呢?”
(一)、激趣导入
(二)、品味桂花香
1、文中哪些语句具体写了桂花香呢?简单批注。
2、小组合作交流。
3、全班交流。
4、指导朗读。
。
1、品味句子。
“这下,我可乐了,帮大人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摇啊摇,桂花纷纷落下来,我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我喊着:“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
2、学生自读,教师提问。
“你感觉那纷纷飘落的桂花像什么?”
“为什么说像桂花雨呢”
“这缤纷的花雨落在你的头上、身上,会是什么感受?”
“你听到了什么?”
3、分享交流。
(三)、享受“摇花乐”和“桂花雨”
(四)、体悟母亲思乡情
“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难道杭州的桂花真的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吗?”
2.全班交流。教师补充资料
“一提到桂花,那股子香味就仿佛闻到了。桂花有两种,月月开的称木樨,花朵较细小,呈淡黄色,台湾好像也有,我曾在走过人家围墙外时闻到这股香味,一闻到就会引起乡愁。”
-----《桂花雨》原文
3、结合资料,你怎样理解母亲的话。
1.小组讨论交流。
(四)、体悟母亲思乡情
4.语言练习。
现在,我们来到了作者母亲的身边,假如我对她说:
(1)这里的水真甜,她会说:___________
(2)这里的橘子真红,她会说:___________
(3)这里的人真好,她会说:___________
(4)十多年后,作者来到了国外定居,她打电话给母亲说“国外的生活真好啊!”母亲一定会说:___________
(四)、体悟母亲思乡情
于是,我又想起了在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还有那摇落的阵阵桂花雨。
(五)、学习写作方法
1.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呢?
2.作者是怎么把这种感情表达出来的呢?
作者借助具体事物表达感情的方法
寓 情 于 物
(六)回归整体,总结全文
在音乐中朗读,读出思乡情。
带着对课文的感悟回到课文实质是对所学知识的巩固和深化,也是对整体的回归。
(七)作业布置
1、故乡哪个景物或人物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刻呢?写个小练笔。
2、搜集关于雨的诗句,下节课进行飞花令。
七、说板书设计
3.桂花雨
品味桂花香
桂花雨 享受“摇花乐”和“桂花雨” 怀念童年生活
体悟母亲思乡情 思念家乡
八、教学评价
1、学生互相评价
2、小组加分激励法
3、关注个别学生
4、自我评价
九、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引导学生想象补白,使学生在想象、阅读中体会作者对童年的深深怀念和对故乡的热爱、思念之情,孩子们积极参与,乐于表达课堂气氛活跃。
不足:
课堂教学本身就是一门不完美的艺术,难免有缺憾。比如朗读指导的时机没有抓好,课堂讲解时间把控不够好,教师的课堂调控还欠火候。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