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 考 答 案
1.答案:B
解析:结合两则材料内容,小说的诗意化并不仅仅有文体互渗的方式,还有材料二中的各种方式,所以断言小说不具备诗意化艺术特征不当。
2.答案:D
解析:材料二对顾随小说美学特点的归结也是建立在对其小说创作和创作思想表达的大量资料分析基础上的,即使是个体作家研究也能做到有理有据,并不能说不具备客观性。
3.答案:B
解析:材料一观点是“文体互渗现象的生成不但与自身形式的发展变迁有关,而且很大程度上受制于整个时代的处世态度和精神文化内容”这个结论是建立在对“五四”时期小说艺术现象总结基础上的。B项中《狂人日记》作为日记体小说有小说自身借鉴突破的内在发展规律影响,也有“五四”时期西学东渐的时代印记,如对意识流小说技巧的借鉴。A项和C项虽然大体也符合观点要求,但属于古典小说范畴。《装在套子里的人》中的漫画事件是情节,不是漫画艺术形式的有机融入。漫画艺术也不属于“文本”范畴。
4.答案:①首先简介文学体裁的诗意化来自于语言和思维,并按照诗意思维将文学体裁进行区分。②然后按照时间顺序,介绍五四时期小说诗意化的特点和30年代后本说散文化的原因及特征。③最后总结得出结论,文体互渗现象与时代的处世态度和精神文化有关。
5.答案:【示例一】会。①穆木天等认为小说应该客观地展现现实生活的风貌,而三十年代的社会生活呼唤着叙事为主的小说;②鲁迅先生小说内涵丰富、真实客观地展现了时代的风貌,不是浮浅的、主观抒情为主的散文化小说,所以会受到称赞。
【示例二】不会。①穆木天等批判小说散文化的原因之一是文体不纯粹,散文以作家的主观抒情为主,小说以客观叙述为主,力求展现真实的现实生活。②鲁迅先生的小说,如《社戏》等也存在抒情性强、情节散淡的问题。
【示例三】不一定。①顾随先生是从艺术表现力角度称赞鲁迅小说,穆木天是从小说文体特征及与时代、生活的关系角度评价小说。②两者思考问题的角度不同,立场和态度也会有所不同。
6.答案:C
解析:“只为符合自己心魂探索的需要”错。史铁生“融合古今,将现实主义、现代主义等创作手法信手拈来”,不只为符合自己心魂探索的需要,更是为了将这种在病床上独特的生命感悟传递给其他人。
7.答案:D
解析:“轻松安详的笔调”错。应该是“幽默旷达的笔调”。
8.答案:①富有:史铁生自称“职业是生病,业余写一点东西”,在透析治疗间隙依然坚持写作,用残缺的身体,探索关于生命的话题,留下了几十万字的生命笔记。②强大:铁生这样的遭遇和经历,在一般人看来,肯定是痛苦而悲伤的,而史铁生却非常乐观,用别开生面的文字叩问生命,笑谈生死。
解析:史铁生在透析治疗间隙不忘写作,生病和写作交替进行,借以拓宽生命的广度。他用残缺的身体,探索关于生命的话题,留下了几十万字的生命笔记,可以看出他精神的“富有”。这种常人视为痛苦而悲伤的遭遇,史铁生却依然乐观,用别开生面的文字叩问生命,笑谈生死,由此可以看出他的“强大”。
9.答案:观点一:同意。①《病隙碎笔》是史铁生充满了生命体验的人生笔记。史铁生躺在“透析室”的病床上,无论病痛怎样折磨,他仍会挤出时间用于写作,用“发烧”“咳嗽”等日常,唤醒人们去理解、去感悟生命的可贵与健康的重要;②史铁生直面病痛的坚强和唤醒大众的真诚,引发了读者对生命状态和人生意义的思考,足以鼓舞和温暖人心,激励人们即使身处逆境,也要去寻找生命的意义,拥抱生活,热爱生活,感恩生活。
观点二:不同意。①任何命运中的“成长”“生病”“死亡”等问题,都是个体生命必须正视和必须开解的难题。生病也是生活体验之一种,甚至算得上一项别开生面的游历;②一个人徘徊在死亡边缘,可以选择知足放下,也可以选择坚强支撑,任何灾难都是猝不及防的;③经历绝境,被击垮的是大多数,而归于宁静的只有极少数。因为稀有,才让人感到弥足珍贵。
解析:解答此题首先要从题干中提取三个关键词“困境”“伤害”“生命的意义”,然后依据这三个关键词从两则文本找到对应的内容,陈述清楚同意或不同意的理由即可。“困境”永远无法回避与躲闪,而“伤害”需要每个个体调动激情与智慧理性应对,一方面要争取机会让自己强大,另一方面也要考虑不要过分透支生命,这样生命才有意义。
10.答案:B
解析:“伪”动词,“假装”的意思,后要跟宾语,所以“伪”放后一句,排除A、C;“上缭宗民数欺”中“欺”后缺宾语,所以“鄙郡”放前句作其宾语,“鄙郡”后断开,排除D。故选:B。句子翻译为:孙策对刘勋强大的军队实力颇为忌惮,假装言辞谦卑地对刘勋表示顺服说:“上缭的宗党民众屡次欺负本郡,我打算进攻他们,但路远不便。上缭很富庶,希望您进兵讨伐,我愿出兵作为外援。”并用珠宝来贿赂刘勋。刘勋大喜,内外一致向他祝贺,只有刘晔不这样做。
11.答案:C
解析:C.“若”字含义不相同。如果军队。若:如果/你一个受雇耕作的人,哪来的富贵呢?若:你。
12.答案:A
解析:A.“邀请郑宝”错,根据原文“会曹操遗使诣州,有所案问,晔要与归家”可知,刘晔邀请的是曹操的使者,并不是郑宝。郑宝是自己来刘晔家中拜见使者时被刘晔趁机留下的。
13.答案:(1)刘晔把郑宝的部下交给庐江郡太守刘勋,刘勋对他这样做的原因感到奇怪。
(2)以主公的英明,趁其崩溃时率兵压境,一定能取胜。
解析:①与:交给;怪:对……感到奇怪;故:原因。句子翻译为:刘晔把郑宝的部下交给庐江郡太守刘勋,刘勋对他这样做的原因感到奇怪。②因:趁着;倾:倒塌,崩溃;克:取胜。句子翻译为:以主公的英明,趁其崩溃时率兵压境,一定能取胜。
参考译文:
建安四年,扬州地区叛匪首领郑宝打算裹胁百姓到长江以南,因为淮南人刘晔出身皇族,本人名望又高,他准备胁迫刘晔,以刘晔的名义来发动此事,刘晔对此很忧虑。正好曹操派遣使者到扬州查办审问一件事情,刘晔就邀请使者同自己一道回家。郑宝前来拜见使者,刘晔留他参加宴会,亲手用刀杀死郑宝,砍下他的头颅来命令郑宝的部下,郑宝数千部下都被镇服,推举刘晔作首领。刘晔把郑宝的部下交给庐江郡太守刘勋,刘勋对他这样做的原因感到奇怪。刘晔说:“郑宝军中没有纪律,部众向来靠抢掠百姓取利。我一向没有资才,而又要对他们进行整编,必然会引起怨恨,局面难以持久,所以把这些人交给您管辖。”孙策对刘勋强大的军队实力颇为忌惮,假装言辞谦卑地对刘勋表示顺服说:“上缭的宗党民众屡次欺负本郡,我打算进攻他们,但路远不便。上缭很富庶,希望您进兵讨伐,我愿出兵作为外援。”并用珠宝来贿赂刘勋。刘勋大喜,内外一致向他祝贺,只有刘晔不这样做。刘勋问他原因,刘晔回答说:“上缭虽小,但城堡坚固,壕沟深广,易守难攻,不会在十天之内攻克。大军在外变得疲劳困乏而后方空虚,如果孙策乘虚袭击我们,后方便难于自守。这样,则将军进被敌人压制,退又无家可归。如果大军一定要出击,灾祸今天就会到来。”刘勋不听取他的意见,于是讨伐上缭,到达海昏。这时,孙策听说刘勋在海昏,自己与兼任江夏郡太守的周瑜率领二万人袭击刘勋的根据地皖城,攻克该城,俘虏了刘勋的妻子儿女以及部曲三万余人。刘勋向北归附曹操,刘晔跟随着他。建安二十年,魏公曹操攻占了汉中,丞相主簿司马懿向曹操建议:“刘备靠奸诈劫持了刘璋,蜀人还没有归附他,他却去远行争夺江陵,这个良机不可错失。”曹操说:“人都是苦于不知足,既得到陇地,又眼望着蜀地耶!”刘晔说:“刘备,是人中豪杰,做事有章法,但是缓慢;取得蜀地时间不长,还不能依靠蜀人。我们刚刚攻取汉中,蜀地之人受到很大震动,非常恐慌,势将自行崩溃。以主公的英明,趁其崩溃时率兵压境,一定能取胜。如果稍有迟缓,诸葛亮擅长治国而为相,关羽、张飞勇冠三军而为将,蜀地人民安定以后,据守险要之处,我们就很难进攻了。现在不去攻取,必将成为我们的后患。”曹操没有听从这些建议。七天后,蜀地来降的人说:“蜀中一天发生数十次惊忧,守将虽然以斩杀来弹压,仍然安定不下来。”曹操问刘晔:“现在还能进攻吗?”刘晔回答:“现在蜀地已初步安定,不能再进攻。”于是撤军。
14.答案:①上缭城堡坚固,壕沟深广,易守难攻,不能短时取胜。②孙策极可能趁国内空虚进行偷袭,刘勋最终会进退维谷。
解析:根据“上缭虽小,城坚池深,攻难守易,不可旬日而举也”可知,上缭虽小,但城堡坚固,壕沟深广,易守难攻,不会在短时间内取胜。根据“兵疲于外而国内虚,策乘虚袭我,则后不能独守。是将军进屈于敌,退无所归”可知,刘晔认为孙策极可能趁国内空虚进行偷袭,刘勋最终会进退维谷。
15.答案:C
解析:C.“虽不敢在人前夺口”错误。贫父自持的正是自己有一双巧手,针线活出众,敢在人前夸口,决不迎合流俗,把两条眉毛画得长长的去同别人争妍斗丽。
16.答案:①可叹我一年又一年地用金线刺绣,都是在替别人做嫁衣裳,表达了对贫女的深切同情。②也流露出诗人怀才不遇、寄人篱下的辛酸之情。③还寄寓着封建社会寒士怀才不遇、不为世用的愤懑和不平之情。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句子含义和情感的能力。理解句子含义需要结合诗歌内容以及诗人生平经历。由注释“秦韬玉,唐代诗人,少有词藻,工歌吟,却累举不第,后投靠宦官田令孜,充当暮僚,官丞郎,判盐铁”可知,诗人很有才华,却多次考试而以失败而告终,最终不得不投靠宦官,充当慕僚。因此可以推断出,诗人是借贫女来抒发自己的身世、仕途之悲。“蓬门未识绮罗香,拟托良媒益自伤”是主人公的独白从姑娘们的家常——衣着谈起,说自己生在蓬门陋户,自幼粗衣布裳,从未有绫罗绸缎沾身。这位纯洁朴实的女子,因为贫穷,虽然早已是待嫁之年,却总不见媒人前来问津。“谁爱风流高格调,共怜时世俭梳妆”写贫女的心理:谁能爱我高尚的品格和情调?却都喜欢时下正流行的俭妆。“敢将十指夸针巧,不把双眉斗画长”写贫女心灵手巧,针线精美,从来不天天描眉与人争短比长。从中可以看出贫女的品格。这样的世态人情,这样的操守格调,调愈高,和愈寡。纵使良媒能托,亦知佳偶难觅。从而引出尾联内容。“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个人的亲事茫然无望,却要每天每天压线刺绣,不停息地为别人做出嫁的衣裳。月复一月,年复一年,一针针刺痛着自家伤痕累累的心灵。良媒不问蓬门之女,寄托着寒士出身贫贱、举荐无人的苦闷哀怨;夸指巧而不斗眉长,隐喻着寒士内美修能、超凡脱俗的孤高情调;“谁爱风流高格调”,俨然是封建文人独清独醒的寂寞口吻;“为他人作嫁衣裳”,则令人想到那些终年为上司捉刀献策,自己却久屈下僚的读书人。由此可以推断出尾联是诗人自伤之语:流露出诗人怀才不遇、寄人篱下的辛酸之情;封建社会寒士怀才不遇、不为世用的愤懑和不平之情。
17.答案:(1)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2)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3)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18.答案:①两个称呼都将物拟人化了,能更加生动形象地体现各自特征。②“她”这一称呼偏向女性特征,更好地体现了“极细小的粉红花”弱小但却坚韧的特征。③“他”这一称呼偏向男性特征,更好地体现了“枣树”饱经沧桑但却顽强不屈的特征。
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和语言表达鲜明、生动的能力。“她”为人称代词,用于称自己和对方以外的某个女性,此处用来写“极细小的粉红花”,是有意突出其柔弱、美丽、坚韧的特征。而“他”作为人称代词,称自己和对方以外的某个人,一般只用来称男性,此处用来写“枣树”,是有意突出其强壮、经受磨难而依旧不屈向上的特质。这两个人称代词的使用,都暗中将其各自比拟为人,赋予其人的特征、特质,生动鲜明地塑造了“极细小的粉红花”“枣树”的形象。据此分别作答即可。
19.答案:叙事人称:第一人称。
表达效果:用“我不知道……”,引出了下文中“我”对“极细小的粉红花”的描述。更加凸显出极细小的粉红花的特点,同时寄寓着作者特定的情思和理想,表达了作者独特的感受。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我不知道”很明显是第一人称。放在段首,引起下文。而且“我不知道”与下文的仔细介绍一对比,更明显地突出极细小的粉红花的特点,作者独特的感受也体现了出来。
20.答案:修辞手法:拟人
表达效果:①赋予粉红花、蜜蜂以人的动作、行为和情感,生动形象;②配合梦中诗人的话语等内容,使得梦境更为充实、表意更为丰富。
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瑟缩”“做梦”等词将人的动作和行为赋予了极细小的粉红花,是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而“蜜蜂都唱起春词来了”也是赋予了蜜蜂以人的动作,采用了拟人的手法。通过这一拟人的修辞手法,将人的动作、行为乃至内在的情感意蕴赋予粉红花和蜜蜂,不仅生动塑造了二者的形象,还将梦境刻画得栩栩如生,充满了对未来的希望和向往,表意更为丰富。
21.答案:①其实就是靛蓝;②不能溶于水;③变成黄绿色的隐色体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第一处,根据后文“而‘蓝’则是指蓼蓝这类能提取靛蓝的植物”可知,此处是解释“青”是什么,荀子《劝学》中说“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由此可知,此处可填:其实就是靛蓝。第二处,根据“隐色体比靛蓝‘乖巧’,不仅能溶于水,也更容易上染棉麻纤维”可知,隐色体与靛蓝不同,文中已说靛蓝“对织物纤维更没有亲和力”,据此可知,另一个不同点是靛蓝“不能溶于水”。第三处,根据后文“隐色体比靛蓝‘乖巧’”可知,此处是说“靛白再与碱性溶液发生反应”后,变成隐色体,再根据“黄绿色的隐色体经过氧化恢复成靛蓝”可知,隐色体是黄绿色的,由此可填:变成黄绿色的隐色体。
22.答案:①把靛蓝用水稀释,②在染液加入碱性物质,③再加入米酒或酒糟,④将织物在染液中浸泡,⑤最后捞出晾晒。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压缩语段的能力。题干要求“概述用靛蓝染色的全过程”,首先对染色的全过程分层,然后再概括。根据“这就需要先把靛蓝用水稀释,往染缸里加入石灰或其他碱性物质,再在染液中慢慢加入米酒或酒糟,让其中的微生物帮助染液发酵,将靛蓝变成蓝绿色的靛白”可知,先把靛蓝用水稀释,然后在染液加入碱性物质,再加入米酒或酒糟。根据“将织物在染液中浸泡一段时间,然后捞出晾晒,……漂亮的蓝色就可以在织物上‘重生’了”可知,将织物在染液中浸泡,最后捞出晾晒。据以上信息整理出答案即可。
23.答案:略。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材料由孟子的“饥者甘食,渴者甘饮,是未得饮食之正也,饥渴害之也”这句话引出话题——渴求时得到的事物,并不代表品味到了事物的真正内涵。一如美食,饥渴时得到,就如猪八戒吃人参果一般,味儿都没品出来。言下之意,事物的滋味,要在平常心的状态下得到,才会真正体味得充分,才能得到“味之正”。博爱县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模拟考试
语 文 试 卷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座位号在答题卡上填写清楚;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3.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至5题。
材料一:
文学体裁的诗意主要表现为语言文字的诗意性(形象、节奏和韵律)和思维语境的诗意性(感性体认和自然品格)两个方面。诗意思维指的是“我们民族在长期生存发展的环境中所形成的、相对稳定的、起普遍作用的具有文化艺术特质的思维习惯、思维方法等思维活动的总称”。因此,诗意思维所形成的文学体裁主要有诗歌、散文、书信、日记、童话等,而基本上或完全不具备这两个层面特征的文学体裁就被归入“去诗意”或“非诗意”的范畴,本文称之为“写实”,涵盖了小说、传记、速写、报告、实录、说书、政论等多种体裁。当然,诗意化体裁中并不排除写实内容,写实化体裁中也有诗意质素,只不过在具体文本中往往以其中一种为主导而已。
“五四”时期,诗歌、书信、童话等属于诗意化的文学体裁范畴,与现代小说互渗所生成的文本,在文体形式上呈现出诗意盎然的总体格局。诗意体小说文体形式的独特性:一是“诗语”的植入,即古典诗词与现代诗歌对现代小说的渗透;二是“情感”的激荡,即至真情绪倾注于创作,从而使小说文本充满着某种“情调”。书信的应用文体特征也被转化为一种合乎“情”的文体形式,文中写信者强烈追求合乎生命律动的有回应的情感倾诉与倾听,隐现着双向期待的审美心理。
1930年代以后,极富个性色彩的梦幻逐渐退隐,时代环境难以承受个人化的闲情逸致,甚至于“一九二七年以后,精致的闲话,微妙的对白剧,也使读者和作者有点厌倦了,于是时代便带走了这个游戏的闲情,代替而来了一些新的作家与新的作品”。向内的抒情显得不合时宜,而向外的叙事和明理则成为主导。于是,叙事型的散文体小说便出现了,其文体特征主要表现为叙事的容观化。散文与现代小说的互渗融合现象曾引发一番争论。1930年代,穆木天直言小说散文化倾向是“一种危机”,认为“近来有些东西简直分不出是小说还是散文”,与穆木天同声合气的还有徐悉庸,他批评创作散文体小说的作家因为“空虚浅薄”而不得不借助“随笔化”以吸引读者。他们认为时代呼唤着合乎自身的文体形式,即30年代以来的小说文体应当追求客观化的展示胜于主观性的讲述,即叙事长于抒情。他以丁玲小说《杨妈的日记》为例提出批评:“杨妈的生活是可以客观描写的,可是叫杨妈写出那一段漂亮日记来,则是滑稽的了。写实化文体对现代小说的渗透,逐渐褪去下通达心灵的自适色彩,反映的是从个体生命状态向群体生活状态的位移与嬗变。
文体互渗现象的生成不但与自身形式的发展变迁有关,而且很大程度上受制于整个时代的处世态度和精神文化内容。但也并非是说,外部因素就是唯一的力量比如,30年代以后写实化文体潮流中,就间以诗意化文体的面影,如沈从文、萧红、萧乾、孙犁等的小说创作。这便说明了某一种文体形式的出现还得经过创作主体的过滤而生效,不可能完全由外部环境来直接决定。
(摘编自王爱军《诗性的放逐:中国现代小说“文体互渗现象》)
材料二:
在长期创作和对古今小说反思的基础上,顾随提出诗意描写和表现为小说艺术的最高境界,形成鲜明独特的小说美学。其诗意小说美学的内涵重点在于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他认为“写一篇小说而没有诗意,是没有成其为小说的理由的”,诗意是人生有意义的基础,一个作家要对人生、人世有一种大爱,有一种关怀、同情,而不是冷漠、麻木、无动于衷,才是诗心。他认为:“鲁迅先生有的是一颗诗的心:爱不得,所以憎;热烈不得,所以冷酷;生活不得,所以寂寞;死不得,所以仍旧在‘呐喊’”“惟其爱的极,所以憎得也深”,因此鲁迅才“无处不、无时不流露出诗的作风来”。其次,小说作为精心构思的艺术品,要追求完整之美。其中,顾随认为最重要的是人物的塑造,要注重通过细节描写来展现人物丰富、复杂的个性,在《小说家之鲁迅》中他举了一系列的“将那人生与动力一齐诗化了,而加以诗的描写与表现,无须乎借了大自然的帮忙与陪衬”的例子,如鲁智深拳打镇关西,林冲买了尖刀满街寻陆虞侯,宋江得知何涛到郓城拿晁盖,都是在紧张激烈的矛盾冲突之后对人物进行细节描写,使人物形象变得生动、完整。再次,在结构方面,顾随曾说过:“鲁迅先生好的作品则简直使人觉得好像一座经过整理了的园林。”又说:“像《彷徨》里的《伤逝》一篇,结构之谨严,字句之锤炼,即是在极细微的地方,作者也不曾轻轻放过。”而这种美感,有如安德列夫的那种严肃、深刻、纤细的“文章美”。
(摘编自李云《论顾随的诗化小说美学》)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诗意思维是我们民族长期形成的、具有相对稳定特征和普遍作用的思维活动,它有着文化艺术的特质。
B.小说的诗意化由诗歌、日记、童话等文体的渗入而产生,小说重视客观写实,不具备诗意化艺术特征。
C.小说散文化摆脱了诗歌和日记体等形式向内抒情的不足,但仍可能弱化客观表现,而存在主观化倾向。
D.文体互渗现象受到时代变迁等客观因素的影响,还会受到艺术发展自身规律和艺术创作者因素的影响。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材料一和材料二中小说“诗意化”的内涵(不尽相同,前者重文体互渗,后者重小说诗化艺术特征。
B.两则材料都涉及到小说诗意化受小说自身特点限制的问题,不过两则材料表达这个意思显、隐不同。
C.小说文体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材料一从文体历史变迁的角度阐述,材料二从文体艺术追求的角度总结。
D.对小说创作规律的总结,材料一着眼于宏观考查,材料二着眼于微观分析,材料一的结论更具有客观性。
3. 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红楼梦》用诗词塑造人物、结构小说是对古代章回小说诗词运用的发展。
B.《狂人日记》以日记体与意识流小说结合的方式体现现代小说发展的特征。
C.《西游记》写神话传说故事与中国古代崇信神仙鬼怪的文化氛围密切关联。
D.《装在套子里的人》中的漫画事件用漫画艺术形式创造了滑稽幽默的风格。
4. 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论证思路。(4分)
5. 鲁迅小说被顾随先生称赞,是否会被批评家穆木天、徐懋庸称赞呢?请根据材料内容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4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至9题。
文本一:
病隙碎笔
史铁生
所谓命运,就是说,这一出“人间戏剧”需要各种各样的角色,你只能是其中之一,不可以随意调换。
学过剧本的人知道,要让一出戏剧吸引人,必要有矛盾、有人物间的冲突。矛盾和冲突的前提,是人物的性格、境遇各异,乃至天壤之异。上帝深谙此理,所以“人间戏剧”精彩纷呈。
写剧本的时候明白,之后常常糊涂,常会说:“我怎么这么倒霉!”其实谁也有“我怎么这么走运”的时候,只是这样的时候不嫌多,所以也忘得快。但是若非“我怎么这么”和“我怎么那么”,我就是我了吗?我就是我。我是一种限制。比如我现在要去法国看“世界杯”,一般来说是坐飞机去,但那架飞机上天之后要是忽然不听话,发动机或起落架谋反,我也没办法再跳上另一架飞机了,一切只好看命运的安排,看那一幕戏剧中有没有飞机坠毁的情节,有的话,多么美妙的足球也只好由别人去看。
把身体比作一架飞机,要是两条腿(起落架)和两个肾(发动机)一起失灵,这故障不能算小,料必机长就会走出来,请大家留些遗言。
躺在“透析室”的病床上,看鲜红的血在“透析器”里汩汩地走——从我的身体里出来,再回到我的身体里去,那时,我常仿佛听见飞机在天上挣扎的声音,猜想上帝的剧本里这一幕是如何编排。
有时候我设想我的墓志铭,并不是说我多么喜欢那路东西,只是想,如果要的话最好要什么?要的话,最好由我自己来选择。我看好《再别康桥》中的一句:我轻轻地走,正如我轻轻地来。在徐志摩先生,那未必是指生死,但在我看来,那真是最好的对生死的态度,最恰当不过,用作墓志铭再好也没有。我轻轻地走,正如我轻轻地来,扫尽尘嚣。
但既然这样,又何必弄一块石头来作证?还是什么都不要吧,墓地、墓碑、花圈、挽联以及各种方式的追悼,什么都不要才好。让寂静,甚至让遗忘,去读那些诗句。我希望“机长”走到我面前时,我能镇静地把这样的遗言交给他。但也可能并不如愿,也可能“筛糠”。就算“筛糠”吧,讲好的遗言也不要再变。
有一回记者问到我的职业,我说是生病,业余写一点东西。这不是调侃,我这48年大约有—半时间用于生病,此病未去彼病又来,成群结队好像都相中我这身体是一处乐园。或许“铁生”二字暗含了某种意思,至今竟也不死。但按照某种说法,这样的不死其实是惩罚,原因是前世必没有太好的记录。我有时想过,可否据此也去做一回演讲,把今生的惩罚与前生的恶迹一样样对照着摆给——比如说,正在腐败着的官吏们去作答告?但想想也就作罢,料必他们也是无动于衷。
生病也是生活体验之一种,甚或算得一项别开生面的游历。这游历当然是有风险,但去大河上漂流就安全吗?不同的是,漂流可以事先做些准备,生病通常猝不及防;漂流是自觉的勇猛,生病是被迫的抵抗;漂流,成败都有一份光荣,生病却始终不便夸耀。不过,但凡游历总有酬报:异地他乡增长见识,名山大川陶冶性情,激流险阻锤炼意志,生病的经验是一步步懂得满足。发烧了,才知道不发烧的日子多么清爽。咳嗽了,才体会不咳嗽的嗓子多么安详。刚坐上轮椅时,我老想,不能直立行走岂非把人的特点搞丢了?便觉天昏地暗。
等到又生出褥疮,一连数日只能歪七扭八地躺着,才看见端坐的日子其实多么晴朗。后来又患“尿毒症”,经常昏昏然不能思想,就更加怀恋起往日时光。终于醒悟:其实每时每刻我们都是幸运的,因为任何灾难的前面都可能再加一个“更”字。
(摘编自《病隙碎笔》,有删改)
文本二:
史铁生的语出惊人并不表现为壮怀激烈与慷慨陈词,他总是很平静甚至很低调地写一些平实的文章,然后让你大吃一惊。这有点像有人用近乎耳语的声音,宣布与大伙生命相关的消息,并不因为其音量小而被忽视。比如他在《我与地坛》里对我们说:“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史铁生的苦难是显而易见的,不仅因为他有一具残疾的身体,更因为他有一个健全过人的大脑。这么多年来,他在轮椅上年复一年地沉思默想,度过绝望的青年生活,也成熟了他中年的深厚思想。沉思本来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一切沉思必定是忧郁的,何况如史铁生这样从第一天得知自己将永远不能再站立起来的时候,就一刻也不能停顿地冥思苦想着的人。这时候,我们忘了在人的生命活动中,唯沉思的时刻,才是敏锐富有,也是最强大的时刻,这大约是我们每个人都能体验到的,只是由于肢体的完整,由于行动的灵便,由于俗务的纠缠,更由于欲望的步步紧逼,沉思的机会于我们正变得越来越少。史铁生则不然,他有的是机会让自己强大,尽管他被迫为此付出高昂的代价。唯其强大,才可能这样平实地谈论死亡:既不夸张对它的向往,也不回避它的到来,就像一位操心家务的农夫,安排惊蛰开犁、清明下种的农事,也预告秋季的收成一样寻常。
史铁生当然算得上是经历过绝境了,绝境从来是这样,要么把人击垮,要么使人归于宁静。
(摘编自蒋子丹《宁静的史铁生》,有删改)
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本一精选史铁生有关命运、身体、职业、生病的笔记,看似玄虚高论,实则字字珠玑,蕴含着他本人的生存体验和生命感悟。
B.文本一的写作时间是在史铁生罹患尿毒症之后,虽然字里行间充满着病隙间的碎念杂语,但行文中看不到丝毫因病痛折磨的个体哀吟。
C.史铁生的创作不追赶时髦,亦不故步自封,他融合古今,将现实主义、现代主义等创作手法信手拈来,只为符合自己心魂探索的需要。
D.“任何灾难的前面都可能再加一个‘更’字”,史铁生将生病比作游历,始终以一种乐观健康的心态来笑对病痛所施予的种种磨难。
7. 下列对文本二相关内容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史铁生是经常能给我们以惊异的一位作家,主要是因为他很平静甚至很低调地写一些与读者生命相关的消息,音量虽小却思想深厚。
B.凡是个体生命中必须正视的问题和必须开解的难题,史铁生都没有回避与躲闪,而是调动了生命的全部激情与智慧给予解答。
C.因为疾病带来的生存体验,使得史铁生对自己的精神境况有了更为细微与深刻的梳理,他敢于直视灵魂深处的孱弱,平实谈论死亡。
D.史铁生从生命的困惑与生病的痛苦出发,以轻松安详的笔调启迪人们重新寻获健康的心态和向上的精神,以缓解厄运带来的精神刺痛。
8. 文本二中,作者自言“在人的生命活动中,唯沉思的时刻,才是敏锐富有,也是最强大的时刻”,“富有”和“强大”在文本一中是如何体现的?请简要分析。(6分)
9. 2005年,饱受疾病折磨的史铁生凭借《病隙碎笔》斩获了鲁迅文学奖散文奖。他在颁奖后说:“困境的本质对于人的伤害是一样的,如果不去寻找生命的意义,生命就没有意义。”对于这种说法,你是否同意?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0至14题。
建安四年,扬州贼帅郑宝欲略居民以赴江表,以淮南刘晔,高族名人,欲劫之使唱此谋,晔患之。会曹操遗使诣州,有所案问,晔要与归家。宝来候使者,晔留与宴饮,手刃杀之,斩其首以令宝军,其众数千人皆服,推晔为主。晔以其众与庐江太守刘勋,勋怪其故。晔曰:“宝无法制,其众素以钞略为利。仆宿无资,而整齐之,必怀怨难久,故以相与耳!”孙策恶勋兵强伪卑辞以事勋曰上缭宗民数欺鄙郡欲击之路不便上缭甚富实愿君伐之请出兵以为外援且以珠宝赂勋勋大喜外内尽贺刘晔独否勋问其故,对曰:“上缭虽小,城坚池深,攻难守易,不可旬日而举也。兵疲于外而国内虚,策乘虚袭我,则后不能独守。是将军进屈于敌,退无所归。若军必出,祸今至矣。”勋不听,遂伐上缭,至海昏。时策闻勋在海昏,自与领江夏太守周瑜将二万人袭皖城,克之,得勋妻子及部曲三万馀人。勤北归曹操,晔随之。建安二十年,魏公操克汉中,丞相主簿司马懿言于操曰:“刘备以诈力虏刘璋,蜀人未附,而远争江陵,此机不可失也。”操曰:“人苦无足,既得陇,复望蜀邪!”刘晔曰:“刘备,人杰也,有度而迟;得蜀日浅,蜀人未恃也。今破汉中,蜀人震恐,其势自倾。以公之神明,因其倾而压之,无不克也。若小缓之,诸葛亮明于治国而为相,关羽、张飞勇冠三军而为将,蜀民既定,据险守要,则不可犯矣。今不取,必为后忧。”操不从。居七日,蜀降者曰:“蜀中一日数十惊,守将虽斩之而不能安也。”操问晔曰:“今尚可击不?”晔曰:“今已小定,未可击也。”乃还。
(节选自《资治通鉴·汉纪》)
10.下列对文中画框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孙策恶勋兵强伪/卑辞以事勋曰/上缭宗民数欺/鄙郡欲击之/路不便/上缭甚富实/愿君伐之/请出兵以为外援/且以珠宝赂勋/勋大喜/外内尽贺/刘晔独否/
B.孙策恶勋兵强/伪卑辞以事勋曰/上缭宗民数欺鄙郡/欲击之/路不便/上缭甚富实/愿君伐之/请出兵以为外援/且以珠宝赂勋/勋大喜/外内尽贺/刘晔独否/
C.孙策恶勋兵强伪/卑辞以事勋曰/上缭宗民数欺鄙郡/欲击之/路不便/上缭甚富实/愿君伐之/请出兵以为外援/且以珠宝赂勋/勋大喜/外内尽贺/刘晔独否/
D.孙策恶勋兵强/伪卑辞以事勋曰/上缭宗民数欺/鄙郡欲击之/路不便/上缭甚富实/愿君伐之/请出兵以为外援/且以珠宝赂勋/勋大喜/外内尽贺/刘晔独否/
11.下列对文中加粗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劫之指胁迫刘晔,“劫”字与《红楼梦》中“又不知过了几世几劫”的“劫”字含义不同。
B.案问指查办审问,“案”字与《聊斋志异·促织》“成妻纳钱案上”的“案”字含义不同。
C.若军指你的军队,“若”字与《陈涉世家》“若为佣耕,何富贵也”的“若”字含义相同。
D.不听指不听取、不接受意见,“听”字与《陈情表》中“听臣微志”的“听”字含义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郑宝想要裹胁百姓到长江以南,希望借助刘晔的地位和名望来达成目的,刘晔冷静应对,邀请郑宝到自己家中宴饮,并趁机杀死了他。
B.刘晔头脑清醒,他解除自我危机后,没有贸然将郑宝的部下收为己用,因为他知道对他们进行整编,必然会引起怨恨,局面难以持久。
C.刘晔洞察时局,他能看出孙策求盟背后潜藏的危机,积极劝阻刘勋讨伐上缭;也了解蜀地君臣的特点,知道蜀地安定之后攻蜀的忧患。
D.刘备初占蜀中就远行夺取江陵,刘晔劝谏曹操在蜀地人心未定之时主动出击,免留后患,可惜曹操并未采纳他的意见而错失伐蜀良机。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晔以其众与庐江太守刘勋,勋怪其故。
(2)以公之神明,因其倾而压之,无不克也。
14.刘晔阻止刘勋讨伐上缭的理由有哪些?请简要概括。(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5至16题。
贫女
秦韬玉①
蓬门未识绮罗香,拟托良媒益自伤。
谁爱风流高格调,共怜时世俭梳妆②。
敢将十指夸针巧,不把双眉斗画长。
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
【注】①秦韬玉,唐代诗人,少有词藻,工歌吟,却累举不第,后投靠宦官田令孜,充当幕僚,官丞郎,判盐铁。②共怜时世俭梳妆:当时妇女的一种妆扮。称“时世妆”,又称“俭妆”。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蓬门未识绮罗香,拟托良媒益自伤”,主人公的独白从姑娘们的家常——衣着谈起,自己生在蓬门陋户,未有绫罗绸缎沾身。因为贫穷,已是待嫁之年,却总不见媒人前米问津。
B.“谁爱风流高格调,共怜时世俭梳妆”,从客观上看,当时的社会上,人们竞相追求时尚风流,没有谁来欣赏我不同流俗的高尚情操,纵使良媒能托,亦知佳偶难觅。
C.“敢将十指夸针巧,不把双眉斗画长”,就主观而论,贫女有一双巧手,针线活出众,虽不敢在人前夸口;却也决不迎合流俗,把两条眉毛画得长长的去同别人争妍斗丽。
D.诗人刻画贫女形象,既没有凭借景物气氛和居室陈设的衬托,也没有相貌衣物和神态举止的描摹,而是把她放在与社会环境的矛盾冲突中,通过独自揭示她内心深处的苦痛。
16. “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是千古名句,说说诗人借此表达了怎样的情感。(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牧《阿房宫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指出秦的纷奢建立在对人民的剥削和掠夺基础之上,并且挥霍无度,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2)白居易《琵琶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琵琶女在调弦试音之时就已显露深情,以此烘托琵琶女技艺高超。
(3)范仲淹《渔家傲·秋思》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了延州环境特点,又涉及对西夏的军事斗争。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至20题。
我不知道那些花草真叫什么名字,人们叫他们什么名字。我记得有一种开过极细小的粉红花,现在还开着,但是更极细小了,她在冷的夜气中,瑟缩地做梦,梦见春的到来,梦见秋的到来,梦见瘦的诗天将眼泪擦在她最末的花瓣上,告诉她秋虽然来,冬虽然来,而此后接着还是春,蝴蝶乱飞,蜜蜂都唱起春词来了。她于是一笑,虽然颜色冻得红惨惨地,仍然瑟缩着。
枣树,他们简直落尽了叶子。先前,还有一两个孩子来打他们别人打剩的枣子,现在是一个也不剩了,连叶子也落尽了。他知道小粉红花的梦,秋后要有春;他也知道落叶的梦,春后还是秋。他简直落尽叶子,单剩干子,然而脱了当初满树是果实和叶子时候的弧形,欠伸得很舒服。但是,有几枝还低亚着,护定他从打枣的竿梢所得的皮伤,而最直最长的几枝,却已默默地铁似的直刺着奇怪而高的天空,使天空闪闪地鬼 眼;直刺着天空中圆满的月亮,使月亮窘得发白。
文中写“极细小的粉红花”和“枣树”,分别用了“她”和“他”,这样写有什么好处?(3分)
文中画横线的部分用了什么叙事人称?取得了怎样的表达效果?(4分)
文中画框线的部分除了排比以外还使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请结合原文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至22题。
在我国传统手工染色技术中,靛蓝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荀子《劝学》中所说的“青”①__________,而“蓝”则是指蓼蓝这类能提取靛蓝的植物。
靛蓝属于吲哚类天然染料,②__________,对织物纤维更没有亲和力,常规的染色方法不能使其着色。这就需要先把靛蓝用水稀释,往染缸里加入石灰或其他碱性物质,再在染液中慢慢加入米酒或酒糟,让其中的微生物帮助染液发酵,将靛蓝变成蓝绿色的靛白。靛白再与碱性溶液发生反应,③__________。隐色体比靛蓝“乖巧”,不仅能溶于水,也更容易上染棉麻纤维。将织物在染液中浸泡一段时间,然后捞出晾晒,在阳光和空气的作用下,黄绿色的隐色体经过氧化恢复成靛蓝,漂亮的蓝色就可以在织物上“重生”了。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意思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6分)
请用简洁的文字,概述用靛蓝染色的全过程,不超过50个字。(3分)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孟子曰:“饥者甘食,渴者甘饮,是未得饮食之正也,饥渴害之也。”在饥渴时得饮可能反而得不到“饮食之正”。人常在渴求中得到事物,但渴求有时反而让人看不到事物的真正面目,品不到事物的真正内涵,体会不到事物真正的趣。
你读了上面材料后有什么感触?请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思考与认识。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符合文体特征;不得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