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桂花雨》 说课稿

文档属性

名称 3《桂花雨》 说课稿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5.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6-20 14:11:4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桂花雨》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桂花雨》是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三篇文章。本组教材的主题是:“万物有灵”,语文要素是:初步了解课文借助具体事物抒发感情的方法,写一种事物,表达自己的感情。《桂花雨》是一篇寄情于物的散文,作者以细腻的笔触回忆了童年时与桂花相关的生活场景,抒发了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以及对童年生活无比怀念的感情。
二、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已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文中的“摇花乐”和“桂花雨”孩子们由于没有生活体验相对较难领悟,在感情朗读的同时不能完全领会文章的思想内涵。因此,教学前要让学生收集琦君的资料,阅读他的同期作品,从而感悟诗人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对童年的怀念之情。
三、教学目标
按照《课标》: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设定为以下内容:(点击课件)
1.朗读课文,能说出桂花带来的美好回忆。
2.体会句子“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蕴含的情感。
3.借助相关语句和资料,体会作者借桂花表达的感情;
根据《课标》要求,结合本单元万物有灵的主题及本班学生的学习情况,我确立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点击课件)
体会句子“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蕴含的情感;借助相关语句和资料,体会作者借桂花表达的感情。
四、教学重点:借助相关语句和资料,体会作者借桂花表达的感情。
教学难点:体会句子“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蕴含的情感。
五、教法与学法
《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因此,根据五年级学生的具体情况,在教学中,本课坚持采用多种形式朗读法、发现点拔教学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一些生动具体的场景,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引起学生情感共鸣,让每一位学生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来。本课的学法:合作探究、想象感悟、朗读体会、表演法创设情境等。
六、教学流程
(一)激趣导入
学生观看视频《八月桂花遍地开》,让学生们欣赏江南桂花盛开的美景,倾听优美的音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问题引导:“故乡的桂花给我带来了哪些美好的回忆?”“我喜欢桂花吗?”“我为什么对桂花情有独钟呢?”
引导学生回顾课文主要内容和作者喜欢桂花的原因,学生在对课文内容整体把握的基础上,关注知识的前延后续、关注问题引领,进入下一环节的深入学习。
(二)品味桂花香
《课标》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是啊,桂花香气迷人。因此,教学本环节时我首先(出示问题1)引导学生去文中勾画出具体写桂花香气的句子,并在旁边简单批注自己的阅读感受。学生在圈点批画中读书、思考,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并在学生充分阅读后,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阅读感受和个性表达;然后进行小组合作交流,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品味桂花香,从而使学生领悟作者的情感,进一步加深对文本的感悟;接着进行了全班交流,在这一环节我着重引导学生理解两个“浸”字,分别从嗅觉、触觉、视觉等不同方面去体会这个“浸”字的妙处,从而体会浸在花香中的感觉。此时,我顺势介入,引导学生想象“当桂花盛开时,香气都飘到了哪里?”使学生理解桂花的香气不仅能飘满整个村子,还可能更远,进而感受桂花的香气无处不在,已沁入小村的角角落落和每个人心中,从而体会作者对桂花的喜爱之情。最后,指导学生朗读。一是通过分析画面和指导读好重点词语的方法进行有感情朗读。如:读桂花的香气太迷人了要读出欣赏和赞美;香飘十里、至少、十几家、没有不等词语要感受桂香香气的悠远和浓郁,读出沉醉和向往;“全年”一词体会桂花香早已不受季节限制,香甜四季。二是教学时,我通过指导学生采用自由读,指名读,齐读,师生合作读等多种形式充分朗读课文,从而品味桂花香。
(三)享受“摇花乐”和“桂花雨”
“摇花乐”和“桂花雨”是作者怀念童年生活的情感聚焦点,也是理解作者情感的难点。对于北方的孩子来说,既没有见过桂花,也没有闻过桂花香,怎么拉近文本和孩子生活实际的距离呢?在教学品味摇花乐和桂花雨时,我借助图片和轻音乐创设氛围,让学生在特定氛围中想象画面,并采用多种形式的品读,表演的方式体会摇花的快乐。我喜欢桂花的香气迷人,然而令孩提时的我更着迷的却是魂萦梦绕的香香的桂花雨和快乐无边的摇花乐。
1.(课件出示句子)“这下,我可乐了,帮大人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摇啊摇,桂花纷纷落下来,我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我喊着:“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
2.学生自读,教师提问:(课件出示)“读句子,你感觉那纷纷飘落的桂花像什么?为什么说像桂花雨呢?”“这缤纷的花雨落在你的头上、身上,会是什么感受?”“你听到了什么?”
3.分享交流。
本环节通过引导学生想象画面,体会摇花之乐。在孩子们会出“大人摇孩子喊,桂花飘落纷纷扬扬,像一个个调皮的小精灵,粘在人们的头发上,飘到肩上,落入怀中......”指导学生入情入境的朗读,读出摇花的快乐,最后找两组同学上台表演。使学生感受到桂花不仅给作者带来“乐”,更陪伴了她的整个童年,同时也让母亲和整个村庄都沉浸在欢乐中,还有什么比这更让人怀念呢?也为引出下文的思乡情作了铺垫。
(四)体悟母亲思乡情
《课标》指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这一环节中,我主要采用了小组合作的方式。
1.后来,作者13岁举家搬到杭州,就再也没有回过故乡。杭州有一处小山,名叫满觉陇,每年桂花盛开时那才是真的十里飘香,可是母亲却认为(课件出示母亲说的话),教师相机抛出问题:“难道杭州的桂花真的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吗”?小组讨论交流。
2.全班交流。教师补充资料。
结合课后阅读链接,补充原文中的片段:一提到桂花,那股子香味就仿佛闻到了。桂花有两种,月月开的称木樨,花朵较细小,呈淡黄色,台湾好像也有,我曾在走过人家围墙外时闻到这股香味,一闻到就会引起乡愁。
3. 再让学生说说对母亲说的话的理解。(课件出示):结合资料,你怎样理解母亲的话。
通过补入资料,让学生到体会桂花已成为了母亲生命的一部分以及母亲的思乡之情。突破教学难点。我通过母亲、琦君、游子对故乡的感受,层层推进,引导学生读出母亲话中的思乡之情。随后对学生进行语言练习。
4.语言练习。现在,我们来到了作者母亲的身边,假如我对她说:——(课件出示)
这里的水真甜,她会说:_______
这里的橘子真红,她会说:_________
这里的人真好,她会说:___________
十多年后,作者来到了国外定居,她打电话给母亲说:“国外的生活真好啊!”母亲一定会说:___________
再甜不如家乡水,再浓不如家乡情,再好不如家乡人,再香不如家乡桂。乡情难忘,童年难忘,那一场美丽的桂花雨飘落在我们的心间。 难怪作者每到这时,——(出示课文最后一段)
(五)学习写作方法(点击课件)
问题引导:
1.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呢?
2.作者是怎么把这种感情表达出来的呢?
从而使学生明白作者是借助事物表达自己的感情,这种写法是寓情于物。
(六)回归整体,总结全文
(在音乐中朗读,读出思乡情)
带着对课文的感悟回到课文实质是对所学知识的巩固和深化,也是对整体的回归。
(七)作业布置
根据单元训练要素,结合本课学习,我布置了以下作业
1.故乡哪个景物或人物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刻呢?写个小练笔。
2.搜集关于雨的诗句,下节课进行飞花令。(播放《江南桂花香》歌曲,在音乐中结束课程。)
七、板书设计:
为了突显本课的重难点,便于学生理解,本节课的板书设计如下:
3.桂花雨
品味桂花香
桂花雨 享受“摇花乐”和“桂花雨” 怀念童年生活
体悟母亲思乡情 思念家乡
八、教学评价
《课标》指出:应充分发挥语文课程评价的多重功能,恰当运用多种评价方式。因此,我在课堂中的教学评价注重多方位、多角度的评价,同时也注重多种方式的评价。
1、朗读课文时,以学生互相评价的方式,认真听,找不足,做到不加字减字,完善自己的朗读,培养他们学会倾听的习惯。
2、运用小组加分激励的方法,在小组合作探究环节,认真交流的小组每个成员均会获得加分奖励,以此起到小组合作的帮扶作用。
3、关注个别学生,抓住时机适时给予鼓励和表扬,并对个人进行加分的奖励。比如“孩子,你今天的声音可真洪亮!”“你比第一次读得更有感情了!”“你今天表现真的很厉害呀!”“很韵味,我喜欢!”等,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激发他们对学习的兴趣。
4、自我评价的方式。如“你和他比,谁读得更好一点?说说理由,”“你觉得自己什么地方写得好?”等。这样的自评方式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自信心,也可以让学生对自己有更客观地认知。
九、说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引导学生想象补白,使学生在想象、阅读中体会作者对童年的深深怀念和对故乡的热爱、思念之情,孩子们积极参与,乐于表达课堂气氛活跃。
不足:课堂教学本身就是一门不完美的艺术,难免有缺憾。比如朗读指导的时机没有抓好,课堂讲解时间把控不够好,教师的课堂调控还欠火候。
我说课到此结束,感谢评委老师的聆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