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普通高中2022年6月高一学业水平合格考历史试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中国境内已发现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有1万多处,星罗棋布。这些考古成就能说明( )
A.中华文明起源的特点 B.原始社会发展的全貌
C.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 D.早期国家发展的程度
2.战国时期各国纷纷开展变法运动,这推动了( )
A.正统思想确立 B.国家走向统一 C.贵族政治强化 D.自然经济解体
3.汉武帝将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分设刺史,每年定期巡视所部郡国。这表明汉朝( )
A.改革了选官制度 B.弱化了丞相权力
C.实行了监察措施 D.加强了商业管控
4.大部分由内迁的少数民族建立的“十六国”,采用了中原模式的国号、年号,学习汉族的典章制度。这反映了( )
A.民族差异的消失 B.民族交融的发展 C.民族习俗的趋同 D.民族布局的改变
5.隋朝时期,通过大运河,南方地区所产橘子被运往北方,北方所产的梨送到南方销售。这说明大运河有利于( )
A.经济作物普及 B.海外贸易发展
C.农业结构优化 D.南北经济交流
6.下图历史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经济重心转移 B.主流思想变化 C.中央集权加强 D.人口数量增长
7.下图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A.清朝统一全国 B.明清易代 C.农民起义蜂起 D.明亡于清
8.对中国来说,鸦片战争是一次灾难性的战争。它导致中国( )
A.开始丧失主权 B.出现西学东渐 C.被迫全面开放 D.面临瓜分危机
9.开平煤矿于1881年正式投产,当年产煤三千六百余吨,大量投放市场,获利甚厚。这反映了洋务运动时期( )
A.军事工业的兴起 B.民用工业的发展
C.外国资本的进入 D.封建经济的瓦解
10.下图为近代时事画报《点石斋画报》所载“威海卫大战得胜图”。该图( )
A.没有史料实证价值 B.说明图像史料可信
C.真实反映当时史事 D.可作历史研究参考
11.下图是同学们排演历史剧时所拟的各幕标题。该剧反映的主题是( )
A.思想启蒙 B.民主共和 C.救亡图存 D.实业救国
12.北洋政府于1917年8月,收回德、奥在天津、汉口的租界,撤销两国领事裁判权。其背景是中国( )
A.社会生活新气象出现 B.民族工业的迅速发展
C.君主专制统治被推翻 D.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
13.1936年底,国共十年内战基本结束,全国团结抗战局面初步形成。这直接得益于( )
A.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B.瓦窑堡会议的召开
C.全面抗战路线的提出 D.国共合作宣言公布
14.全面抗战开始后,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私立南开大学辗转迁徙,联合办学,至昆明后改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前后存在8年11个月。这一壮举有利于( )
A.推动文化中心的转移 B.奠定抗战胜利的精神基础
C.促进西南地区的开发 D.汇聚全国各地的军事人才
15.新中国成立后的土地改革被称为“中国人民民主革命继军事斗争以后的第二场决战”。其完成的重要意义是( )
A.促进了农业机械化 B.实现了农村城镇化
C.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D.加快了农业合作化
16.从农村到城市,从试点到推广,从经济体制改革到全面深化改革,中国人民用双手书写了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壮丽史诗。开启这一历史征程的是( )
A.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B.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C.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 D.中共十八届一中全会
17.两河流域、尼罗河流域、印度河和恒河流域、黄河和长江流域是人类文明的重要发祥地。究其原因,大河流域适合( )
A.商品交换 B.游牧生活 C.农业发展 D.文明扩展
18.公元2世纪某演说家描绘罗马城时称,所有的货物,任何曾经创造出来或者生长出来的东西,都在这里汇合。这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罗马帝国( )
A.已成为世界经济中心 B.手工业生产门类齐全
C.农产品商品化程度高 D.地区间经济联系密切
19.王权强化、城市兴起、大学创办等历史现象的出现,反映了西欧( )
A.原始社会瓦解 B.奴隶制度崩溃 C.封建社会发展 D.资本主义兴起
20.由于被剥夺了作为东方贸易主渠道的地位,意大利威尼斯逐渐成为旅游城市,而大西洋诸港口货船则往来不断。这主要说明了( )
A.东西方贸易衰落 B.贸易中心转移 C.意大利完成统一 D.西欧地位下降
21.日本明治维新采取了“易服”“剪发”等措施。这直接推动了( )
A.富国强兵 B.殖产兴业 C.对外扩张 D.文明开化
22.有学者认为,撒哈拉沙漠是一大屏障,尼罗河上游的沼泽地是一个可怕的障碍,平直的海岸线使非洲大陆难以接近,这有助于说明欧洲人入侵非洲较其侵入美洲要晚。该观点重在阐述( )
A.地理环境对历史的影响 B.非洲大陆生存条件恶劣
C.欧洲国家率先入侵美洲 D.各个地区发展方式不同
23.凡尔赛体系曾被称为“胜利者的蠢事”。这主要是指该体系
A.巩固了欧洲的中心地位 B.缓解了列强之间的矛盾
C.助长了法西斯主义势力 D.埋下了国际冲突的祸根
24.20世纪初,有人认为,这场战争也是一个开端,未来将出现独立的中国、自治的印度、非洲人的非洲。这一“开端”是指( )
A.民族解放运动的兴起 B.和平民主运动的出现
C.自由主义运动的高涨 D.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
25.斯大林曾说,要保持战时团结并不太难,战后,各种不同的利害关系往往会使同盟国分裂。可以印证这一观点的是( )
A.西欧国家的联合 B.美日关系的调整
C.多极趋势的出现 D.两极格局的形成
26.1971年,尼克松在讲话中说:“从经济角度看,美国不再是世界头号国家,世界也不再仅有两个超级大国。”为此美国( )
A.加强对外扩张 B.强化实体经济 C.调整外交战略 D.放弃美元霸权
27.下图历史事件说明( )
A.美苏冷战结束 B.苏联战略收缩 C.美国成为霸主 D.中亚走向稳定
28.下图中就业人口分布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国际格局变化 B.国家性质剧变 C.科学技术发展 D.民众需求多元
29.发展以计算机为主的智能化工具为代表的新生产力,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成为了21世纪的时代潮流。这一潮流是( )
A.文化多样化 B.经济区域化 C.政治多极化 D.社会信息化
30.马克思指出“世界史不是过去一直存在的;作为世界史的历史是结果”。这里“世界史”主要强调( )
A.阶段特征 B.独立发展 C.地区差异 D.联系交流
二、论述题
3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把公元前8—前3世纪称作“轴心时代”。他认为,在这一时期,中国、印度和希腊都产生了著名的思想家,他们对如何治理国家、人与人的关系、人类与自然界的关系等重大问题提出了许多重要见解。这个时期文化和思想上的创造,深刻影响了此后各个文明的发展。
——摘编自《中外历史纲要(下)》
请以该时期的一位思想家为例,说明雅斯贝尔斯的观点。
三、材料分析题
3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世纪后半期,更多的先进工业企业不再满足于接受技术创新并利用它们,而是通过精心的有计划的试验来追寻这种技术创新。科学盈利的真正神秘性在工业中的成长孕育已经达到了这样一种程度,以至于企业都开始资助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
——摘编自《剑桥欧洲经济史》
依据材料,说明先进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作用。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时期具有代表性的科技成就。
3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以往,外国人常说,中国是个贫油国家。1949年时,我国石油极端缺乏,不少汽车因缺石油而改烧木炭、酒精。1959年9月,根据地质学家李四光的地质力学理论,在松辽平原打出第一口稳产油井,打破中国是贫油国家的说法。因为首次出油的日子是国庆十周年的前夜,就把这个地区命名为大庆。1960年,中央批准大庆石油大会战的计划。石油工业部长直接担负指挥任务,亲往现场办公,同工人一起劳动。以“铁人”王进喜为代表的大庆油田同志们,鼓足干劲,艰苦奋斗,团结一致。只用了一年多时间就建成了年产原油几百万吨的油田和大型炼油厂的第一期工程。同时期还进行了大量科学研究工作,解决了世界油田开发上几个重大技术难题。此后,又相继发现和建设了胜利油田、大港油田、辽河油田和冀中油田。
——摘编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依据材料,概括指出这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在什么领域获得的重大突破,并分析其原因。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中国境内已发现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有1万多处,且分布广泛,奠定了多元一体的发展基础,说明中华文明起源的特点是多元一体,A项正确;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能够反映原始社会发展的概况,“全貌”表述错误,排除B项;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排除C项;材料无法体现“早期国家”的信息,排除D项。故选A项。
2.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战国时期(中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各国为了富国强兵,纷纷开展政治、经济、军事、社会制度等方面的改革,秦国通过商鞅变法,实现了富国强兵,为秦国统一全国奠定基础,因此战国时期各国的变法运动推动了国家走向统一,B项正确;西汉确立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A项;战国变法,削弱贵族特权,实行军功爵制,削弱了贵族政治,排除C项;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排除D项。故选B项。
3.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朝时期的中国。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汉武帝时期设立了刺史制度,将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分设刺史,每年定期巡视所部郡国,这属于监察制度,C项正确;刺史制度不是选官制度,排除A项;刺史制度是监察制度,是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而不是弱化了丞相权力和加强了商业管控,排除BD项。故选C项。
4.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根据“采用了中原模式的国号、年号,学习汉族的典章制度”可知这反映了少数民族政权学习汉族政权的政治制度,是民族交融发展的表现,B项正确;这一时期的民族差异并没有消失,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少数民族政权学习汉族政权的政治制度,并不是民族习俗趋同,排除C项;根据“内迁的少数民族”可知这是的民族布局已经发生改变,排除D项。故选B项。
5.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隋朝时期(中国)。根据“通过大运河,南方地区所产橘子被运往北方,北方所产的梨送到南方销售”可知,大运河促进了南北方之间橘子和梨的运输与贸易,说明大运河促进了中国南北经济交流,D项正确;材料反映南北商品交流,无法体现经济作物种植是否普及,排除A项;大运河促进国内商品贸易发展,并非海外贸易,排除B项;材料反映南北商品交流,无法体现农业结构优化,排除C项。故选D项。
6.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战国至清朝时期的中国。根据图示和所学可知,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到宋代基本完成,南方经济发展带动了文化的进步,北宋时,南方人在全国统一的科举考试中优势明显,自南宋起,江浙一带尤其成为人才集中的地区,因此图片所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经济重心的南移,A项正确;图示反映的是文化中心的变化,西汉以来中国主流思想一直是儒家思想,这不是文化中心变化的主要原因,排除B项;秦朝建立中央集权,以后朝代中央集权不断加强,不能说明文化中心南移的原因,排除C项;人口数量增长不是图示中文化中心南移的主要原因,排除D项。故选A项。
7.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末清初。根据“明朝灭亡”、“清朝迁都北京”等信息可知,图示内容反映的是明清易代,B项正确;根据“明朝灭亡”可知材料内容反映的并不全是清朝统一全国,排除A项;根据“清朝迁都北京”可知材料内容反映的不全是农民起义,排除C项;明朝是亡于农民起义,而不是清,排除D项。故选B项。
8.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鸦片战争时期。结合所学内容可知,鸦片战争使中国的社会性质开始发生改变,中国的主权开始丧失,A项正确;鸦片战争之前就存在西学东渐,排除B项;鸦片战争后中国是部分开放,没有全面开放,排除C项;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面临被瓜分的危机,排除D项。故选A项。
9.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洋务运动时期的中国。根据“当年产煤三千六百余吨,大量投放市场,获利甚厚”可知开平煤矿是面向市场,获利丰厚,说明开平煤矿是以获利为主的民用工业,体现了民用工业的发展,B项正确;开平煤矿不属于军事工业,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民用工业的发展,并不能体现外国资本的进入和封建经济的瓦解,排除CD项。故选B项。
10.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所学可知,威海卫之战北洋舰队全军覆没,画报说威海卫之战获得全胜,这完全不符合历史事实,但可以作为研究当时清朝谎报军情、政治腐败等情况,具有一定的史料实证价值,D项正确,排除AC项;画报说威海卫之战获得全胜,这完全不符合历史事实,这个图像史料不可信,排除B项。故选D项。
11.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和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不同阶层掀起的挽救民族危机的运动,所以该剧反映的主题应该是救亡图存,C项正确;义和团运动和思想启蒙、民主共和无关,排除AB项;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和辛亥革命都与实业救国没有关系,排除D项。故选C项。
12.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17年的中国。据材料和所学可知,1917年8月,中国向德、奥两国宣战,加入协约国一方参战, 收回德、奥在天津、汉口的租界,撤销两国领事裁判权,D项正确;中国收回德、奥在天津、汉口的租界和撤销两国特权,与中国社会生活新气象出现无关,排除A项;民族工业的迅速发展,与中国收回德、奥在天津、汉口的租界和撤销两国特权关系不大,排除B项;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君主专制统治,且与中国收回租界、撤销外国特权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13.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36年(中国)。根据材料可知,1936年底,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着国共十年内战基本结束,全国团结抗战局面初步形成,A项正确;1935年瓦窑堡会议召开,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理论和策略,排除B项;1937年洛川会议制定全面抗战路线,排除C项;1937年9月国共合作宣言公布,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排除D项。故选A项。
14.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抗战时期(中国)。据材料可知,全面抗战开始后,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私立南开大学辗转迁徒到西南方的昆明,建立“国立西南联合大学”,为抗战培养了大批人才,推动文化教育的发展,为抗战胜利奠定了精神基础,B项正确;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的建立,不能说明文化中心发生转移,排除A项;联系抗日战争的时代背景可知,这一壮举有利于抗战胜利,C项不是最主要作用,排除C项;国立西南联合大学不是军事学校,无法汇聚全国各地的军事人才,排除D项。故选B项。
15.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新中国成立后实行的土地改革废除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农民分得了土地,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C项正确;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土地改革主要是废除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没有促进农业的机械化,更没有实现农村城镇化,排除AB项;农业合作化不是土地改革的内容,排除D项。故选C项。
16.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78年。结合所学内容和所学可知,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开启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征程,B项正确;开启我国改革开放历史征程的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不是七届二中全会、十一届六中全会河十八届一中全会,排除ACD项。故选B项。
17.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世界。两河流域、尼罗河流城、印度河和恒河流域、黄河和长江流域是人类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主要是由于大河流域土地肥沃,适合农业耕种,农业的发展为亚非地区的古代文明提供了物质基础,C项正确;大河流域适合农业发展,农业发展为商品交换提供条件,排除A项;大河流域适合农业发展,排除B项;大河流域适合农业发展,农业发展是人类文明产生的基础,D项不是大河流域成为人类文明重要发祥地的原因,排除D项。故选C项。
18.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公元2世纪的罗马帝国。根据“所有的货物,任何曾经创造出来或者生长出来的东西,都在这里汇合”可知,罗马城成为区域商业中心,说明地区间的经济联系密切,D项正确;“世界经济中心”的说法过于夸张,并且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所有的货物都在罗马汇合并不能说明手工业生产门类齐全,而是体现了罗马帝国各地区之间联系较为紧密,排除B项;货物在罗马城汇合并不能说明罗马的农产品商品化程度高,农产品商品化程度主要体现在农产品作为商品而面向市场的程度,排除C项。故选D项。
19.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中世纪的欧洲。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中世纪欧洲王权的强化、城市的兴起和大学的兴起都是当时封建社会发展的表现,C项正确;王权的强化等是在中世纪的欧洲,此时是封建社会时期,和原始社会、奴隶制的崩溃没有直接关系,排除AB项;王权的强化不是资本主义兴起的表现,排除D项。故选C项。
20.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航路开辟后的国际贸易。根据“意大利威尼斯逐渐成为旅游城市,而大西洋诸港口货船则往来不断”可知,本来作为贸易城市的威尼斯由于商路的变化而转变成为旅游城市,所以这体现了贸易中心的转移,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贸易中心的转移,并不能说明东西方贸易的衰落,排除A项;意大利完成统一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材料反映了贸易中心的转移,不代表意大利完成了统一,排除C项;贸易中心转移不代表西欧地位下降,这时期逐渐形成了以西欧为中心地位的世界市场,排除D项。故选B项。
21.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治维新的日本。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易服”“剪发”等都属于改革社会风俗的内容,所以这些措施直接推动了文明开化,D项正确;“易服”“剪发”和富国强兵、殖产兴业以及对外扩张没有直接关系,排除ABC项。故选D项。
22.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非洲。据材料可知,非洲大陆特殊的地理环境,是欧洲人侵入非洲比其侵入美洲要晚的原因,重在强调地理环境对历史的影响,A项正确;材料说明欧洲人入侵非洲较其侵入美洲要晚的原因,并非强调非洲大陆生存条件恶劣、欧洲国家率先入侵美洲,排除BC项;材料说明欧洲人入侵非洲较其侵入美洲要晚的原因,并非阐述各个地区发展方式不同,排除D项。故选A项。
23.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一战后的国际社会。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凡尔赛体系对一战的战败国进行了严厉的惩罚,激发了战败国的民族复仇情绪,为后来二战的爆发埋下了祸根,D项正确;巩固欧洲的中心地位并不是凡尔赛体系被称为“胜利者的蠢事”的主要原因,排除A项;凡尔赛体系实际上是加剧了列强之间的矛盾,并没有缓和,排除B项;一战后初期还没有滋生法西斯势力,谈不上“助长”,排除C项。故选D项。
24.A
【详解】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初的世界。依据材料中的关键信息“未来将出现独立的中国、自治的印度、非洲人的非洲〞,结合所学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战削弱了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力量,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民族觉醒,亚洲、非洲追求国家或民族独立的民族解放运动兴起,A项正确;和平民主运动、自由主义运动不可能让这些国家或大洲实现独立或自治,排除BC项;社会主义运动是无产阶级领导的,根本目标在于消灭阶级,消灭剥削,建立无产阶级政权,与材料中争取国家独立、自治的民族解放运动不符合,排除D项。故选A项。
25.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的国际关系。结合所学内容可知,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美苏为了反对法西斯而建立了战时同盟关系,二战后由于美苏之间国家利益和社会制度的冲突,逐渐走向对立,最终形成了两极格局,这可以印证材料中的观点,D项正确;西欧国家的联合并不能说明“各种不同的利害关系往往会使同盟国分裂”,排除A项;美日在二战时期并不是同盟关系,不符合题干论述,排除B项;多极化趋势的出现并不能印证“各种不同的利害关系往往会使同盟国分裂”,多极化趋势是指一定时期内对国际关系有重要影响的国家和国家集团等基本政治力量相互作用而朝着形成多极格局发展的一种趋势,与题干论述不符合,排除C项。故选D项。
26.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71年(美国)。根据“美国不再是世界头号国家,世界也不再仅有两个超级大国”可知,尼克松的这句话体现了世界格局多极化的发展趋势,为了应对多极化趋势,美国采取的措施是调整外交战略,C项正确;美国为了应对多极化趋势的发展采取的措施是调整外交战略,实行战略收缩,而不是加强对外扩张和强化实体经济,排除AB项;美国不可能主动放弃美元霸权,排除D项。故选C项。
27.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89年(苏联)。根据“1989年,苏联正式从阿富汗撤军”,结合所学可知,20世纪80年代,苏联经济发展缓慢,实力下降,对外实行战略收缩,1989年苏联正式从阿富汗撤军,B项正确;1991年苏联解体,标志美苏冷战结束,排除A项;“1989年,苏联正式从阿富汗撤军”无法体现美国成为霸主,排除C项;苏联从阿富汗撤军,有利于中亚稳定,但“中亚走向稳定”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B项。
28.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50—1990年的资本主义国家。据图是内容可以看出,从1950年到1990年,美国、联邦德国和日本等国的农业人口比重下降,工业人口比重是略有下降,而服务业人口比重上升,这是就业结构的变化,得益于二战后科学技术的发展,服务业吸纳的就业人口增多,C项正确;国际格局变化并不会直接影响一个国家内就业结构的变化,排除A项;美国、联邦德国和日本的国家性质并没有剧变,排除B项;就业人口变化的主要原因并不是由于民众需求的多元,排除D项。故选C项。
29.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1世纪。根据“以计算机为主的智能化工具”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以计算机为主的智能化工具带来的是社会信息化,D项正确;以计算机为主的智能化工具带来的是社会信息化,而不是文化多样化、经济区域化和政治多极化,排除ABC项。故选D项。
30.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航路开辟以后。结合所学内容可知,1500年之前,世界各文明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处于隔绝状态,不能称之为世界史,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尤其是工业革命后,文明之间的联系越发紧密,历史也就在愈来愈大的程度上成为全世界的历史,所以马克思所说的“世界史”是在强调世界历史的阶段特征,A项正确;马克思材料所述的“世界史”是指世界各地之间联系加强,世界作为整体而发展的历史阶段,而不是独立发展,排除B项;材料内容主要强调了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加强而形成世界史的特征,没有强调地区差异,排除C项;材料所述马克思强调的是打破世界各地之间相对隔绝、封闭的状态,加强联系的阶段特征,因此联系交流是材料所述“世界史”的主要过程,材料内容主要强调的是这时期世界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排除D项。故选A项。
31.雅斯贝斯认为公元前8—前3世纪是“轴心时代”。说明:这一时期,中国正处于春秋战国的社会大变动、大动荡时期,思想上百家争鸣,孔子提倡“仁”“礼”“为政以德”“有教无类”,开创了儒家学派,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思想和道德准则;老子主张“道”“无为而治”,开创道家学派,对哲学、伦理学以及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产生深远影响。印度释迦牟尼创立佛教,重视人类心灵和道德的进步和觉悟,成为世界性宗教。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强调知识的作用,认为“知识即美德”“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使哲学真正成为一门研究“人”的学问,他崇尚知识和自由探索的理性精神对后世西方哲学产生深远影响;亚里士多德创立逻辑学,使哲学真正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综上所述,“轴心时代”文化和思想上的创造,深刻影响了此后两千多年间各个文明的发展。任意列举一位思想家进行说明即可。
【详解】本题属于历史事物阐释之论述题,时空是古代世界。根据“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把公元前8—前3世纪称作‘轴心时代’”可知,雅斯贝尔斯的观点是雅斯贝斯认为公元前8—前3世纪是“轴心时代”。说明:根据所学,可以孔子为例,可从孔子提倡“仁”“礼”“为政以德”“有教无类”,开创了儒家学派,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思想和道德准则等进行说明。也可列举公元前8—前3世纪的其他思想家进行说明即可。
32.作用:先进企业重视科技创新,使科学技术与工业生产紧密结合,促进第二次工业革命进程。科技成就:电力的广泛应用。
【详解】本题是特点类材料解析题,时空是 19世纪后半期的世界。根据“19世纪后半期,更多的先进工业企业不再满足于接受技术创新并利用它们,而是通过精心的有计划的试验来追寻这种技术创新”可知,先进企业重视科技创新,使科学技术与工业生产紧密结合,促进第二次工业革命进程。科技成就:根据所学可知,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代表性科技成就是电力的广泛应用。
33.领域:石油开采。原因:新中国成立,人民翻身成为国家主人;科技工作者的努力;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国家重视;中国人民高昂的建设热情;中国人民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
【详解】本题是特点类、原因类成立解析题。时空是全面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中国。领域:根据“大庆油田”“胜利油田、大港油田、辽河油田和冀中油田”可知是石油开采。原因:根据“1949年”,结合所学得出新中国成立,人民翻身成为国家主人;根据“中央批准大庆石油大会战的计划”得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国家重视;根据“根据地质学家李四光的地质力学理论”得出科技工作者的努力;根据“以‘铁人’王进喜为代表的大庆油田同志们,鼓足干劲,艰苦奋斗,团结一致”得出中国人民高昂的建设热情;中国人民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