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 1-2《齐桓晋文之事》 课件(共21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 1-2《齐桓晋文之事》 课件(共21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6-19 15:31:4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1张PPT)
《齐桓晋文之事》
《孟子》
目标
1、掌握孟子及其思想
2、学习课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及句式
3、学习孟子的思想以及孟子的论辩方法
  孟子(前372—前289年),名 轲 ,字 子舆 ,战国时邹(现山东邹县东南)人。我国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孟子是战国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30岁左右收徒讲学。44岁开始周游列国。
一、晓作者及《孟子》
大约45岁
52岁
54岁
60岁
60+岁
晚年回到家乡讲学著述,直到去世。后世统治者都把他作为尊崇的偶像,到元、明时被称为“亚圣”。
《孟子》
战国中期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编辑而成的一部儒家经典著作。主要记载孟子及其弟子的政治、哲学、教育思想。
写作上善用譬喻、排比,文章气势充沛,感情洋溢,逻辑严谨,极富雄辩的之势。
二、孟子的主要思想:
一、仁政思想
“仁政”是孟子政治思想的核心,是对孔子“仁学”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大部分内容源于民本思想。
主要体现在养民(保民)、教民两个方面。
二、民本思想
民本思想是孟子思想的精华,是仁政学说的理论基础之一。
要求统治者“保民”、“与民同乐”。其中,最突出的是:“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三、“王道”思想
“王道”是孟子提出的国家政治的最高理想。孟子认为通过民本思想与仁政思想的运用,可以实现“王道”这一目标。
四、“性善论”思想
《齐桓晋文之事》
战国时期,列强纷争,以征伐为能事,各诸侯国他们对外连年征战,对内盘剥人民。
齐宣王亦是野心勃勃。孟子当时正在齐宣王身边供职,在齐宣王询问齐桓晋文称霸之事的时候,针对当时的社会现实,孟子就阐发了改革政治,实行王道的仁政主张。
三、背景探寻
四、走入文本,听读录音。
五、翻译、赏析文本:
提问《齐桓晋文之事》
人类会是趋利避害,但是同时,每个人也都为自己做出的选择承担后果。
不管是什么,哪怕结果不尽人如意,也要用最好的心态去面对。
第一部分(1-14):孟子提出“保民而王”行王道的政治主张,同时用牛羊之喻肯定齐宣王是心怀柔术之人,具有行王道的基础。
第二部分(15-20):孟子运用比喻、对比、排比等剖析齐宣王的“推己及人”“未行王道”是不为而非不能,
思路:
第三部分(21-33):孟子连续发问,推测齐宣王的大欲,并运用缘木求鱼的比喻,邹楚之喻,指出“霸道”的危害,并敦促齐宣王改弦更张施行王道。
第四部分(34-35):孟子为齐宣王阐述了施行王道的具体办法:“制民之产”“谨庠序之教”。
本文内容:
这篇散文通过孟子游说齐宣王放弃霸道,施行王道的经过,集中反映了孟子保民而王、推己及人、制民之产(富民)、教民等行王道的政治主张;同时表现了孟子善辩的性格和高超的论辩技术。
①孟子迂回曲折的辩论艺术。
首先:帮助宣王树立起“保民而王”的信心。
其次:解决了宣王主观上“不为”与“不能”的思想矛盾。
再次:排除了宣王“保民而王”的巨大障碍。(推倒“霸道”)
最后:向宣王阐述“保民而王”的施政纲领。
写作特色:
② 结构严谨,说理透彻。
③善用比喻,气势迫人。
④ 运用对比,加强说理。
⑤善用修辞,增加文采。
你认为这篇文章可以运用到哪些话题作文之内?
《侍坐》《齐桓晋文之事》同是儒家代表作,你认为二者有何异同呢?
相同点:
安养人民,推仁讲礼。
不同点:
孔子更强调礼,孟子更强调富民。
对社会理想的阐发上,孟子更具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