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锦州市渤海大学附属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第二次阶段性考试地理试题(PDF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辽宁省锦州市渤海大学附属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第二次阶段性考试地理试题(PDF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3-06-19 15:51:23

文档简介

2022~2023学年下学期第二次阶段性考试
高二地理试题
考生注意:
1.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素后,用B铅笔把答题卡上
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
:
的答题区城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
无效。
:
4.本卷命题范围:选择性必修2(以第四章为主),选择性必修3第一、二章。
一、选择题:本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
合题目要求的。
植被覆盖度指植物群落总体或各个体的地上部分的垂直投影面积与地面面积之比的百分

数,它反映了植被的茂密程度。下图示意内蒙古地区植被覆盖度空间分布。据此完成1一2题。
植被覆盖度()
■>40
15-40
<15
1.不同植被覆盖度的各区域
线
①具有一定的面积②按综合指标划分③边界较为明确④内部特定性质相对一致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调查发现,近十年来,内蒙古大部分地区的植被覆盖度呈明显增加趋势。其原因可能是
①气候呈暖湿化趋势②实施生态恢复工程③过度放牧④人口大量迁出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城市之间存在经济流、交通流、信息流等多种要素流的流动和联系,各要素相互交织,将各
城市彼此链接构成复杂网络。交通流是人流、物流等要素流的主要载体和表现形式,也是城市
间联系的纽带。下图示意江苏省主要城市之间的城市交通流网络(基于城市间公路和高迷铁路
交通的联系强度构建)。据此完成3~5题。
【高二下学期第二次阶段性考试·地理第1页(共6页)】
23096B
城市总联系强度值
。0-10
●11-700
◆701-1000
●1001-1094
研究范围
习其他城市
注:
图中线条粗细
表示城市间交
通流强度强弱,
3.城市间存在各种要素流动的主要原因是
A城市等级高低·
B.信息技术进步
C.均衡性发展

D.地域差异
4.江苏省交通流网络格局呈现的特点是
A.南强北弱,东强西弱
B.北强南弱,东强西弱
C.南强北弱,西强东弱
D.北强南弱,西强东弱
5.研究发现,江苏省交通流网络重心存在南偏的现象,主要原因可能是
A.北部城市人口外流严重
B.受上海市影响较为强烈
C.中部区域城市职能单一
D.南部城市生态环境改善
湄公河发源于青海省唐古拉山,在中国境内叫澜沧
江,流入中南半岛后的河段称为湄公河,是东南亚第一
长河。右图为中南半岛山脉与河流分布示意图。据此
完成6一8题。
6.澜沧江一湄公河流域
20
A.结冰期较短
B.工业基础雄厚
C.流量季节变化大
D.航运能力强
.如果我国在湄公河的上游—澜沧江段进行梯级开
P
发,那么对中下游地区地理环境产生的有利影响有
①诚轻旱涝灾害的威胁②增大年径流量
③增大
109
河流枯水期流量④提高地下水水位
△河流
A.①③
B.②③
木山脉
C.①④
D.②④
国界
8.湄公河的水质受沿河各国的广泛关注,为减轻该河的
⊙首都
110
水污染,沿河国家和地区可以采取的措施有
①实行清洁生产,对污水进行净化处理②修建水库,使流量趋于稳定
③农业生产中合理
使用化肥、农药
④诚小汽车流量,控制汽车尾气排放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高二下学期第二次阶段性考试·地理第2页(共6页)】
23096B2022~2023学年下学期第二次阶段性考试·高二地理试题
参考答案、提示及评分细则
1.B不同植被覆盖度的各区域具有一定的范围和面积;为自然边界,具有过渡性质,较为模糊:是按照单一指
标划分的,内部特定性质存在相对一致性。
2.A植被覆盖度增加,植被茂密程度增加。气候呈暖湿化趋势,改善了内蒙古地区植被的生长环境,有利于
植被生长;退耕还林还草、合理放牧等也有利于植被恢复,使得植被覆盖度增加;人口大量迁出,不会导致植
被覆盖度呈明显增加趋势,且也不现实
3.D地域差异导致城市间各种要素流动。
4.C综合图示交通流粗细及交通流网络疏密,可以判断出江苏省交通流网络格局呈现的特点是南强北弱,西
强东弱。
5.B江苏与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国际大都市上海相邻,受上海的辐射影响大,使交通流网络重心南偏。
6,C澜沧江一湄公河流域位于热带、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河流径流量变化大、无结冰期:该流域经济发展较为
落后,工业基础薄弱:流域内多山地,河流落差大,水流湍急,不利于航运。
7,A河流上游进行梯级开发后,可以调节中下游流量的季节变化,减少旱涝灾害,也可增大河流枯水期的
流量。
8.B企业实行清洁生产,对污水进行净化处理后再排放,农业生产中合理使用化肥和农药均可以减少污水进
入湄公河,从而利于该河水质的提高。
9.D由工程起点位于长江三峡附近可知,该工程跨区域调配的资源是电力。
10.CM地区为资源输出地区,工程建设有利于将资源输出地区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使之成为当地
的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11.C根据示意图分析,中方主要提供资金和技术,可判断甲表示资金;外方可提供矿产与政策。
12.A据图分析,中方企业和外方企业分别将自己的优势生产要素如资金、采选技术及管理等相继输人,中外
合作项目作为联合开发平台将吸收来自于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优势技术,通过资源整合来共同研发市场适应
性更强、品质更优的可矿产品;结合图示信息可知,矿产品是经过深加工的成品,不是初级产品:通过优势互
补、资源整合可以提高资源开发效率,缩短时间,以最小的代价实现中方和外方社会经济效益的最大化:风
险由中方和外方共同承担。
13.A有重大的科研价值是文化服务功能:是重要的自然保护区,是众多动物栖息地都属于自然环境的支撑
服务:有众多具有经济价值的野生动物是供给服务。
14.C龙感湖地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冬季气候温和,但降水较少;龙感湖地区是自然保护区.,人类活动少,
对环境影响小;除气候温和外,食物来源充足也是候鸟越冬的重要条件之一。
15.C稀土是高科技领域多种功能性材料的关键元素,是重要的战略资源,也是非可再生资源。我国虽拥有大
量的稀土资源,但消费量、出口量大,导致稀土储量越来越少,为了保护和合理开发优势矿产,实现稀土资源
的永续利用,国家实行开采总量控制;实行开采总量控制,并没有采取改善环境的措施;材料中“我国稀土储
量约占全世界总量的36%,曾经一度供应了全球95%的市场”,说明我国稀土生产量大,所以实行开采总量
的控制不是因为开采难度大:2020年我国对稀土矿实行开采总量控制,导致稀土产量全球占比下降,这是
结果,而不是原因
16.B大量进口稀土产品不利于我国稀土产业的发展,①错误:促进产业升级,提升整体竞争力,能够提高我国
稀土国际话语权和定价权,②正确:整合稀土产业,提高稀土利用率,有利于保障我国稀土资源的安全,③正
确;加大开采力度,降低稀土价格,不利于稀土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高二下学期第二次阶段性考试·地理参考答案第1页(共2页)】
23096B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