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雷州市三中2022-2023学年高三5月冲刺训练语文试题(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广东省雷州市三中2022-2023学年高三5月冲刺训练语文试题(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2.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6-19 15:22:4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广东省雷州市三中2022-2023学年高三5月冲刺训练语文试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长城文化底蕴深厚。只有真正理解长城文化的历史价值与新时代意义,才能发自肺腑、身体力行地去热爱长城、保护长城。
人类文明诞生至今,始终面临着三大问题:生存、秩序和传承发展。长城的出现和存在,与此密切相关。生存是一个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根本。作为我国古代一项伟大的军事防御工程,长城的修筑,最初的动力便是解决生存和安全问题。
秩序是一个永恒追求。农耕和游牧,是两种不同的生产方式、经济类型,彼此有着强烈的冲突和互补。资源互换,通常有抢夺、贸易这两种方式。如果抢夺成为一种常态,战争就会越来越多。长城的修筑,构建了良好的秩序。农耕民族在长城里面种地,游牧民族在长城外面放牧,二者通过长城成千上万的关口来进行贸易。这样,就有效促进了民族融合与社会进步。由此可见,修筑长城时,垒起坚固的城墙,封闭是手段,交流是目的。
传承发展才能走向未来。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华民族,呈现出多元一体的格局。这样一种辩证关系,耐人寻味。几千年来,我们的国家和民族,正是在这样的碰撞、融合中发展进步的。修筑长城,体现了对长城之外生活族群的承认,代表着一种共存共生、融合发展的关系。长城内外,是独立存在、相互依赖的一个整体。长城,是中华民族爱好和平这一文化情结的表达。长城的每一块砌砖、每一块垒石上,都凝结着中华民族的和平愿望。多元利益平衡基础上的一体利益最大化,是中华民族的智慧。人类的发展,也应当以多元利益平衡基础上的一体利益最大化为目标。
从这个意义上说,长城是人类文明的标志。如何让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传承下去并且造福社会 首先,要把长城所代表的中华文明,在国家层面上积极推广,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理清了文化的根、生命的源,爱国就变得自然而然、发自肺腑了。长城,应该成为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和载体。其次,要把长城保护落到实处。排除长城险情,保护其完整性、真实性和历史风貌,通过修缮防止墙体继续坍塌时,最大限度地保留其历史信息。换言之,长城修缮应以现状保护和最小干预为原则。长城保护的形势,总体来说是越来越好,但与客观需要相比,我们的重视和努力还远远不够,除了加速培养专业人员,还需要更多社会力量的支持及参与,如让祖祖辈辈生活在长城脚下的农民,能够因为长城保护和利用而受益,过上更好的生活。除此之外,还要把长城旅游做实,把长城故事讲好,尽可能将长城的文化内涵挖掘出来。现在,这方面的工作很艰难、很繁重,但也迫切需要!
(摘编自董耀会《长城文化的历史价值与新时代意义》)
材料二:
长城,巍峨峻拔,气势磅礴,纵横十万余里,是中华民族勤劳智慧的历史结晶,表现了伟大的民族创造力,是世界历史文化奇迹。长城,穿越时空,历经沧桑,上下两千余年,见证和伴随了中华民族的历史更替和荣辱变迁。要想研究长城文化,必须关注和回答一些问题,有人说长城是封闭、保守的象征,那么中华民族为何持续两千多年不断地修筑长城 只有读懂长城,我们才能更深刻地读懂中国。
在漫长的中国古代历史长河中,长城成为中华各民族不断碰撞、交流和融合的地带。长城以北,主要是以从事畜牧业为主的游牧民族,长城以南,主要以农耕民族为主,二者以长城为纽带,共同创造演绎了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
长城在进一步推动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的交往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率军出击匈奴,派张骞出使西域,沿河西走廊修筑长城,设置敦煌等河西四郡,汉宣帝又设置西域都护等,这些措施进一步保障了丝路贸易交往的安全,有力促进了中华民族与世界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和思想等方面的进一步交流和发展。
围绕长城,还产生了数不清的文学艺术作品。有关长城的诗词歌赋、铭记碑文、民间传说、楹联匾额、雕刻建筑等,以它们独特的内容和风格,成为中华文化艺术宝库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且随着时代的前进而更加熠熠生辉。
长城,是中华民族精神和文化的重要历史载体。古往今来,中华民族之所以在世界有地位、有影响,不是靠穷兵黩武,不是靠对外扩张,而是靠中华文化的强大感召力和吸引力。今天,我们研究中华文化,坚定文化自信,就不能不研究长城文化。研究长城文化,更重要的是要弘扬其内蕴的民族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在甘肃考察时强调:“长城凝聚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和众志成城、坚韧不屈的爱国情怀,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代表性符号和中华文明的重要象征。”新时代,我们更加需要建设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长城。忠诚于党,忠诚于人民,忠诚于事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起磅礴的精神力量。
长城文化极为丰富,而且不断地充实着新的内容和特色。今天,我们既要努力打造夯实新时代的绿色长城,又要勇敢面对各种困难和挑战,为小康社会筑稳保障长城;既要着眼实现强军梦,为民族复兴筑牢钢铁长城,又要进一步推进社会公平建设,筑牢社会和谐稳定长城,努力抓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各项工作,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摘编自宋圭武《研究长城文化,弘扬民族精神》)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修筑长城为华夏农耕民族和游牧民族构建了良好的秩序,进而有效促进了民族融合与社会进步。
B.在国家层面上积极推广长城所代表的中华文明,必将促进长城文化遗产的传承发展和走向世界。
C.从时、空角度看,长城见证了中华民族的历史更替和荣辱变迁,也是中华民族勤劳智慧的结晶。
D.中华民族持续两千多年不断地修筑长城是为了从根本上改变中国人给世人留下的封闭、保守的印象。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长城所体现的中华民族多元利益平衡基础上的一体利益最大化格局,对当今世界和人类的发展有借鉴意义。
B.以现状保护和最小干预为原则修缮长城是把长城保护落到实处的重要举措,这意味着长城修缮应当杜绝回砌。
C.推进长城保护形势不断向好,除了思想重视和主观努力,还要加强专业人才的培养,动员社会力量大力参与。
D.长城是中华民族精神和文化的重要历史载体;长城文化内涵极为丰富,其应当也必须随着时代发展不断充实。
3.下列选项中,最符合材料一关于“长城的出现和存在”的原因的一项是( )
A.秦筑长城比铁牢,蕃戎不敢过临洮。(唐·汪遵《咏长城》)
B.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清·张英《家书》)
C.临坛付法十三春,家本长城若下人。(唐·陆畅《题悟公禅堂》)
D.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宋·陆游《书愤》)
4.材料二作者宋圭武先生认为,“只有读懂长城,我们才能更深刻地读懂中国”。请结合材料二简要概括长城文化体现在哪些方面。
5.根据材料内容,结合你的思考,简要说明处在新时代的我们应当如何“发自肺腑、身体力行地热爱长城、保护长城”。
二、文学类阅读-单文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悲怆的狼歌
姜戎
晚饭后,包顺贵从毕利格家来到陈阵的蒙古包。他发给了陈阵和杨克一个可装六节电池的大号电筒,以往这是马倌才有资格用的武器和工具。包顺贵特别交待了任务:如果狼群攻到羊群旁边,就开大手电,不准点爆竹,让你们家的狗缠住狼。我已经通知你们附近几家,一见到灯亮,大伙都得带狗过来围狼。
包顺贵笑着说:想不到你们养条小狼,还有这么大的好处。要是这次能引来母狼和狼群,再杀它个七八条狼就算胜利。这回大狼可得上当啦,你们俩得小心点。不过嘛你们也得准备铁棒铁锹,以防万一。
这场草原上前所未有的以狼诱狼战,虽然后果难以预料,但已给枯燥的放牧生活增添了许多刺激。有几个特别恨狼,好久不上门的年轻马倌羊倌,也跑来问情况和熟悉环境地形,他们对这种从来没玩过的猎法很感兴趣。一个羊倌说,母狼最护崽子,它们知道狼崽在这儿一定会来抢的,最好每夜都来几条母狼,这样就能夜夜打到狼了。一个马倌说,狼吃了一次亏,再不会吃第二回。另一个羊倌说,要是来一大群硬冲怎么办?马倌说,狼再多也没有狗多,实在不行那就人狗一块上,打灯乱喊开枪放炮呗。
人们都走了以后,陈阵和杨克心事重重地坐在离小狼不远的毡子上,两人都深感内疚。杨克说:如果这次诱杀母狼成功,这招实在是太损了。掏了人家的全窝崽子还不够,还想利用狼的母爱,把母狼也杀了。以后咱俩真得后悔一辈子。
上半夜,毕利格老人又来了一趟。老人坐在两人旁边,默默抽旱烟,抽了两烟袋锅以后,老人像是安慰他的两个学生,又像是安慰自己,低声说道:过些日子蚊子一上来,马群还要遭大难,不杀些狼,今年的马驹子就剩不下多少了,腾格里也会看不过去的。
杨克问:阿爸,依您看,今晚母狼会不会来?
老人说:难说啊,用人养的小狼来引母狼,我活了这把年纪,还从来没使过这种损招,连听都没听说过。包主任非叫大伙利用小狼来打一次围,马驹死了那么多,不让包主任和几个马倌杀杀狼消消气,能成吗?
老人走了。盆地草场静悄悄,只有羊群咯吱吱的反刍声,偶尔也能听到大羊甩耳朵轰蚊子的扑噜噜的声音。
午夜刚过,狼嗥准时响起。狼群又发动声音疲劳战,三面山坡,嗥声一片。全队的狗群立即狂吠反击,巨大的声浪扑向狼群。狼嗥突然停止,但是狗叫声一停,狼嗥又起。几个回合过去,已经吼过一夜的狗群,认为狼在虚张声势,便开始节约自己的声音弹药,音量减弱,次数减少。
陈阵惊醒。狼圈里铁链声哗哗作响,小狼早已急得围着狼圈团团转。陈阵的嘴唇有些发抖,悄声说道:狼群的主力是冲着咱们的小狼来了,狼的记性真没得说。杨克手握大电筒,也有些害怕。他摸了摸书包里的大爆竹说:要是狼群集体硬冲,我就管不了那么多了,你打手电报警,我就往狼群里扔“手榴弹”。
侧耳细听,此夜的狼嗥声与前一夜的声音明显不同。前一夜的嗥声比较单一,只是骚扰威胁声。而此夜的狼嗥声却变化多端,高一声低一声,其中似乎有询问、有试探,甚至有母狼急切呼儿唤女的意思。陈阵听得全身发冷。
草原上,母狼爱崽护崽的故事流传极广:为了教狼崽捕猎,母狼经常冒险活抓羊羔;为了守护洞中的狼崽,不惜与猎人拼命;为了狼崽的安全,常常一夜一夜地叼着狼崽转移洞穴;为了喂饱小狼,常常把自己吃得几乎撑破肚子,再把肚中的食物全部吐给小狼;为了狼群家族共同的利益,那些失去整窝小崽的母狼,会用自己的奶去喂养它姐妹或表姐妹的孩子。
而此刻,在春天里失去狼崽的母狼们,全都悲悲切切、怀有一线希望地跑来认子了。它们明明知道这里是额仑草原上营盘最集中、人狗枪最密集的危险之地,但是母狼们还是冒险逼近了。陈阵在这一刹那,真想解开小狼的皮项圈,让小狼与它那么多的妈妈们,母子团聚。然而,他不敢放,他担心只要小狼一冲出营盘的势力范围,自家或邻家的大狗,马上就会将它当做野狼,一拥而上把它撕碎。他也不敢把小狼带到远处黑暗中放生,那样,他自己就陷入了疯狂的母狼群中……
小狼似乎对与昨夜不同的声音异常敏感,它对三面六方的呼唤声,有些不知所措。它显然听不懂那些奇奇怪怪、变化复杂的嗥声,更不知道应当如何回应。狼群一直得不到小狼的回音,嗥声渐少。它们可能也不明白昨夜听到的千真万确的小狼嗥声,为什么不再出现了。
就在这时,小狼坐稳了身子,面朝西北开始发声。它低下头,“呜呜呜”地发出狼嗥的第一关键音,然后憋足气,慢慢抬头,“呜”音终于转换到“欧”音上来。“呜呜呜……欧……欧……”,小狼终于磕磕绊绊完成了一句不太标准的狼嗥声。
三面狼嗥戛然而止。
小狼等了一会,不见回音,就自顾自进一步开始发挥。它低头憋气,抬头吐出一长声。这次小狼终于完全恢复到昨夜的最高水平:“呜……欧……”,欧声悠长,带着奶声奶气的童音,像长箫、像薄簧、像小钟、像短牛角号,尾音不断,余波绵长。小狼对自己的这声长嗥极为满意,它不等狼群回音,竟一个长嗥接着一个长嗥,过起瘾来了。由于心急,嗥声的尾音稍稍变短。它的头越抬越高,直到鼻头指向腾格里。小狼的音质极嫩、极润、极纯,如婴如童,婉转清脆。在悠扬中它还自作主张地胡乱变调,即兴加了许多颤音和拐弯。
两人听得如痴如醉。杨克连连点头说:像!越听越像。那么多的蒙古民歌,几乎没有一首歌,不带长长的颤音和拐弯拖音的。可惜没有录音机,要是能把狼嗥狼歌和蒙古民歌,都录下来再作比较,那就一定能找出两者的关系来。陈阵说:苍凉悠长,像草原一样辽阔,可没人知道蒙古歌的源头原来是狼。
(节选自《狼图腾》)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草原上前所未有的“以狼诱狼战”,会给马倌羊倌们枯燥的放牧生活增添许多乐趣,因此赢得了草原人的拥护和支持。
B.老人像是安慰他的两个学生,又像是安慰自己,低声说道……,这些细节表现了老人不忍杀狼又无法回避的矛盾心情。
C.文末“两人听得如痴如醉”,甚至在狼歌中听出了蒙古民歌的苍凉悠长,这种狼性孕育了草原文化,隐含作者礼赞之情。
D.文章穿插草原上母狼爱崽护崽的故事,突出了狼群感人肺腑的亲情,丰富了情感主题,也在情节上起到舒缓延迟的效果。
7.关于文中“群狼和小狼对嗥”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通过对小狼和狼群嗥叫的细致描摹,写出了狼嗥声中丰厚的人性意味。
B.狼群对嗥,看似几句简要对答,但作者描摹场景十分鲜明,让读者身临其境。
C.小狼不见回音,就在狼群嗥叫声的启发下进一步发挥,从而学会了真正的狼嗥。
D.文章细写小狼长期圈养后第一声长嗥的诞生,表现了它自由天性的保存和回归。
8.小说中知青陈阵和杨克对狼的情感态度有怎样的变化?请结合文本加以概括。
9.自古以来,狼一直扮演着一个凶恶狡诈的角色,如狼狈为奸、狼心狗肺,“狼”字往往诠释坏的含义,本文却塑造了不同以往的狼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三、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四年晋饥乞籴于秦缪公问百里奚,百里奚曰:“天灾流行,国家代有,救灾恤邻,国之道也。与之。”邳郑子豹曰:“伐之。”缪公曰:“其君是恶,其民何罪!”卒与粟,自雍属绛。明年秦饥,请籴于晋。晋君谋之,虢射曰:“往年天以晋赐秦,秦弗知取而贷我。今天以秦赐晋,晋其可以逆天乎?遂伐之。”惠公用虢射谋,不与秦粟,而发兵且伐秦。秦大怒,亦发兵伐晋。
(节选自《史记·晋世家》)
材料二:
惠公御秦师,令韩简视师,曰:“师少于我,斗士众。”公曰:“何故?”简曰:“以君之出也处己,入也烦己,饥食其籴,三施而无报,故来。今又击之,秦莫不愠,晋莫不怠,斗士是故众。”公曰:“然今我不击,归必狃。一夫不可狃,而况国乎!”晋师溃,戎马泞而止。公号庆郑曰:“载我!”亦不克救,遂止于秦。缪公归,至于王城,合大夫而谋曰:“杀晋君与逐出之,与以归之,与复之,孰利?”公子絷曰:“杀之利。”公孙枝曰:“不可。耻大国之士于中原,又杀其君以重之,子思报父之仇,臣思报君之仇,虽微秦国,天下孰弗患?”公子絷曰:“吾岂将徒杀之?吾将以公子重耳①代之。”公孙枝曰:“耻一国之士,又曰余纳有道以临女,无乃不可乎?若不可,必为诸侯笑。战而取笑诸侯,不可谓武。杀其弟而立其兄,兄德我而忘其亲,不可谓仁。若弗忘,是再施不遂也,不可谓智。”君曰:“然则若何?”公孙枝曰:“不若以归,以要晋国之成,复其君而质其嫡子,使子父代处秦,国可以无害。”是故归惠公而质子圉,秦始知河东之政。
(节选自《国语·晋语三》)
材料三:
晋又饥,秦伯又饩之粟,曰:“吾怨其君而矜其民。且吾闻唐叔之封也,箕子曰:‘其后必大。’晋其庸可冀乎!姑树德焉,以待能者。”于是秦始征晋河东,置官司焉。
(节选自《左传》)
【注】①重耳,晋惠公的哥哥,有贤名。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四A年B晋C饥D乞E籴F于G秦H缪I公J问K百L里M奚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徒,白白地,与《孔雀东南飞》中的“徒留无所施”的“徒”意思相同。
B.质,使……做人质,用诸侯的儿子做人质,是源于春秋时期的外交方式。
C.矜,指怜悯,与李密的《陈情表》中的“不矜名节”的“矜”意思不同。
D.“置官司焉”的“官司”指的是官衙,现在是指在人民法院进行的诉讼。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晋国发生饥荒,向秦国买粮食,秦缪公把粮食卖给了晋国;第二年秦国发生饥荒,晋国不但不卖粮食,还乘机攻打秦国。
B.秦晋交战,秦国将士怨恨晋国,打败了晋国军队,惠公的马车陷入泥泞中停了下来,惠公请求庆郑救他,但还是被俘虏。
C.秦国大臣对如何处置惠公意见不一,公子絷认为杀死惠公对秦国最有利,并建议让惠公的哥哥重耳接替惠公做晋国国君。
D.秦缪公权衡利弊后,为了不被诸侯嘲笑,决定放惠公回国,让惠公的儿子到秦国当人质,秦国还得到了河东郡的大片土地。
13.把文中面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惠公御秦师,令韩简视师,曰:“师少于我,斗士众。”
(2)耻一国之士,又曰余纳有道以临女,无乃不可乎?
14.秦缪公是春秋五霸之一,请根据文本说说他能成为霸主的原因。
四、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感皇恩
陆游
小阁倚秋空,下临江渚。漠漠孤云未成雨。数声新雁,回首杜陵何处。壮心空万里,人谁许①!
黄阁紫枢②,筑坛③开府。莫怕功名欠人做。如今热计,只有故乡归路。石帆山脚下,菱三亩。
【注】①许,赞赏、信任。②黄阁,宰相官署,借指宰相;紫枢,宋代戎服多用紫色,故以紫枢指枢密使。③筑坛,用了汉高祖设坛场拜韩信为大将的典故;开府,开幕府,置僚属。
15.下面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上阕写景视觉与听觉结合,远近上下结合,从秋空到江渚到孤云到雁声,营造了冷清开阔的意境
B.上阕以写景起而以抒情终,下阕先抒情后写景,或因景生情,或因情见景,景语即情语,情景交融。
C.结句“石帆山脚下,菱三亩”,描绘出一幅江南水乡的美丽图景,表现了词人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D.此词通过用典,丰富了作品的内涵,引发读者联想,也较好地表达了词人内心深沉的感慨。
16.简要分析这首词中词人所抒发的复杂情感。
五、情景默写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王维有诗“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陶渊明在《归园田居》(其一)中也有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他们都在诗中表达了希望返回“旧林”洁身隐遁之情。
(2)武汉大学校训“自强、弘毅、求是、拓新”中的“自强”二字,语出《周易》“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弘毅”则出自《论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梦”朦胧而又虚幻,多变而又易逝,承载着丰富的内涵,与文人的诸多感情追求相吻合,常常出现在古代诗词的不同情景中,如“_______________”,又如“_________________”。
六、简答题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不,我是谁 ”“我从哪里来 ”通过古老的基因片段,付巧妹和她的团队探究人类的起源与演化,揭开了一个又一个谜团,她也在___①___的奋斗坚守中成长为该领域的领军人物之一。数万年前的尘土与灰烬中,搜集人类祖先残存于世的基因片段,进行重绘、破译,理解他们的饮食习惯、日常生活和迁徙之路。这听上去是一件颇为浪漫的事,实则是极为困难的工作。付巧妹在古人类基因的密码之海中徜徉了10余年,破译了东亚最古老的现代人基因组,提供了东亚尤其是中国古代人类遗传、演化、适应等方面的重要信息,为中华民族的形成演化及中华文明的探根溯源提供了重要线索和佐证。
创新的过程往往漫长而艰辛,不仅需要攻坚克难的勇气,还要有潜心钻研的精神。在德国深造时,没有古基因领域基础的付巧妹,通过看文献补课,以___②___打动了国际古基因领域的资深教授。从博士三年“几无成果”到领衔的研究入选《自然》杂志“2014年度十大科学事件”,她从不止步,正是因为她能够俯下身子,能够耐住性子,能够“甘坐冷板凳”,___③___,付巧妹带领团队才将我国的古遗传学研究推进世界前列,才为我国该领域科技创新水平的提升作出这样卓越的贡献。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修改后将修改好的句子写下来。
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及表达效果。
七、选择 简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大海退潮了。海面上露出了美丽的珊瑚……它们一丛一丛,有的像鹿角,有的像扇面,有的像菊花……”简短的文字,生动描绘出珊瑚的千姿百态。
其实,___①___,珊瑚礁还对地球和海洋生态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比如通过自身形成的三维结构减轻海浪对海岸线的侵蚀作用,维系海洋生物多样性等。此外,珊瑚还具有科学研究价值。不过,受人类活动、气候变化以及敌害生物等影响,___②___。
我们的工作,就是通过“珊瑚礁生态修复”保持与恢复珊瑚礁资源、扭转其退化趋势——我们称之为“种”珊瑚。珊瑚是动物,动物咋还能“种”出来?这是因为,珊瑚礁生态修复最直接有效的办法,就是像植树造林一样,将人工培育的珊瑚苗种安放在合适的海域中,从而促进珊瑚资源快速恢复。具体操作时,我们将珊瑚切成手指大小的断枝,___③___,就形成了一棵棵娇小的“幼苗”。等幼苗长到适合移植的大小,再选定水质、温度、地形等环境条件合适的海域,把它们固定到自然的珊瑚礁或人工礁体上。
21.下列句子中的“像”和文中画波浪线处的“像”,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就像樱、梨、桃这样轻柔飘逸的花,我从不将它们的谢落看作死亡。
B.雨天,拾荒农妇从门前经过,我会像妈妈一样追出门,给她一顶草帽。
C.天和号核心舱是世界最大最重的太空舱,功能齐全,就像旅馆一样。
D.像是知道我要摘它一样,那朵红色的荷花猛地把头埋进了荷叶丛中。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八、材料作文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征程中,有时需要在“直道”上以实力硬拼,全力冲刺;有时需要在“弯道”上抓住机遇,巧妙超越;有时则需要另辟新径,“换道”前行。
以上这三种途径,哪一种更具有启示意义?复兴中学组织了“复兴路上”主题征文大赛,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参赛,体现你的思考、权衡和选择。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D 2.B 3.A 4.①长城作为纽带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②推动了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的交流与发展。③围绕长城产生了数不清的文学艺术作品。 5.①积极推广以长城为代表的中华文明走向世界。②培养专业人员把长城保护落到实处,呼吁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和支持。③把长城旅游做实,讲好长城故事,挖掘长城的文化内涵。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为了从根本上改变中国人给世人留下的封闭、保守的印象”理解错误。依据原文“有人说长城是封闭、保守的象征,那么中华民族为何持续两千多年不断地修筑长城?只有读懂长城,我们才能更深刻地读懂中国”等内容可知,“中国人给世人留下的封闭、保守的印象”应该只是“有的人”认为的,而不是“世人”都认为中国人封闭、保守。
故选D。
2.本题考查学生依据材料内容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
B.“这意味着长城修缮应当杜绝回砌”无中生有。依据原文“其次,要把长城保护落到实处。排除长城险情,保护其完整性、真实性和历史风貌,通过修缮防止墙体继续坍塌时,最大限度地保留其历史信息。换言之,长城修缮应以现状保护和最小干预为原则”等内容可知,文章只是说“长城修缮应以现状保护和最小干预为原则”,但并不是说“长城修缮应当杜绝回砌”,只要“最大限度地保留其历史信息”即可。
故选B。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依据原文“人类文明诞生至今,始终面临着三大问题:生存、秩序和传承发展。长城的出现和存在,与此密切相关”“作为我国古代一项伟大的军事防御工程,长城的修筑,最初的动力便是解决生存和安全问题”等内容可知,“长城的出现和存在”的原因应该是与“生存、秩序和传承发展”相关联。
A.“秦筑长城比铁牢,蕃戎不敢过临洮”说的是秦朝修筑的长城比铁还牢固,使得“蕃戎(当时北方的匈奴等少数民族)”全都无法越过临洮,该诗句说明的是“生存和安全”的问题,符合材料一关于“长城的出现和存在”的原因。
B.“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说的是万里长城今天还在,但是当初命令修建长城的秦始皇早已不在了,意在劝人心胸宽广,不要争一时之长短。不符合材料一关于“长城的出现和存在”的原因。
C.“临坛付法十三春,家本长城若下人”说的是出家已经十三年了,家乡应在长城附近。该诗句只是叙述了一个事实,和“生存、秩序和传承发展”没有关系,不符合材料一关于“长城的出现和存在”的原因。
D.“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说的是我白白的自认为是边防上的长城,对镜照看衰老的头发早已花白,感叹时光流逝,壮志难酬的感叹。不符合材料一关于“长城的出现和存在”的原因。
故选A。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首先,依据原文“在漫长的中国古代历史长河中,长城成为中华各民族不断碰撞、交流和融合的地带。长城以北,主要是以从事畜牧业为主的游牧民族,长城以南,主要以农耕民族为主,二者以长城为纽带,共同创造演绎了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可知,长城作为南北民族分界线的同时又是南北民族的联系纽带,正是长城的存在,创造演绎了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
其次,依据原文“长城在进一步推动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的交往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些措施进一步保障了丝路贸易交往的安全,有力促进了中华民族与世界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和思想等方面的进一步交流和发展”等内容可知,长城的存在推动了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的交流与发展。
最后,依据原文“围绕长城,还产生了数不清的文学艺术作品”“独特的内容和风格,成为中华文化艺术宝库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且随着时代的前进而更加熠熠生辉”等内容可知,以长城为中心产生了数不清的文学艺术作品。
5.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
首先,依据原文“要把长城所代表的中华文明,在国家层面上积极推广,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理清了文化的根、生命的源,爱国就变得自然而然、发自肺腑了。长城,应该成为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和载体”等内容可知,作为新时代的我们应该以长城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积极推广以长城为代表的中华文明走向世界,让世界更好的了解中国。
其次,“要把长城保护落到实处”“长城保护的形势,总体来说是越来越好,但与客观需要相比,我们的重视和努力还远远不够,除了加速培养专业人员,还需要更多社会力量的支持及参与”等内容可知,作为新时代的我们,应该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以专业人员的身份把长城保护落到实处,并且积极呼吁社会力量的参与与支持。
最后,依据原文“除此之外,还要把长城旅游做实,把长城故事讲好,尽可能将长城的文化内涵挖掘出来”等内容可知,作为新时代的我们,应该把长城旅游做实,讲好长城故事,挖掘长城的文化内涵,以此来“发自肺腑、身体力行地热爱长城、保护长城”。
6.A 7.C 8.①听说灭狼计划后的内疚不安。(陈阵和杨克心事重重地坐在离小狼不远的毡子上,两人都深感内疚。)
②听闻狼嚎后的紧张恐惧。(陈阵听得全身发冷。杨克手握大电筒,也有些害怕。他摸了摸书包里的大爆竹。)
③同情关爱。(陈阵在这一利那,真想解开小狼的皮项圈,让小狼母子团聚。)
④深深体会和礼赞。(两人听得如痴如醉。杨克连连点头说:像!越听越像那么多的蒙古民歌) 9.①狼有家族的友爱亲情和责任感。
②狼高傲凶悍,视自由为天命。
③狼是智慧顽强的,重视团队精神,狼有不屈不挠、强悍坚忍的精神性格。
【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A.“会给马倌羊倌们枯燥的放牧生活增添许多乐趣”错误。结合“马驹死了那么多,不让包主任和几个马倌杀杀狼消消气,能成吗”可知,草原人支持杀狼的原因是保护马驹。
故选A。
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C.“就在狼群嗥叫声的启发下进一步发挥”错误,小狼嚎叫的原因不是受到“启发”而是天性使然。
故选C。
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人物情感态度变化的能力。
结合“人们都走了以后,陈阵和杨克心事重重地坐在离小狼不远的毡子上,两人都深感内疚”可知,听说灭狼计划后的内疚不安。
结合“陈阵的嘴唇有些发抖,悄声说道:狼群的主力是冲着咱们的小狼来了,狼的记性真没得说。杨克手握大电筒,也有些害怕。他摸了摸书包里的大爆竹说:要是狼群集体硬冲,我就管不了那么多了,你打手电报警,我就往狼群里扔‘手榴弹’”“而此夜的狼嗥声却变化多端,高一声低一声,其中似乎有询问、有试探,甚至有母狼急切呼儿唤女的意思。陈阵听得全身发冷”可知,陈阵听得全身发冷,杨克手握大电筒,也有些害怕,听闻狼嚎后的紧张恐惧。
结合“陈阵在这一刹那,真想解开小狼的皮项圈,让小狼与它那么多的妈妈们,母子团聚”可知,同情关爱。
结合“两人听得如痴如醉。杨克连连点头说:像!越听越像。那么多的蒙古民歌,几乎没有一首歌,不带长长的颤音和拐弯拖音的”可知,两人听得如痴如醉,深深体会和礼赞。
9.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的能力。
结合“为了教狼崽捕猎,母狼经常冒险活抓羊羔;为了守护洞中的狼崽,不惜与猎人拼命;为了狼崽的安全,常常一夜一夜地叼着狼崽转移洞穴;为了喂饱小狼,常常把自己吃得几乎撑破肚子,再把肚中的食物全部吐给小狼;为了狼群家族共同的利益,那些失去整窝小崽的母狼,会用自己的奶去喂养它姐妹或表姐妹的孩子”可知,母狼经常冒险活抓羊羔,不惜与猎人拼命,叼着狼崽转移洞穴,把肚中的食物全部吐给小狼,会用自己的奶去喂养它姐妹或表姐妹的孩子,狼有家族的友爱亲情和责任感。
结合“狼圈里铁链声哗哗作响,小狼早已急得围着狼圈团团转”“在春天里失去狼崽的母狼们,全都悲悲切切、怀有一线希望地跑来认子了。它们明明知道这里是额仑草原上营盘最集中、人狗枪最密集的危险之地,但是母狼们还是冒险逼近了”可知,小狼听到狼群的声音急的团团转,狼的本性是向往自由的;而母狼们明明知道危险但他们还是冒险来来认子,是出于亲情,也是因为狼高傲凶悍,视自由为天命。
结合“午夜刚过,狼嗥准时响起。狼群又发动声音疲劳战,三面山坡,嗥声一片。全队的狗群立即狂吠反击,巨大的声浪扑向狼群。狼嗥突然停止,但是狗叫声一停,狼嗥又起”可知,午夜刚过,狼嗥准时响起,狼群又发动声音疲劳战,狗叫声一停,狼嗥又起。狼是智慧顽强的,重视团队精神,狼有不屈不挠、强悍坚忍的精神性格。
10.B D H 11.D 12.D 13.(1)惠公迎战秦国军队,派韩简去探视秦军情况,韩简回来报告说:“秦军人数比我们少, 但斗士众多。”
(2) 羞辱了一国的士大夫,又说我立有道的国君来统治你们,恐怕不可以吧? 14.①秦缪公体恤百姓,心怀仁爱。②秦缪公广开言路,虚心纳谏。③秦缪公不计前嫌,宽容大度。④秦缪公冷静谨慎,沉着隐忍。
【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四年(前 647),晋国发生饥荒,向秦乞求买粮食。缪公问百里奚。
“四年”是句外时间状语,其后停顿,即B处;
“晋饥”是主谓结构,结构完整,其后停顿,即D处;
“于秦”是“乞籴”的后置状语,“于秦”后停顿,即H处。
11.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理解一词多义现象的能力。
A.正确。句意:我难道只白白地杀晋君就算完了/白白地留下来也没有什么用处无法再驱驰。
B.正确。
C.正确。怜悯;夸耀。两句的“矜”意思不同。句意:我怨恨他们的君王,但怜悯他的百姓/不夸耀名节。
D.错误。这里指官员管理。句意:设置官吏,负责管理。
故选D。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为了不被诸侯嘲笑”错误,由原文“杀晋君与逐出之,与以归之,与复之,孰利?”可知,应是为了秦国的利益;“河东郡”错误,由原文“秦始知河东之政”可知,应是河东。
故选D。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御”,迎战;“视”,探视;“师少于我”,状语后置,秦军人数比我们少。
(2)“耻”,羞辱;“临女”,统治你们;“无乃……乎”,恐怕……吧。
1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①由原文“其君是恶,其民何罪”可知,秦缪公体恤百姓,心怀仁爱。
②由原文“合大夫而谋曰:……公子絷曰:……公孙枝曰:……是故归惠公而质子圉”可知,秦缪公广开言路,虚心纳谏。
③由原文“晋又饥,秦伯又饩之粟,曰:‘吾怨其君而矜其民’”可知,秦缪公不计前嫌,宽容大度。
④由原文“晋其庸可冀乎!姑树德焉,以待能者”可知,秦缪公冷静谨慎,沉着隐忍。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四年(前 647),晋国发生饥荒,向秦乞求买粮食。缪公问百里奚,百里奚说:“天灾流行, 各国都会更替发生,救援灾难体恤邻国,是国家的道义。应该卖给它。”邳郑的儿子豹说:“应攻打晋国。”缪公说:“憎恨它的国君,它的百姓有什么罪!”秦国终于卖给晋国粮食,运粮车从雍地一直接连到绛地。第二年秦国发生饥荒,请求向晋国买粮食。晋君与大臣们商量这件事,虢射说:“去年上天把晋国赐给了秦国,秦国不知道夺取晋国,反而卖给了我们粮食。现在上天把秦国赐给了晋国,晋国难道可以违背天意吗?应该攻打秦国。”惠公便采纳了虢射的计谋,没有卖给秦国粮食,并派军队攻打秦国。秦国非常生气,也派军队攻打晋国。
材料二:
惠公迎战秦国军队,派韩简去探视秦军情况,韩简回来报告说:“秦军人数比我们少,但斗士众多。”惠公问:“什么原因?”韩简回答说:“因为你出奔逃亡时依靠过秦国,回国继承君位时烦劳过秦国,饥荒时又吃过秦国卖给我们的粮食,秦国对我们有三大恩惠而我们都没有报答,所以他们才来入侵。如今你又出兵出击,秦军没有人不愤怒,晋军没有人不懈怠,所以秦军斗士众多。”惠公说:“但如今我不出击,回去后晋国一定会受到轻侮。一介匹夫尚且不可轻侮,何况一个国家呢!”晋军溃败,惠公驾车的马陷入泥泞之中不能行进。惠公呼叫庆郑说:“快用车来载我逃命!”但也未能救出惠公,于是晋惠公被秦军俘获。秦缪公班师回朝,到达王城,召集大夫们谋划,说:“杀死晋君,与将晋君放逐出晋国,与把他带回秦国,与放他回国恢复他的君位,哪个处理方法对我们秦国更有利?”公子絷说:“杀死他对秦国有利。”公孙枝说:“不可以。我们已经让大国的卿士在战场战败蒙耻,又杀他们的国君来加重这种耻辱,这样晋君的儿子就会想着为父报仇,臣子就会想着为国君报仇,这种事即使不是秦国干的,天下人谁不憎恨呢?”公子絷说:“我难道只白白地杀晋君就算完了?我将用公子重耳来代替他为国君。”公孙枝说:“羞辱了一国的士大夫,又说我立有道的国君来统治你们,恐怕不可以吧?倘若行不通,必定被诸侯取笑。战胜大国却被诸侯取笑,不可以说是威武。杀弟弟而立他的哥哥,哥哥假如感激我却忘记了他的亲人,不可以说是仁义。如果没有忘记,这是秦国第二次施恩而没有成功,不可以说是明智。”缪公问:“那么该怎么办呢?”公孙枝说:“不如放他回去,和晋国缔结和约,恢复他的君位,但让他的嫡子做人质,使他们父子交替住在秦国, 这样秦国就可以不受祸害了。”因此让惠公回晋国,让子圉到秦国为人质,秦国开始管理黄河以东的政务。
材料三:
晋国又发生了饥荒,秦缪公又送给他们粮食,说:“我怨恨他们的君王,但怜悯他的百姓。况且我听说唐叔受封的时候,箕子曾说过:‘唐叔的后代必定会强大。’晋国难道是可以随便打主意的吗?我姑且多树立德行,以等待有才能的人。”从这时起,秦国开始在黄河以东征收赋税,设置官吏,负责管理。
15.C 16.①壮志难酬的悲愤。虽有收复万里失地之壮心,然而无人赏识,壮心也只能成“空”,只有回首杜陵了,空望长安了。②理想不能实现的无奈与失落。筑坛开府,建功立业之事肯定有人去做,何必一定要我去做呢?还是回故乡的石帆山脚下,去种菱三亩吧!③词人想用归隐的办法来解决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作者的心情在这首词中表现得看似闲淡,实则透露出理想对现实的尖锐冲突和强烈抗议。
【解析】15.试题分析:C项,借喻应为借代。D项,“表现了词人对理想生活的向往”错,实际上是闲淡中抑制着内心的愤激,深藏着内心的痛苦与无奈。
16.试题分析: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主语诗歌的抒情方式,根据抒情方式分析情感。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注意根据文中的重点词语“菱三亩”“功名欠人做”“故乡”“壮心空”等词语分析“壮志难酬的悲愤”“理想不能实现的无奈与失落”“理想与现实冲突的强烈抗议”等情感。
17. 羁鸟恋旧林 池鱼思故渊 士不可以不弘毅 任重而道远 昨夜闲潭梦落花 我欲因之梦吴越(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入神山教神妪/庄生晓梦迷蝴蝶/夜来幽梦忽还乡/人生如梦/佳期如梦/梦入芙蓉浦/青楼梦好))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易错字:羁、渊、潭、妪、幽。
18.①矢志不渝/坚持不懈 ②勤奋好学/孜孜不倦 ③静心笃志/沉潜专注 19.从数万年前的尘土与灰烬中,搜集人类祖先残存于世的基因片段,进行破译、重绘,了解他们的饮食习惯、日常生活和迁徙之路。 20.①排比,由“能够”一词引出三个内容相关,结构相近的句子构成。
②通过排比从不同方面写出了付巧妹取得重大研究成果的原因,展现她谦虚扎实、有钻研的毅力,耐得住失败和寂寞这些科研者身上的美好品格,同时增强了表达气势。
【解析】18.本题考查学生正确理解并运用成语的能力。
第一空,由“奋斗坚守”可知应该强调付巧妹和她的团队探究人类的起源与演化的不变态度,填“矢志不渝”“坚韧不拔”或“坚持不懈”,表示永远不变心。
第二空,由“潜心钻研的精神”可知“打动了国际古基因领域的资深教授”的是“勤奋好学”“孜孜不倦”的人格魅力,意思是指工作或学习勤奋不知疲倦。
第三空,由“俯下身子,能够耐住性子,能够‘甘坐冷板凳’”可知付巧妹带领团队将我国的古遗传学研究推进世界前列靠的是“静心笃志/沉潜专注”的意志品质,指全神贯注、淡泊明志、不改初心。
19.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数万年前的尘土与灰烬中,搜集……进行重绘、破译……理解……”,残缺与“中”搭配的介词,可以在句首添加介词“从”或“在”;
“破译、重绘”语序不当,先“重绘”;
“理解他们的饮食习惯、日常生活和迁徙之路”动宾搭配不当,将“理解”改为“了解”或者改为“熟悉他们的饮食习惯、日常生活,认识迁徙之路”。
20.本题考查学生正确理解常见修辞手法的能力。
“能够俯下身子,能够耐住性子,能够‘甘坐冷板凳’”中“能够”间隔反复,强调突出“她从不止步”“带领团队才将我国的古遗传学研究推进世界前列,才为我国该领域科技创新水平的提升作出这样卓越的贡献”;
三个分句均有“能够”引出,呈现动宾结构,句式整齐一致,气势酣畅,从多角度多侧面展示科研态度——攻坚克难的勇气和潜心钻研的精神。
21.C 22.①除了好看之外(除了具有观赏作用外);②珊瑚礁退化趋势严重;③断枝经过培育。
【解析】21.本题考查学生对词语及句子意思的理解能力。
画线句,表示打比方;
A.表示举例;
B.表示作比较;
C.表示打比方;
D.表示推测。
故选C。
22.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①依据后文“珊瑚礁还对地球和海洋生态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可知,此空强调的是“珊瑚礁另外的特点或者是作用”;此句是承上启下过渡句,应总结上文,再依据前文“海面上露出了美丽的珊瑚”可知,此句需强调“珊瑚的美丽”。所以可填“珊瑚的除了美丽之外”或者,“除了具有观赏作用外”。
②依据后文“我们的工作,‘就是通过珊瑚礁生态修复’保持与恢复珊瑚礁资源、扭转其退化趋势”可知,此句陈述的事实是“珊瑚礁资源需要恢复、其退化趋势需要扭转”。所以可填“珊瑚礁退化趋势严重”。
③依据前文“将珊瑚切成手指大小的断枝”和后文“形成了一棵棵娇小的‘幼苗’”可知,这三句陈述的是“断肢”形成“幼苗”的过程,所以此句强调的是中间环节,即“培育”。所以可填“断枝经过培育”。
23.例文:
直道弯道换道行,勇攀复兴高峰争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征程中,如何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我们每一个公民的责任和使命。这一道路漫长而曲折,但只要我们紧紧跟随“直道”“弯道”和“换道”的策略,勇敢攀登,必将在复兴路上取得更为辉煌的成果。
首先,我们要靠实力在“直道”上超越。正如华为在全球通信市场上与爱立信、诺基亚、高通、三星等厂商同台竞技,凭借卓越的科技实力,在5G领域的正面竞争中保持领先优势。正所谓“实力者,直道竞技也”,我们国家在高铁、航空航天、基础设施等领域也在直道竞争中一路领先,正是依靠国人如马化腾、任正非等先驱人物的勇敢创新和精湛技艺。在直道上,我们要追求更高、更快、更强,立足本职,发挥所长,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实力,为国家的发展贡献力量。
其次,“弯道”上我们需抓住机遇。如同赛车比赛中,在弯道超车常常意味着风险与机遇并存。在国家发展的道路上,我们要以创新为引擎,敢于涉足别人不敢涉足的领域,抓住机遇一飞冲天。正如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特斯拉曾一度成为领导者,但随着中国企业拜腾、蔚来等的不断发展,逐渐改变了这一格局。我们要学习柳传志、杨元庆这样的企业家,在弯道超车中保持敏锐的洞察能力和决策智慧,勇敢地攀登科技创新的高峰。
再次,“换道”中我们要发挥特长。避开竞争对手的强项,找准自己的特长,才能实现另一领域的超越。我们可以借鉴农业发展的经验,如养殖业大户李国强,他摒弃传统养殖方法,转而采用新型环保、生态养殖技术,从而走在了行业前列。敌强我弱,则援外之道。我们要学会在不同领域调整策略,发挥自己的特长,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
值得注意的是,直道、弯道、换道三者并不是孤立存在,而是相辅相成的。就像我们在扶贫攻坚战中,既要通过直道上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贫困地区的基本生活水平;又要在弯道中探索新的扶贫模式,如扶贫产业、扶贫旅游等;同时还要换道发挥各地的特色优势,助力贫困地区实现可持续发展。这样的战略选择,既能够有效提高我们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又能够让国家发展的成果惠及每一个人。
在复兴路上,我们要紧密结合直道、弯道、换道三种策略,充分发挥青年一代的创新精神和担当作为。勿以青春来日易,勿以白发留年迟。当我们每一个人都把国家复兴的伟大事业视为自己的使命和责任,全力以赴地去实现这一目标,那么,我们必将在复兴路上书写新的篇章,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梦想。
让我们铭记“直道”靠实力,“弯道”抓机遇,“换道”拼眼光的道路策略,凝心聚力,勇攀复兴高峰,共同谱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壮丽篇章。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作文题。
审读材料需要注意两个提示写作背景的地方,一是“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征程中”,二是征文主题“复兴路上”。这就限定了写作内容,思考国家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中我们该如何去做。
其次需要理解“直道”“弯道”和“换道”的含义。“直道”是指正面竞争,正面迎战,需要拼实力;如华为与爱立信、诺基亚、高通、三星等全球主流通信厂商同台竞技,在标准制定和产品研发中凭借强劲的实力,在5G市场的正面竞争中保持领先优势,实现“直道超车”。“弯道”是指大家都不太擅长的地方,这个地方充满了危险和变数,但也充满了机遇和希望,如果做的好,很容易超越对手;但“弯道超车”有风险,需要很多储备工作,如要勇气、智慧、技术、之前的蓄势……“换道”也就是避开对方的实力,发挥我们的特长,实现另一个领域的超越。也就是不能只盯着别人有的东西,要做别人没有做的东西。
不管是“直道”“弯道”还是“换道”,目的都是超越对手。“直道”超越以“实力”为基础,还要全力冲刺;“弯道”是暗中蛰伏,抓准时机,巧妙超越;“换道”则是另辟蹊径,迂回出击,发挥自身优势。
写作中我们不仅要分析这三个“道”的含义,更要分析论证在这三种超越形式下凭借什么能实现超越,我们“人”应当做些什么;还要分析它们各自的利弊,论述清楚什么时候走“直道”,什么时候“弯道”超越,什么时候需要“换道”。鉴于写作主题和写作背景,考生使用的论证材料应当与国家建设有关,可以从我们的航空航天、基础设施建设、高铁技术、农业发展、扶贫攻坚等领域选取相应的素材进行论证。
立意:
1.“直道”靠实力,“弯道”抓机遇,“换道”拼眼光。
2.利用“三道”,助力复兴。
3.复兴路上走“三道”,中华梦想定成真。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