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五四制)语文七年级下册 16 短文两篇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五四制)语文七年级下册 16 短文两篇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9.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五四学制)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6-19 17:35:0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7 短文两篇
陋室铭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作者及“铭”这种文体,掌握文言常用实词。
2.能力目标:分析本文修辞方法,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理解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客观看待“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的交友现象,树立正确的交友观。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分析本文修辞方法,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上课之前,请大家先来做个选择题:
A、假设有一栋富丽堂皇的大厦,要得到它,必须说一辈子违背良心话,做尽伤天害理的事;
B、有一间简陋的屋子,那里风景迷人,有知音相伴。如果是你选择哪个呢?
(学生回答:选择B,因为……)
很好,你的选择与一位诗人一样,他是唐代刘禹锡。他的一篇文章《陋室铭》很出名。下面我们来看一看他的《陋室铭》吧!(板书题目)
二、知识链接
1.作者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有《刘梦得文集》。
2.背景(见PPT)
3.“铭”文的特点:
课文是一篇“铭”文,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诫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修辞手法上多用比喻、对偶、排比,文句精美,句式整齐,讲究押韵,是典型的骈文。读来朗朗上口,极富音韵美。
4.托物言志的写法
托物言志,“托”借、假托的意思,即将个人之“志”依托在某个具体之“物”上。于是,这个“物”便具有了某种象征意义,即借物言志,借物抒怀。
作者的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没有直接表达出来,而是通过对居室的情景的描绘体现出来,借“陋室”扬“德馨”,这是托物言志的写法。
三、解析课文。
1.对照注释,理解文意。
2.学生相互质疑、解答。
3.提醒学生要注意的词、句翻译。
4.翻译全文。
品读课文。在理解课文意思的基础上读课文。
分析课文、品析语句。
提问:同学们对陋室总的印象如何?(陋室不陋)
作者怎样来描写陋室?
(1)陋室的环境如何?
(2)而在主人眼中是不是也很简陋呢?从哪些地方看得出来?
(3)而陋室主人都和些什么人交往呢?
回答:“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在这个陋室里,常与学识渊博、才华出众,高谈阔论的人交往。
适时提问:为什么要写这些人?
教师讲解:因为通过他的朋友可知他是什么人。俗话说,欲知其人应知其友,知其友者必知其人。这就是说,要想知道他的为人,只要看看他的朋友就知道了。因此,我们便知主人必是高雅之士。这两句在于衬托主人德才兼备,表明主人高雅脱俗的情怀。
(4)作者的生活又是怎样的呢?
回答:“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说的是主人的生活情趣。在陋室里没有世俗的乐曲扰乱心境,也没有繁冗的公文劳累身心,可以弹弹古琴,看看佛经,可以看出作者生活情趣恬淡闲适、安贫乐道。
(5)作者为什么写“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其用意是什么?
教师讲解:诸葛庐、子云亭都是最简陋的屋子。诸葛亮是政治家、扬雄是西汉的文学家。虽然他们居住的房屋很简陋,但由于他们的主人德才兼备而房屋闻名天下。作者用诸葛亮和扬子云的名室和自己的陋室相比,在说明自己的陋室不陋。
他又想证明自己也要像诸葛亮、扬雄一样从政治上、文学上干一番事业被后人所敬仰,隐含着自己远大的志向。
(6)理解“孔子云:何陋之有?”
孔子这句话是一个典故,孔子打算搬到九夷山去住,有人对他说,那个地方十分简陋,你怎么能去住呢?孔子回答说:“君子居之,何陋之有?”自己正是孔子一类的君子,自己的生活态度正如孔子一样安贫乐道。陋室不陋,关键在于“君子居之”“惟吾德馨”。强调陋室因君子居住而不再简陋。
总之,陋室之景迷人,陋室之人高雅,陋室之事有趣,陋室其实不陋。正因为主人道德高尚,名声远扬,陋室才见其不陋。
课堂小结:
作者先运用起兴手法,由“山”、“水”引出“陋室”;由“仙”、“龙”引出“德馨”,点出文章中心;再运用类比,将自己的陋室和诸葛庐、子云亭相比,其目的就是把自己和诸葛亮、扬雄相提并论,陋室才见其不陋。
四、作业布置
背诵并默写课文。
爱莲说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说”这种古代文体及其特点,累积文言词汇。
2.能力目标:了解作者对菊花、莲花的赞美之情,学习莲“出淤泥而不染”的品格,体会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说”这种古代文体及其特点,累积文言词汇。
教学难点:了解作者对菊花、莲花的赞美之情,学习莲“出淤泥而不染”的品格。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莲花又称荷花、芙蓉。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人描绘过它,赞美过它。关于荷花的古诗很多,并把它当作高洁脱俗品格的象征,借以表达自己的志向。宋代周敦颐写的《爱莲说》就是一篇脍炙人口、经世不衰的赞莲佳作。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这篇文章。
了解文体,熟悉作者
1.“说”是一种古代文体,大多是就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抒发作者的情感。写法十分灵活,可以用于阐述作者对问题的见解,也可以记事,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与现代杂文和杂感类似。
2.周敦颐(1017—1073)宋代著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字茂叔,号濂溪,道州营道(今湖南道县)人。世称“濂溪先生”。他是宋代理学的创始人之一,对宋、明两朝的哲学思想有很大的影响。谥号“元公”,故又称周元公,主要著作有《周元公集》《太极图说》《通书》等。
3.相关背景
本文是周敦颐于熙宁初年(1068年)擢升为南康太守时写下的。
他曾于府治东侧开辟一块四十余丈长宽的莲池,池中建赏莲亭,南北曲桥连岸。春夏之交,莲花盛开,披霞含露,亭亭玉立。每当微风吹过,田田荷叶轻摇,朵朵鲜花颔首,阵阵馨香扑面。先生凭栏放目,触景生情,爱莲花之洁白,感观海之混沌,写下了著名的《爱莲说》。
三、朗读课文
1.文言文的读法与现代文有点不同,文言文要读出韵味来,因此要读得慢些读得舒缓些,如:“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的“之”字,既使上下语气贯通,又使全句语气舒缓,富有节奏相同的还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2.还要读出抑扬顿挫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读起来,要一顿一挫,一抑一扬;读出节奏和韵味来,“……染,濯……妖”,“染”和“妖”一扬一抑,体会一下。
3.文中还有些排比句,读的时候语气应逐渐加强,层层推进,读出气势来。
请一位同学来读一下第二段的排比句。
我们掌握了朗读的方法之后,再齐读一遍课文,这一遍要读出韵味来。
四、自读课文,疏通文意
这一遍读得很好了,但要更好地读,还有待于我们在充分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感情的基础上来读。下面大家自由小声读或默看注释,理解句意,翻译读懂课文,前后左右可以讨论一下疑难问题。
大家还有什么疑问,请提出来。(教师可以让学生就字词解释或句子翻译提出疑问,可以让学生互相解答,也可以教师点拨)
五、研读课文
1.文章题为“爱莲说”也就是“说说我对莲花的爱”,作者究竟喜欢莲花的什么?(请用文中的语句回答)
2.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的什么品格?
3.作者写莲花,可是文章开头并没有从莲花写起,在写莲花之前,作者写了什么?人们对这些花的态度,分别是怎样的?
4.“菊”和牡丹分别有什么特征,作者在这里为什么先写它们?
5.作者把莲比作君子,那么“菊”和“牡丹”分别比作什么人呢?作者对它们的感情态度又是怎样的呢?
6.怎样理解“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理解作者如何以物喻人,抒情言志。
1.作者以物喻人,抒情言志把菊花比作什么?(花之隐逸者也)作者对陶渊明的这种隐逸的生活态度是不是完全赞赏呢?(不是)作者赞赏的只是陶渊明这种不苟同于世俗的人格,而对于他的隐逸,作者更多的则流露出什么情感?(惋惜)
牡丹,作者把它比作什么?(花之富贵者也)对于世人都贪慕富贵,作者流露出的又是什么情感?(鄙视)
而莲,作者则把它比作君子,流露出的是对莲的什么情感?(赞美)
六、小结
这一部分是作者所言之志,作者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做一个隐逸者,更不屑于向世人那样贪慕富贵在当时浑浊的世间,他以莲自喻,志在坚贞不渝地保持正直的操守,做一名君子,实在难能可贵,难怪他能写出这样经世不衰的佳作。
七、教师总结
同学们,周敦颐盛赞莲花为君子,当然有独家的见解和他所处时代的特点,但他表现出的对贪慕富贵的鄙弃,对高洁志行的推崇,至今仍对我们有积极的教育意义,我们应保持高尚的情操,做像莲一样正直的人。