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下学期第二次阶段性考试
高二语文试题
考生注意:
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
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
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城市中的荒野是工业文明桎梏下的野性遗漏,是由金属与玻璃构建的寂寥城市的凄美回眸
和慰藉。好奇与探索的天性让人类文明在发展的道路上一往无前:从非洲草原走向亚洲丛林、
欧洲冻原、美洲荒漠…于是,粗糙的矿石被打磨成光滑的玉器,黏土变作了洁白的瓷具,燧石
的火星烧去了原野的荒芜,殖民地中的野花经过培育成为贵族花困中的奇葩,自由流淌的溪流
被改造为光滑的河梁,沼泽被开垦为田园和城镇…这是一条逐渐背离荒野的文明之路,城市、
农田和园林在化石能源和机械力的推动下,不断取代原生的自然:自然的野性被日盏驯化。“光
滑”“精致”“高雅”和“温顺”等渐渐成为当代文明的重要特狂。现代城市是当前最高层次文明的
戟体和象征,却已被演绎为用塑料、金属和玻璃搭建的宫殿一光鲜亮丽,不着尘埃,野草和昆
虫失去容身之所,自然和野性只存在于电子屏幕和声光电的感官刺激之中。失去野性的人类,
正如豢养在拉斯维加斯五星级酒店玻璃房中的老虎,寂寥而萎靡。于是,野性和荒野被重新
提起。
城市荒野之于人类文明和城市化,恰如困兽囚笼中的一棵绿树、一丛野草或一条溪流。从
发生学意义上讲,部分城市荒野作为原生自然的遗存斑块或麻道得以在城市中幸存,如残存的
湿地(哈尔滨群力湿地公园等);此外更多的是挣脱了文明约束的次生自然,如在荒废的灰色基
础设施中恣意繁衍的自然(纽约高线公园的前身等)。城市荒野并不局限于荒野景观,还包含保
留了野性的、不受人工干预的自然过程和生物一从自由流淌的径流、未被改造的土壤和栖息
其中的微生物、自由繁衍的乡土植物,到从水泥地中挣扎而出的野草和排水沟石壁上顽强生长
的灌丛、随季节而生长调落的树叶、能够感知天时的鸡鸣和蛙声…
从生态学意义上讲,城市荒野作为自然生态系统,依照自然规律活动,并以其自身逻释建立
起深邃的秩序,是保障城市生态系统健康和可持续性的要素。它为人类社会提供了不可或缺的
生态系统服务,诸如净化空气和水、调节城市做气候、雏持乡土生物多样性等。
从文化和心理学意义上讲,城市荒野的审美启智功能让人类探索未知的天性得以释放一
【高二下学期第二次阶段性考试·语文第1页(共8页)】
23096B2022~2023学年下学期第二次阶段性考试·高二语文试题
参考答案、提示及评分细则
1,B(“‘宫殿’…它已经成为现代最高层次文明的载体和象征”偷换概念,材料一“现代城市是当前最高层次文
明的载体和象征,却已被演绎为用塑料、金属和玻璃搭建的官殿”说的是“现代城市”,“宫殿”并不是当前最高
层次文明的载体和象征。)
2.A(“是为了说明东西方哲人的智慧、人类的进步均来源于荒野”错误,材料一原文“东西方哲人的深邃思考和
智慧大多来源于荒野”说的是“大多来源于荒野”。)
3.B(材料二建设理念:用适应的智慧,就地化解矛盾;将水作为财,就地蓄留、消化旱涝问题。B.“加固大堤来
治理水患,形成了地上河”不能就地彻底解决水患,存在转嫁异地的风险,不符合材料二建设理念。)
4.材料一以哈尔滨群力湿地公园为例,说明作为原生自然的城市荒野在现代文明中已经非常稀少:(2分)材料
二以哈尔滨群力湿地公园为例,详细地介绍海绵系统设计策路及其对城市发展的贡献。(2分)
5.①可以改造为优美的游憩场所,提供多种生态休验;②改造时要依照自然规律,注重其审美启智功能。(每点
2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即可)
6.C(“表明他们深受父亲言传身教的影响,以父亲为榜样,在言行中模仿父亲”错,孩子们互指对方像父亲,语气
中含着否定的意味,且从下文阿宜、阿舒互相推诿,不愿意干出一番事业,留名后世,表明他们并未深受父亲
影响,以父亲为榜样。)
7,B(“善解人意”错,根据原文“二十年前,在镇北将军的帐幕里,和这个黑而且丑的面孔是同事,这个人非常会
说话,会钻营,成天和这个那个忙着什么,从来不见他发过火”,不能体现其“善解人意”。)
8.①在消息不明时,陶渊明反复思索,彻夜难眠,天亮后在院中徘徊,询问家人来自京城的消息:②在确定刘寄
奴篡位后,陶渊明训诫后辈要做出一番事业,留得身后名,并连夜创作了《述酒》等诗篇,为后世“留一点教
训”。(每点3分》
9.第一问:相同点:陶渊明隐居田园,清贫自守,关心农事,喜爱饮酒。(2分)不同点:在《饮酒(其五)》等诗文
中,陶渊明一心远离官场,不关心政治;在本文中,陶渊明忧心国事,关注政治,表现出强烈的爱国情怀。
(2分)
第二问:文章写作于抗日战争期间,当时中国正遭受日本侵略,饱受着战争之苦,将陶渊明塑造成一个为国忧
虑的爱国者,目的在于激发国民的抗争精神和爱国情怀。(2分)
10.B(原文标点为:武王至股郊,系堕。五人御于前,莫肯之为,曰:“吾所以事君者,非系也。”武王左释白羽,右
释黄钺,勉而自为系。)
11.D(两个“因”都是承袋的意思。)
12.D(“激励那些远离君主的人能够为君主竭尽智慧,以成就箭业”不是赵衰的建议。)
13.(1)秦国地处戎夷所居的僻陋之地,凡事应由担任那一职务的人去执行,每一个人从事他们所负责的事,这
样,仍担心被诸侯国耻笑。(“服”,“人事其事”中第一个“事”,被动句各1分,句意1分)
(2)晋文公将要伐邺,赵衰提出了用以战胜邛的办法,晋文公采用了他的意见,果然获胜。返回后,晋文公将
要对赵衰进行赏赐。(“所以”“果”“还”各1分,句意1分)
14.赵衰向晋文公提出“胜邺之术”,晋文公得胜之后要奖赏赵衰,赵衰认为不应当奖赏他,计策是邵子虎提出
的,应该奖赏邵子虎。(2分)赵衰行事“中理”“当义”,体现了“不苟”。(1分)
15.B(额联,诗人想象这燕子是往年在故乡同室而居的燕子,还能认识I旧主人,如今燕子远远而来,看望诗人。
并非燕子对诗人态度今昔不同,也不能反映诗人不同的遭遇。)
16.①诗人寓情于物,把“身世无穷之感”寄托于燕子,通过对燕子的描绘来抒发情感。②诗中的燕子极富人情
味,认得故园旧主,不嫌诗人零落漂泊远来相看,临别“暂语”,让诗人沾巾,诗歌借燕子对诗人的同情,表达
了诗人漂泊无依的感伤。③燕子“处处巢居室”,与诗人自己漂泊不定情形相似,诗歌通过写燕子居无定所
【高二下学期第二次阶段性考试·语文参考答案第1页(共2页)】
23096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