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高考真题】2023年高考历史真题试卷(全国甲卷)
一、选择题
1.(2023·全国甲卷)西周分封制下,诸侯国君爵位由高到低称为公、侯、伯、子、男。楚国先祖在西周初被封以“子男之田”。春秋时期,楚国国君自称为王,称霸中原,争当华夏盟主,孔子编撰《春秋》,仍坚持称楚王为“楚子”。孔子此举目的是( )
A.实录历史事实 B.提升周王权威
C.维护等级秩序 D.强调文化差异
【答案】C
【知识点】孔子及其思想主张
【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春秋》具有一定的文学色彩,并非是对历史事实的实录,排除A;
B、结合所学知识,材料并不是强调周天子的权威,排除B;
C、结合所学知识,据材料“ 西周分封制下,诸侯国君爵位由高到低称为公、侯、伯、子、男。 ”“孔子编撰《春秋》,仍坚持称楚王为‘楚子’”可知,春秋时期分封等级秩序不断遭到破坏。孔子的核心主张是恢复周礼,说明孔子编撰《春秋》的目的是维护等级制度,故C正确;
D、结合所学知识,材料未涉及诸侯之间存在文化差异的信息,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孔子的思想主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2.(2023·全国甲卷)在中国古代,自然环境、社会生产状况、国家政策、灾害以及战乱,都会对人口的区域布局产生影响。下图显示了两汉间江浙一带与湘江流域人口增长的巨大差异,能够解释这种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土地兼并程度 B.经济发展水平
C.人口自然增长 D.移民流入数量
【答案】B
【知识点】东汉的兴衰
【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信息无法得出土地兼并对人口变化的影响,排除A;B、结合所学知识,据图示可知,西汉末年至东汉初年,北方战乱频繁,大量人口南迁,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发展,推动了人口的增长,说明东汉时期南方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是人口增加的主要因素,故B正确;
C、结合所学知识,公元140年,湘江流域的户数、口数相较于公元2年出现大幅增长,这是人口的非自然增长现象,排除C;
D、结合所学知识,材料无法印证移民数量与图片中人口信息的变化情况,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汉代江浙地区人口数量变化的主要原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和历史解释素养。
3.(2023·全国甲卷)民众日常生活能够反映时代特点。下列情景中,可能出现于北宋都城市民日常生活中的是( )
A.早晨在家喝红薯玉米粥 B.晚上去夜市听人说书
C.到指定市场用银元购物 D.出门时穿件黄色棉袍
【答案】B
【知识点】宋元时期的商业发展;宋元时期的社会变化
【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明代后期,红薯和玉米等美洲农作物传入中国,排除A;B、结合所学知识,北宋时期商业活动打破了市坊界限、时空限制,北宋都城市民日常生活存在晚上去夜市听人说书的情况,故B正确;
C、结合所学知识,银元起源于15世纪的欧洲,是银本位制国家的主要流通货币,于明代时期流入中国,排除C;
D、结合所学知识,宋朝仁宗之时规定不准一般人身着黄色为底色和配图花样,棉花在元朝得到大力推广,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识记宋代时期的商业发展状况,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4.(2023·全国甲卷)明代很多熟读儒经而从事商业活动的人,秉持“虽终日作买卖,不害其为圣为贤”的信条。尽心于实践“圣人之学”。与这种社会行为最契合的思想观念是( )
A.“百姓日用即道” B.“心外无物”
C.“存天理,灭人欲” D.“工商皆本”
【答案】A
【知识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据材料“虽终日作买卖,不害其为圣为贤”可知,虽然自己为了利益去行商,但是有自己的原则,即利己又利人,不害己害人,这样能做到就是圣贤有道德的人。百姓日用即道是中国明代思想家王艮提出的哲学命题,王艮主张从日常生活中寻求真理,要求统治者把满足群众穿衣吃饭作为第一需要,把“百姓”和“圣人”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读经和做生意不违背,亦儒亦商,儒商是也,故A正确;B、结合所学知识,心外无物属于心学的内容,强调内心的自我修养,不符合题意,排除B;
C、结合所学知识,“存天理,灭人欲”属于理学家的主张,强调防范个人欲望的过度膨胀,追寻维护社会、道德、政风和民风的和谐与美好,排除C;
D、结合所学知识,工商皆本是明末进步思想家黄宗羲的经济主张,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明代时期儒学对商业活动的影响,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5.(2023·全国甲卷)清末,陈去病在《论戏剧之有益》一文中说:“此其奏效之捷,必有过于劳心焦思,孜孜矻矻以作《革命军》《驳康书》《黄帝魂》《落花梦》《自由血》者殆千万倍。”他号召青年人投身戏剧。这反映出( )
A.传统戏曲的演出逐渐衰落
B.戏剧开始由愉悦达官显贵转向民众
C.戏剧成为宣传革命的手段
D.反清书籍宣传革命思想的作用弱化
【答案】C
【知识点】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
【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体现不出传统戏曲的演出逐渐衰落的信息,排除A;B、结合所学知识,“戏剧开始由愉悦达官显贵转向民众”与题干信息无关,与史实不符,排除B;
C、结合所学知识,据材料“他号召青年人投身戏剧”可知,陈去病主张通过戏剧的方式宣传革命思想,这有助于革命思想的传播,故C正确;
D、结合所学知识,材料并未强调反清书籍对革命思想宣传的弱化,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清末革命思想的宣传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6.(2023·全国甲卷)有学者认为,绅商是一个新兴的社会阶层,主要活跃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他们已开始接触和使用新的资本主义营运方式,生活方式和思想意识开始带有近代趋向,但在很多方面依然非常守旧和传统。这可用于说明当时中国( )
A.绅商是社会转型的主要阻力 B.“尊士贱商”的积习遭弃
C.传统社会阶级结构已被颠覆 D.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
【答案】D
【知识点】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
【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 近代中国社会转型的主要阻力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材料并未强调绅士阶层阻碍了近代中国社会的转型,排除A;B、结合所学知识,“尊士贱商”是历代封建统治者采取的政策,体现的是尊崇士人,打压商人的态度。材料无法得出“尊士贱商”观念遭到遗弃的信息,排除B;
C、结合所学知识,自然经济在近代中国经济结构中始终占据主导地位,传统的社会阶级结构仍然主要是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并未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排除C;
D、结合所学知识,据材料“绅商是一个新兴的社会阶层,……开始接触和使用新的资本主义营运方式”可知,体现了绅商阶层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特点,结合所学可知,绅商阶层是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重要组成部分。材料“生活方式和思想意识开始带有近代趋向”说明绅商阶层的出现具有一定的进步性;“但在很多方面依然非常守旧和传统”说明绅商阶层仍然保留着浓厚的封建传统。由此可见,绅商阶层的特征印证了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故D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近代绅商阶层的特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7.(2023·全国甲卷)中国共产党在成立之初就注重增强阶级基础。中共一大在讨论今后的工作时,“决定集中我们的全部精力组织工厂工人……鉴于我们的党至今几乎完全由知识分子组成,所以代表大会决定要特别注意组织工人”。这反映出当时( )
A.革命统一战线建立 B.民主革命纲领开始制定
C.党的中心任务确立 D.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形成
【答案】C
【知识点】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1924年至1927年第一次国共合作建立了革命统一战线,进行了国民革命运动,排除A;B、结合所学知识,1922年中共二大制定了党的民主革命纲领,这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排除B;
C、结合所学知识,据材料“决定集中我们的全部精力组织工厂工人……鉴于我们的党至今几乎完全由知识分子组成,所以代表大会决定要特别注意组织工人”可知,中共一大通过的《关于当前实际工作的决议》,确定党成立后的中心任务是组织工会和教育工人,领导工人运动,对党领导工人运动的任务、方针、政策和方法都提出了规定或要求,故C正确;
D、结合所学知识,1927年9月毛泽东创建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逐渐形成了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识记理解中共一大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8.(2023·全国甲卷)1943年,中共中央指出,“提高妇女的政治地位、文化水平、改善生活,以达到解放的道路,亦须从经济丰裕与经济独立入手”。这一决定的实施( )
A.促进妇女彻底摆脱封建束缚 B.有利于抗日根据地政权巩固
C.扩大了陕甘宁边区阶级基础 D.适应党的工作重心转移需要
【答案】B
【知识点】抗日战争的敌后战场
【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 促进妇女彻底摆脱封建束缚”表述不准确,排除A;B、结合所学知识,据材料“1943年,……提高妇女的政治地位、文化水平、改善生活,以达到解放的道路,亦须从经济丰裕与经济独立入手”可知,抗日战争后期,通过土地改革,妇女的经济地位得到提高,这有利于动员广大妇女投身抗战,进一步巩固抗日根据地,故B正确;
C、结合所学知识,陕甘宁边区的阶级基础包括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外,还包括了其他一切愿意抗日的阶级、阶层,妇女包含在内。材料无法得出陕甘宁边区的阶级基础得到扩大的结论,排除C;
D、结合所学知识,1949年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在西柏坡召开,大会提出将党的工作重心从农村转移到城市,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抗日战争时期根据地建设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9.(2023·全国甲卷)共和之前的古罗马部分诉讼中,败诉方须将用于担保的牛羊祭神,以赎伪誓之罪。担保的牛羊多超出诉讼物价值,且影响农牧生产。共和国早期,败诉方改向国家缴纳罚金,到公元前3世纪末,罚金已无足轻重。这一变化表明罗马共和国时期( )
A.系统完备的罗马法体系形成 B.法律注重保护公民的利益
C.法律事务受到神权严格控制 D.贵族对法律的解释权扩大
【答案】B
【知识点】古罗马文化及其影响
【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公元六世纪,查士丁尼组织编纂了《民法大全》,标志着系统完备的罗马体系形成,排除A;B、结合所学知识,据材料“共和国早期,败诉方改向国家缴纳罚金,到公元前3世纪末,罚金已无足轻重。”可知,罗马共和国时期败诉方向国家缴纳的罚金逐渐变得无足轻重,说明败诉方承担的诉讼成本减少,体现了法律对公民利益的维护,故B正确;
C、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体现不出神权统治对法律事务的影响,排除C;
D、结合所学知识,材料未涉及贵族对法律解释权扩大的信息,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识记理解罗马共和国时期的法律特征,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10.(2023·全国甲卷)西方某一文学思潮挑战和反叛了强调“主观”“创造”“情感”“想象”的文学成规,主张科学理性精神,刻意追求“客观”“写实”。据此可知,该文学思潮属于( )
A.古典主义 B.浪漫主义 C.现实主义 D.现代主义
【答案】C
【知识点】工业革命的影响
【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古典主义文学产生于十七世纪的欧洲,政治上服从于当时绝对君权的统治,在创作中推崇理性,反对个人感情的自由表达,大量采用古希腊罗马文学中的题材,排除A;B、结合所学知识,浪漫主义既反对资本主义社会中残存的封建因素,同时对资产阶级本身所造成的种种罪恶现象有所揭露,寄希望于未来,表现手法上体现夸张、想象瑰丽;创作风格上,构思丰富、情节起伏,排除B;
C、结合所学知识,据材料“强调‘主观’‘创造’‘情感’‘想象’的文学成规,主张科学理性精神,刻意追求‘客观’‘写实’。”可知, 现实主义侧重如实地反映现实生活,客观性较强。它提倡客观地、冷静地观察现实生活,按照生活的本来样式精确细腻地加以描写,力求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故C正确;
D、结合所学知识,现代主义文学具有反理性、反传统的特征,属于20世纪资本主义文化的一部分,这种文学不主张用作品去再现生活,而是提倡从人的心理感受出发,表现生活对人的压抑和扭曲,在现代主义文学作品中,人物往往是变形的,故事往往是荒诞的,主题往往是绝望的,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识记理解现实主义文学的特征,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11.(2023·全国甲卷)有学者认为,巴黎公社工人制造了一个断裂,历史的连贯性步伐在这里戛然而止。它宣告了工人阶级可以通过自己的能力来缔造一个新的世界。这里的“断裂”是指( )
A.资本主义社会的法则被颠覆 B.工业革命彻底改变人们生活
C.空想社会主义的第一次尝试 D.封建保守势力复辟梦想破灭
【答案】A
【知识点】巴黎公社
【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该学者认为这个断裂是因为历史的连贯性被打断,工人阶级可以通过自己的能力来缔造一个新的世界。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宣告了无产阶级专政的一个新世界,颠覆了资本主义社会所创造的法则,故A正确;B、结合所学知识,“工业革命彻底改变人们生活”表述不准确,工业革命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排除B;
C、结合所学知识,空想社会主义理论诞生后,欧文(和谐公社)等空想社会主义者进行了最早的尝试,排除C;
D、结合所学知识,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一次伟大尝试,与封建保守势力无关,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巴黎公社的影响,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12.(2023·全国甲卷)1952年,美国对菲律宾启动了蔬菜种子项目,次年升级为“民主种子”项目,该项目将募集或低价购买的蔬菜种子在菲律宾农村分发并给予种植指导,同时将西方观念传播给受助的菲律宾民众。美国“民主种子”项目的实施( )
A.反映两极格局形成后美苏对抗的升级
B.旨在促进菲律宾经济发展与观念变革
C.推动了亚非拉地区的民族独立与解放
D.凸显了对第三世界地区的宣传与争夺
【答案】D
【知识点】冷战的原因及主要表现
【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1955年两极格局正式形成,材料体现不出美苏对抗升级的信息, 排除A;B、结合所学知识,美国对菲律宾的援助是为了宣传西方观念,壮大资本主义阵营的力量,并不是旨在促进菲律宾经济的发展,排除B;
C、结合所学知识,材料无法得出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发展的信息,排除C;
D、结合所学知识,美国该项目在分发种子的同时把西方的观念传播给受助的民众,说明美国注重西方观念的宣传,体现了冷战时期美国加强对第三世界的宣传与争夺,故D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识记理解美苏冷战时期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二、非选择题
13.(2023·全国甲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塞尔登中国地图》长160厘米,宽96.5厘米,采用中国古代风景画手法,使用汉字标注,并采用上北下南方位,同时标识了欧洲风格的罗盘和比例尺条。图中明朝信息最为丰富,北京城、黄河、各省边界等都有详细描绘。但却仅位于地图左上部分,中国南海前所未有地占据了中央位置。地图展现了东亚和东南亚全貌,覆盖了西起印度洋、北抵日本海、东南达印尼中部诸岛的广大地区。该地图瞻观性较高,但它并非一幅中国传统的陆地舆图,而更可能是一幅航海路线图。这些航线以中国南部的泉州与漳州港为起点,形成一个网络、最远可达地区最西端的印度于利于特港。图中还标注了如何前往也门、阿曼和霍尔木兹海峡。有学者根据图中信息判定,该地图为明末中国人所绘。
该地图后被英国东印度公司的约翰·萨利斯获得,辗转落到了约翰·塞尔登(1584—1654)手中。塞尔登是英国律师,下议院议员,东方学家,是对波斯、阿拉伯以及中国的相关知识感兴趣的英国学者之一。在他那个年代,海洋是全世界关注的焦点。塞尔登比同时代的人更敏锐地察觉到,自己生活在一个正经历海洋变迁的时代。他主张海洋在某些特定情况下,可以由国家行使管辖权。在去世前夕,他将该地图捐赠给母校牛津大学博德利图书馆,《塞尔登中国地图》的名字也由此而来。
——摘编自(加)卜正民著《塞尔登的中国地图:重返东方大航海时代》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世界近代史知识,简析这幅地图流传到英国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学者判断这幅地图为中国人所绘制的依据,以及该地图的意义。
【答案】(1)[参考答案]背景:英国建立了君主立宪制,确立了资产阶级民主代议制;欧洲主要国家对外进行殖民扩张,在世界范围内大肆掠夺财富;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早期资产阶级力量逐渐壮大;启蒙运动兴起;新航路开辟,航海技术的进步;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和贸易往来日益密切,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进一步发展。
(2)[参考答案]依据:地图的内容使用中国古代绘画手法,使用汉字标注;采用中国传统上北下南的方位标注,有关明朝的内容最为丰富;以中国南海为中心;航线网络以中国的泉州和漳州港为起点。意义:有助于了解中国明朝后期的对外经贸往来;为了解当时中国和东亚、东南亚甚至其他地区的地理状况提供了较为翔实的资料;冲击了中国传统的对于世界的认知;有利于研究当时的中外交往,加强了中外交流。
【知识点】古代中西方商业贸易及影响;世界市场的形成;商品流动与文化交流国际化的联系
【解析】【分析】(1)设问是简析这幅地图流传到英国的背景。
根据材料“图中明朝信息最为丰富,北京城、黄河、各省边界等都有详细描绘。”“有学者根据图中信息判定,该地图为明末中国人所绘。”“该地图后被英国东印度公司的约翰·萨利斯获得,辗转落到了约翰·塞尔登(1584—1654)手中。”及所学可知,《塞尔登中国地图》流传到英国的时间大约在17世纪左右。
结合所学可知,分别从新航路的开辟、早期殖民扩张、资产阶级革命、启蒙运动等方面分析说明,例如:英国建立了君主立宪制,确立了资产阶级民主代议制;欧洲主要国家对外进行殖民扩张,在世界范围内大肆掠夺财富;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早期资产阶级力量逐渐壮大;启蒙运动兴起;新航路开辟,航海技术的进步;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和贸易往来日益密切,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进一步发展。
(2)设问是说明学者判断这幅地图为中国人所绘制的依据,以及该地图的意义。
第一问依据,根据材料“采用中国古代风景画手法,使用汉字标注,并采用上北下南方位”可知,该地图的内容使用中国古代绘画手法,使用汉字标注;采用中国传统上北下南的方位标注;
根据材料“并采用上北下南方位,同时标识了欧洲风格的罗盘和比例尺条。图中明朝信息最为丰富,北京城、黄河、各省边界等都有详细描绘。”可知,采用中国传统上北下南的方位标注,有关明朝的内容最为丰富;
根据材料“ 但却仅位于地图左上部分,中国南海前所未有地占据了中央位置。 ”可知, 以中国南海为中心;
根据材料“ 这些航线以中国南部的泉州与漳州港为起点,形成一个网络、最远可达地区最西端的印度于利于特港。图中还标注了如何前往也门、阿曼和霍尔木兹海峡。 ”可知, 航线网络以中国的泉州和漳州港为起点。
第二问意义,根据材料“这些航线以中国南部的泉州与漳州港为起点,形成一个网络、最远可达地区最西端的印度于利于特港。图中还标注了如何前往也门、阿曼和霍尔木兹海峡。”及所学可知,有助于了解中国明朝后期的对外经贸往来;为了解当时中国和东亚、东南亚甚至其他地区的地理状况提供了较为翔实的资料;冲击了中国传统的对于世界的认知;有利于研究当时的中外交往,加强了中外交流。
故答案为:(1)背景:英国建立了君主立宪制,确立了资产阶级民主代议制;欧洲主要国家对外进行殖民扩张,在世界范围内大肆掠夺财富;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早期资产阶级力量逐渐壮大;启蒙运动兴起;新航路开辟,航海技术的进步;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和贸易往来日益密切,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进一步发展。
(2)依据:地图的内容使用中国古代绘画手法,使用汉字标注;采用中国传统上北下南的方位标注,有关明朝的内容最为丰富;以中国南海为中心;航线网络以中国的泉州和漳州港为起点。意义:有助于了解中国明朝后期的对外经贸往来;为了解当时中国和东亚、东南亚甚至其他地区的地理状况提供了较为翔实的资料;冲击了中国传统的对于世界的认知;有利于研究当时的中外交往,加强了中外交流。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识记理解 《塞尔登中国地图》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素养。
14.(2023·全国甲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武汉长江大桥
武汉长江大桥是新中国在长江上建造的第一座铁路、公路两用大桥,也是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重点建设项目。毛泽东豪迈地写道:“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武汉长江大桥已经成为新中国的国家记忆。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的国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人类发展史上的伟大奇迹,无论是中国历史上,还是世界历史上,都是一部感天动地的奋斗史诗。
结合史实阐释一则新中国的“国家记忆”。(要求:体现国家意义,观点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
【答案】【参考示例】
论点:新中国的“国家记忆”之经济体制变革
阐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经济体制经历了两次大的转型:第一次发生在新中国成立之初,逐步从新民主主义经济转变为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第二次发生在1978年之后,逐步由社会主义计划经济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特别是在邓小平南行谈话之后,中国经济体制改革进入快车道。20世纪50年代初,面对本国工业落后的现状,为应对严峻的国际形势,于1953年至1957年制定了第一个五年计划,其特征是优先发展重工业。通过第一个五年计划,使我国开始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同期,为了配合一五计划,我国又进行了三大改造,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和计划经济体制在中国的确立。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拉开了我国经济体制引入市场机制的帷幕。1982年,党的十二大提出了“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原则,突破了完全排斥市场调节的计划经济传统观念,通过引入市场机制来完善计划经济体制,第一次使市场调节在经济体制中取得了一席之地。这一阶段,我国市场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在姓“资”姓“社”的争议中艰难起步。1992年,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自此摆脱了计划经济的传统观念,围绕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相结合,展开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新篇章。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本世纪头二十年经济建设和改革的主要任务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003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对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出全面部署,引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知识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及其意义;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及其意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一五”计划与三大改造;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探索;社会主义探索时期的建设成就
【解析】【分析】设问是结合史实阐释一则新中国的“国家记忆”。
根据材料“武汉长江大桥是新中国在长江上建造的第一座铁路、公路两用大桥,也是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重点建设项目。”及所学可拟定论点:新中国的“国家记忆”之经济体制的变革。
关于阐释可从20世纪50年代初计划经济体制的确立、20世纪70年代末经济体制改革拉开帷幕、20世纪80年代经济体制变革的过程、20世纪90年代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及21世纪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确立等角度进行分析,最后进行归纳总结。
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经济体制经历了两次大的转型:第一次发生在新中国成立之初,逐步从新民主主义经济转变为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第二次发生在1978年之后,逐步由社会主义计划经济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特别是在邓小平南行谈话之后,中国经济体制改革进入快车道。20世纪50年代初,面对本国工业落后的现状,为应对严峻的国际形势,于1953年至1957年制定了第一个五年计划,其特征是优先发展重工业。通过第一个五年计划,使我国开始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同期,为了配合一五计划,我国又进行了三大改造,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和计划经济体制在中国的确立。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拉开了我国经济体制引入市场机制的帷幕。1982年,党的十二大提出了“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原则,突破了完全排斥市场调节的计划经济传统观念,通过引入市场机制来完善计划经济体制,第一次使市场调节在经济体制中取得了一席之地。这一阶段,我国市场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在姓“资”姓“社”的争议中艰难起步。1992年,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自此摆脱了计划经济的传统观念,围绕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相结合,展开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新篇章。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本世纪头二十年经济建设和改革的主要任务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003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对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出全面部署,引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注意史实正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识记理解新中国成立以来取得的重大成就,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历史解释素养。
15.(2023·全国甲卷)【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农奴制改革前,俄国铁路建设较为缓慢。1855年,俄国铁路总长度仅为980俄里。1861年农奴制改革后,为适应经济发展需要,政府又制定了一系列财政和行政管理措施。并为私有铁路公司作为建设资金的股票和债券提供5%的收入担保。1870-1880年,俄国政府将境外发行债券中的6亿卢布入股政府的专项铁路建设基金,以用于购买私有铁路公司的债券、股票等。19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政府全面收购私有铁路公司,统一造价。随着帝国主义在远东地区矛盾的加剧,90年代俄国铁路修建的重心转向中亚、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至90年代末,铁路长达5万多俄里。
——摘编自张广翔、逯红梅《19世纪下半期俄国私有铁路建设及政府的相关政策》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9世纪后半期俄国铁路建设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俄国农奴制改革对铁路建设的影响。
【答案】(1)[参考答案]特点:政府主导并重视;制订了一系列管理措施;支持私有铁路公司的发展;设立专项铁路建设基金,以购买私有铁路公司债券、股票(为债券资本提供担保);统一造价;90年代铁路修建重心转移至中亚等地区;成就显著。
(2)[参考答案]影响:通过农奴制改革废除了农奴制度,为铁路建设扫清了一些障碍;农奴制改革后俄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为铁路建设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保障;农奴制改革后,俄国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为铁路建设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农奴制改革,为俄国铁路建设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知识点】俄国农奴制改革
【解析】【分析】(1)设问是简析19世纪后半期俄国铁路建设发展的特点。
根据材料“1861年农奴制改革后,为适应经济发展需要,政府又制定了一系列财政和行政管理措施。”可知,政府主导并重视;制订了一系列管理措施;
根据材料“并为私有铁路公司做为建设资金的股票和债券提供5%的收入担保”可知,支持私有铁路公司的发展;设立专项铁路建设基金,以购买私有铁路公司债券、股票(为债券资本提供担保);
根据材料“政府全面收购私有铁路公司,统一造价”可知,统一造价;根据材料“90年代俄国铁路修建的重心转向中亚、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可知,90年代铁路修建重心转移至中亚等地区;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俄国农奴制改革后,铁路建设成就显著。
(2)设问是说明俄国农奴制改革对铁路建设的影响。
根据材料“农奴制改革前,俄国铁路建设较为缓慢。1855年,俄国铁路总长度仅为980俄里。1861年农奴制改革后,为适应经济发展需要,政府又制定了一系列财政和行政管理措施。”可知,通过农奴制改革废除了农奴制度,为铁路建设扫清了一些障碍;
根据材料“1870-1880年,俄国政府将境外发行债券中的6亿卢布入股政府的专项铁路建设基金,以用于购买私有铁路公司的债券、股票等。19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政府全面收购私有铁路公司,统一造价。”及所学可知,农奴制改革后俄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为铁路建设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保障;农奴制改革后,俄国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为铁路建设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农奴制改革,为俄国铁路建设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故答案为:(1)特点:政府主导并重视;制订了一系列管理措施;支持私有铁路公司的发展;设立专项铁路建设基金,以购买私有铁路公司债券、股票(为债券资本提供担保);统一造价;90年代铁路修建重心转移至中亚等地区;成就显著。
(2)影响:通过农奴制改革废除了农奴制度,为铁路建设扫清了一些障碍;农奴制改革后俄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为铁路建设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保障;农奴制改革后,俄国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为铁路建设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农奴制改革,为俄国铁路建设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19世纪后半期俄国铁路建设发展的特点,理解俄国农奴制改革对铁路建设的影响,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素养。
16.(2023·全国甲卷)【历史—选修3:20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略者加快向中国东北移民的步伐,在伪满初即制订了所谓“屯田兵”移民和一般“农业移民”的侵略方针。为实现移民侵略,日本政府对本国人民进行欺诈性宣传。日本移民主要配置在沿苏边境一带,山林边缘地区,重要政治、经济、军事和交通的中心地区,日本侵略者认为“选定和取得农耕地,与满洲日农移民成败的关系极大”。1936年,日本政府正式通过了庞大的移民计划,并列为“七大国策”之一。为此,日本和伪满洲国都强化了有关移民机构。截至1944年底,日本移民侵占土地相当于当时东北耕地总面积的1/10,到1945年战败投降为止,日本在中国东北的移民达10.6万户31.8万人。
——摘编自孔经纬《一九三一至一九四五年间日本帝国主义移民我国东北的侵略活动》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抗战时期日本侵略者向中国东北移民的主要方式。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抗战时期日本侵略者移民中国东北的后果。
【答案】(1)【参考答案】方式:制定侵略方针;欺诈性宣传;政府主导;有目的向重点地区移民;强化移民机构等。
(2)【参考答案】后果:使我国东北的农业生产围绕着日本帝国主义利益进行,是“工业日本,原料满洲”的殖民主义经济政策的具体体现;他们对东北地区的农业物资和人力资源进行野蛮掠夺,使之成为日本进行侵略战争的经济后方;使得东北地区的社会经济进一步殖民地化;严重地破坏了东北地区的农业经济等。
【知识点】日本局部侵华与九一八事变
【解析】【分析】(1)设问是概括抗战时期日本侵略者向中国东北移民的主要方式。
根据材料“在伪满初即制定了所谓‘总四兵’移民和一般‘农业移民’的侵略方针”可得出制定侵略方针;
根据材料“日本政府对本国人民进行欺诈性宣传”可得出欺诈性宣传;
根据材料“1936年,日本政府正式通过了庞大的移民计划”可得出政府主导;根据材料“日本移民主要配置在沿苏边境一带,山林边远地区,重要政治、经济、军事和交通的中心地区”可得出有目的向重点地区移民;
根据材料“日本和伪满洲国都强化了有关移民机构”可得出强化移民机构。
(2)设问是说明抗战时期日本侵略者移民中国东北的后果。
根据材料“日本移民主要配置在沿苏边境一带,山林边缘地区,重要政治、经济、军事和交通的中心地区,日本侵略者认为‘选定和取得农耕地,与满洲日农移民成败的关系极大。”及所学可知,可从日本对东北地区进行的经济殖民、物资的掠夺、以战养战措施的体现等方面分析说明,使我国东北的农业生产围绕着日本帝国主义利益进行,是“工业日本,原料满洲”的殖民主义经济政策的具体体现;他们对东北地区的农业物资和人力资源进行野蛮掠夺,使之成为日本进行侵略战争的经济后方;使得东北地区的社会经济进一步殖民地化;
根据材料“截至1944年底,日本移民侵占土地相当于当时东北耕地总面积的1/10,到1945年战败投降为止,日本在中国东北的移民达10.6万户31.8万人。”可知,严重地破坏了东北地区的农业经济等。
故答案为:(1)方式:制定侵略方针;欺诈性宣传;政府主导;有目的向重点地区移民;强化移民机构等。
(2)后果:使我国东北的农业生产围绕着日本帝国主义利益进行,是“工业日本,原料满洲”的殖民主义经济政策的具体体现;他们对东北地区的农业物资和人力资源进行野蛮掠夺,使之成为日本进行侵略战争的经济后方;使得东北地区的社会经济进一步殖民地化;严重地破坏了东北地区的农业经济等。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识记理解抗战时期日本侵略者向中国东北移民的主要方式,理解抗战时期日本侵略者移民中国东北的后果,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素养。
17.(2023·全国甲卷)【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在周游列国遭遇困境的情况下,仍“讲诵弦歌不衰”。孔子曾向鲁国、齐国的音乐大师学习,并有深刻的领悟力和高超的演奏技巧。史载,孔子整理的《诗》305篇,“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礼乐自此可得而述,以备王道,成六艺”。孔子强调“正音”“雅乐”,反对靡靡之音,他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又说:“恶紫之夺朱也,恶郑声之乱雅乐也,恶利口之覆邦家者。”在孔子看来,“乐教”不仅仅是声乐、器乐、歌舞等形式,而且是育人才、齐风俗,实现政治与社会理想的重要途径。“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 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 ”
——据《史记》等
(1)根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孔子提倡“乐教”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折孔子“乐教”思想的影响。
【答案】(1)【参考答案】原因:春秋晚期,王官之学开始向私家之学过渡;孔子是西周奴隶制度的崇拜者和积极唯护者;维护等级秩序的需要;乐本身已经具备了礼的性质;乐具有情感感化的作用等。
(2)【参考答案】影响:乐教思想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所包含的“礼乐”、“感化”、“美”的思想亦成为我国历史文化的瑰宝;乐教侧重于个人和社会的关系,以个人的自我修养,达到社会的和谐;乐教把音乐和社会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为现实政治服务;孔子的乐教思想是企图教导人们维护传统的贵族音乐,以达到政治上恢复西周宗族制的所谓理想社会。
【知识点】孔子及其思想主张
【解析】【分析】(1)设问是概括孔子提倡“乐教”的原因。
根据材料中关于“乐教”的内容及所学,可从孔子生活的时代、代表的阶级利益、乐本身的特征和作用、私学的兴起等角度进行分析。
根据材料“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在周游列国遭遇困境的情况下,仍‘讲诵弦歌不衰’。”可知,孔子是西周奴隶制度的崇拜者和积极唯护者 ;
根据材料“在孔子看来,‘乐教’不仅仅是声乐、器乐、歌舞等形式,而且是育人才、齐风俗,实现政治与社会理想的重要途径。”及所学可知, 维护等级秩序的需要;乐本身已经具备了礼的性质;乐具有情感感化的作用;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晚期,王官之学开始向私家之学过。
(2)设问是简折孔子“乐教”思想的影响。根据材料中孔子关于“乐教”的内容、上述分析的原因和所学知识可知,关于影响可从孔子儒家思想的发展、“乐教”对维护等级秩序与和谐社会发展的影响、为现实政治服务的需要及乐教的本质等角度进行分析。
根据材料“孔子整理的《诗》305篇,‘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礼乐自此可得而述,以备王道,成六艺’。”可知,乐教思想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所包含的“礼乐”、“感化”、“美”的思想亦成为我国历史文化的瑰宝;
根据材料“在孔子看来,‘乐教’不仅仅是声乐、器乐、歌舞等形式,而且是育人才、齐风俗,实现政治与社会理想的重要途径。”及所学可知, 乐教侧重于个人和社会的关系,以个人的自我修养,达到社会的和谐;乐教把音乐和社会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为现实政治服务; 结合所学可知, 孔子的乐教思想是企图教导人们维护传统的贵族音乐,以达到政治上恢复西周宗族制的所谓理想社会。
故答案为:(1)原因:春秋晚期,王官之学开始向私家之学过渡;孔子是西周奴隶制度的崇拜者和积极唯护者;维护等级秩序的需要;乐本身已经具备了礼的性质;乐具有情感感化的作用等。
(2)影响:乐教思想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所包含的“礼乐”、“感化”、“美”的思想亦成为我国历史文化的瑰宝;乐教侧重于个人和社会的关系,以个人的自我修养,达到社会的和谐;乐教把音乐和社会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为现实政治服务;孔子的乐教思想是企图教导人们维护传统的贵族音乐,以达到政治上恢复西周宗族制的所谓理想社会。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孔子提倡“乐教”的原因,理解孔子“乐教”思想的影响,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素养。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高考真题】2023年高考历史真题试卷(全国甲卷)
一、选择题
1.(2023·全国甲卷)西周分封制下,诸侯国君爵位由高到低称为公、侯、伯、子、男。楚国先祖在西周初被封以“子男之田”。春秋时期,楚国国君自称为王,称霸中原,争当华夏盟主,孔子编撰《春秋》,仍坚持称楚王为“楚子”。孔子此举目的是( )
A.实录历史事实 B.提升周王权威
C.维护等级秩序 D.强调文化差异
2.(2023·全国甲卷)在中国古代,自然环境、社会生产状况、国家政策、灾害以及战乱,都会对人口的区域布局产生影响。下图显示了两汉间江浙一带与湘江流域人口增长的巨大差异,能够解释这种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土地兼并程度 B.经济发展水平
C.人口自然增长 D.移民流入数量
3.(2023·全国甲卷)民众日常生活能够反映时代特点。下列情景中,可能出现于北宋都城市民日常生活中的是( )
A.早晨在家喝红薯玉米粥 B.晚上去夜市听人说书
C.到指定市场用银元购物 D.出门时穿件黄色棉袍
4.(2023·全国甲卷)明代很多熟读儒经而从事商业活动的人,秉持“虽终日作买卖,不害其为圣为贤”的信条。尽心于实践“圣人之学”。与这种社会行为最契合的思想观念是( )
A.“百姓日用即道” B.“心外无物”
C.“存天理,灭人欲” D.“工商皆本”
5.(2023·全国甲卷)清末,陈去病在《论戏剧之有益》一文中说:“此其奏效之捷,必有过于劳心焦思,孜孜矻矻以作《革命军》《驳康书》《黄帝魂》《落花梦》《自由血》者殆千万倍。”他号召青年人投身戏剧。这反映出( )
A.传统戏曲的演出逐渐衰落
B.戏剧开始由愉悦达官显贵转向民众
C.戏剧成为宣传革命的手段
D.反清书籍宣传革命思想的作用弱化
6.(2023·全国甲卷)有学者认为,绅商是一个新兴的社会阶层,主要活跃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他们已开始接触和使用新的资本主义营运方式,生活方式和思想意识开始带有近代趋向,但在很多方面依然非常守旧和传统。这可用于说明当时中国( )
A.绅商是社会转型的主要阻力 B.“尊士贱商”的积习遭弃
C.传统社会阶级结构已被颠覆 D.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
7.(2023·全国甲卷)中国共产党在成立之初就注重增强阶级基础。中共一大在讨论今后的工作时,“决定集中我们的全部精力组织工厂工人……鉴于我们的党至今几乎完全由知识分子组成,所以代表大会决定要特别注意组织工人”。这反映出当时( )
A.革命统一战线建立 B.民主革命纲领开始制定
C.党的中心任务确立 D.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形成
8.(2023·全国甲卷)1943年,中共中央指出,“提高妇女的政治地位、文化水平、改善生活,以达到解放的道路,亦须从经济丰裕与经济独立入手”。这一决定的实施( )
A.促进妇女彻底摆脱封建束缚 B.有利于抗日根据地政权巩固
C.扩大了陕甘宁边区阶级基础 D.适应党的工作重心转移需要
9.(2023·全国甲卷)共和之前的古罗马部分诉讼中,败诉方须将用于担保的牛羊祭神,以赎伪誓之罪。担保的牛羊多超出诉讼物价值,且影响农牧生产。共和国早期,败诉方改向国家缴纳罚金,到公元前3世纪末,罚金已无足轻重。这一变化表明罗马共和国时期( )
A.系统完备的罗马法体系形成 B.法律注重保护公民的利益
C.法律事务受到神权严格控制 D.贵族对法律的解释权扩大
10.(2023·全国甲卷)西方某一文学思潮挑战和反叛了强调“主观”“创造”“情感”“想象”的文学成规,主张科学理性精神,刻意追求“客观”“写实”。据此可知,该文学思潮属于( )
A.古典主义 B.浪漫主义 C.现实主义 D.现代主义
11.(2023·全国甲卷)有学者认为,巴黎公社工人制造了一个断裂,历史的连贯性步伐在这里戛然而止。它宣告了工人阶级可以通过自己的能力来缔造一个新的世界。这里的“断裂”是指( )
A.资本主义社会的法则被颠覆 B.工业革命彻底改变人们生活
C.空想社会主义的第一次尝试 D.封建保守势力复辟梦想破灭
12.(2023·全国甲卷)1952年,美国对菲律宾启动了蔬菜种子项目,次年升级为“民主种子”项目,该项目将募集或低价购买的蔬菜种子在菲律宾农村分发并给予种植指导,同时将西方观念传播给受助的菲律宾民众。美国“民主种子”项目的实施( )
A.反映两极格局形成后美苏对抗的升级
B.旨在促进菲律宾经济发展与观念变革
C.推动了亚非拉地区的民族独立与解放
D.凸显了对第三世界地区的宣传与争夺
二、非选择题
13.(2023·全国甲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塞尔登中国地图》长160厘米,宽96.5厘米,采用中国古代风景画手法,使用汉字标注,并采用上北下南方位,同时标识了欧洲风格的罗盘和比例尺条。图中明朝信息最为丰富,北京城、黄河、各省边界等都有详细描绘。但却仅位于地图左上部分,中国南海前所未有地占据了中央位置。地图展现了东亚和东南亚全貌,覆盖了西起印度洋、北抵日本海、东南达印尼中部诸岛的广大地区。该地图瞻观性较高,但它并非一幅中国传统的陆地舆图,而更可能是一幅航海路线图。这些航线以中国南部的泉州与漳州港为起点,形成一个网络、最远可达地区最西端的印度于利于特港。图中还标注了如何前往也门、阿曼和霍尔木兹海峡。有学者根据图中信息判定,该地图为明末中国人所绘。
该地图后被英国东印度公司的约翰·萨利斯获得,辗转落到了约翰·塞尔登(1584—1654)手中。塞尔登是英国律师,下议院议员,东方学家,是对波斯、阿拉伯以及中国的相关知识感兴趣的英国学者之一。在他那个年代,海洋是全世界关注的焦点。塞尔登比同时代的人更敏锐地察觉到,自己生活在一个正经历海洋变迁的时代。他主张海洋在某些特定情况下,可以由国家行使管辖权。在去世前夕,他将该地图捐赠给母校牛津大学博德利图书馆,《塞尔登中国地图》的名字也由此而来。
——摘编自(加)卜正民著《塞尔登的中国地图:重返东方大航海时代》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世界近代史知识,简析这幅地图流传到英国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学者判断这幅地图为中国人所绘制的依据,以及该地图的意义。
14.(2023·全国甲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武汉长江大桥
武汉长江大桥是新中国在长江上建造的第一座铁路、公路两用大桥,也是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重点建设项目。毛泽东豪迈地写道:“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武汉长江大桥已经成为新中国的国家记忆。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的国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人类发展史上的伟大奇迹,无论是中国历史上,还是世界历史上,都是一部感天动地的奋斗史诗。
结合史实阐释一则新中国的“国家记忆”。(要求:体现国家意义,观点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
15.(2023·全国甲卷)【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农奴制改革前,俄国铁路建设较为缓慢。1855年,俄国铁路总长度仅为980俄里。1861年农奴制改革后,为适应经济发展需要,政府又制定了一系列财政和行政管理措施。并为私有铁路公司作为建设资金的股票和债券提供5%的收入担保。1870-1880年,俄国政府将境外发行债券中的6亿卢布入股政府的专项铁路建设基金,以用于购买私有铁路公司的债券、股票等。19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政府全面收购私有铁路公司,统一造价。随着帝国主义在远东地区矛盾的加剧,90年代俄国铁路修建的重心转向中亚、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至90年代末,铁路长达5万多俄里。
——摘编自张广翔、逯红梅《19世纪下半期俄国私有铁路建设及政府的相关政策》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9世纪后半期俄国铁路建设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俄国农奴制改革对铁路建设的影响。
16.(2023·全国甲卷)【历史—选修3:20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略者加快向中国东北移民的步伐,在伪满初即制订了所谓“屯田兵”移民和一般“农业移民”的侵略方针。为实现移民侵略,日本政府对本国人民进行欺诈性宣传。日本移民主要配置在沿苏边境一带,山林边缘地区,重要政治、经济、军事和交通的中心地区,日本侵略者认为“选定和取得农耕地,与满洲日农移民成败的关系极大”。1936年,日本政府正式通过了庞大的移民计划,并列为“七大国策”之一。为此,日本和伪满洲国都强化了有关移民机构。截至1944年底,日本移民侵占土地相当于当时东北耕地总面积的1/10,到1945年战败投降为止,日本在中国东北的移民达10.6万户31.8万人。
——摘编自孔经纬《一九三一至一九四五年间日本帝国主义移民我国东北的侵略活动》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抗战时期日本侵略者向中国东北移民的主要方式。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抗战时期日本侵略者移民中国东北的后果。
17.(2023·全国甲卷)【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在周游列国遭遇困境的情况下,仍“讲诵弦歌不衰”。孔子曾向鲁国、齐国的音乐大师学习,并有深刻的领悟力和高超的演奏技巧。史载,孔子整理的《诗》305篇,“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礼乐自此可得而述,以备王道,成六艺”。孔子强调“正音”“雅乐”,反对靡靡之音,他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又说:“恶紫之夺朱也,恶郑声之乱雅乐也,恶利口之覆邦家者。”在孔子看来,“乐教”不仅仅是声乐、器乐、歌舞等形式,而且是育人才、齐风俗,实现政治与社会理想的重要途径。“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 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 ”
——据《史记》等
(1)根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孔子提倡“乐教”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折孔子“乐教”思想的影响。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孔子及其思想主张
【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春秋》具有一定的文学色彩,并非是对历史事实的实录,排除A;
B、结合所学知识,材料并不是强调周天子的权威,排除B;
C、结合所学知识,据材料“ 西周分封制下,诸侯国君爵位由高到低称为公、侯、伯、子、男。 ”“孔子编撰《春秋》,仍坚持称楚王为‘楚子’”可知,春秋时期分封等级秩序不断遭到破坏。孔子的核心主张是恢复周礼,说明孔子编撰《春秋》的目的是维护等级制度,故C正确;
D、结合所学知识,材料未涉及诸侯之间存在文化差异的信息,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孔子的思想主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2.【答案】B
【知识点】东汉的兴衰
【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信息无法得出土地兼并对人口变化的影响,排除A;B、结合所学知识,据图示可知,西汉末年至东汉初年,北方战乱频繁,大量人口南迁,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发展,推动了人口的增长,说明东汉时期南方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是人口增加的主要因素,故B正确;
C、结合所学知识,公元140年,湘江流域的户数、口数相较于公元2年出现大幅增长,这是人口的非自然增长现象,排除C;
D、结合所学知识,材料无法印证移民数量与图片中人口信息的变化情况,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汉代江浙地区人口数量变化的主要原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和历史解释素养。
3.【答案】B
【知识点】宋元时期的商业发展;宋元时期的社会变化
【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明代后期,红薯和玉米等美洲农作物传入中国,排除A;B、结合所学知识,北宋时期商业活动打破了市坊界限、时空限制,北宋都城市民日常生活存在晚上去夜市听人说书的情况,故B正确;
C、结合所学知识,银元起源于15世纪的欧洲,是银本位制国家的主要流通货币,于明代时期流入中国,排除C;
D、结合所学知识,宋朝仁宗之时规定不准一般人身着黄色为底色和配图花样,棉花在元朝得到大力推广,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识记宋代时期的商业发展状况,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4.【答案】A
【知识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据材料“虽终日作买卖,不害其为圣为贤”可知,虽然自己为了利益去行商,但是有自己的原则,即利己又利人,不害己害人,这样能做到就是圣贤有道德的人。百姓日用即道是中国明代思想家王艮提出的哲学命题,王艮主张从日常生活中寻求真理,要求统治者把满足群众穿衣吃饭作为第一需要,把“百姓”和“圣人”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读经和做生意不违背,亦儒亦商,儒商是也,故A正确;B、结合所学知识,心外无物属于心学的内容,强调内心的自我修养,不符合题意,排除B;
C、结合所学知识,“存天理,灭人欲”属于理学家的主张,强调防范个人欲望的过度膨胀,追寻维护社会、道德、政风和民风的和谐与美好,排除C;
D、结合所学知识,工商皆本是明末进步思想家黄宗羲的经济主张,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明代时期儒学对商业活动的影响,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5.【答案】C
【知识点】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
【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体现不出传统戏曲的演出逐渐衰落的信息,排除A;B、结合所学知识,“戏剧开始由愉悦达官显贵转向民众”与题干信息无关,与史实不符,排除B;
C、结合所学知识,据材料“他号召青年人投身戏剧”可知,陈去病主张通过戏剧的方式宣传革命思想,这有助于革命思想的传播,故C正确;
D、结合所学知识,材料并未强调反清书籍对革命思想宣传的弱化,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清末革命思想的宣传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6.【答案】D
【知识点】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
【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 近代中国社会转型的主要阻力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材料并未强调绅士阶层阻碍了近代中国社会的转型,排除A;B、结合所学知识,“尊士贱商”是历代封建统治者采取的政策,体现的是尊崇士人,打压商人的态度。材料无法得出“尊士贱商”观念遭到遗弃的信息,排除B;
C、结合所学知识,自然经济在近代中国经济结构中始终占据主导地位,传统的社会阶级结构仍然主要是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并未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排除C;
D、结合所学知识,据材料“绅商是一个新兴的社会阶层,……开始接触和使用新的资本主义营运方式”可知,体现了绅商阶层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特点,结合所学可知,绅商阶层是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重要组成部分。材料“生活方式和思想意识开始带有近代趋向”说明绅商阶层的出现具有一定的进步性;“但在很多方面依然非常守旧和传统”说明绅商阶层仍然保留着浓厚的封建传统。由此可见,绅商阶层的特征印证了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故D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近代绅商阶层的特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7.【答案】C
【知识点】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1924年至1927年第一次国共合作建立了革命统一战线,进行了国民革命运动,排除A;B、结合所学知识,1922年中共二大制定了党的民主革命纲领,这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排除B;
C、结合所学知识,据材料“决定集中我们的全部精力组织工厂工人……鉴于我们的党至今几乎完全由知识分子组成,所以代表大会决定要特别注意组织工人”可知,中共一大通过的《关于当前实际工作的决议》,确定党成立后的中心任务是组织工会和教育工人,领导工人运动,对党领导工人运动的任务、方针、政策和方法都提出了规定或要求,故C正确;
D、结合所学知识,1927年9月毛泽东创建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逐渐形成了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识记理解中共一大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8.【答案】B
【知识点】抗日战争的敌后战场
【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 促进妇女彻底摆脱封建束缚”表述不准确,排除A;B、结合所学知识,据材料“1943年,……提高妇女的政治地位、文化水平、改善生活,以达到解放的道路,亦须从经济丰裕与经济独立入手”可知,抗日战争后期,通过土地改革,妇女的经济地位得到提高,这有利于动员广大妇女投身抗战,进一步巩固抗日根据地,故B正确;
C、结合所学知识,陕甘宁边区的阶级基础包括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外,还包括了其他一切愿意抗日的阶级、阶层,妇女包含在内。材料无法得出陕甘宁边区的阶级基础得到扩大的结论,排除C;
D、结合所学知识,1949年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在西柏坡召开,大会提出将党的工作重心从农村转移到城市,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抗日战争时期根据地建设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9.【答案】B
【知识点】古罗马文化及其影响
【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公元六世纪,查士丁尼组织编纂了《民法大全》,标志着系统完备的罗马体系形成,排除A;B、结合所学知识,据材料“共和国早期,败诉方改向国家缴纳罚金,到公元前3世纪末,罚金已无足轻重。”可知,罗马共和国时期败诉方向国家缴纳的罚金逐渐变得无足轻重,说明败诉方承担的诉讼成本减少,体现了法律对公民利益的维护,故B正确;
C、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体现不出神权统治对法律事务的影响,排除C;
D、结合所学知识,材料未涉及贵族对法律解释权扩大的信息,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识记理解罗马共和国时期的法律特征,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10.【答案】C
【知识点】工业革命的影响
【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古典主义文学产生于十七世纪的欧洲,政治上服从于当时绝对君权的统治,在创作中推崇理性,反对个人感情的自由表达,大量采用古希腊罗马文学中的题材,排除A;B、结合所学知识,浪漫主义既反对资本主义社会中残存的封建因素,同时对资产阶级本身所造成的种种罪恶现象有所揭露,寄希望于未来,表现手法上体现夸张、想象瑰丽;创作风格上,构思丰富、情节起伏,排除B;
C、结合所学知识,据材料“强调‘主观’‘创造’‘情感’‘想象’的文学成规,主张科学理性精神,刻意追求‘客观’‘写实’。”可知, 现实主义侧重如实地反映现实生活,客观性较强。它提倡客观地、冷静地观察现实生活,按照生活的本来样式精确细腻地加以描写,力求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故C正确;
D、结合所学知识,现代主义文学具有反理性、反传统的特征,属于20世纪资本主义文化的一部分,这种文学不主张用作品去再现生活,而是提倡从人的心理感受出发,表现生活对人的压抑和扭曲,在现代主义文学作品中,人物往往是变形的,故事往往是荒诞的,主题往往是绝望的,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识记理解现实主义文学的特征,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11.【答案】A
【知识点】巴黎公社
【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该学者认为这个断裂是因为历史的连贯性被打断,工人阶级可以通过自己的能力来缔造一个新的世界。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宣告了无产阶级专政的一个新世界,颠覆了资本主义社会所创造的法则,故A正确;B、结合所学知识,“工业革命彻底改变人们生活”表述不准确,工业革命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排除B;
C、结合所学知识,空想社会主义理论诞生后,欧文(和谐公社)等空想社会主义者进行了最早的尝试,排除C;
D、结合所学知识,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一次伟大尝试,与封建保守势力无关,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巴黎公社的影响,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12.【答案】D
【知识点】冷战的原因及主要表现
【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1955年两极格局正式形成,材料体现不出美苏对抗升级的信息, 排除A;B、结合所学知识,美国对菲律宾的援助是为了宣传西方观念,壮大资本主义阵营的力量,并不是旨在促进菲律宾经济的发展,排除B;
C、结合所学知识,材料无法得出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发展的信息,排除C;
D、结合所学知识,美国该项目在分发种子的同时把西方的观念传播给受助的民众,说明美国注重西方观念的宣传,体现了冷战时期美国加强对第三世界的宣传与争夺,故D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识记理解美苏冷战时期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13.【答案】(1)[参考答案]背景:英国建立了君主立宪制,确立了资产阶级民主代议制;欧洲主要国家对外进行殖民扩张,在世界范围内大肆掠夺财富;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早期资产阶级力量逐渐壮大;启蒙运动兴起;新航路开辟,航海技术的进步;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和贸易往来日益密切,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进一步发展。
(2)[参考答案]依据:地图的内容使用中国古代绘画手法,使用汉字标注;采用中国传统上北下南的方位标注,有关明朝的内容最为丰富;以中国南海为中心;航线网络以中国的泉州和漳州港为起点。意义:有助于了解中国明朝后期的对外经贸往来;为了解当时中国和东亚、东南亚甚至其他地区的地理状况提供了较为翔实的资料;冲击了中国传统的对于世界的认知;有利于研究当时的中外交往,加强了中外交流。
【知识点】古代中西方商业贸易及影响;世界市场的形成;商品流动与文化交流国际化的联系
【解析】【分析】(1)设问是简析这幅地图流传到英国的背景。
根据材料“图中明朝信息最为丰富,北京城、黄河、各省边界等都有详细描绘。”“有学者根据图中信息判定,该地图为明末中国人所绘。”“该地图后被英国东印度公司的约翰·萨利斯获得,辗转落到了约翰·塞尔登(1584—1654)手中。”及所学可知,《塞尔登中国地图》流传到英国的时间大约在17世纪左右。
结合所学可知,分别从新航路的开辟、早期殖民扩张、资产阶级革命、启蒙运动等方面分析说明,例如:英国建立了君主立宪制,确立了资产阶级民主代议制;欧洲主要国家对外进行殖民扩张,在世界范围内大肆掠夺财富;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早期资产阶级力量逐渐壮大;启蒙运动兴起;新航路开辟,航海技术的进步;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和贸易往来日益密切,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进一步发展。
(2)设问是说明学者判断这幅地图为中国人所绘制的依据,以及该地图的意义。
第一问依据,根据材料“采用中国古代风景画手法,使用汉字标注,并采用上北下南方位”可知,该地图的内容使用中国古代绘画手法,使用汉字标注;采用中国传统上北下南的方位标注;
根据材料“并采用上北下南方位,同时标识了欧洲风格的罗盘和比例尺条。图中明朝信息最为丰富,北京城、黄河、各省边界等都有详细描绘。”可知,采用中国传统上北下南的方位标注,有关明朝的内容最为丰富;
根据材料“ 但却仅位于地图左上部分,中国南海前所未有地占据了中央位置。 ”可知, 以中国南海为中心;
根据材料“ 这些航线以中国南部的泉州与漳州港为起点,形成一个网络、最远可达地区最西端的印度于利于特港。图中还标注了如何前往也门、阿曼和霍尔木兹海峡。 ”可知, 航线网络以中国的泉州和漳州港为起点。
第二问意义,根据材料“这些航线以中国南部的泉州与漳州港为起点,形成一个网络、最远可达地区最西端的印度于利于特港。图中还标注了如何前往也门、阿曼和霍尔木兹海峡。”及所学可知,有助于了解中国明朝后期的对外经贸往来;为了解当时中国和东亚、东南亚甚至其他地区的地理状况提供了较为翔实的资料;冲击了中国传统的对于世界的认知;有利于研究当时的中外交往,加强了中外交流。
故答案为:(1)背景:英国建立了君主立宪制,确立了资产阶级民主代议制;欧洲主要国家对外进行殖民扩张,在世界范围内大肆掠夺财富;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早期资产阶级力量逐渐壮大;启蒙运动兴起;新航路开辟,航海技术的进步;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和贸易往来日益密切,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进一步发展。
(2)依据:地图的内容使用中国古代绘画手法,使用汉字标注;采用中国传统上北下南的方位标注,有关明朝的内容最为丰富;以中国南海为中心;航线网络以中国的泉州和漳州港为起点。意义:有助于了解中国明朝后期的对外经贸往来;为了解当时中国和东亚、东南亚甚至其他地区的地理状况提供了较为翔实的资料;冲击了中国传统的对于世界的认知;有利于研究当时的中外交往,加强了中外交流。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识记理解 《塞尔登中国地图》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素养。
14.【答案】【参考示例】
论点:新中国的“国家记忆”之经济体制变革
阐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经济体制经历了两次大的转型:第一次发生在新中国成立之初,逐步从新民主主义经济转变为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第二次发生在1978年之后,逐步由社会主义计划经济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特别是在邓小平南行谈话之后,中国经济体制改革进入快车道。20世纪50年代初,面对本国工业落后的现状,为应对严峻的国际形势,于1953年至1957年制定了第一个五年计划,其特征是优先发展重工业。通过第一个五年计划,使我国开始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同期,为了配合一五计划,我国又进行了三大改造,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和计划经济体制在中国的确立。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拉开了我国经济体制引入市场机制的帷幕。1982年,党的十二大提出了“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原则,突破了完全排斥市场调节的计划经济传统观念,通过引入市场机制来完善计划经济体制,第一次使市场调节在经济体制中取得了一席之地。这一阶段,我国市场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在姓“资”姓“社”的争议中艰难起步。1992年,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自此摆脱了计划经济的传统观念,围绕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相结合,展开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新篇章。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本世纪头二十年经济建设和改革的主要任务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003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对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出全面部署,引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知识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及其意义;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及其意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一五”计划与三大改造;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探索;社会主义探索时期的建设成就
【解析】【分析】设问是结合史实阐释一则新中国的“国家记忆”。
根据材料“武汉长江大桥是新中国在长江上建造的第一座铁路、公路两用大桥,也是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重点建设项目。”及所学可拟定论点:新中国的“国家记忆”之经济体制的变革。
关于阐释可从20世纪50年代初计划经济体制的确立、20世纪70年代末经济体制改革拉开帷幕、20世纪80年代经济体制变革的过程、20世纪90年代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及21世纪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确立等角度进行分析,最后进行归纳总结。
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经济体制经历了两次大的转型:第一次发生在新中国成立之初,逐步从新民主主义经济转变为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第二次发生在1978年之后,逐步由社会主义计划经济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特别是在邓小平南行谈话之后,中国经济体制改革进入快车道。20世纪50年代初,面对本国工业落后的现状,为应对严峻的国际形势,于1953年至1957年制定了第一个五年计划,其特征是优先发展重工业。通过第一个五年计划,使我国开始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同期,为了配合一五计划,我国又进行了三大改造,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和计划经济体制在中国的确立。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拉开了我国经济体制引入市场机制的帷幕。1982年,党的十二大提出了“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原则,突破了完全排斥市场调节的计划经济传统观念,通过引入市场机制来完善计划经济体制,第一次使市场调节在经济体制中取得了一席之地。这一阶段,我国市场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在姓“资”姓“社”的争议中艰难起步。1992年,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自此摆脱了计划经济的传统观念,围绕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相结合,展开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新篇章。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本世纪头二十年经济建设和改革的主要任务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003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对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出全面部署,引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注意史实正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识记理解新中国成立以来取得的重大成就,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历史解释素养。
15.【答案】(1)[参考答案]特点:政府主导并重视;制订了一系列管理措施;支持私有铁路公司的发展;设立专项铁路建设基金,以购买私有铁路公司债券、股票(为债券资本提供担保);统一造价;90年代铁路修建重心转移至中亚等地区;成就显著。
(2)[参考答案]影响:通过农奴制改革废除了农奴制度,为铁路建设扫清了一些障碍;农奴制改革后俄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为铁路建设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保障;农奴制改革后,俄国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为铁路建设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农奴制改革,为俄国铁路建设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知识点】俄国农奴制改革
【解析】【分析】(1)设问是简析19世纪后半期俄国铁路建设发展的特点。
根据材料“1861年农奴制改革后,为适应经济发展需要,政府又制定了一系列财政和行政管理措施。”可知,政府主导并重视;制订了一系列管理措施;
根据材料“并为私有铁路公司做为建设资金的股票和债券提供5%的收入担保”可知,支持私有铁路公司的发展;设立专项铁路建设基金,以购买私有铁路公司债券、股票(为债券资本提供担保);
根据材料“政府全面收购私有铁路公司,统一造价”可知,统一造价;根据材料“90年代俄国铁路修建的重心转向中亚、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可知,90年代铁路修建重心转移至中亚等地区;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俄国农奴制改革后,铁路建设成就显著。
(2)设问是说明俄国农奴制改革对铁路建设的影响。
根据材料“农奴制改革前,俄国铁路建设较为缓慢。1855年,俄国铁路总长度仅为980俄里。1861年农奴制改革后,为适应经济发展需要,政府又制定了一系列财政和行政管理措施。”可知,通过农奴制改革废除了农奴制度,为铁路建设扫清了一些障碍;
根据材料“1870-1880年,俄国政府将境外发行债券中的6亿卢布入股政府的专项铁路建设基金,以用于购买私有铁路公司的债券、股票等。19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政府全面收购私有铁路公司,统一造价。”及所学可知,农奴制改革后俄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为铁路建设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保障;农奴制改革后,俄国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为铁路建设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农奴制改革,为俄国铁路建设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故答案为:(1)特点:政府主导并重视;制订了一系列管理措施;支持私有铁路公司的发展;设立专项铁路建设基金,以购买私有铁路公司债券、股票(为债券资本提供担保);统一造价;90年代铁路修建重心转移至中亚等地区;成就显著。
(2)影响:通过农奴制改革废除了农奴制度,为铁路建设扫清了一些障碍;农奴制改革后俄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为铁路建设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保障;农奴制改革后,俄国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为铁路建设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农奴制改革,为俄国铁路建设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19世纪后半期俄国铁路建设发展的特点,理解俄国农奴制改革对铁路建设的影响,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素养。
16.【答案】(1)【参考答案】方式:制定侵略方针;欺诈性宣传;政府主导;有目的向重点地区移民;强化移民机构等。
(2)【参考答案】后果:使我国东北的农业生产围绕着日本帝国主义利益进行,是“工业日本,原料满洲”的殖民主义经济政策的具体体现;他们对东北地区的农业物资和人力资源进行野蛮掠夺,使之成为日本进行侵略战争的经济后方;使得东北地区的社会经济进一步殖民地化;严重地破坏了东北地区的农业经济等。
【知识点】日本局部侵华与九一八事变
【解析】【分析】(1)设问是概括抗战时期日本侵略者向中国东北移民的主要方式。
根据材料“在伪满初即制定了所谓‘总四兵’移民和一般‘农业移民’的侵略方针”可得出制定侵略方针;
根据材料“日本政府对本国人民进行欺诈性宣传”可得出欺诈性宣传;
根据材料“1936年,日本政府正式通过了庞大的移民计划”可得出政府主导;根据材料“日本移民主要配置在沿苏边境一带,山林边远地区,重要政治、经济、军事和交通的中心地区”可得出有目的向重点地区移民;
根据材料“日本和伪满洲国都强化了有关移民机构”可得出强化移民机构。
(2)设问是说明抗战时期日本侵略者移民中国东北的后果。
根据材料“日本移民主要配置在沿苏边境一带,山林边缘地区,重要政治、经济、军事和交通的中心地区,日本侵略者认为‘选定和取得农耕地,与满洲日农移民成败的关系极大。”及所学可知,可从日本对东北地区进行的经济殖民、物资的掠夺、以战养战措施的体现等方面分析说明,使我国东北的农业生产围绕着日本帝国主义利益进行,是“工业日本,原料满洲”的殖民主义经济政策的具体体现;他们对东北地区的农业物资和人力资源进行野蛮掠夺,使之成为日本进行侵略战争的经济后方;使得东北地区的社会经济进一步殖民地化;
根据材料“截至1944年底,日本移民侵占土地相当于当时东北耕地总面积的1/10,到1945年战败投降为止,日本在中国东北的移民达10.6万户31.8万人。”可知,严重地破坏了东北地区的农业经济等。
故答案为:(1)方式:制定侵略方针;欺诈性宣传;政府主导;有目的向重点地区移民;强化移民机构等。
(2)后果:使我国东北的农业生产围绕着日本帝国主义利益进行,是“工业日本,原料满洲”的殖民主义经济政策的具体体现;他们对东北地区的农业物资和人力资源进行野蛮掠夺,使之成为日本进行侵略战争的经济后方;使得东北地区的社会经济进一步殖民地化;严重地破坏了东北地区的农业经济等。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识记理解抗战时期日本侵略者向中国东北移民的主要方式,理解抗战时期日本侵略者移民中国东北的后果,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素养。
17.【答案】(1)【参考答案】原因:春秋晚期,王官之学开始向私家之学过渡;孔子是西周奴隶制度的崇拜者和积极唯护者;维护等级秩序的需要;乐本身已经具备了礼的性质;乐具有情感感化的作用等。
(2)【参考答案】影响:乐教思想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所包含的“礼乐”、“感化”、“美”的思想亦成为我国历史文化的瑰宝;乐教侧重于个人和社会的关系,以个人的自我修养,达到社会的和谐;乐教把音乐和社会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为现实政治服务;孔子的乐教思想是企图教导人们维护传统的贵族音乐,以达到政治上恢复西周宗族制的所谓理想社会。
【知识点】孔子及其思想主张
【解析】【分析】(1)设问是概括孔子提倡“乐教”的原因。
根据材料中关于“乐教”的内容及所学,可从孔子生活的时代、代表的阶级利益、乐本身的特征和作用、私学的兴起等角度进行分析。
根据材料“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在周游列国遭遇困境的情况下,仍‘讲诵弦歌不衰’。”可知,孔子是西周奴隶制度的崇拜者和积极唯护者 ;
根据材料“在孔子看来,‘乐教’不仅仅是声乐、器乐、歌舞等形式,而且是育人才、齐风俗,实现政治与社会理想的重要途径。”及所学可知, 维护等级秩序的需要;乐本身已经具备了礼的性质;乐具有情感感化的作用;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晚期,王官之学开始向私家之学过。
(2)设问是简折孔子“乐教”思想的影响。根据材料中孔子关于“乐教”的内容、上述分析的原因和所学知识可知,关于影响可从孔子儒家思想的发展、“乐教”对维护等级秩序与和谐社会发展的影响、为现实政治服务的需要及乐教的本质等角度进行分析。
根据材料“孔子整理的《诗》305篇,‘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礼乐自此可得而述,以备王道,成六艺’。”可知,乐教思想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所包含的“礼乐”、“感化”、“美”的思想亦成为我国历史文化的瑰宝;
根据材料“在孔子看来,‘乐教’不仅仅是声乐、器乐、歌舞等形式,而且是育人才、齐风俗,实现政治与社会理想的重要途径。”及所学可知, 乐教侧重于个人和社会的关系,以个人的自我修养,达到社会的和谐;乐教把音乐和社会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为现实政治服务; 结合所学可知, 孔子的乐教思想是企图教导人们维护传统的贵族音乐,以达到政治上恢复西周宗族制的所谓理想社会。
故答案为:(1)原因:春秋晚期,王官之学开始向私家之学过渡;孔子是西周奴隶制度的崇拜者和积极唯护者;维护等级秩序的需要;乐本身已经具备了礼的性质;乐具有情感感化的作用等。
(2)影响:乐教思想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所包含的“礼乐”、“感化”、“美”的思想亦成为我国历史文化的瑰宝;乐教侧重于个人和社会的关系,以个人的自我修养,达到社会的和谐;乐教把音乐和社会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为现实政治服务;孔子的乐教思想是企图教导人们维护传统的贵族音乐,以达到政治上恢复西周宗族制的所谓理想社会。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孔子提倡“乐教”的原因,理解孔子“乐教”思想的影响,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素养。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