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图县第一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度高二月考
语文试卷
一、
本试卷分第1卷和第IⅡ卷两部分,本试卷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1(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随若虚拟生存和虚拟交往成为社会观照,技术与文化的交互关系进-步产生作用,促进文明的虚拟
化,将物质世界中的实体存在转化为虚拟信息单元。对个体来说,数字化肤射的“虚拟实体”不仅可以为
网络服务提供更多的动态依据,更重要的是成为人的数字化生存的一种新形态,作为原始居民的虚拟数字
人成为文化沟通的桥梁,将以崭新的形态完成文化传承,促进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进程。
从古至今,中华民族文化一脉相承,在社会实发中不断创新发展。虚拟数字人的非实体性和人格化特
征使之能够适应各种不同的场景设计需要,随着不断探索的创景模式拓展,虚拟数字人的表演舞台也随着
扩大,对于虚拟数字人而言,文化继承与缠变是相件相生的。新兴技术对现实生活的冲击推动着技术的进
步,以及对文化的理性省思。虚拟数字人强大的流量和传福力推动着传统文化为大众所熟知,崭新的生成
形态使得传统文化以焕然一新的面貌出现在大众的视野。虚拟数字人以其非实体性、可控性,具有广阔的
创意空间,无论是在商业资本的主导下商品性的文化宣传,还是浅层面的沉浸式视觉体验,其形成过程都
是一种创新的实践过程,都能够与当下社会文化发展结合。这种新的文化形态的构建,是普通大众广泛参
与的促进传统文化现代化进程的深度介入,其形成过程也是文化形态多样性的形成过程。
在拥抱新技术的同时,虚拟数字人的文化传承也需要注意泛商业营销而忽视核心价值观的挖掘,尤其
是在品牌营销的各种广告中,貌似是传统文化的化用,实则基于自身商业价值的特质。如果把握不好度,
就成为媚俗、背离现实的商业宣传,对文化传承流于形式的追逐而并非内在精神内涵的挖掘,没有触及其
核心价值观,难以在实践中真正弘扬民族文化的精华,达到教化、提升人们文化涵养的目的。同时,在国
风虚拟数字人的人物构建上,往往出现人设类似、内容创意同质化的现象。这一现象正说明了对传统文化
认识浮于表面,仍旧处于普及式传播的阶段,对角色本身的视觉设计超出其精神内涵,不能在根本上承担
起文化传承的角色。因此,虚拟数字人的文化传承,针对某一文化领域进行深耕是必要措施,同时还要基
于整个社会对传统文化的充分了解之上,培养出广泛的大众审美取向。
(节选自王超群、张捷《虚拟数字人在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中的应用研究》)
材料二:
“作为戏曲艺术挺进二次元领域的新尝试,秦筱雅的出现给传统文化带来时尚包装,让古老艺术迸发
时代新音,找到了与当代观众沟通的新方式。”西安演艺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寇雅玲说。
1/4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1.(3分)B(B偷换对象,应该是“促使传统文化”)
2.(3分)A(B项“能有效推动文化发展”过于绝对。C项“偏离”曲解文意。D项前后两句逻辑混乱)
3.(3分)C(材料一观点是“虚拟数字人成为文化沟通的桥梁,促进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进程"。A项与传统文化无关。B项与虚拟数字人无关。D项媚俗,不能体现“促进")
4.(4分)①有新闻价值,虚拟人题材紧扣时代热点,能够引发读者关注热情。②报道角度新颖,从秦筱雅这一虚拟人形象的创作理念和塑造过程角度进行报道,引人入胜。③有具体真实的细节,文中通过数字对比和设计细节体现秦筱雅的塑造之难,具有可信度。④表现形式活泼,在客观报道中融入人物访谈,使表现形式多样化。(任选2点,每点2分)
5.(4分)文化传承的源头活水是传统与时尚的融合,即“守正与创新”。一方面新技术扎根传统文化,汲取精神内涵,在文化深耕中完成文化传承;二是创新表达形式,通过虚拟人助力传统文化摆脱既定印象标签,吸引年轻群体关注,以崭新的形态完成文化传承。(每点2分)
6.C(路子即路数、风格,此处指“我”的小说的创作理念没有得到看过的长者的认可)
7.B(错在严厉苛刻,)
8.①孙犁的孤傲:与众不同的个性,不因外界传言而改变自身的生活方式,与其他老师以“路子”为由打压年轻作家相比,他一心肯定新人、扶持新作品;种地的院子、清冷的房间和需要缝补的窗户等落寞的生活环境也反衬出孙梨的孤傲。②孙犁的谦逊:对待同行新人态度随和,戴着套袖亲力亲为参加生活劳动写作:与作者铁凝的少年轻狂与大言不惭相比更加凸显了孙梨的谦逊质朴,绝无矫饰。③文人的孤傲是坚持做人原则的气度,谦逊是对待普通人和普通事的亲和的态度:这两者完美地结合在孙犁身上,展现了他鲜明的个性特点。(6分,一点3分)
9.①文本一是回忆性散文,允许艺术性虚构:文本二是人物传记,强调真实。②文本一运用环境描写、细节描写等多种表现手法,采用第一人称视角塑造了孙梨这一艺术形象:文本二以史实等为基础,客观评述了孙梨的杰出贡献。③文本一以记叙为主,在记叙中穿插描写与抒情:文本二援引史料与事实,以议论为主,兼具抒情。(6分,一点2分)
【答案】
10. DHO 11. C 12. B
13.(1)想要做个清官,遵纪守法,忠于职守,最终到死都不敢做非法之事。
(2)按照楚国的习俗,功臣两代之后便要收回爵禄,只有孙叔敖(的封地)独存。
14. ①作为家长,他为后世谋荫蔽,嘱咐儿子请求得到贫瘠的封地;②作为谋臣,他忠正廉洁,奉公行事,尽心尽力辅佐楚王称霸;③作为伯乐,他知人善用,很早就能发现优孟的贤能并善待他。
15.(3分)C("前六句诗中无‘我’"错)
16.(6分)相同点:两联都借助外在事物如“鱼虾”"鸡犬"“高浪""风树”等间接写雨势之大。不同点:本诗颈联从听觉角度,把雨声比作吹瓮盎之声和玉器相击之声,突出风雨之大:"龙卷"两句从视觉角度,写出了鱼虾随风雨而落、人随鸡犬上墙的情景,以夸张的手法和幽默的态度描写出狂风怒卷、雨大水深之态。(相同点2分,不同点每点2分,超然客公众号意思对即可)
17(1)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
(2)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殴日日来。
(3)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18.①流光溢彩(熠熠生辉、光彩夺目) ②浮想联翩(思潮起伏、遐思迩想) ③人山人海(水泄不通、摩肩接踵)
【解析】①处描写灯火映照下大唐不夜城的景象,应填与“灯火映照”情境一致的成语。②处描写“不倒翁小姐姐团扇轻摇,圆旋飘飞”的景象给人带来的感受,且应和“思接敦煌”呼应。③处后面描写广场上热闹非凡的景象,人多才可能如此热闹,所以可以填表现人多的成语。
19.a处运用整句(排比句),节律明快,从多个角度丰富了大唐不夜城的历史与文化内涵;b处运用散句,灵活生动,写出了游客的幸福与快乐。
20.虽然她在“元宵节猜灯谜”和“中秋赏月”情节中没有出场,但这些情节也都预示着重要的事情即将发生,并以“谶语”的形式关联贾府未来的命运。(三个句子正确各1分,与上下文衔接顺畅1分。)
21.节日的喜庆气氛与家族、个人的悲剧命运相互作用,形成了戏剧性的张力,丰富了《红楼梦》美学意蕴。(“通过”缺主语,“提升……意蕴”搭配不当,改对一处得1分,改对两处得3分。)
22.①这是写贾宝玉的词,在常人眼中他不才不贤、难堪大任,是封建社会的叛逆者,与世俗格格不入,最终出家。②这是探春的判词,探春才干出众,但偏生于贾府没落之时,且为庶出,最终免不了远嫁的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